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

宋哲元

宋哲元(1885-1940),乳名宋室,字明軒,漢族,山東樂陵縣趙洪都村(今屬樂陵市)人。酷愛讀書,敦厚沉毅、不苟言笑、處世謹慎,生活簡樸、作風樸實,尊重文化,愛護人才,他治軍嚴謹,作戰勇敢,為西北軍五虎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讚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苟”,“練兵有方”。

基本信息

宋哲元宋哲元
宋哲元,字明軒,山東樂陵縣人。生於1885年(光緒十一年)9月23日。幼年家貧,刻苦讀書。1908年從軍,歷任哨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1925年至1933年先後任熱河省都統,西路、北路軍總司令,陝西省政府主席,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933年春,在喜峰口、羅文峪率二十九軍抗擊日軍。後來,毛澤東在給宋哲元的信中曾讚揚“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先生奮力邊陲,慨然禦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1935年後,曾任平津衛戍司令兼北平市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1940年4月5日病逝於四川綿陽。

個人概述

宋哲元1933年3月6日宋哲元第二十九軍血戰喜峰口
宋哲元(1885~1940)中國國民黨軍隊將領。字明軒。山東樂陵人。1940年4月5日卒於四川綿陽。1912年入陸建章部隨營學校。次年起追隨馮玉祥自連長累遷至團長。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升任第25混成旅旅長。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任第11師師長。次年12月,出任熱河都統。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進兵寧夏。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參加北伐戰爭,先後平定甘、寧、陝邊境的吳佩孚殘部。同年11月任陝西省政府主席。1929年8月通電反蔣。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失敗後率西北軍餘部接受張學良的收編,任東北陸軍第三軍軍長。1931年6月所部改編為第二十九軍,任軍長。1932年9月出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在喜峰口、羅文峪等地痛擊日軍。1935年任平津衛戍司令兼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同年12月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任委員長。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初,企圖與日軍妥協,後率部抵抗。同年8月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後又兼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所部曾參加台兒莊、徐州等戰役。後改任軍事參議院虛職。

職業生涯

宋哲元幼時就接受家庭教育,7歲隨舅父沈蘭芬先生讀書,從四書讀到左傳春秋。1907年,22歲的宋哲元考入北京武衛右軍隨營武備學堂,受訓5年,畢業後分配到第六鎮見習。1913年調入京衛軍第二團(團長馮玉祥)。從此,在馮玉祥部隊,先後任營長、團長等職,在參加討伐張勛復辟的戰鬥中,一戰擊潰了張勛的軍隊,迫使張退回北京。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宋再建奇功,晉升為旅長。當時馮部轄5旅,旅長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鹿鍾麟劉郁芬,均驍勇善戰,時人稱之為“五虎將”。

1924年,直奉二次戰爭,馮部自熱河班師回京,完成了“首都革命”。並電請國父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同時馮玉祥、胡景翼孫岳三人聯盟,正式組成國民革命軍,馮任總司令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宋哲元任第十一師師長。1925年宋兼任熱河都統。

宋哲元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宋哲元
1926年,國民軍受奉(張作霖)、吳(佩孚)攻擊,馮主祥赴俄,宋任第四路軍總司令,由熱河退轉多倫,鏇退綏遠。及8月,馮自俄歸,宋迎於五原。9月17日誓師入陝,並率全軍參加中國國民黨,誓為中國革命而效命,這就是著名的五原誓師

1927年,馮部入陝,宋任北路軍總指揮,11月,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宋親率所部,剿滅匪眾十數萬,結束了陝西十數年割據之局面,北伐隨告成功。

1929-1930年,中原大戰,馮、閻敗績,宋率殘部入晉,誓言不再參加內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第2日,宋哲元率部下將領通電全國,請纓殺敵,有“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之壯語。同年十二月,任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

