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

天橋

天橋英文名稱:connecting bridge 是指架設在露天甲板之上,溝通分設的上層建築之間的通道。

基本信息

解釋

基本解釋

天橋天橋

1.[platformbridge]∶火車站裡為了旅客

橫過鐵路而在鐵路上空架設的橋

2.[overpass;overbridge]∶路口或交通繁忙路線的上跨橋

3.[overlinebridge]∶一種高而窄,形狀略像獨木橋,兩端有梯子的體育運動設備

4.[monkeybridge]∶甲板上或機艙中,高懸的狹窄通道

5.[SkyBridge]∶地名。在我國北京市天壇附近

詳細解釋

1.古代軍隊攻城用的橋形木架。

宋洪邁《容齋五筆·李彥仙守陝》:﹝金兵﹞晝

現代各式各樣的天橋

現代各式各樣的天橋(18張)

夜進攻,鵝車、天橋、火車、

衝車叢進。《宋史·陳規傳》:李橫圍城,造天橋,填壕,鼓譟臨城。

2.火車站裡為便利旅客橫過鐵路而架設的跨越站台間軌道的橋。亦指都市熱鬧街區為了便於行人穿越馬路而在馬路上空架設的橋。

郁達夫《蜃樓》:隨著了許多小商人、閒惰階級的婦女男子下了車,走下天橋。

3.一種體育運動設備,高而窄,形狀略象獨木橋,兩端有梯子。

4.地名。在北京市永定門內。

清末逐漸形成為民間藝人集中演出的地區。

5.指王良五星。因其形如天上之橋,故名。

《晉書·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亦曰梁,為天橋。

北京天橋

簡介

天橋天橋

天橋地處北京宣武區內,位於北京城中軸線南部,前門永定門的中段,現今天橋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處。元朝時這一帶是元大都的南郊。明朝永樂帝皇遷都北京後,興建了天壇先農壇,但此處仍屬南郊。到明朝嘉靖年間增築了外城,此地才成為外城的中心。

來源

當時在天壇、先農壇的北牆外,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是皇帝從皇宮出正陽門到兩壇祭祀的必經之地。為此,專門在此修建了一座頗為壯觀的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因為皇帝又稱為天子,這是天子所走之橋,所以叫“天橋”。天橋的橋身選用漢白玉石料砌成,兩旁的橋欄雕刻精細,遠望此橋,潔白如玉,莊重秀麗。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對擋,百姓過河只能走兩側的木橋。

北京天橋藝人

天橋天橋八大怪

天橋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藝人在天橋賣藝,通常是露天設場,習稱“撂地”。相繼在這裡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

最著名的有“天橋八大怪”,因身懷絕技和言行怪異而得名。“八大怪”在不同時期各有所指,按時間先後:

早期為窮不怕、醋溺高、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孫醜子、鼻嗡子、常傻子8人,活動於清鹹豐、同治、光緒年間;

中期有耍蛤蟆的老頭、老雲里飛、花狗熊、耍金鐘的、傻王、百鳥張、志真和尚、程傻子8人,活動於民國初年;

晚期有小雲里飛、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黃、沈三、蹭油的崔巴兒、曹麻子、賽活驢8人,活動於30~40年代。

名演員如京劇女鬚生孟小冬李桂芬,“坤伶三傑金少梅碧雲霞琴雪芬,久在天樂戲院演出的張寶華梁益鳴新鳳霞評劇)、侯寶林相聲)、寶善林摔跤)等,都曾在天橋演出。

天橋曲藝場所分類

天橋的曲藝場所,主要集中在位於西南的公平市場、三角市場一帶。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統計,各類曲藝演出場地有二十餘處。天橋的曲藝演出,最初僅為明地,“畫鍋”、撂地、大棚三種類型齊全。清代末葉,福海居書茶館建立,一些技藝高超的說書藝人始入室演出。不久,一批書茶館及落子館、大鼓書館相繼建成,與明地一起,為曲藝藝人提供著獻藝謀生的場地。北京天橋的琴書表演

清末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地處天橋的室內曲藝場所有:福海居、五斗居、同合軒、同樂軒、海順軒、西華軒、雅園、六合茶樓、長美軒、劈柴陳等書茶館,合意軒、樓外樓、天外天、藕香榭、德意軒、水心花亭、春園、德昌茶社、二友軒、環翠軒、綠香園等坤書館,爽心園、春華園、天華園等雜耍園子。

