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基本信息

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
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茶文化歐美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包括

中國的茶書

中國各地區(包括少數民族)的茶俗
茶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的體現。

茶具藝術

名茶典故
不包括茶葉種植、科技等。

中國學者近年來在中國茶文化的研究上有不少成績,《中國茶文化叢書》1-8冊,二千餘頁內容豐富,是近年可喜的成果。

茶與藝術

茶與藝術茶與藝術

自古以來,種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當代,由中國人開始,將有關的技藝稱為茶藝。同時,歷朝歷代也湧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種藝術作品。

茶之為物,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靈氣,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與文學

Wikisource:茶詩列表茶詩 中國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僅古詩詞一項,總數在2000首以上.

現在能看到最早的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是杜育《荈賦》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2800部詩歌作品中,與茶有關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離口。
唐代詩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北宋范仲淹《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北宋·蘇軾《汲江煎茶》描寫詩人在月明之夜親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
“活水還須活水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散文
關於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等很多,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南京揚子江金山寺的中冷泉歷來有“天下第一泉”之稱。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颳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后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其它藝術作品

書法

著名的茶帖有:

唐懷素《苦筍帖》
宋 蘇軾 啜茶帖
宋蘇東坡《啜茶帖》、《季常帖》《新歲展慶帖
宋蔡襄《精茶帖》 、《天際烏雲帖》
宋米芾《笤溪帖》
宋趙令疇《賜茶帖》
清金農《玉川子嗜茶帖》

茶畫


著名的茶畫:

唐 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唐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大畫家閻立本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所作。描繪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第子袁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的是蕭翼和袁辯才在喝茶,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

周昉 調琴啜茗圖唐周昉《調琴啜茗圖》
元趙元《陸羽品茶圖》
元趙孟頫《鬥茶圖》、《茶榜》
元倪雲林《龍門茶屋圖
元顏輝《煮茶圖》
元胡廷 《松下烹茶圖
元錢選《盧同煮茶圖》、《品茶圖》
明丁雲鵬《玉川烹茶圖》,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明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惠山茶會圖》 描繪文徵明和幾位詩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稱的無錫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邊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頌詩,友人在聆聽;古松下一茶童備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種茶具。中國文人至愛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誼,盡在以茶會友中。
明唐寅《事茗圖》、《盧同煎煮茶
清胡錫圭《洗硯烹茶圖卷》
清高鳳翰《天池試茶圖
清高翔《煎茶圖》

中國茶學


中國為茶的故鄉,對茶的研究相當深入。從唐代茶聖陸羽《茶經》問世以來,歷代的茶學專著不下五六百部,流傳至今的也有百餘部,這是中國茶文化特有的豐富的文化遺產。

由於各代備茶、飲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要求不同,各代茶書的內容也大不相同。各代茶書是各代茶文化的縮影,由唐代到明代,大體反映一個由繁到簡,反歸自然的過程。唐、宋盛行“茶團”、“茶餅”(茶磚),製造、備茶、飲茶的程式最複雜,茶團還中常常添加龍腦等香料。宋代的特點是從皇帝到士大夫大興鬥茶之風,追求茶湯表面變幻的圖形,享受競賽的熱鬧。明代是一個大轉折點,社會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返歸自然,茶不再講究添加貴重的香料,也不鬥茶,把茶的真香提到第一位,創造了泡散茶的風氣,一路延續到今天。而宋代講究茶的泡沫,又在今天結合西式奶茶的“泡沫奶茶”中重生。

著名茶學專著

茶文化茶文化

唐陸羽《茶經》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
唐蘇廙《十六湯品》
宋蔡襄《茶錄》
宋徽宗《大觀茶論》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
明朱權《茶譜》
明顧元慶《茶譜》
明屠隆《茶說》
明許次紓《茶疏》
明程用賓《茶錄》
明馮時可《茶錄》
明聞龍《茶箋》
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清劉源長《茶史》
清余懷《茶史補》
清冒襄《岕茶匯鈔》
參看茶學文獻列表

茶葉

茶的主要味道來自茶葉,因此茶葉對茶的品質影響也是最大的。

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是主要的茶葉出產地,因此茶葉的品種也特別多。其中有名的品種更是不少,下面所列出的僅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幾種。

