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荊芥[植物]

土荊芥[植物]
土荊芥[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土荊芥(學名: L.,)以全草入藥。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揮髮油有毒。其含量以果實最多,故毒性較強,葉次之,莖最弱。常服量10—30,土荊芥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用於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外用治皮膚濕疹,瘙癢,並殺蛆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土荊芥 土荊芥

原植物土荊芥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揉之有強烈臭氣;莖直立,多分枝,具條紋,近無毛。葉互生,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下部葉較大,長達15厘米,寬達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成短柄,邊緣有不整齊的鈍齒,上部葉漸小而近全緣,上面光滑無毛,下面有黃,色腺點,沿脈土稍被柔毛。

花夏季開放,綠色,兩性或部分雌性,組成腋生、分枝或不分枝的穗狀花序;花被裂片5,少有3,結果時常閉合;雄蕊5枚,突出,花葯長約0.5毫米;子房球形,兩端稍壓扁,花柱不明顯,柱頭3或4裂,線形,伸出於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藏於花被內;種子腎形,直徑約0.7毫米,黑色或暗紅色,光亮。

莖下部圓柱形,粗壯光滑,上部方柱形有縱溝,具毛茸。下部葉大多脫落,僅莖梢留有線狀披針形的苞片。莖梢或枝梢常見殘留簇生果穗,觸之即脫落,淡綠色或黃綠色。剝除宿萼,內有棕黑色的細小果實1枚。全草有強烈異臭氣,味微苦、辛。以莖嫩、帶果穗、色黃綠者為佳。

分布範圍

土荊芥 土荊芥

原產於熱帶美洲,現廣布於世界熱帶及溫帶地區。我國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有野生,喜生於村旁、路邊、河岸等處。北方各省常有栽培。

生長環境

喜溫暖乾燥氣候,在高溫高濕地方,藥材質量較差,揮髮油含量較低。對土壤要求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宜選向陽乾燥地區栽培。生於村旁、路邊、曠野及河岸等地。

繁殖方法

土荊芥 土荊芥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將地翻鬆耙平作畦,寬1~1.4m,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750~900kg作基肥。種子繁殖,春播於3月中旬至4月上旬。

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插入溝內,薄覆細土,以蓋沒種子為度。約經10~15d即可發芽。苗齊後間苗1-2次。每窩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

育苗移栽:在苗床內按行距1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蓋細土一層,灌水濕潤。出苗後,待幼苗高至12~16cm時,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開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鎮壓後,灌水。

栽培技術

在幼苗生長期中宜勤除雜草,並須間苗1~2次。定植成活後宜鬆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糞尿或硫酸銨為宜。

主要價值

土荊芥[植物] 土荊芥[植物]

祛風消腫,殺蟲止癢。用於驅鉤蟲、蛔蟲和蟯蟲,皮膚濕疹,腳癬,瘙癢,殺蛆蟲。常用量3~6克,研末或制丸入藥。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果穗全草。

採收和儲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攤放在通風處,或捆束懸掛陰乾,避免日曬及雨淋。

【別名】紅澤蘭、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間草藥》),鉤蟲草(《廣西藥植圖志》),火油根(《南寧市藥物志》),香藜草、臭蒿(《廣西中藥志》),殺蟲芥,藜荊芥、臭藜藿(《廣東中藥》,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藥物志》),狗咬癀、鵝腳草(《福建中草藥》)。

土荊芥 土荊芥

【採集】8月下旬至9月下旬採收全草,攤放通風處,或捆束懸掛陰乾,避免日曬及雨淋。

【藥材】乾燥帶有果穗的莖枝。莖下部圓柱形,粗壯,光滑;上部方形有縱溝,具毛茸。下部葉大多脫落,僅留有莖梢線狀披針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於枝腋及莖梢,觸之即落,淡綠色或黃綠色;剝除宿萼,內有1棕黑色的果實。有強烈的特殊香氣,味辣而微苦。產於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地。

【炮製】除去雜質及根,切細。

【性味】辛,溫,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溫。

②《江西中藥》:辛涼,有小毒。

③《廣西藥植圖志》:味苦辛烈,性溫,有毒。

【功用主治-土荊芥的功效】祛風,殺蟲,通經,止痛。

治皮膚風濕痹痛,鉤蟲,蛔蟲,痛經,經閉,皮膚濕疹,蛇蟲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後洗之,勝過蜆水。