天橋著名的藝人

清代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在天橋獻藝的有:相聲藝人“窮不怕”(朱紹文)、韓麻子、“沙字顏”(一說“粉字顏”)、小范(范瑞亭)、“人人樂”(陳青山)等;單弦牌子曲藝人“隨緣樂”(司瑞軒)等;評書藝人黃誠志(說《彭公案》)、張泰然(說《濟公傳》)、潘青山、“猴兒安”(安太和)、恆永通、“老雲里飛”(白慶林)(以上四人皆說《西遊記》)、王一魁(說《五虎平西》)等;蓮花落藝人“抓髻趙”(趙星垣)、“徐狗子”(徐維亭)、“奎第老”等;時調小曲藝人“醋溺膏”、“盆禿子”等。活躍於清末民初的藝人有:相聲藝人恩緒、數來寶藝人小海,竹板書藝人賈寶山,西河大鼓藝人史振林,單弦牌子曲藝人全月如、曾永元、“隨緣時話”(李燕賓)、德壽山、桂蘭友、曾振庭、群信臣等;評書藝人單長德、張智蘭、(以上二人皆說《聊齋》)、雙厚坪(說《水滸》、《隋唐》)、哈輔源吳輔庭(二人皆說《永慶昇平》)、王致廉、王傑魁(二人皆說《包公案》)、田嵐雲(說《明英烈》、《東漢》)、楊雲清(說《水滸》)、群福慶(說《施公案》)等。民國初年到二十年代初經常在天橋演出的有:相聲藝人“萬人迷”(李德鍚)、“張麻子”(張德泉)、焦德海、劉德智、於俊波、高德光、高德明、高德亮、郭啟儒、“瞪眼玉子”(玉德龍)等;雙簧藝人“大狗熊”(孫寶才)、錫闊亭、鞏成利等;數來寶藝人“曹麻子”(曹德奎),拉大片藝人“大金牙”(焦金池),竹板藝人張順明,西河大鼓藝人田福玉、張明和等;評書藝人張虛白(說《封神榜》)、小王一魁(說《盜馬金槍傳》);以及就演於坤書館的馮鳳喜、於瑞鳳、良小樓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演出於天橋的藝人有:相聲藝人張壽臣、白玉亭、“湯瞎子”(湯金城)等;竹板書藝人王德勝、關順鵬、關順貴等;西河大鼓藝人馬連登、“大娘兒們”、王雲起焦秀蘭、焦秀雲等;滑稽大鼓藝人“老倭瓜”(崔子明),山東大鼓藝人李雪芳、李艷芳、李艷樓、段大桂、於寶林、劉大貴等;河南墜子藝人盧永愛、“大老黑”(任永泰)、姚俊英、周玉百年前北京天橋老藝人

花、趙金蘭、趙勤堂、董桂芝、宗玉蘭等;梅花大鼓藝人金萬昌,評書藝人品正三(說《隋唐》)、高豫祝(說《東漢》)、連闊如(說《西漢》、《東漢》)、陶湘九(說《雍正劍俠圖》)、趙豪然(說《清宮秘史》)、陳榮啟(說《精忠傳》)、陳士和(說《聊齋》)、馬華鑫(說《濟公傳》)、郭品堯(說《粉妝樓》)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獻藝於天橋的有:相聲藝人侯寶林、羅榮壽等;單弦牌子曲藝人曹寶祿等;鐵片大鼓藝人王佩臣、郭筱霞等;數來寶藝人高鳳山、拉大片藝人“小金牙”(羅沛霖),竹板書藝人宋相臣,西河大鼓藝人王艷芳、蔡金波、劉田利、金福琴、彭素海、郝林集,北京琴書藝人關學曾,梅花大鼓藝人花蓮寶,滑稽大鼓藝人“架冬瓜”(葉德霖),京韻大鼓藝人方紅寶、孫書筠等;蓮花落藝人關德俊、關金鳳、全鳳池等,河南墜子藝人馬忠翠、李雪芳等,評書藝人陳蔭榮(說《隋唐》)、李鑫荃(說《雍正劍俠圖》)等。

