煬帝陵

煬帝陵

隋煬帝陵,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隋煬帝楊廣,在位十四年。大業十四年在江都被反賊宇文化及縊弒,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台下,唐平江南後,以帝禮改葬雷塘現址。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

概述

隋煬帝陵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揚州邗江區槐泗鎮,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因為年深日久,隋煬帝陵漸漸荒蕪,已不為人知。直到清嘉慶十二年( 1807) ,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揚州學者阮元發現,遂加以整修。隋煬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時立的石碑。碑文題“隋煬帝陵”四字,是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陵的南邊,有塊石護坡,遊人可拾級而上。陵四周則植以松柏。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隋煬帝陵位於揚州西北7千米雷塘,邗江區槐泗鎮隋煬帝東路。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墓碑,上鐫隸體“隋煬帝陵”4字,由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1983年後陸續修葺,修復了墓道和墓台。周圍林木蔥鬱,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歷史沿革

雷塘雷塘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隋煬帝陵位於揚州西北7千米雷塘,邗江區槐泗鎮隋煬帝東路。隋大業14年(618),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後改葬於城西北的吳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

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這裡建造釣魚台。南朝的時候,這裡園林山水,亭台樓榭,是江南勝跡。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的人做詩諷刺隋煬帝說: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墓碑,上鐫隸體“隋煬帝陵”4字,由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1983年後陸續修葺,修復了墓道和墓台。周圍林木蔥鬱,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陵區一覽

大門大門
大門進入陵區,高大的石碑樓橫樑上書寫著“隋煬帝陵”斗大的四個正楷字。陵門氣勢恢宏,寬敞的正門配以兩個偏堂,左偏堂為隋煬帝生平圖片展覽,陳列了數十幅圖畫,隋煬帝陵正門圖文並茂地簡略介紹了隋煬帝功過並存的一生。右偏堂為書畫成列室,懸掛了江蘇省和揚州市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揚州文壇宿將、長篇歷史小說《隋煬帝》的作者丁家桐所書長軸最吸引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帝陵占地3萬平方米,有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城垣、石闕、陵冢是世界上罕見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陵冢為十分整齊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上下邊長分別為8米和29米。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為階梯式,上部為片狀雲,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煬帝陵”,每個字為臉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陵墓構造

正門正門
進入陵區,高大的石碑樓橫樑上書寫著“隋煬帝陵”斗大的四個正楷字。陵門氣勢恢宏,寬敞的正門配以隋煬帝陵兩個偏堂,左偏堂為隋煬帝生平圖片展覽,陳列了數十幅圖畫,圖文並茂地簡略介紹了隋煬帝功過並存的一生。右偏堂為書畫成列室,懸掛了江蘇省和揚州市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揚州文壇宿將、長篇歷史小說《隋煬帝》的作者丁家桐所書長軸最吸引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帝陵占地3萬平方米,有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城垣、石闕、陵冢是世界上罕見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陵冢為十分整齊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上下邊長分別為8米和29米。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為階梯式,上部為片狀雲,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煬帝陵”,每個字為臉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墓主介紹

概述

墓碑墓碑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功過參半的帝王。隋煬帝(569年—618年4月10日)楊廣,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母獨孤皇后。對於國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主政後,他親自巡視邊塞、拓展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等。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遂以殘暴留名於世,可謂遺憾。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

個人才華

楊廣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秘閣之書,抄錄副本,分為三等,藏於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後另築二台,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傳》),於是愛好梁陳宮體。《隋書·文學傳序》稱:“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暨乎即位,一變其風。”今存其詩多為樂府歌辭,內容或為應酬贈賜,或寫聲色游娛,顯然沾染齊梁之風。但他也有顯示帝王之尊的雅體,“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如《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征群臣》及《白馬篇》2首。清代沈德潛認為這類作品“氣體自闊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陳後主勝之”(《古詩源》)。由於他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也有其實踐基礎。他又有精工的詩句,如“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回”(《春江花月夜》),明代胡應麟以為“絕是唐律”(《詩藪·內編》),對初唐近體發展有一定影響。《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跡見《隋書》本紀。

隋煬帝結局

隋煬帝陵隋煬帝陵

隋煬帝的結局,既沒有像陳後主那樣做個長城公,也沒有把帶在身邊的毒藥派上用場。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皇后蕭氏年)三月,煬帝見天下大亂,心灰意冷,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裡。從駕的都是關中衛士,他們懷念家鄉,紛紛逃歸。這時,虎賁郎將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士們思念家鄉的怨恨情緒,推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宇文化及逼縊隋煬帝。這個偉大的帝王,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於雷塘(今揚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岡上,南距吳公台10里)。

陵墓修建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對其進一步整修保護,占地3萬平方米,存雷塘、祭台、墓冢三歷史遺蹟。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門、石橋等建築。進行隋煬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設,使之成為揚州北郊重要的旅遊區。隋煬帝陵整修後對外開放。整修過的隋煬帝陵,今天上午在古城揚州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隋煬帝陵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北郊的槐泗鎮境內的雷塘北側,始建於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為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與皇后蕭氏的合葬墓。隋煬帝陵占地3萬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門、石橋、祭台、神道、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除石牌坊、陵門為後建外,其餘均為歷史遺留文物。整修恢復後的隋煬帝陵,形式獨特,氣勢雄偉,其陵冢為十分整齊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上下邊長分別為8米和29米,城垣、石闕、陵冢是罕見的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評價

隋煬帝陵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 這裡建造釣魚台。南朝的時候,這裡園林山水,亭台樓榭,是江南勝跡。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的人做詩諷刺隋煬帝說:
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
清代的時候曾經重修了煬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寫著"隋煬帝陵"四個大字。隋煬帝把江山斷送了,引起後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賦詩。

隋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隋文帝—楊堅泰陵[隋]陝西省扶風縣三峙原
隋煬帝—楊廣煬帝陵江蘇省揚州市雷塘
隋孝成帝—楊昭莊陵
隋恭帝—楊侑莊陵陝西省乾縣陽洪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