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茶

磚茶

磚茶又稱青磚茶、蒸壓茶(俗稱青磚茶),顧名思義,就是外形像磚一樣的茶葉,它也是緊壓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以茶葉、茶莖,有時還配以茶末壓製成的塊狀茶。磚茶是以優質黑毛茶或者曬青為原料,經發酵和發花工藝產生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其湯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氣純正,獨具菌花香,長期飲用磚茶,能夠幫助消化,有效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磚茶根據原料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青磚茶、米磚茶、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康磚茶等幾類。所有的磚茶都是蒸壓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青磚茶、米磚茶、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是用機壓成型,康磚茶則是用棍錘築造成型。

基本信息

簡介

磚茶磚茶

磚茶起源於唐代太和年間,風靡於清末,是我國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甘肅等西北少數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為日本俄羅斯英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所喜愛。

磚茶是以優質黑毛茶為原料,經發酵和發花工藝產生冠突麴黴,其湯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氣純正,獨具菌花香,長期飲用磚茶,能夠幫助消化,有效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由於邊疆少數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較多,蔬菜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膩,又可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故在中國西北地區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數百年來,磚茶以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與奶、肉並列,成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

種類

我國有六大基本茶類,花茶、速溶茶、袋泡茶、緊壓茶等則是在六大茶類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而來的,而磚茶是緊壓茶中的一種。磚茶根據原料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米磚茶、青磚茶、康磚茶等幾類。

所有的磚茶都是蒸壓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磚、花磚、茯磚、青磚、米磚茶是用機壓成型;康磚茶則是用棍錘築造成型。在磚茶的壓制技術中,汽蒸漚堆是芙磚壓制中特有工序,同時它還有一個特殊的過程,即讓黃黴菌在其上面生長,俗稱“發金花”。茯磚茶以有較多的金黃色的霉花為上品,霉花越多質量越好。
花磚、茯磚、黑磚、青磚等磚茶,外表形狀平整,四角邊緣分明,厚薄大小均勻,湯色橙黃,香氣純正,滋味淳厚。康磚茶的外形為圓角長方體狀,色澤棕褐,湯色紅濃,香氣清純,滋味淳厚。緊茶外觀烏潤,湯色橙紅,香氣清正,滋味淳厚。小方磚茶外表灰黃,湯色黃明,香氣平和,滋味濃厚微澀。紅磚茶四角平整,磚面色澤油潤烏黑,湯色深紅,香氣高淳,味道濃。
產量較大的有湖南的茯磚、黑磚、花磚及湘尖、湖北的老青磚。四川的康磚、金尖、方包、雲南的緊茶,廣西的六堡茶
黑磚茶
黑磚茶原產於湖南安化白沙溪,1939年前後開始生產。因磚面壓有“湖南省磚茶廠壓制”8個字,又稱“八字磚”。因磚面用凸字字模,蘭州市場稱黑磚為“鼓字老牌安化黑磚”。現在年產量約5000噸,主銷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以蘭州為集散地。

黑磚茶的原料,過去分為灑麵茶包心茶兩種,灑麵茶品質好,包心茶品質差。壓制時把差的茶葉壓在裡面,較好的茶葉壓在外面。這樣做,內外品質不一,壓制也較麻煩。70年代中期,安化白沙溪茶廠進行工藝改革,在提高麵茶和包心茶質量的基礎上,將麵茶和包心茶進行混合壓制,不分麵茶和里茶,做到了品質表里如一,同時又簡化了手續,提高了工效。現在壓制黑磚茶的原料成份為80%的三級黑毛茶和15%的四級黑毛茶,以及5%的其他茶,總含梗量不超過18%。這些不同級別的毛茶進廠後,要進行篩分、風選、破碎、拼堆等工序,製成合乎規格的半成品,做到形態均勻、質量純淨。半成品再經過蒸壓、烘焙、包裝等工序,製成黑磚茶。黑磚茶的外形為長方磚形,規格為35×18×3.5厘米。磚面端正,四角平整,模紋(商標字樣)清晰。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湯色紅黃微暗,葉底老嫩尚勻。每片磚淨重2公斤。
花磚茶

“花磚”歷史上叫“花捲”,因一卷茶淨重合老秤1000兩,故又稱“千兩茶”。過去,花捲的加工方法是用湖南安化高家溪和馬安溪的優質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錘築制在長筒形的篾簍中,築造成圓柱形,高147厘米,直徑20厘米,做工精細,品質優良。歷史上最盛時期的年產量達到過3萬多支(即卷)。