②《嶺南採藥錄》:能除風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可驅腸中寄生蟲。外用治蛇蟲咬傷。

④《江西中藥》:適用於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閉止,痛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鮮者5~8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福建民間草藥》:凡患神經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

藥材選方

土荊芥 土荊芥

①治鉤蟲、蛔蟲、蟯蟲:土荊芥葉、莖、子陰乾研末,酌加糖和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次用開水送下一錢,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鉤蟲、蛔蟲、絛蟲病:土荊芥全草一至二錢,水煎服。

③治頭虱:土荊芥搗爛加茶油敷。

④治脫肛、子宮脫垂:土荊芥鮮草五錢。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⑤治關節風濕痛:土荊芥鮮根五錢。水燉服。

⑥治濕疹:土荊芥鮮全草適量。水煎,洗患處。

⑦治創傷出血:土荊芥乾葉。研束,敷患處。

⑧治毒蛇咬傷:土荊芥鮮葉。搗爛,敷患處。(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

用法

一丸劑系取土荊芥的子,葉及莖(亦有只用葉與子,或只用莖的)曬乾研粉,和入少量澱粉或麵粉,水泛為丸。一般採用1日療法,早晚飯前各服5錢。亦有採用2日或3日療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錢。

二土荊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餾而成。每lOO斤土荊芥可提取土荊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歲以上者酌減;1~3歲小兒0.2~O.5毫升,4~7歲0.6~0.8毫升,8~12歲0.9~1.2毫升,13~16歲1.3~1.6毫升。服土荊芥油的部分病例有較輕微的副作用,如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等。又謂用土荊芥粉2~6分早晨空腹服,連服2天,治療蛔蟲病亦有效果。

治療鉤蟲病

採用丸劑及土法提取的土荊芥油內服。根據治療後大便蟲卵複查結果,丸劑的治癒率自45~82%不等,土荊芥油為72.6~83.3%。

不良反應

主要成分為土荊芥油,油中主要成分為驅蛔素、對聚傘花素及其他萜類物質。驅蛔素為萜烯的過氧化物,在常壓下加熱或與酸處理易致爆炸,與水共煮,則逐漸分解。超量內服中毒後,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對呼吸系統先興奮後麻痹,嚴重時對腎臟有損害,並毒害視神經和聽神經,同時抑制血管運動中樞及心肌。

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頭暈、腹痛、視力障礙、感覺異常、幻覺、黃疸、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嚴重時譫妄、驚厥、癱瘓、血壓下降、昏迷、呼吸中樞麻痹而死。如能恢復,可能遺留永久性的聽力、視力障礙以及輕度癱瘓、多發性神經炎。

治療解救

(1)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之後服用通用解毒劑或藥用炭。再服用硫酸鈉20g導瀉。

(2)靜脈滴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

(3)對症治療:

1)肌肉痙攣時,可肌注硫酸阿托品。

2)呼吸抑制時,可給呼吸中樞興奮劑,必要時給氧。

3)如有抽搐、驚厥時,可給予巴比妥類,或給硝基安定、水合氯醛。

4)視力和聽力障礙時,口服維生素B1、B6,肌內注射胎盤組織液。

5)肝大、肝昏迷時,靜脈給予谷氨酸鈉、肌內或穴位注射維生素B1z,口服強的松。

(4)中藥治療:

1)天名精60g,大黃18g(後下),玄明粉12g(沖服),煎湯即服,以促進毒物排出。

2)甘草9g,煎湯服。

注意事項

虛弱、營養不良者應慎用或減量。小兒較成人敏感。有腎、心及肝臟疾病或消化道潰瘍者禁用。《福建民間草藥》:凡患神經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

(1)土荊芥油有劇烈刺激性。大劑量時引起噁心、嘔吐,吸收後能麻痹腸肌而引起便秘,還能引起耳鳴和時覺障礙。中毒劑量則產生昏迷、呼吸遲緩,偶發驚厥。對肝腎也有毒性。雖可用於蛔蟲病、鉤蟲病和鉤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較大,用時必須嚴格掌握劑量。成人常用量為0.8~1.2毫升,不可超過極量(1.5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服藥時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瀉藥,因能增加吸收。