1932年8月,宋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率部入察,力除積弊,銳意建設。

1933年春,日軍攻我榆關,陷我熱河,進迫長城。29軍調防北京東線,宋受任第三軍團總指揮,率部參加長城抗戰。3月10日,大戰於喜峰口,殲敵5000餘人。18日再捷於羅文峪,殺敵3000人。29軍威名大振,全國同胞有“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之歌。

宋哲元宋哲元
1935年4月,宋哲元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7月,國民政府頒授青天白日勳章。8月,任平津衛戍司令兼北平市市長。11月,受任冀察綏靖主任。12月任冀察政務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同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南京,宋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1937年7月7日,爆發盧溝橋事變,宋哲元於7月16日自山東返回北平,主持大計。最初,仍擬作地方事件解決,隨發現日敵陰謀,乃奮起抗戰。7月28日,平津撤守,奉命赴保定督師,授第一作戰。新鄉戰後,以勞瘁過度,夙疾復發,行履艱難,愾敵憂國,不能自己。

1938年4月,以病辭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職,改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7月疾益重,再辭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8月釋兵權,徒步衡山養病。10月移駐陽朔,病中督建“碧蓮新村”於西門外,及去以贈陽朔中學

1939年6月至灌縣養病,並於東關外建“博愛山莊”,及去以贈山東第六中學校。12月,回成都就醫,同月25日病篤,食物難進,終於4月5日逝世,享年56歲,安葬於綿陽富樂山。

個人軼事

1936年,毛澤東給很多愛國人士和愛國將領寫信,希望大家團結一致抗日,宋哲元就是其中的一個。中共中央認為,宋哲元不會甘願賣國當漢奸,有轉向抗日的可能,於是把民眾在一二九運動中提出的“打倒賣國賊宋哲元”的口號改為“擁護宋委員長抗日”,從此以後,民眾的救國運動取得了宋哲元的支持。

宋哲元毛澤東
毛澤東在這年8月14日以中共中央名義給宋哲元寫信,對他的抗日願望和改變對民眾救國運動的態度表示讚賞,希望第二十九軍和紅軍建立聯合戰線。全文如下:

明軒主席先生勛鑒:劉子青先生來,知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先生奮力邊陲,慨然禦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況今日寇得寸進尺,軍事政治經濟同時進攻,先生獨力支撐,不為強寇與漢奸之環迫而喪所守。對華北民眾運動,亦不復繼續去冬之政策。果然確立抗日決心,一面聯合華北人民民眾作實力之準備,一面恢復 1925至 1927年西北軍光榮歷史時期曾經實行之聯俄聯共政策,一俟時機成熟,實行發動大規模之抗日戰爭,則不但蘇維埃紅軍願以全力為先生及二十九軍助,全國民眾及一切抗日力量均將擁護先生及貴軍全體為真正之抗日英雄。目前日寇圖綏甚急,德王蠢蠢欲動,蒙古第二傀儡國之出現,大抵為時不遠,冀察政委會漢奸成分之增加,著著向先生進逼。然弟等甚望先生能於艱難困苦之中堅持初志,弟等及全國人民必不讓先生獨當其難,誓竭全力以為後援。近者國內統一戰線大有進步,紅軍主力漸次集中,國際聯繫已有把握,凡此均非徒託空言,而有實際力量,足以資為抗日之用者也。惟具體實施步驟,必須規劃周詳,方免貽誤。茲遣張金吾同志前來就教,請予接談。如荷同意,即以張同志為敝方長駐尊處之聯絡代表,一切通信聯絡均以秘密出之。魯韓綏傅晉閻 [7]三處,弟等甚願與之發生關係,共組北方聯合戰線。先生必有同心,尚祈設法介紹。臨書不勝屏營翹企之至。專此。即請勛祺弟 毛澤東 拜啟8月14日

這封信之後,毛澤東派張經武去宋哲元那裡做聯絡工作。1937年春,第二十九軍辦學兵隊,中共黨組織派遣黨員參加受訓,並給學兵隊講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宋哲元軍的抗日熱情日益高漲。

