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鄉

天橋鄉

政府所在地臘家灘被新民莊行政村所包圍,形成臘家灘一條街。鄉衛生院、信用社、供銷社、供電營業所、獸醫站、保險站、農機管理站、農業機械化學校、收審站、郵電支局、郵政支局及初級中學、糧站,戶縣四職分布在臘家灘街道兩旁及附近。

基本信息

陝西省戶縣天橋鄉

天橋鄉天橋鄉

天橋鄉位於戶縣西南部,距戶縣縣城 6 公里,距西安市 30 公里,距鹹陽市 25 公里,全鄉總面積為 25 平方公里,耕地 24000 畝,灘地 7000 畝,轄 23 個行政村, 92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 16700 人。東臨澇河,南依秦嶺,西接蔣村鎮,北連玉蟬鄉。政府所在地臘家灘被新民莊行政村所包圍,形成臘家灘一條街。鄉衛生院信用社供銷社、供電營業所、獸醫站、保險站、農機管理站、農業機械化學校、收審站、郵電支局、郵政支局及初級中學、糧站,戶縣四職分布在臘家灘街道兩旁及附近。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上級部門的指導下,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借西部大開發之東風,緊緊抓住西漢高速公路出口與環山旅遊路交匯於天橋的契機,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鄉村企業,熱情培育商貿市場,推動招商引資力度。全鄉三個文明建設有了很大發展。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便利的交通條件,良好的基礎設施,純靜的水資源,為天橋的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歷史
歷史淵源厚重,人文景觀豐富,是旅遊觀光之勝地。天橋鄉北部丈八寺村有周代古城堡遺址及元代所建丈八石佛寺古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點,寺北有胡公泉,長久涌流,經久不竭;中部鄉政府駐地,原名臘家灘,傳說神奇,名傳久遠,被載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卷冊,解放初陝西省行政幹部學校即建於此,為全省乃至全國當時的政權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南部山之北麓,澇河西岸,在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的優雅環境中有龍泉古寺、藥王洞等旅遊景點,傳說此地乃龍泉寶劍打造之地,總面積 5 平方公里,冬暖夏涼,是避署休閒之勝地。目前西漢高速公路出口與環山旅遊路交匯於此,這將為眾多遊客帶來便利條件。
交通
交通四通八達,位置優越獨特,為招商引資,發展前景喜人 。境內有南北六號、七號路、東西三號、四號路經緯四條,成 “ 井 ” 字形交通網路。西漢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縱貫全境。近幾年,鄉黨委、政府以發展的眼光,開拓的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藉助 “ 兩路 ” 的機械及技術,由鄉政府駐地修建了一條 “ 新羊路 ” 直通 “ 兩路 ” 交匯處。天橋地區逐漸成為眾多客商投資的熱土, “ 南進關中第一重鎮 ” 將成為現實。
農業

天橋鄉天橋鄉
農業條件優越,純靜水資源豐富,為工農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澇河西乾渠自南向北,貫通全鄉,有 20 余畝水面蓄水庫兩座,養魚與灌溉蓄水相兼。有水井 300 多眼,其中深井近 100 眼,惠安、熱電廠的深井在本鄉境內,達到河井雙保險,全鄉農業旱澇保收。用電設施農工相兼,農電網通往全鄉各個角落,為農業發展開闢廣闊天地。該鄉是戶縣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清純無污染,是陝西省農業廳掛牌的無化害蔬菜生產基地。割耳莊、劉家莊等村的無公害韭菜,上澗子等村的無公害大蔥、澇峪口等村的磨盤柿子及丈南、丈北村的禮品西瓜等主導產業聞名省內外。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尤其是私營、個體企業,如雨後春筍,發展勢頭迅猛,全鄉工業以煉鐵、機械製造、石子加工為主,從業勞動力近萬人,並湧現出不少優秀農民企業家。
經濟
臘家灘街道日漸繁榮,小城鎮建設條件日益成熟。臘家灘街道以鄉政府駐地為核心,經過幾屆政府領導的精心部署,發展培育,匯聚著企事業單位 20 余家,工商戶 30 余戶。鄉政府制定出優惠的招商引資措施,在土地使用,供電、用水、通訊、用工等多方面為客商提供方便,快捷熱情,高級服務,進一步完善了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沿街道栽植了高規格的法桐樹,路面進行了拓寬改造。如今,各門面、攤位生意紅火,企業生產協調發展,每年一度的臘家灘物資交流大會,為街道的發展繁榮日臻增輝。 再現天橋輝煌,與時俱進,已成為全鄉人民的迫切要求,鄉黨委、政府正在積極籌劃,努力圍繞 “ 南進關中第一重鎮 ” 這一宏偉目標,加緊各項措施的落實,新的小城鎮規劃必將聚集人氣,聚集財富。