北京天橋歷史

起源

出現應該遠溯到七百年前的元代

元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將國號改為“大元”,至元九年(1272年)正式將都城命名為“大都”。“歲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開始破土動工。大都城的設計是按照我國春秋時期編寫成書的《周禮·考工記》中所記“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而設計的。《元史·地理志》載: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門”。城為南北長的矩形狀,它的南牆在今西長安街偏南,北牆在今德勝門外土城遺址一線。現在的小月河就是在原大都北護城河舊跡的河道上疏通修成的。城周實測長二萬八千六百米。不僅如此,按照中國古代建設都城的規則,除左祖右社外,都城的四郊還要建立祭天、地、日、月的四個壇。天壇在南郊,地壇在北郊,日壇在東郊,月壇在西郊。“古者祈天於圜丘,祭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地;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此古之制也。”(《日下舊聞》卷十六,“城市”七,南城上。)“世祖中統十二年,於麗正門東南七里建祭台,設昊天上帝、皇地祗位,自是國有大典禮皆即南郊告謝。成宗即位,始為壇於都城南七里。自世祖混一六合,至文宗,凡七世,而南郊親祀之禮始克舉焉。”(《元史·祭祀志》)按元史記載,元之郊壇在麗正門東南七里,其地當在今永定門外。也就是說,元帝建壇郊祀之處,當在今天的天橋地區之南。今天的天橋正是元代帝王郊祭必經過的地方。“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夏四月壬寅,始為壇於城南七里。甲辰,遣司徒兀都帶率百官為大行皇帝請謚南郊,為告天請謚之始。大德六年春三月庚戌,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祗,五方帝於南郊,遣左丞相哈喇孫攝事,為攝祀天地之始。”(《元史·志六》)據史料記載,天橋地區在元、明及清前期是一片水域沼澤地帶。清人震鈞在其著作《天咫偶聞》中說:“先農壇之西,野水瀰漫,荻花蕭瑟。四時一致,如在江湖,過之者輒生遐思。”(第157頁)“野鳧潭,在先農壇西。積水彌然,與東城魚藻池等。其北為龍泉寺,又稱龍樹院。有龍爪槐一株,院以此名,久枯,僧人補種一小株。”(第158頁)“正陽門外東偏有古三里河一道,東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脈。由三里河繞出慈源寺、八里莊、五箕花園一帶,直抵張家灣、煙墩港,地勢低下,故道俱存,冬夏水脈不竭。現今天壇北蘆葦園、草場九條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吳長元《宸垣識略》第165-166頁)“野鳧潭在祈谷潭西北,積水十餘頃,四時不竭,每旦有野鳧游泳其間,因名之。查慎行詩:潭潭積潦浸城隈,不長菰蒲長水菭。我夢江湖歸未得,野鳧何事卻飛來?”(吳長元《宸垣識略》第209頁)震鈞、吳長元所記的天橋一帶野水沼澤乃是清代的情形,可以想見在元、明時期,此地的水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東西相連的茫茫水勢,恰恰橫穿了帝都的中軸線,不僅妨礙了庶民的南北通行,而且阻隔了封建帝王赴南郊祭天之壇的道路,故此修建一座石橋,為天子祭天必過之橋,故名之曰“天橋”。 公元1368年9月12日,明軍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明軍攻占元大都後,將城垣和大多數宮殿拆毀。明遷都北京後在元大都的廢墟上,重新建設北京城。為了防禦北逃的元蒙勢力的南侵,拆掉北城垣,向南移五里,另築新的北城垣。新北城垣西段從新開道街北端起,穿過昔日積水潭最狹窄的地方,轉向西南,到安民廠西北角止,成一斜角,把積水潭的西端一部分隔在城外。北城牆東西長一千八百九十丈,高三丈五尺五,寬五丈,是明代北京城的北界。北城牆上仍然只設兩門,重新命名,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東西城是在元代舊土牆的基礎上用磚包砌。東城垣長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城垣長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三尺二寸,高均為三丈有餘,上寬五丈。南城垣是將原大都土垣向南移二華里多(一說向南移一華里許),長一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高三丈五尺,上寬二丈,也用磚包砌。城周長四十華里,四面共設九門。南面三門:正南為正陽門(元麗正門以南),東為崇文門(元文明門以南),西為宣武門(元順城門以南)。東面二門:由北往南依次是東直門(即元代崇仁門)、朝陽門(即元代齊化門)。西面二門:由北向南依次為西直門(即元代和義門),阜成門(即元代平則門)。明嘉靖年間,又增修了環抱南郊的外城,後人將早先修築的城稱為內城。所以修築外城之後,原來處於元大都的天橋地區就被包在城裡了。原計畫外城要包圍內城四周,周長一百二十多里。因政府當時財力不支,人力不足而減修,只修了環抱南郊,包括東南角和西南角的外城,全長二十八里。外城南牆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四寸,東牆長一千零八十五丈一尺,西牆長一千零九十三丈二尺。城牆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外城共八門:南面三門:正中為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面一門為廣渠門。東北隅一門為東便門。西面一門為廣安門,西北隅一門為西便門。整個城市呈現出一個“凸”字形的輪廓。明代的北京城是四重城,由內到外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自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閏七月,下詔建設北京宮殿城池,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宮闕告成,前後延續達十五年之久。 在修建北京城的同時,還在南郊興建了天壇和山川壇(先農壇)。天壇和山川壇的建成,使得從正陽門向南有一條筆直大道穿過東西並列的天壇和山川壇之間,天橋即成為南北交通要道。早在元代,天橋一帶就已成為文人雅士、遷客騷人遊玩賞觀的地方,這裡是大都城南郊外,地僻人稀,但處處野水汪然碧綠,垂柳絲絲搖曳,宛如江南水鄉。夏秋之時,每有畫舫遊人或飲酒賦詩,或品茗賞荷,其站立船頭四處觀望,臨風而立,其意氣洋洋,足見各盡其樂。元人所寫的《天橋詞》中,描繪了當時的天橋景象。 可以肯定,天橋曆元、明、清,直至民國年間,數百年來,經過無數次修葺加固,已不會是當初的風貌。天橋一帶各朝代也是有變化的。明代,南城因地勢窪下而多處積水成塘,水塘多了就順明溝流入護城河。虎坊橋南部清代叫下窪子的水塘就是這樣一個水塘。水塘的水從先農壇北牆外明溝向東流,後在天壇北牆外匯入金魚池,再由金魚池向東流,在天壇東北角折向南,注入南護城河,龍鬚溝就是這條排水溝。下窪子的西南方尚有大、小川淀,所以說天橋地區當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

