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耍鑼

渠縣耍鑼指產生並流傳於渠縣民間的一種傳統打擊鼓樂,也是多種情緒表現的一種打擊藝術。 渠縣耍鑼具有“山鑼”、“水鑼”、“壩鑼”的不同特點,對於探索和研究中國民樂藝術是一份難得的地域資料。 源於民間,用於民間的“渠縣耍鑼”是現代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具有廣泛的社會使用價值,受到民眾的喜愛和專家的重視。

渠縣耍鑼

渠縣耍鑼指產生並流傳於渠縣民間的一種傳統打擊鼓樂,也是多種情緒表現的一種打擊藝術。渠縣耍鑼內容豐富,曲牌多樣,用途廣泛,遍及城鄉。活動空間較廣,千百年來一直為廣大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聽,這種器樂主要用於民間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範圍。

樂器組成

渠縣耍鑼由六種樂器組成,各種樂器的打法和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鼓打全面”,既自始至終,點點俱到,負統領、指揮的責任。大鑼“逗硬”,音響敞亮,協助鼓手壓陣;“鑔子”見機行事,“填空嵌花”,即使錯打一、二也不礙事;“包鑼顯點”、“馬鑼同行”,節奏感很強。渠縣耍鑼是秦漢時期宕渠人民在勞動之餘所創造出來的愉人愉情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宋、元、明、清、民國發展很快,後經自髮式、家族式傳承延續至今。由於現在從事耍鑼技藝的人年齡普遍偏大,很少有年青人再學,傳承困難,加之耍鑼多在喪場出現,人們誤認為耍鑼是喪場“專利”,壓抑了耍鑼的生存空間,已處於瀕危狀況。渠縣耍鑼具有主要的歷史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其歷史價值是:“渠縣耍鑼”與諸如《竹枝歌》、《巴渝舞》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一樣,是研究�人歷史的依據,是承傳宕渠風土人情生活習性的載體。其藝術價值是:渠縣耍鑼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收入曲牌達135支,數量豐富,打法變化多,是境外器樂所絕無僅有的。渠縣耍鑼具有“山鑼”、“水鑼”、“壩鑼”的不同特點,對於探索和研究中國民樂藝術是一份難得的地域資料。

歷史悠久

“耍鑼”歷史悠久,尤其在享譽世界漢闕之鄉的渠縣土溪---――古之“ �國都”,更盛行“耍鑼”玩藝。但“耍鑼”素無曲譜,又無書傳,只能口授,不利於普及和傳承。土溪民間藝術家、老中醫龔繼文(字平峰),通過多年的採訪、收集和深入研究,革新獨創,把過去那種“單打”,改為“吹打結合”,並譜曲成書,名曰《耍鑼曲譜》。他還組織土溪“耍鑼協會”吹打人員進行錄音,名曰《平峰耍鑼吹打結合錄音專輯》,被四川音樂學院民間藝術研究所的教授顏曼秋採用,在一次國際學術交流會上播放,深受國內外專家重視。龔繼文還對大量“耍鑼”引子譜成曲譜,後來被省、地出版為《渠縣民間耍鑼曲譜資料集》一書。

耍鑼之鄉

1986年,渠縣組織了全縣範圍內的耍鑼比賽,各中心場鎮成立了耍鑼協會,省、地區、縣電視台對渠縣耍鑼進行了專題採訪;1996年,渠縣耍鑼還參加了達縣地區的“三民”調演活動。源於民間,用於民間的“渠縣耍鑼”是現代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具有廣泛的社會使用價值,受到民眾的喜愛和專家的重視。2008年,渠縣臨巴(土溪)被命名為全國特色文化之鄉――耍鑼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