綠茶類

龍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產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山。茶葉采於春季,製成品緊密纏繞,帶螺鏇形。相傳康熙年間,洞庭山少女採茶,不帶筐子,把茶葉放在乳間,茶得體溫而生奇香,名為“嚇殺人”茶。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愛這茶的清香,但認為“嚇殺人”不雅,又因為茶葉帶螺鏇形,康熙皇帝賜名碧螺春。碧螺春成為清代貢茶
毛峰產於安徽省黃山。
猴魁產於安徽省太平縣。
瓜片: 產於安徽省六安縣。
珠茶產於浙江平水。
青頂產於浙江臨安天目山。
白雲茶:產於浙江雁盪山。

紅茶類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
烏龍茶類
鐵觀音:產於福建省安溪。
黃金桂:產於福建省安溪。
毛蟹:產於福建省安溪。
本山:產於福建省安溪。
凍頂烏龍:產於台灣凍頂山。

黃茶類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洞庭湖君山島。
白茶類
松溪白茶:產於福建松谿縣。
黑茶類
普洱茶:產於雲南

泉水

中國歷代對泡茶的水十分講究,認為水是茶之本。

(明)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寫道“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得八分。”
乾隆帝曾說:“茗飲之本,其必資於水乎?”。乾隆特製銀斗,品試全國的泉水,按水的質量分別高下:北京玉泉山第一,中冷泉第二,無錫惠泉第三,杭州虎跑泉第四。(乾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
茶聖陸羽不但是品茶高手,也是品泉高手。

泉水種類

天泉

雨水 明代文人講究用天水,他們對於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泉,有不同的評價。秋天的雨水烹茶最好、其次是梅雨季節的雨水,再次是春雨,而夏季多暴雨,水質最差,不主張用來烹茶。收集雨水時必須用乾淨的白布,在天井中央受雨水。至於從房檐流下的雨水,不能用。

雪水

“瑞雪豐年”,古人認為雨水是五穀的精華,用來烹茶最雅。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閒嘗雪水茶”。
露水 又名“天酒”,古代神仙的飲料,《山海經》寫道:“仙丘降露,仙人常飲之”。中國歷代皇帝王中乾隆最講究露水。乾隆帝夏天常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喜歡收集太平湖中荷葉上的露水烹茶,認為勝過天下第一泉的玉
泉山泉水。

地泉

各朝代對於中國各地的名泉,排名次序略有不同:

唐代

楊子江金山寺中冷泉
無錫惠山寺泉
蘇州虎丘寺泉

明代

無錫惠山寺泉
金山寺中冷泉
杭州虎跑泉

清代


北京玉泉山
楊子江金山寺中冷泉
無錫惠泉

茶具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過程中必備的器具,不單指茶壺、茶杯,被認為對茶的品質有著莫大的影響。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列出10種茶具,這還是比較少的了:

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

最早的茶壺使用金、銀、玉等材料製成。唐宋以來,由於陶瓷工藝的興起,逐漸被銅和陶瓷茶具代替。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

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保存著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純金茶具。

宋代湖南長沙出產的茶具,十分精美,價值以白金計算。趙南仲曾出黃金千兩定製一副茶具具獻給皇上。

各種茶壺明代供春、時大彬手制的紫砂壺更成為昂貴的藝術品。

茶與養生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文 tea 讀音來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藥用。

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歲,宣宗皇帝問他服什麼藥才能如此長壽?和尚答道:“我向來不知藥性,平生只愛喝茶,每逢雲遊到一個地方,先討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賜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明高濂的養生經典《遵生八箋》中寫道:“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

茶俗

泡茶
中國人飲茶的習慣,從唐、宋、明、清到現代,有很大的變化。

唐代

唐朝時的茶葉多加工成茶餅。唐朝人不“飲茶”,而是“吃茶”。備茶過程如下:

將茶餅用火灸烤。
將烤茶餅放入銅製茶輾輾成顆粒。
用茶羅篩茶粒取細末。
為了改善茶葉苦澀味,常加入薄荷、鹽、紅棗或薑片調味,並多外加龍腦等香料
將細茶末連同上列材料,調和成醬。
然後用茶醬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湖南還多少保留“吃茶”的習慣——吃茶葉。毛澤東嗜好吃茶葉。 茶葉傳入英國時,英國人將開水泡好的茶葉夾入麵包片食用。

宋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茶品越來越豐富,飲茶也日益考究,開始重視茶葉的本身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此時,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並趨向以散茶為主,同時烹飲的手續也大為簡化。