元、明兩代之際,天橋一帶是河溝縱橫、港汊交錯的水鄉澤國。河溝兩旁,楊柳夾岸,水池相連,頗有江南水鄉的風韻。春、夏、秋三季景色宜人。加之會館、旅店、商業大都在前三門以外,距離這一帶風景區最近,所以這裡就成了最方便的瀏覽區。

隨著遊人的增加,這裡逐漸出現了為遊人服務的茶肆、酒樓、飯館等飲食攤點和為遊人助興的打拳、賣藝、說書、唱曲的娛樂場子。這就是天橋市場的雛形。清朝康熙年間又將燈市從內城遷到前門外,天橋西北的靈佑宮成了天橋燈市的一部分。每年上元燈節,這裡遊人雲集,熱鬧非凡。光緒年間又修建了京漢鐵路,在永定門外的馬家堡設立車站。往來旅客由永定門出入,多在天橋落腳。市民到馬家堡遊逛,也都在天橋停留,因而天橋市場日益繁榮。

發展

天橋天橋

清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天壇的西壇根、北壇根與先農壇的東壇根、北壇根湧現一批流動攤販,由於朝廷不向他們徵收捐稅,促進了這一地區商業及遊藝業的發展,遂有各門藝人在此闢地獻藝,各類曲藝演出場所伴隨茶肆、酒樓、飯館、商攤、武術雜技場地蜂擁而起,成為北京人欣賞民間技藝及曲藝藝術的一個集中場地。光緒年間(1875—1908)京漢鐵路建成,設車站於永定門外,往來客商必經天橋,自此,天橋更加繁榮,先後開闢了公平市場、三角市場、西市場、東市場、先農市場、城南市場、惠元商場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天橋調查》一文(見一九三○年二月十四日《北平日報》)對當時天橋的概況作了介紹:“占地二十畝。共有各行各業的店鋪和攤販七百七十三戶,其中正式領有牌照者三百三十四戶,計……大小戲園九個,坤書館七個。臨時設攤四百三十九戶,計……遊藝雜技攤六十二個。”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修建道路,把高拱石橋改為低拱石橋。1927年又因鋪設電車路軌,又將低拱石橋改為平橋。1934年拓寬馬路時又將橋欄拆除,至此此地橋的蹤跡全無,空留了天橋的地名。有戲言稱:“天橋有天無橋。”而橋下原有的河道也逐漸變成了後來的“龍鬚溝”。

解體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因新即位的皇帝溥儀天壇祭天,下令拆除天橋以南路旁的攤商,他們被移到東龍鬚溝北岸金魚池一帶已為共和時期,商戶代表與官府協商議,又將商貿集市遷回天橋以南的大路兩側。後因修和平門外的道路,春節廠甸廟會,也暫時移到天橋的香廠一帶,與天橋市場連成一片,於是這個地區又興旺起來。