磚茶磚茶
過去交通困難,茶葉運輸不便,這圓柱形的花捲茶形如“樹幹”,倒便於捆在牲口背的兩邊馱運。但在零售與飲用時,要用鋼鋸鋸成片。這樣做,既不方便,茶末又易損失,造成浪費。另外,在築造過程中,花工多,成本高,勞動強度大,製作不易。如此落後的生產方式,不僅生產者要求改革,消費者也要求改革。1958年安化白沙溪茶廠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將“花捲”改制成為長方形磚形茶。規格為35×18×3.5厘米。正面邊有花紋,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湯色紅黃,葉底老嫩勻稱,每片段預告磚淨重2公斤
花磚形狀雖然與花捲不同,但內質基本接近,成為黑茶類的新品種,代替了歷史上的花捲茶,受到了銷區的讚賞與歡迎。
“花磚”的名稱由來,一是由卷形改磚形,二是磚面四邊有花紋,以示與其他磚茶的區別,故名“花磚”。花磚茶的製造工藝與黑磚茶基本相同。花磚茶原料,過去也分灑麵茶與包心茶,壓制時把差的茶葉壓在裡面,較好的茶葉壓在外面。60年代中後期,白沙溪茶廠再次進行工藝改革,在提高麵茶和里茶質量的同時,不分麵茶和里茶,進行混合壓制。壓制花磚的原料成份,大部為三級黑毛茶及少量降檔的二級黑毛茶。總含梗量不超過15%。毛茶進廠後,要經篩分、破碎、拼堆等工序,製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後進行蒸壓、烘焙、包裝等,工藝與黑磚茶相同。
花磚茶銷區以太原為中心,並轉銷晉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地。

茯磚茶
茯磚茶約在1860年前後問世。當時用湖南所產的黑毛茶踩壓成90公斤一塊的篾簍大包,運往陝西涇陽築制茯磚。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因原料送到涇陽築制,又稱“涇陽磚”。近代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廠經過反覆試驗,1951年終於在安化就地加工茯磚茶獲得成功。現在茯磚茶集中在湖南益陽臨湘兩個茶廠加工壓制,年產量約2萬噸,產品名稱改為湖南益陽茯磚。80年代初期,湖北蒲圻羊樓洞茶場,引用湖南茯磚製法,獲得成功,年產量500噸左右。
目前生產的茯磚茶,分特製和普通兩個品種,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原料的拼配不同。特製茯磚全部用三級黑毛茶作原料,而壓制普通茯磚的原料中,三級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級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

磚茶磚茶
茯磚茶壓制要經過原料處理、蒸氣漚堆、壓制定型、發花乾燥、成品包裝等工序。其壓製程序與黑、花兩磚基本相同,其不同之點是在磚形的厚度上。因為茯磚特有的“發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條件外,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求磚體鬆緊適度,便於微生物的繁殖活動。茯磚與黑、花兩磚另一個不同之點,是磚從磚模退出後,不直接送進烘房烘乾,而是為促使“發花”,先包好商標紙,再送進烘房烘乾。烘乾的速度不要求快乾,整個烘期比黑、花兩磚長一倍以上,以求緩慢“發花”。
茯磚茶外形為長方磚形,規格為35×18.5×5厘米。特製茯磚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厚,湯色紅黃明亮,葉底黑褐尚勻。普通茯磚磚面色澤黃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和尚濃,湯色紅黃尚明,葉底黑褐粗老。每片磚淨重均為2公斤。茯磚茶在泡飲時,要求湯紅不濁,香清不粗,味厚不澀,口勁強,耐沖泡。特別要求磚內金黃色黴菌(俗稱“金花”)顆粒大,乾嗅有黃花清香。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最愛茯磚茶,他們把“金花”多少視為檢查茯磚茶品質好壞的唯一標誌。青海、西藏的藏族同胞及甘肅、寧夏等省區的兄弟民族都需要它,以蘭州為集散地,從主要產地益陽運送供應。
青磚茶
以老青茶作原料,經壓制而成青磚茶,主產於湖北省。清代在蒲圻羊樓洞生產,因此又名“洞磚”。青磚茶的磚面印有“川”字商標,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磚茶移至蒲圻趙李橋茶廠集中加工壓制。
老青茶產地主要在湖北省鹹寧地區的蒲圻、鹹寧、通山、崇陽、通城等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890年前後,在蒲圻羊樓洞開始生產炒制的簍裝茶,即將茶葉炒乾後,打成碎片,裝在篾簍里(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為炒簍茶。約後10,山西茶商在羊樓洞設莊試製磚茶,其後俄國商人亦在漢口設莊壓制。壓制工具先是木夾,後改用牛皮夾,進而改用機器壓,壓成磚形茶,以每箱磚片數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種不同規格。“二七”、“三九”青磚銷往西北各地,以包頭市為集散地,統稱“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磚茶銷往內蒙,並出口蒙古、蘇聯等地,以張家口為集散地,稱“東口茶”。近40年來,為統一商品規格,只生產“二七”青磚茶。1910~1915年為青磚茶歷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磚茶在內,最高年產量達到48萬箱(每箱54公斤),後因戰禍疊起,銷路阻隔,產量銳減。直到50年代,國家大力扶植邊銷茶生產,使老青茶生產恢復了生機,1977年產量達到8000多噸,1978~1982年由於邊銷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年產量下降至5000噸以下,1983年年產量又恢復到7000噸,近年年產量維持在5000噸以上。
磚茶青磚茶外包裝
青磚茶的壓制分灑面、二面和里茶三個部分。青磚茶麵上的一層叫灑面,質量最好;底面的一層叫二面,質量次之;灑面和二面中間夾的一層叫包心茶,又叫里茶,質量較差。青磚茶的質量高低決定於鮮葉的質量和制茶的技術。鮮葉采割後先加工成毛茶,麵茶分殺青、初揉、初曬、復炒、復揉、渥堆、曬乾等七道工序。里茶分殺青、揉捻、渥堆、曬乾等四道工序,製成毛茶。毛茶再經篩分、壓制、乾燥、包裝後,製成青磚成品茶。青磚茶外形為長方磚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尚濃無青氣,水色紅黃尚明,葉底暗黑粗老。每片青磚重2公斤(其中灑面、二面占0.125公斤,里茶1.75公斤),大小規格為34×17×4厘米。
青磚茶飲用時需將茶磚破碎,放進特製的水壺中加水煎煮,茶汁濃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人禦寒,化滯利胃,殺菌收斂,治療腹瀉等多種功效,陳磚茶效果更好。
米磚茶
米磚是以紅茶的片末茶為原料蒸壓而成的一種紅磚茶。其灑面及里茶均用茶末,故稱米磚。米磚分為“牌樓牌”、“鳳凰牌”、“火車頭牌”等牌號。米磚外形美觀,磚模稜角分明,紋面圖案清晰秀麗,色澤烏亮,內質湯色紅濃,香純和,味醇厚。主銷新疆及華北,部分出口俄羅斯和蒙古,近年亦有少量遠銷歐美,是國內磚茶中獨樹一幟的紅磚茶。
米磚產於湖北省趙李橋茶廠。米磚的生產歷史較長,僅次於青磚。湖北磚茶,原是山西幫經營,先在鄂南設莊收購毛茶加工磚茶,