張學良與宋哲元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後,馮玉祥餘部退居晉南地區。負責北方軍事善後的張學良將其整編,該部縮編為陸軍第3軍,下轄3個師,宋哲元任軍長,歸東北軍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編為陸軍第29軍。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的第3天,宋哲元即率第29軍全體官兵,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堅決表示:“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恥。”

1933年1月2日,日軍攻占山海關。10日,宋哲元奉張學良令,率29軍由山西陽泉移駐北平以東的三河、寶坻、薊縣、玉田、香河一帶駐防訓練。第29軍部隊在宋哲元指揮下,在平東駐地準備抵抗日軍入侵,迅速構築工事,進行戰前訓練。

1933年2月上旬,張學良以北平軍分會委員長身份下令,將第29軍編為長城線上對日作戰序列的第3軍團,任命宋哲元為總指揮,並以北平軍分會名義撥給部分槍枝彈藥。與此同時,張學良還將鑄有自己名字的指揮刀贈予宋哲元,以示信任和勉勵。宋哲元在答新聞記者問時,向全國人民表示了“將士有誓死報國決心,余亦以戰死沙場自勉”的抗日決心,並要求第29軍將士必報著“有賊無我,有我無賊;非賊奪我,即我殺賊”的大無畏精神。2月16日,宋哲元奉命率領第29軍向熱河方向推進。

宋哲元非常珍愛張學良贈送的這把指揮刀,攜刀率部在長城抗戰中頑強地抗擊了日本侵略者。1933年2月22日,日本關東軍調集4個師團,糾合偽滿洲國軍隊總計10萬餘人,向熱河分三路進攻。3月4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率部倉惶而逃,日軍進占熱河省會承德城。日本侵略軍的鐵蹄從東北踏進了華北。3月8日,宋哲元奉張學良電令接

宋哲元張學良將軍
防長城線喜峰口到寬城附近陣地。隨後,宋哲元指揮第29軍將士長城要隘喜峰口、羅文峪與日軍展開血戰。在敵我裝備懸殊的條件下,第29軍大刀隊發揮神威,經過激戰,斃敵6000餘人,戰果卓著,震動全國。1937年,以喜峰口血戰為背景創作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宋哲元帶著這把指揮刀率領第29軍官兵進行了平津抗戰。正因此,這把指揮刀也名符其實地成為了“抗日指揮刀”。1940年4月,宋哲元在四川綿陽病逝。

張學良將軍贈給宋哲元的這把抗日指揮刀,經歷了抗日戰爭的洗禮,受到宋哲元一家人的珍藏與愛護。日軍占領平津後,曾對宋哲元的家進行過搜查。為防止意外,這把指揮刀被轉移到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家中,後又轉交給宋哲元外甥女李惠蘭保存。1985年6月,李慧蘭和宋慧泉的女兒宋木蘭將這把指揮刀捐獻給軍事博物館。現在這把刀作為珍貴的一級歷史文物陳列在抗日戰爭館內。

宋哲元及其所部在抗戰初期的活動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宋哲元並沒有採取措施,保衛平津,保衛華北,而是千方百計地企圖使局勢緩和下來,一 直到日寇大舉進犯南苑,才不得不於7月28日晚間悄悄地離開北平,前往保定。

宋離開北平之後,他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第一,在他看來,好容易搞成了冀察這個局面,才不過一年半多一點的時間,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他對自己這個“獨立王國”,是有著無限的留戀的。所以他到保定的那天(7月29日),剛到曹家花園一落腳,就迫不及待地叫秦德純打長途電話給楊兆庚(楊是冀察政務委員會政務處長,宋給他的任務是留在北平協助張自忠的),詢問北平的情況。據楊的答覆是,北平市面平靜,但仍有大批日軍源源開進關內,情形並不樂觀。不難看出,局勢已經發展到那樣嚴重的程度,他仍然抱著以張自忠為緩衝,尋求所謂和平解決途徑,重返北平的幻想。