著名京劇演員俞振庭集資,搭了個蘆葦材料的“振華大戲棚”,成為天橋第一個演出京劇的場所。1917年,位於香廠路西口的仿上海“大世界”的“新世界”遊藝場建成開店,在四層的大樓里設有戲劇、曲藝、雜耍等遊藝和酒館、茶館及小吃。第二年,在先農壇北牆外的西龍鬚溝南岸,又建起了“城南遊藝圈”,內容與“新世界”差不多,但有露天場地,還有一個京劇坤班在此演出。

天橋天橋小吃

共和初期,天橋以南的東市場陸續出現了“歌舞台”、“樂舞台”、“燕舞台”三個演出京劇、河北梆子的戲園。西市場的茶園(小劇場)、茶館、技藝表演場子、酒飯館、小吃攤點等也逐年增多。1914年前門瓮城和東西荷包巷拆除,那裡的六十多家商戶被遷往天橋一帶,利用舊房料在天橋東、西市場北端建起了七條小巷,繼續營業。

1916年一些商人集資,疏浚了先農壇東牆(北段)外一片窪地水面,建成小島,用蘆葦杉篙搭了個“水心亭”,栽柳植蓮,夏季綠柳紅荷,風光旖旎,吸引了不少遊客。天橋南大街路西,原有一片積水的低洼地。1917年,曾任江西督軍的陸光遠,依仗權勢,用極低的價碼,買下這裡23.5畝地,出租給商販、藝人,並規定誰租地誰平墊。這塊地後來變成熱鬧的公平市場。這裡有座二層樓房,開設當時最大的茶館“福海居”,被稱為評書大王的雙厚坪就在此演出。

1926年西龍鬚溝西段改為暗溝下水道,上面鋪成馬路,路北建起十四條街巷,為居民住宅區,藝人、攤點移到路南。國民黨政府遷都南京後,北平流動人口減少,市面蕭條,“新世界”、“城南遊藝圈”相繼倒閉。北平被日軍侵占後,原城南遊藝圈舊址已破爛不堪,日偽當局在此建立了屠宰場。天橋市場的範圍逐漸縮小。1945年後的天橋,除了露天賣藝場子、小吃攤點、舊貨估衣攤之外,已經沒有什麼較大的商號。

舊天橋市場建築原很簡陋,席棚、板棚居多。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天橋曾多次失火,最大的兩次火災幾乎將東、西市場全部化為灰燼。歌、樂、燕三個舞台,火災後再也沒有修復,廢墟成了菜市和棚戶民房。四十年代末,天橋市場只剩下了三角市場、西市場、公平市場以及路東的東市場了。

在五十年代初,新中國人民政府治理了龍鬚溝,修築了馬路。五十年代中期,對娛樂場地做了調整,除天樂戲院演京劇、萬盛軒演評戲、丹桂戲院演河北梆子、原吉祥戲院舊址處由北京雜技團演出雜技和中華、天橋兩家電影院外,原有的活動場所逐漸成了居民房。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後,天橋市場範圍日逐縮小,至四十年代末,只剩下三角市場、公平市場、西市場、東市場幾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天橋進行了治理,填平了龍鬚溝,修築了馬路,翻建、新建了一批劇院、影院及醫院、博物館,組織曲藝、雜技等藝人成立了國營、集體的文藝團體,天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957年,天橋廣為活躍的各類演出大部分停歇。

現今

天橋天橋劇場

天橋的商業、飲食業都按行業歸口管理,繼續營業。估衣行、舊貨行歸入信託業,設立了信託商店。賣小吃的攤商有的組織了聯營,有的歸業於小吃店、飯館。而曲藝、雜技、武術等藝人,有的組織到小劇場聯合演出,有的參加了說唱曲藝、雜技的團體,成為國營或集體的文藝工作者。

原來擺地攤鑲牙的、看病的、賣藥者也有的進了醫院工作。原城南遊藝園舊址建起了友誼醫院。在菜市、糧食市的地方,建起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橋的西南面,建起了可供現代歌舞演出的天橋劇場。至此,舊天橋的面貌已發生很大變化。