19世紀中葉,鹹寧縣羊樓洞產80餘萬斤。進入19世紀後,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清道光年間宜紅問世,至1861年漢口開埠後,英國去漢口設立洋行,大量收購紅茶,轉運英國和轉手西歐各國。此時俄商收買磚茶,1863年前後俄商去羊樓洞一帶出資招人包辦監製磚茶。1873年在漢口建立順豐、新泰、阜昌三個新廠,採用機械壓制米磚,轉運俄國轉手出口。主要原料來自湘、鄂、贛、皖四省紅茶的片末茶,還從印度錫蘭進口部分茶末。俄國在漢口生產和收購的磚茶,一般是從漢口經上海海運至天津,再船運至通州,再用駱駝隊經張家口越過沙漠古道,運往恰克圖,最後由恰克圖運至西伯利亞和俄國其他市場。後來還動用艦隊參加運輸,經海參崴運歐洲

磚茶磚茶

據《海關通商貿易總冊》統計,1876年至1879年,米磚出口占漢口總出口量的13.4~26%,1879年出口米磚7232.88噸,占當時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7.28%,1888年上升到占全國出口總量的12.91%,為米磚生產和出口的全盛期。目前年產千餘噸,主銷東口(指張家口)、西口(指包頭)及新疆各地。少量銷歐美與蘇聯。由於米磚外形美觀,有的西方家庭給米磚配以精製框架放入客廳,作為陳列的藝術品欣賞。
米磚原分“72米磚”和“48米磚”兩種規格,即每簍裝72塊和48塊磚茶。目前只生產“48米磚”,磚片規格為長23.7厘米,寬18.7厘米,厚2厘米,重1.125公斤。磚面色澤烏潤,磚形四角平整,表面光滑,內質香味醇和,湯色深紅,葉底均勻色紅暗。
米磚原料分灑面、灑底和里茶三種規格,原料經過篩分、拼料、壓制、退磚、檢磚、乾燥、包裝等工序而製成米磚茶。

製法

磚茶主要是用黑茶作原料經過高溫高壓蒸壓而成的,如雲南產的緊茶、小方磚茶;四川產的康磚茶;湖北產的青磚茶(又名洞茶),湖南產的黑磚茶、茯磚茶、花磚茶等等。也有用紅茶為原料做成的紅磚茶,俗稱米磚茶。

