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南京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東側,西鄰中山陵,占地約一平方公里。在原靈谷寺舊址上建成。公墓內葬有1029名國民革命陣亡官兵,祭堂內壁上有110塊黑色大理石碑,刻有陣亡將士33224名,全文165,000餘字,多數是北伐及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將士。 該公墓1932年1月動工,1935年11月落成。設計師為美國建築師茂菲(Mr·Henry K·Murphy)。

概述

南京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東側,西鄰中山陵,占地約一平方公里。在原靈谷寺舊址上建成。公墓內葬有1029名國民革命陣亡官兵,祭堂內壁上有110塊黑色太湖青石碑,刻有陣亡將士33224名,全文165,000餘字,多數是北伐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將士。

該公墓1932年1月動工,1935年11月落成。設計師為美國建築師茂菲(Mr·Henry K·Murphy)。

公墓包括正門、牌坊、祭堂、公墓、紀念館、紀念塔等建築,規模十分宏大。

目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這一名稱已不為人熟悉。當地人及旅遊者一般稱其為“靈谷寺”或“靈谷公園”。這一民國時重要的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陵園,如今竟成為燒香拜佛的“禪寺”,它的重要意義卻被世人有意無意地遺忘,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主要建築

建築以墓門、牌坊、祭堂、第一公墓、紀念館、紀念塔等建築構成南北一公里長的中軸線,兩邊對稱分列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

正門

原稱紅山門,原為明代靈谷寺的金剛殿,毀於清初戰火,光緒年間重建,成為靈谷寺大門,俗稱“紅山門”。建陣亡將士公墓時,改建為公墓的正門,並題有“國民革命烈士之祠”八個字。門前有一對石獅。大門兩旁紅牆的盡頭,還各有一個偏門,以通車馬。門額分別題“松聲”、“泉濤”。從正門有青石甬道直達牌坊,道旁松柏青翠,桂花飄香。歇山式屋頂覆綠色琉璃瓦,下辟三拱門,左右築紅色牆垣。

牌坊

牌坊牌坊

陣亡將士牌坊原是明代靈谷寺的天王殿舊址,清代毀後曾重建,改為大雄寶殿,建公墓時拆除。共分五間,建於42層石階之上,台基面寬32.7米,進深16.6米,牌坊高10米,頂覆綠色琉璃瓦,飾有水泥脊獸,斗拱三級,四角起翹,十分壯觀。前有一對似狐非狐、似虎非虎的異獸,虎視眈眈地守護著陵墓。這就是古籍中所說的猛獸——貔貅。它們是從別處運來,鎮守陵墓的,一方面象徵北伐將士都是英勇善戰的猛士,另一方面又為陣亡將士公墓增添了赫赫威嚴。牌坊中門,鐫有橫額,其正面為“大仁大義”,背面為“救國救民”,為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兩側門額上,飾瓷質的國民黨黨徽。

祭堂

正氣堂正氣堂

祭堂位於牌坊的北面,它是將明代的無量殿改建的。無量殿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殿中供奉無量壽佛,因此被稱為無量殿,又因為整座建築全部用磚壘砌、沒有木樑、木柱,因此又諧音稱作無梁殿。雖經600多年之久,但內外牆壁絕大部分尚完好無損。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時,此殿改為公墓的祭堂,定名“正氣堂”。堂內有祭壇三座,各嵌石碑一方。中碑刻“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靈位左邊的石碑刻《中華民國國歌》,右邊石碑刻“國父遺囑”。堂內四壁嵌有110塊黑色太湖青石碑,碑上鐫刻著陣亡將士33224人的姓名和軍階。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陣亡者名錄碑刻。現闢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公墓

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

公墓位於無量殿後,一共有三座,第一座公墓居中,廣達9000多平方米,原為靈谷寺五方殿的舊址,建墓時築起花瓣形半圓圍牆,內辟蛛網式小路,分列墓穴。第二、第三公墓則分別在無量殿東西兩側各300多米遠的山坡上。三個墓的位置,形成一個鈍角三角形。第一公墓葬陣亡將士;第二公墓後改建為鄧演達墓;第三公墓未使用。三個公墓共葬入1029名陣亡者,多數是北伐戰爭及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將士。當時由於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採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籤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每位墓穴上置有石碑,上刻序號,陣亡者姓名、軍階、陣亡地點和時間。在花瓣形牆前,豎有一對立柱式花崗石紀念碑,碑上分別刻“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陣亡將士紀念館