內服:煎湯,3~9g,鮮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荊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極量1.5ml,兒童每歲0.05ml。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土荊芥 土荊芥

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後洗之,勝過蜆水。

2.《嶺南採藥錄》:能除風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

3.《貴州民間方藥集》:可驅腸中寄生蟲。外用治蛇蟲咬傷。

4.《江西中藥》:適用於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閉止,痛經。

綜合治理

2003年被列為我國首批入侵物種之一。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春季出苗,花果期6~10月份。種子繁殖。生於村旁、曠野、田邊、路旁和溝岸等處,為路埂常見雜草。

農田雜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 化學防治、機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態防治等方法。

(一)人工防治

1.控制雜草種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 儘量勿使雜草種子或繁殖器官進入作物田, 清除地邊、路旁的雜草,嚴格雜草檢疫制度, 精選播種材料,特別注意國內沒有或尚末 廣為傳播的雜草必須嚴格禁止輸入或嚴加控制, 防止擴散,以減少田間雜草來源。 用雜草漚制農家肥時,應將農家含有雜草種子 的肥料經過用薄膜覆蓋,高溫堆漚2-4周, 腐熟成有機肥料,殺死其發芽力後再用。

2.人工除草結合農事活動, 如在雜草萌發後或生長時期直接進行人工拔除或剷除, 或結合中耕施肥等農耕措施剔除雜草。

(二)機械防治

結合農事活動, 利用農機具或大天型農業機械進行各種耕翻、耙、 中耕鬆土等措施進行播種前、 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時期除草, 直接殺死、刈割或剷除雜草,

(三)化學防除

主要特點是高效、省工, 免去繁重的田間除草勞動。 國內外已有300多種化學除草劑,並加工不同劑型的製劑, 可用於幾乎所有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地的除草。

(四)替代控制

利用覆蓋、遮光等原理, 用塑膠薄膜覆蓋或播種其它作物(或草種) 等方法進行除草。

化學成份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土荊芥 土荊芥

全草含揮髮油(土荊芥油)0.4~1%,以果實中最多(1~4%),葉次之,莖最少。油中主成分為驅蛔素(Ascaridole,約6Q~70%)、對聚傘花素(p-Cymene,約25%),及其他帖類物質如土荊芥酮(Aritasone)、檸檬烯(Limonene)等。尚含飽和烴(C21一31,主為C29烴)、卅烷醇、菠菜?醇(a一Spinasterol)、三萜皂甙藜屬皂甙B(ChenopodosideB,由刺囊酸(Echinocysticacid)、葡葡糖醛酸、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組成〕等。驅蛔素為萜烯的過氧化物,在常氣壓下加熱或與酸處理易致爆炸,與水共煮,則逐漸分解,故於蒸餾時愈訣愈佳。葉除含揮髮油外,還分出二種黃酮甙:山奈酚一7一鼠李糖甙和上荊芥甙(Ambroside)。全株含揮發性土荊芥油,油中主成分為驅蛔素(ascaridole)、α-蒎烯、I-松香芹酮、雙松香芹酮(aritasone)及黃樟醚等,另含皂甙葉含黃酮化合物土荊芥甙(ambroside)、山柰酚-7-葡萄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葉和種子尚含草酸、枸櫞酸及無機鹽。又有報導,尚分得藜甙B(chenopodiosideB),其甙元為蝟囊草酸(echinocysticacid),糖為葡萄糖醛酸、鼠李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罕見植物第二季

植物(Plants)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有葉綠素,沒有神經,沒有感覺。分藻類、菌類、蕨類和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萬種。

罕見植物第(一)

植物(Plants)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有葉綠素,沒有神經,沒有感覺。分藻類、菌類、蕨類和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萬種。

有害外來入侵物種

生物入侵不僅能引起物種的消失與滅亡,還會瓦解生態系統功能。我國面臨生物入侵的形勢是非常緊迫的。數十種入侵生物猖獗危害,數百種入侵生物敲擊過門,數千種生物翹首以待。外來入侵物種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每年也達574億人民幣之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