成型

所有的磚茶都是蒸壓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磚、花磚、茯磚、青磚、米磚茶是用機壓成型;康磚茶則是用棍錘築造成型。在磚茶的壓制技術中,汽蒸漚堆是芙磚壓制中特有工序,同時它還有一個特殊的過程,即讓黃黴菌在其上面生長,俗稱“發金花”。茯磚茶以有較多的金黃色的霉花為上品,霉花越多質量越好。

外貌

花磚、茯磚、黑磚、青磚等磚茶,外表形狀平整,四角邊緣分明,厚薄大小均勻,湯色橙黃,香氣純正,滋味淳厚。康磚茶的外形為圓角長方體狀,色澤棕褐,湯色紅濃,香氣清純,滋味淳厚。緊茶外觀烏潤,湯色橙紅,香氣清正,滋味淳厚。小方磚茶外表灰黃,湯色黃明,香氣平和,滋味濃厚微澀。紅磚茶四角平整,磚面色澤油潤烏黑,湯色深紅,香氣高淳,味道濃。

鑑別

一、首先從外型看來條索細長,條形較完整,應是4—5級毛茶底料,乾茶色澤棕褐色,散發少許油光,聞起來乾茶有樟香,所以氣味稍帶生刺味,茶磚邊緣有風化跡象,量為250克。

二、鑑別普洱茶品質最重要的依據是開湯試泡,主要是觀湯色品滋味,看葉底。從茶磚上取下約10克樣沖泡。

磚茶磚茶
1、湯色顯粟色,較清澈,茶湯透氣,有極少微小懸浮物;
2、茶湯口感有明顯樟香味,略帶澀感,茶湯爽滑,回甘明顯,生津強,水性稍薄;
3、葉底色澤暗褐,較勻亮,花束較少,葉質較柔軟,捏起來有彈性。

注意

磚茶一般不是用茶的嫩芽葉加工製成的,而是用老樹葉加工成的。磚茶的氟含量比其他茶類高。雅安磚茶含氟量每千克為543-586毫克,益陽產的磚茶為每千克365—400毫克,是綠茶花茶的幾十倍、幾百倍。

磚茶磚茶

長期大量飲濃茶,會引起蓄積性氟中毒。少數民族地區飲用水氟含量低於1毫克/升,但牧民飲用的“磚茶”氟含量高達1000毫克/千克左右。成年牧民平均每天飲5升水,其中大部分是奶茶和濃茶,兒童的飲茶量也很大。對2290名8-12歲蒙古族兒童的調查發現,90.14%的兒童患有氟斑牙,10%的兒童患有重度氟斑牙。
飲磚茶的蒙古族人群骨質疏鬆的發病率,比漢族人群高17%。可見,牧民長期大量飲濃茶和奶茶是引起氟斑牙、骨質疏鬆、患腰腿痛等的主要原因。
1995年,專家們對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道孚縣藏族、漢族的氟中毒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證實,當地的水源含氟量低。但藏族牧民和僧侶長期大量飲用磚茶,成人每天攝氟量達12.46毫克,青少年為6.56毫克。
藏族牧民攝人過多的,會導致慢性中毒。藏民們認為,磚茶喝得過量、過濃感到頭昏、手足發麻、抽搐、四肢關節痛等。當地嗜茶藏民和青少年中,氟骨症、氟斑牙的發病率高達73.5%、51.2%。當地沒有飲磚茶習慣的漢族成人和青少年沒有一例患氟骨症或患氟斑牙。
經專家們計算,藏胞每人一年平均飲用10.77千克磚茶,每天飲用29.3克。按照磚茶氟含量為426毫克/千克計算,藏民每天飲用磚茶可以吸收12.5毫克的氟,是安全劑量的3倍多。

政策

一是實行定點生產。確定了16家邊銷茶定點生產企業,生產能力達160萬擔,而全國的需求量是110萬擔~120萬擔;對定點生產企業收購邊銷茶原料按減10%的稅率徵收農業特產稅,免徵增值稅;定點生產企業還享受民族用品定點生產企業有關流動資金貸款、技改投資貸款的優惠政策。二是實行定向供應。對邊銷茶的銷區進貨渠道以邊銷茶定點生產企業為主,由主營單位進行銷售、儲備管理。三是實行國家儲備制度。按照“以豐補歉,調劑餘缺,保障供應”的原則,建立邊銷茶國家儲備,儲備數量為15萬擔,主要儲備單位是銷區的國有主營企業,在特殊情況下可儲存於產區定點生產企業的專庫。邊銷茶儲備所需資金由代儲單位向當地開戶行申請貸款,利息由中央財政負擔,並實行年終結算制度。

茶及衍生

中國人喜歡喝茶,也常常用茶來招待朋友和客人。茶葉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茶樹原產於中國。中國古人發現茶樹後,最早是把茶葉作為藥用,後來才當作飲料。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以後又逐漸學會了培育茶樹和製作茶葉的技術。中國是茶的故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