明代

到了明代,餅茶、團茶較少見了,較多以喝散茶為主,烹茶方法亦由過去煎茶為主逐步發展為沖泡為主。

清代

到了清代,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出現了城市的茶館,並逐步興起,成為適合各個社會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並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現代

根據不同情況(如不同場合的特殊禮節),中國茶有著不同的泡法。例如綠茶比烏龍茶和紅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較冷的水沖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內容,請參考條目茶和功夫茶。

以下的步驟是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泡茶方式,,亦被視為泡茶藝術。以下過程要比吃飯時配點心喝的茶的泡茶過程更加正式。這種泡法經常用來泡紅茶和烏龍茶。

燒開水。

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

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

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茶葉。(這一步和後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驟應該放在一個大容器中進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再往茶壺裡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壺里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

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托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後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飲用。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後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儘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很多人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包括不是中國人的人。很多人熱心於茶藝,他們不僅喜愛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過程中的樂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還能放鬆心靈。據說人們在泡茶和喝茶的時候能忘記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喝茶,不光為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別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貢茶

宋代 大龍團貢茶將品質最優良、或產量稀少的茶奉獻帝王,開始於唐開寶末年,福建建甌鳳凰山成為御用北苑茶園。宋太平興國初(975年),特別御製龍鳳模,派遣蔡襄為福建轉運使往北苑監製龍鳳團茶。根據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僅僅北苑的貢茶 就有四十多種,包括“御苑玉芽”、“龍團勝雪”、“萬春銀葉”、“無疆壽龍”、“瑞雲祥龍”、“玉葉長春”等。其中“龍團勝雪”尤其名貴,所采的茶葉必須一芽帶一葉,稱為“一槍一旗”;再將一槍一旗的芽茶燙熱後,只剔出中心一縷,放到貴重容器里,用清澈的泉水泡浸,晶瑩光潔淨,如同銀線,叫“銀線水芽”;然後再用御製龍鳳寸方模將銀線水芽壓成寸方小夸,上有小龍圖案,叫“龍團勝雪”。包裝十分考究,先用防潮的青箬葉包上幾層,再用黃緞包裹,加朱紅印封,放入朱漆盒,外加鍍金鎖。每年御貢的團茶只得一百夸,每夸價值四十萬。

歷代貢茶

碧螺春江蘇省吳縣洞庭山
碣灘茶湖南武陵山碣灘;
君山銀針產湖南嶽陽君山;
顧渚紫筍產浙江省長興縣顧渚山;
天目青頂產浙江省天目山;
天尊貢芽產浙江桐廬;
婺州舉岩產浙江金華;
敬亭綠雪產安徽宣城;
涌溪火青產安徽省涇縣涌溪村
西湖龍井產浙江杭州;
廬山雲霧產江西省九江廬山;
瑞州黃檗產江西高安。
普洱沱茶產於雲南省思茅普洱和西雙版納

賜茶

茶祭

以茶祭天始於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見陸羽《茶經》。)開後世帝王以茶祭天、祭神、祭山的先河。

唐代文人擺茶宴祭泰山。
清代帝王祭天之禮大盛。逢正月初九天誕日、七月七日七夕日、八月十五中秋節、十二月二十三灶君日等節日,紫禁城內養心殿擺茶祭神。
民間流行中秋節以茶拜祭月娘娘。

以茶會友

中國文人喜歡用茶來招待客人。清畫家鄭板橋題畫:“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家僮掃地,侍女焚香,往來竹陰中,清光映於畫,絕可憐愛。”又詩:“月光清峭射樓台,淺夜籬門尚半開,樹里燈行知客到,竹間煙起喚茶來 ……坐久談深天漸曙,紅霞冷露滿蒼苔”,描寫黃昏時分朋友來訪,主人喚茶招待,二人深談直到黎明。以茶會友,自然也包括紅顏知已,明文震亨說到茶的一項功用:“青衣紅袖,密語私談,可以助情熱意。”

敬茶

在中國社會,當晚輩要向長輩表示尊敬時,會向他們奉上一杯茶。中國人有每逢假期請長輩到中式餐廳飲酒吃飯的傳統。以往,下屬要為上級準備茶水;但時至今日,社會變得開放自由,這種傳統不但消失了,還倒過來出現家長為孩子沖茶、或老闆為下屬沖茶的情況。不過,下屬不應該期望上司為自己倒茶。

