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茶

大碗茶

大碗茶,風靡於解放時期的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一般情況下是2分錢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隨著那個純樸的年代產生,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文化形式漸漸為各種冰果店所取代。

基本信息

(圖)大碗茶大碗茶

大碗茶,風靡於解放時期的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一般情況下是2分錢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隨著那個純樸的年代產生,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文化形式漸漸為各種冰果店所取代。

喝法

(圖)喝法喝法

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據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場形式與之相適應。

喝法一

第一種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滿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門在外,不管是出差,還是逛公園、逛商店,走得口乾舌燥的時候,要是碰上賣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氣。這種喝法兒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於使什麼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喝法二

第二種喝法,喝的是個講究。講究茶葉、講究水,講究茶具,更講究怎么個沏法、怎么個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葉店,花茶綠茶烏龍茶雲南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磚茶,什麼樣的茶都買的著。因為喝的是講究,一般的茶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買了茶葉,回到家裡頭自個兒細斟細品去。

北京城裡已經出現了好幾家專門講究“茶藝”的茶館。不管您是喝中國茶,喝外國茶,不管您怎么講究,都能滿足你。不過,既然是講究,價錢很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約上幾個朋友,作為一種高檔的文化享受。

喝法三

其實大多數北京人喝起茶來,既不象第二種那么講究,也不象第一種那么將就。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北京人總能找出一種適合自己的茶文化來。只要有口飯吃,肯定得弄壺“高末”喝。還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著當年的老作法,早清兒起來先得悶上壺茶,一直等到喝滿足了,這才能吃了早點,出門上班去。所以當年北京城裡才能出了茶館這個行業,而且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揚名天下。

歷史

大碗茶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風尚,在漢民族居住地區,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大道兩旁、車船碼頭、半路涼亭,直至車間工地、田間勞作,都屢見不鮮。這種飲茶習俗在中國北方最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聞邇遐,如今中外聞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場,就是由此沿習命名的。

大碗茶由於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自然受到人們的稱道。即便是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

早年間北京賣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兒作生意。什剎海海沿上、各個城門臉兒附近、天橋一帶,常能碰見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頭或是小孩,挑子前頭是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後頭籃子裡放幾個粗瓷碗,還挎著倆小板凳兒。一邊走一邊吆喝。碰上了買賣,擺上板凳就開張。

賣大碗茶的現在也還有,不過全都改成茶攤了,名聲赫赫的大碗茶集團公司就是從這兒起的家。這種茶攤在旅遊區常能見著。樹蔭底下,支張小桌,擺幾個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邊還都蓋著蓋兒,透著那么乾淨,那么涼快。顧客來了,一口氣能喝下好幾杯去。

北京茶館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時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樓、茶園、茶館,一天到晚,接待著三教九流的茶客。當年的茶客裡邊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滿、蒙、漢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統一中國的時候所依靠的軍事力量,政府為了保證隨時都有足夠的兵源,不準閒散的八旗子弟離開八旗自謀生路,他們只能依靠朝廷發給的糧餉度日,這就是所謂的“鐵桿莊稼”。戰爭結束以後,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十來萬人守在北京,無所事事,只能是遊手好閒,提籠架鳥,走鬥雞,浪蕩度日。茶館是這些人一天也離不開的地方。

當然上茶館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館是個公共的社交場所,是各類社會信息聚集和傳播的地方,這一點和國外的咖啡館其實是一樣的。茶客們在這兒評茶、論鳥、拉家常、講時事;會朋友,談買賣,一坐就是半天,花錢不多,收穫不少。有些茶館為了招徠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評書,添上京戲,茶館又成了娛樂場所。北京城有名的廣和、天樂、同樂等大戲園子,早先都是茶園