陣亡將士紀念館在墓園的後方,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築,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外有迴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櫃,陳列陣亡將士的遺物。抗戰中,紀念館遭到破壞,後多次維修,仍名松風閣
紀念館於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築師茂非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後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

陣亡將士紀念塔(靈谷塔)

靈谷塔靈谷塔

松風閣後面,有一條100米長的甬道。兩旁雲杉掩映,蒼翠如沐,甬道的盡頭,便是紀念塔。因為它在靈谷寺里,所以又稱靈谷塔,是公墓的最北端,塔高60米,九層八面,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混合構築,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於遊人憑欄賞景。建於1931年至1933年,造價35.5萬元。由美國著名建築師亨利·墨菲與中國建築師董大酉設計。塔內正中有螺鏇型扶梯直上九層,共252級。底層正門,嵌橫額一方,上有“靈谷塔”三個金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的後門額刻“有志竟成”,由傅煥光題寫。紀念塔的中心,有鋼筋水泥制的螺鏇扶梯,由底層盤鏇直達第九層。塔的外壁四周,是蔣介石題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和由他撰寫的《遺阡表》。塔內第二層到第四層的牆壁上,嵌有12塊石碑,上面刻于右任草書的孫中山《北上時告別詞》。第五層到第八層的牆壁上,嵌16塊石碑,上面刻吳稚暉書寫的孫中山《黃埔軍校開學詞》。
登上靈谷塔頂,上撫白雲,下履松濤,極目遠眺,江山風景如畫,真如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筆下所描繪的:“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保護

陣亡將士公墓落成後,國民黨黨政軍各界人士贈送了許多珍貴的紀念物,供公墓及紀念館陳列,並對外開放,讓遊人觀瞻。
據史料記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贈送了一對高四英尺的紫銅獅子;天津市長張自忠贈送了高五英尺的紫銅鼎一隻;楊虎城將軍贈送了石鼎一座,鼎刻“銘鼎垂勛”四字;第十七軍贈送的漢白玉石刻貔貅一對立於牌坊前;陳濟棠贈送的一隻銅香爐供陳列祭堂;劉鎮華贈送石罄一隻陳放紀念館外平台正中。此外,還有商震、何鍵、劉峙、關忠信、顧祝同、蔣鼎文、衛立煌以及許多其它團體和個人贈送的石鼎、銅鼎、石獅、銀鼎、銀盾、銀花圈等紀念品。這些禮品,現在只有紅山門大門口兩側的一對石獅、牌坊前的一對漢白玉石刻貔貅以及松風閣後的一座石鼎尚存外,其餘都不知下落了。
抗戰期間,公墓建築群曾遭到破壞,特別是紀念館(今松風閣)破壞嚴重。抗戰勝利後,國府還都,曾做了簡易的維修。1947年6月國民黨政府制定了《春秋二季祭奠陣亡將土辦法》,決定每年春祭日期為3月29日,即黃花崗起義紀念日;秋祭日期為9月3日,即抗戰勝利紀念日。1949年國民黨敗退前夕,“代總統”李宗仁還曾率領文武官員到陣亡將士公墓舉行了最後一次春祭。
新中國成立後,陣亡將士公墓區改為靈谷公園。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文物部門,都十分重視保護這裡的文物史跡,派公安部隊所屬的陵園警衛中隊日夜放哨巡邏,與整箇中山陵園地區一樣,每天24小時從不間斷,使建築物和樹木沒有受到破壞。
靈谷公園成立後,國家屢次撥款維修,對在抗日戰爭時期與十年動亂中遭到破壞的建築物,中山陵園管理部門已分期分批進行了整修,逐步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國內主要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是後人為紀念中國革命先賢們所建的紀念性建築的統稱。又到清明時節,我們在此盤點一批國內著名的烈士陵園。大家在逐漸關注傳統節日的民俗傳統的時候同時還能記住這些逝去的烈士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