茶館與飲茶

當子女離開了家庭出外工作和結婚時,他們就較少探望自己的家人。故此,祖父母也就很少和孫兒見面。前往茶樓品茗就成了家庭相聚的一個重要活動。每逄星期天,中式茶樓常常滿座,特別當人們慶祝節日時。這個現象反映了中國人的家庭價值觀。當兒女們到外面工作或者結婚後,他們不常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也很少見到自己的孫子、孫女。因此,到茶館喝茶就成了家庭聚會時的一項重要活動。每逢休息日,尤其是過節的時候,中國茶館都是人滿為患。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家庭價值觀念。

當孩子們脫離父母去結婚工作後,他們往往很少回家。由於他們的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見到他們的孩子了,所以到茶館品茗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家庭活動。每個星期天,茶館都人滿為患,特別是在一些節日的時候。這體現了家庭傳統和中國文化的價值。

根據中國古典典籍,最早的茶館出現在唐朝開元年間(713年 - 741年),叫茗鋪。

明朝出現私家園林,有的設有私家茶寮;“茶館”一詞也開始出現。張岱所著《陶庵夢憶·露兄》寫道:“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

江南茶館清代茶館發展成為大眾娛樂場所。京師茶館,列長茶案,可以自己帶茶葉,可以提鳥籠,入座買水。乾隆末年江南有河濱茶館、賣茶、瓜子、糖果、春卷、燒賣、水餃子。上海茶館最早出現在同治初年,“麗水台”茶樓,樓高三層。到了光緒丙子上海有了廣東茶樓,賣茶和各種小吃,早茶賣魚生粥,午茶有點心、蒸粉果;夜茶有蓮子粥、杏仁露。不久上海還出現東洋茶館。蘇州茶館、除去喝茶、品嘗點心外,還可以欣賞蘇州評彈和說書;北方茶館有說書、相聲。

當代,源自台灣的茶藝館開創了新一代休閒娛樂場所的先河。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茶藝館已經從台灣開始,進入到大陸各省市及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聚居區。與之前的茶館不同的是,茶藝館裡面一般僅提供茶藝服務,由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在客人面前進行茶藝的表演,而不提供其他飲食服務。對茶文化的高度重視使得茶藝館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從而提升其消費品味。

斟茶道歉

當有人犯了嚴重錯誤,或想表示歉意之時,會為對方奉上一杯茶作為表示。這種有斟茶認錯的習慣表示在香港的商業社會十分普遍

端茶送客

從清朝開始,官場的迎來送往為客人送上一杯茶只是一種形式,客人並不真正喝茶,尤其是當下屬拜見上司時,即使面前有一杯茶也不敢喝,當正事說完後,主人會舉起茶杯說:“請喝茶”,這時客人會識趣的趕快告辭,因此端茶成為一種送客的暗示。但隨著封建社會結束,人們的關係更為平等,這種禮節也成為歷史,只存在於古代作品和歷史劇中。

婚禮中的敬茶

在傳統中國婚禮上,新郎新娘婚了,父母通常會喝一小口茶,並給新婚夫婦一個代表著好運的紅包。茶禮也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上與非本家人見面時的禮節。因為中國家庭往往是大家庭,所以夫妻雙方在戀愛時期很可能沒見過對方所有的家庭成員。這種現象在老一代一夫多妻制的中國人中更為顯著。同樣地,在茶禮中,新婚夫婦會用正式稱呼來稱呼他們的本家人並向他們敬茶,這表示他們成為一家人;拒絕喝茶表示不同意婚事——這是比較少見的,因為這是會讓新夫婦丟臉的事。長輩們會給新夫婦紅包,而新夫婦會給比他們輩分小的人紅包。

如何對斟茶者致謝

當一個人的茶杯倒滿以後,他可以彎曲手指輕敲桌面來表達他對斟茶者的感謝。

這個習俗起源於清朝,大概三四百年前。那時,乾隆皇帝經常微服私訪,巡遊各地,要求隨從不能揭示他皇上的身份。

有天在一家旅店,皇上為自己倒了杯茶之後,又給他的隨從斟了一杯。這對隨從來講可是極大的恩寵。出於條件反射,隨從馬上想磕頭謝恩。但是,這樣一來就會泄漏皇帝的身份,所以他就彎了彎手指表示對皇上的感謝與尊敬。

今天,這種敲打的致謝方式仍然存在於中國以及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