陝西省山陽縣天橋鄉

天橋鄉天橋鄉
基本情況 天橋鄉,位於山陽縣東偏南部,鄉機關住天橋村,距縣城80km。轄天橋、大嶺大坪夏家坪蠟燭山呂家坪靳家河、龍洞川8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全鄉1629戶6313人,其中非農107人。鄉域面積141平方公里,有耕地8520畝,山地約占總面積的95%,河谷溝台地約占5%,海拔為800—1400m。常年平均氣溫10—13℃。境內山照公路橫穿而邊,交通便利。程控電話、無繩電話村村通,通訊快捷便利,村村接通高壓電,戶戶用上照明電。常年山綠水清,環境優雅,空氣清晰。

經濟狀況
依靠農業種植、糧食達到自給有餘,其它各業全面發展。2002年,全鄉農業總產值551萬元,林業總產值129萬元,牧業總產值230萬元。各業產值之和9100萬元,人均達到1441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薯類為主,2002年,小麥年產值45.2萬元,玉米年產值49.4萬元,薯類年產值136萬元,大豆年產值27.4萬元。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回響上級黨委、政府號召,大力調整農業產值結構,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發展地方經濟,唱好“藥業興縣、經業興鄉”大戲,使我鄉藥材種植迅猛發展,以黃姜、天麻為龍頭,兼種丹參柴胡杜仲豬林二花五味子天南星等名貴中藥材,此項產業2002年生產總值300餘萬元,人均產值50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此項產業由原來政府強制推廣轉變為現在農民自覺種植,擴大種植面積,預計今年中藥材產值可達500萬元左右,人均產值僅此一項可達800元以上。目前已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支柱產業。擴大地方名優土特產發展規模,提高其質量。主要土特產有核桃板栗香菇木爾等。估計今年核桃產量可達200噸以上,僅此一項全鄉人均可收入100元左右。大力發展養殖業,培養牛、羊、豬、餵養大戶。全鄉生豬存欄5000多頭、羊1000多隻、耕牛300多頭。放寬政策,吸引外商,發展經濟。採取了“你投資,我辦廠,你賺錢,我發展”的互惠互利政策,吸引了河南老闆在我鄉板房開採重晶石礦,使這裡的閒置勞動力不出遠門,一年可收入幾千元。目前還有外地幾家廠商正與我們恰談開採大嶺村、天橋村的重晶石礦和開採蠟燭山村石灰石礦。近幾年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鄉在天橋和水草坪設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所和防疫專乾,鄉有掃育學校和專職教師,全鄉農民青壯年文盲率低於3%,有國小校舍20所,適齡兒兒童均有接受法定義務教育的條件,幼兒輟學率低於5%,95%以上的青少年受到了九年或以上的學校教育;村村設有老年活動室,為中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健康有益的活動場所。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全鄉目前糧經比已達到5:5平,根據區域自然條件,大坪村已基本實現無糧村,土地全部種植黃姜、柴胡、天南星、天麻等中藥材。力爭到2005年實現糧經比達到2:8。經過努力,多方籌集資金,目前全鄉村村通公路,半數以上村民小組已通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三相電已接通村村莊莊,戶戶用上照明電,半數以上農民買了彩電,安裝衛星接收器500多台;安裝有線電話160多部,無繩電話50多部,沒有一個村通訊不暢通;半數以上農民接通了自來水,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按照上邊的要求,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還林,面積達1900多畝,全部栽上了核桃樹、板栗樹和松樹苗。轄區內森林茂密,鳥語花香,泉水溪流,奔騰不息。水草坪有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和飛播林,鄉政府前山後山古樹參天,生長几千年的鐵匠樹四季長綠,遙相對峙,令人留戀往返。