有的茶館專作某一類人的生意,比方說打小鼓收舊貨的小販,他們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館歇腳聚會,一邊喝茶,一邊交換情報,他們管這地方叫“攢兒上”。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館聚齊,一邊喝著茶,等著包工頭兒來叫人,他們管這兒叫“口兒上”。所以與其說這類茶館提供的是茶,不如說是提供了一處廉價的社交環境。

大碗茶館

(圖)老舍茶館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現有營業面積2600多平方米,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裡,您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台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

吳裕泰茶莊

解放後公私合營時,吳裕泰茶棧改為“吳裕泰茶莊”。馮亦武老先生題寫了第一塊黑底綠字的“吳裕泰茶莊”的橫式牌匾。“十年動亂”期間,吳裕泰茶莊曾一度改名為紅日茶莊。1985年,在建店98周年之際,又恢復了“吳裕泰茶莊”的老字號。1994年春,茶莊進行翻擴建改造,同年9月28日重張開店。擴建後的茶莊營業面積由過去的30平方米,增加到80平方米。

1995年在茶莊旁開了“吳裕泰茶社”,茶社雖不是雍容華貴,卻以其獨有的清幽雅致,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

四惠建材城大碗茶館

2007年7月10日,四惠建材城大碗茶館正式開張,方桌、長條凳、粗瓷碗大葉茶,店小二用老北京吆喝聲招攬顧客,身懷幾百種吆喝聲的“吆喝真人”坐鎮主持……一切復原了人們記憶中的大碗茶。

四惠建材城的大碗茶館將在目前面積為100平方米。四惠建材城將每年為大碗茶館投入20多萬元,以保證大碗茶完全是公益性的,不帶任何商業目的,還將把評書二胡京韻大鼓等老北京傳統曲藝節目引進到大碗茶館裡。

大碗茶的故事-連環畫

《大碗茶》改編李武魁  繪畫 陳玉先《大碗茶》改編李武魁 繪畫 陳玉先

日本大碗茶

(圖)日本大碗茶日本大碗茶

日本大碗茶簡介

品茗飲茶,自古講究器具使用。小巧精緻的茶具賞心悅目,自然不必多說,而使用大茶具也別有一番情趣。雖說北京曾出過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種大碗茶產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裡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個周末,都會舉行“大茶盛式”活動。日語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這種大茶碗也真夠大的,高21厘米,直徑為36厘米,周長107厘米,重達7公斤,堪稱茶具中的巨無霸。

大碗茶的來由

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內的菩薩獻茶後,為保佑“玉體安穩,萬民豐樂”,將剩下的供茶施捨給聚集在寺中的信徒們飲用。當時,茶葉大多從中國進口,是高級奢侈品,只有貴族和僧侶間才流行飲茶,而日本民間,茶是被當成包治百病的藥物使用的。

施茶給眾人飲用時,因沒有足夠的茶具,就用一個大水盆盛滿茶水,一人一口,一直傳遞著喝下去。這樣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評,西大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這種發放茶水給參拜寺廟的信徒喝的傳統就流傳下來,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著當年的模樣,成了日本獨一無二的大茶碗。

大碗茶喝法

西大寺每年春秋舉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滿為患,儘管門票4000日元一張,還是極難買到。儀式本身與其說是分發茶水,更像是宗教儀式表演。參加者被帶到鋪著榻榻米的日式房間,跪坐在蒲團上等待。寺院長老在眾僧侶簇擁下,神態莊嚴地緩緩踱進屋,開始講述大茶碗的來龍去脈。聽者正襟危坐,說者話音朗朗。然後,長老在眾人注視下煎煮茶水。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乾的茶葉粉碎,然後加入開水攪拌成糊狀。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長老用長長的茶勺象徵性地向碗裡注入茶水後就可飲用了。

由於茶碗又大又重,一個人單獨喝茶實在困難,需要兩邊的人協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時,頭幾乎要全部埋進碗中,從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見喝茶人的臉。由於緊張,不少人喝大碗茶時戰戰兢兢。據說,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狽不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