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鑼

土鑼

土鑼,壯、侗、漢等族敲擊體鳴樂器。壯語稱阿臘,侗語稱拉。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南路壯語地區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地和湘、黔、桂毗鄰地區的侗鄉盛行。

簡介

響銅製成,鑼面平坦無臍,鑼邊垂直於鑼面。規格大小不一,常見者鑼面直徑30厘米 ~31 厘米、鑼邊寬5厘米~5.3厘米,鑼壁較厚,鑼體較重。鑼邊一側鑽孔繫繩。鑼棰木製,棰頭包以綢布。
演奏時,左手持繩提鑼,右手執棰擊奏。音色渾厚而沉悶。壯族廣泛用於民間吹打樂合奏和歌舞伴奏。侗族用於婚、喪等民

土鑼

土鑼,壯、侗、漢等族敲擊體鳴樂器。壯語稱阿臘,侗語稱拉。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南路壯語地區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地和湘、黔、桂毗鄰地區的侗鄉盛行。
響銅製成,鑼面平坦無臍,鑼邊垂直於鑼面。規格大小不一,常見者鑼面直徑30厘米 ~31 厘米、鑼邊寬5厘米~5.3厘米,鑼壁較厚,鑼體較重。鑼邊一側鑽孔繫繩。鑼棰木製,棰頭包以綢布
土鑼

演奏時,左手持繩提鑼,右手執棰擊奏。音色渾厚而沉悶。壯族廣泛用於民間吹打樂合奏和歌舞伴奏。侗族用於婚、喪等民俗場合中

大鑼

朝鮮族大鑼,是朝鮮族敲擊體鳴樂器。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吉林省延邊朝鮮 族自治州尤為盛行。
大鑼銅製,鑼面平坦無臍,近邊部呈坡形,鑼邊較窄並向背面收束,鑼面直徑厘米、鑼邊寬3厘米、背口直徑50厘米,鑼邊一側鑽孔繫繩。
演奏時,左手提鑼繩,右手執棰頭包布的木棰敲擊。音色低沉渾厚,聲音傳播甚遠。用於器 樂合奏、朝鮮戲劇、地方戲曲和民間演唱伴奏。常與大金、小金、大鼓一起使用。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收藏有朝鮮族大鑼一面,鑼面直徑51厘米、邊寬2.5厘米、背口直徑48厘米。

基本字義 一種樂器,銅製,像盤,用槌子敲打出來:~鼓經(戲曲打擊樂各種譜式的泛稱)。~鼓喧天。緊~密鼓。
常用詞組 :
1. 鑼槌 luóchuí
[hammer] 敲鑼用的有撞頭的桿
2. 鑼鼓 luógǔ
(1) [gong and drum]∶銅鑼與大鼓
(2) [traditional percussion instruments]∶泛指打擊樂器
鑼鼓齊鳴,好不熱鬧
3. 鑼鼓喧天 luógǔ-xuāntiān
[a deafening sound of beating the gongs and drums; great din of gongs and drums] 鑼聲鼓聲直上九霄。形容氣氛熱烈
只見山坡後面,鑼鼓喧天,早撞出兩彪軍馬。——《水滸傳》
4. 鑼齊鼓不齊 luó qí gǔ bù qí
[with inadequate manpower or condition] 〈方〉∶比喻人到不齊
鑼的英文翻譯 :
a gon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