貴州省鳳岡縣天橋鄉

天橋鄉天橋鄉

天橋鄉位於鳳岡縣南端,距縣城中心城區71公里,是該縣最偏僻、最邊遠的鄉鎮,索有“鳳岡的西藏”之稱,全鄉轄7個村(居)委會,58個村民組,5400多戶,總人口2.3萬多人,總面積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3.6%。全鄉海拔相對高度差距大,最高海拔達1362米,最低海拔340餘米,故歷來就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氣候特點。每到仲夏季節,當城裡的人們為烈日炎炎的環境而煩躁不安時,被群山環饒的天橋卻仍然涼風習習,矯陽在這個綠色籠罩的鄉鎮里,也無法施展它灼人的威力,讓人有置身於避署勝地的美妙感覺。連綿不斷的高山不僅阻擋了炎炎的烈日,也為天橋創造了一片獨具特色的景致。鄉政府後山大約500畝的茶場裡,就隱藏著一片令人嘆為觀止的石林群,它們有的昂然挺立,如一把利劍要橫越長空;有的低垂頭顱,宛如溫婉的少女含羞帶笑;還有的左右相對,錯落有致,形成一個天然的石門。倘若站在茶林中部,一面受徐徐的涼風,一面欣賞這獨特的景致,不得不讓人感嘆造物主的偏心,那掩映在綠色茶叢中的石林,又讓人懷疑是否哪個過路的神仙飛越此地時所點化的痕跡。怡人的氣候,秀麗的景致,沒有獨特的藝術自然讓人有美中不足之感。而天橋遠近聞名的嗩吶藝術,恰到好處的彌補了這一缺憾,天橋鄉因此榮獲省文化廳命名的“嗩吶藝術之鄉”,每當佳節來臨、悠揚的嗩吶聲為這座略顯沉寂的邊遠鄉鎮帶來了幾分熱鬧的氣息,人們在悠揚的嗩吶聲中抒發出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追求,表達了天橋人昂揚精神風貌。十八公里的烏江河岸,為天橋人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旅遊勝境,這裡有平頭溪“千年古鎮”,有河閃渡“千年古渡”,有風景優美的烏江風光,天橋人在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下,正在加快山區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優美的風景、樸素的民風將為各方賓客提供優質服務,讓來賓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大自然的溫馨。這裡是全縣烤菸主產區之一,蘊藏著大量煤礦矽礦龍紋石等礦產資源,但因交通不便,沒有規模開採,隨著鳳岡至石矸油路建成投用和農村電網全面併入國網,為礦產資源開採帶來了有利條件

風土人情

(一)居住。
天橋各族多依山傍水,避風向陽,視野開闊的地方居住,建房多為木質結構,房前設院壩,兩邊立廂房,若遇地基不寬,就在正房前面下坎修吊腳樓,樓上住人,底層放雜物,樓台、門窗飾以木雕,美觀大方,房前層後栽植竹木陪襯風景。
(二)飲食。
食糧以大米為主。逢年過節,老人壽誕,婦女分娩,待親朋,講究吃糯食,做糍粑、甜酒、米籽、油茶。特別是土家豆花飯更是思南一絕,豆花飯做工精細,配方獨到,要提前準備好配料,才能在4小時之內嘗到芬香可口的上層豆花、中層乾飯、下層稀飯的土家豆花飯。
(三)喜慶。
男婚女嫁、生兒育女、修房造屋是土家人最為看重的三大喜事,如今的婚娶已基本上放棄下書、開書單、討庚等繁文褥節,大都只按過禮接親。生兒育女眾歡喜,婦女生第一個小孩,男方必到女方家報喜,若生男孩則抱一隻公雞,生女孩則抱一隻母雞,作為報信禮品。之後,由娘家選擇吉日,邀集嫡親眾人到女婿家“吃祝米”。修房造屋要大辦酒席,親朋好友前來祝賀,並在“事務”當日說“祓事”、撒拋梁粑,圖個喜氣洋洋。
(四)信奉。
崇拜祖先為普遍,把祖先當成至高無上的神來敬奉,逢年過節要燒錢紙,男婚女嫁都要給祖先燒紙叩頭,祈求保佑。其次是敬奉財神,正月初二早上,家家都要燒香,敬財神老爺。此外,天橋各族民眾還信奉“山王菩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