山西天橋

山西綿山天橋風景區

在2600年前,介之推來綿山隱居時,有一日來到這裡,只見崖間祥雲繚繞,有一位白髮老人在守護爐丹,旁有一條白龍盤在斷崖處。介之推便攀登上去,想看個究竟,但白龍早無蹤影。原來此處是太上老君的煉丹處,那條白龍是他的護法神龍。不知何時臥龍之處出現了一條天險棧道。人們認為那是神龍所化的。後趙皇帝石勒在此崖依險紮寨時,曾居險而守,屢敗敵軍。天橋年久失修,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擴建,形成現在局面。山西綿山天橋風景區

太行山大峽谷中天橋

太行山大峽谷中獨特的景觀之一,位於貓嶁之南,英英山峰頂。是迄今我國北方發現的最大的天然石拱橋。天橋飛跨於南北兩座危崖之間,跨度50米,高200米,寬5米,厚度8米以上,呈天然石拱橋狀。遠遠望去頗似一座巨大的山門洞開。其形狀、構造與古今中外人造磚石拱橋有異曲同工之妙,真乃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的世間奇觀。據專家考證,天橋墩的形成純屬地殼運動,岩石斷裂及長時間的水流沖涮,切割而成。雖說天橋形成時間無從考證,但從其歷盡滄桑,經過無數次地震運動和長期的自然風化,仍安然無恙,傲然於世的現實,說明大自然設造的堅固異常。大自然的這一傑作,為我們後人的橋樑設計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和啟迪。

山東天橋

山東省濟南市有一個區叫做天橋區:天橋區----山東省省會濟南市的中心城區,位於市區北部,地跨黃河兩岸,面積249平方公里,人口47.2萬。始建於1911年的天橋,橫跨津浦、膠濟兩條鐵路線,連線市區南北,氣勢雄偉,是泉城濟南的一大景觀,天橋區由此而得名。天橋區古代文明源遠流長。晚商古墓群、春秋名醫扁鵲墓、唐朝開國名將秦瓊故居、元代大散曲家張養浩墓、濟南著名景觀“齊煙九點”中的鳳凰山、標山、北馬鞍山、黃抬山、粟山、藥山、鵲山以及由24處泉池組成的五龍潭公園、依森林秀蔚的金牛山而建的濟南動物園等皆在本區內。天橋區地理位置優越。區內有濟南火車站、濟南長途汽車站兩大交通樞紐和國際貨櫃陸路口岸;有北園大街、堤口路等21條交通幹線;距濟南國際機場僅25公里,交通極為方便。天橋區是濟南市的工業密集區,轄區內有工業企業800餘家,有汽車製造,紡織、造紙、食品、包裝等工業;第三產業持續繁榮,有50餘處大型專業批發市場,以清河商貿區為中心的北園大街,以成為濟南市最繁華的第三產業城;農業以種植小麥、水稻、蔬菜等作物為主,有耕地8000多公頃。天橋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區煙控區達到100%,綠化覆蓋率達到36%,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現代天橋

城市天橋

現代各式各樣的天橋天橋,作為現代都市的象徵,迫於交通的壓力,我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它了,你會發現它們的美麗.

北京最大口字型人行天橋

天橋天橋

中關村1號橋過街天橋殼體結構梁工程完工,目前進入裝修配套安裝階段。據了解,該橋是目前本市最大的口字型人行天橋,橋面最寬,年內將建成並投入使用。

設3米寬上下行自動扶梯

中關村大街人行天橋工程位於中關村大街與四環相交節點,即中關村1號橋上,平面為“口”字型,南北向橫跨北四環路,東西橫跨中關村大街,天橋全長327米,主橋寬5—7米,該橋配有自動扶梯和垂直升降電梯,是目前北京橋面最寬的人行過街天橋。

據介紹,橋樑的四個轉角處分別設定了5米人行梯道和3米寬上下行自動扶梯,並在自動扶梯旁設定殘疾人垂直升降電梯。

特殊打樁方案保4號線安全

天橋4根主樁位於捷運4號線南北走向雙線隧道中間位置,樁基外徑距離隧道結構僅175厘米。

打樁前,考慮捷運4號線的運營安全,承建方經專家指導制定了全護筒鑽機打樁的方案。據介紹,此次使用的全護筒鑽機由雲南昆明運輸抵北京。

在樁基建設中,全程由第三方對捷運結構進行24小時監測,保證附近捷運4號的運營安全。據了解,在樁徑150厘米情況下,採用全護筒鑽機施工工藝的為本市首次。

目前,其橋體結構梁工程已經完工。隨後,將實施橋樑焊接及上部結構工程,並進行裝飾、照明和電梯安裝施工,預計年內橋樑具備使用條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