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馬

【拼音】nán chuán běi mǎ【解釋】1、南方人善於駕船,北方人善於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2、指南北交匯之地,南人北上改騎馬,北人南下改乘船。【出處】唐·孟郊《送從最校書簡南歸》:“北騎達山嶽,南帆指江湖。”。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淮安,扼淮牽運,明清時漕運總督駐節,為漕運中樞;黃河奪淮期間,為黃淮運交匯處,是治理關鍵和總河駐節之所。康熙三大要政中,漕運、河務,淮安居其二;淮北鹽集散中心,著名稅關淮安關所在。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名稱】南船北馬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最長、最著名的人工運河,主要是因漕運而興起的。她不僅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也是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歷史文明的重要象徵和載體。淮安,在京杭大運河發展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淮安,扼淮牽運,明清時漕運總督駐節,為漕運中樞;黃河奪淮期間,為黃淮運交匯處,是治理關鍵和總河駐節之所。康熙三大要政中,漕運、河務,淮安居其二;淮北鹽集散中心,著名稅關淮安關所在。淮安在明清時期成為貢道轉軸,"漕政通乎七省"的漕運總督駐節之地,從而成為漕運的中樞 。今淮安清江浦有:"南船北馬、舍舟登岸"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