第二,局勢既無挽回的可能,今後怎么辦?當然只有抗戰之一途,可是他對抗戰又沒有信心。他自己心裡很清楚,象國防工事的構築,戰略物資的儲備,武裝力量的部署等等方面。事前都沒有應付敵人進攻的準備。加以日寇進犯南苑的時候,軍隊受了不小的損失,還犧牲了佟凌閣、趙登禹兩名高級將領;駐察省的劉汝明部被敵人遮斷,一時還聯絡不上;由北平、天津退下來的三十七師和三十八師,以及石友三的保全部隊,也很混亂,士氣也不象事變開始時那樣高漲。在這樣情況下,仗怎么能打得好呢?這是他反覆思考的又一個問題。

第三,當二十九軍部隊在盧溝橋對日寇的進攻實行自衛反擊的時候,全國人民以及海外華僑,都一致讚揚和擁護二 十九軍的英雄抗戰,可是自從二十九軍放棄平、津之後,輿論就完全不同了。各方面對宋哲元的責難是很多的,有的發表在報紙上、有的直接寫信或打電報給宋本人、所有這些責難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尤其使他擔心的是,他在冀察的時候,同南京方面的關係處得並不好,萬一南京方面乘機報復,把事變的發生和丟失平津的責任都加在他的頭上,以減輕南京政府的咎責,藉以卸罪於國人,這個後果,對他來說當然是十分嚴重而可怕的。

宋哲元蔣介石
由於宋在思想上存在著這些問題,所以他到保定之後,比平時說話更少了(他是一個不大愛說話的人),常常陷於深思中。大約是在7月30日這天,他給蔣介石打了一個電報,大意是:由於自己應付不當,以致爆發了此次事變;又由於事前沒有作好應變的準備,以致平津不守,有負重託,表示向中央請罪,給予應得的處分。在這個電報里,他同時請求以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代理二十九軍軍長職務,俾得暫卸仔肩,稍事休息。

宋為什麼打這樣一個電報呢?完全是一種試探的性質,看看蔣介石對他怎樣表示。很快就接到了蔣的復電,不但對於請求處分的問題,避而不談,而且還有幾句安慰的話,並且同意由馮治安暫為代行軍長職務,最後還表示希望他早日銷假。接著又收到南京方面的電令:著將平漢線的防務移交給孫連仲,萬福麟等部接替;著馮治安的三十七師和王長海的一三二師殘部、孫玉田的衛隊旅、石友三的兩個保全旅和鄭大章的騎兵,開赴唐官屯、馬廠津浦線一帶集結,配合由天津退出的三十八師及天津保全部隊擔任津浦線方面的防務。

宋接到這個電令後,一方面著三十七師及其他部隊向上述地點移動,一方面帶著軍部人員於8月上旬由保定移駐河間(河間位於保定、滄縣之間,南京方面在這裡儲運了一些糧秣、彈藥。後來因為河北大水,往前線運輸有困難,沒有利用上)。

宋接到蔣介石上述復電後,心情上似乎輕鬆了一些。可是剛到河間不久,就又接到了蔣介石一個電報,要宋將部隊部署妥當後即赴南京一晤。這個電報又引起了宋的惶惑不安,他猜不透蔣介石是什麼意思,經過同他的高級幕僚計議之後,決定先派秦德純赴南京摸摸底,為他入京見蔣作一些準備工作。宋之所以派秦去做這個工作,是因為秦對南京上層有一 些私人拉攏,人又機警圓滑,而且能說會道,一向為宋所信任和倚重,派他去是最適宜的。

秦到南京見了蔣,首先報告了七七事變發生後交涉的經過和撤出平津的經過。他在敘說事情經過的時候,極力設

宋哲元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犯我喜峰口陣地
法減輕宋的責任,以期達到為宋開脫的目的。出乎秦的意料之外,蔣介石對宋不但沒有說一句指責的話,反而慰勉有加,說宋這兩年在華北忍辱負重,應付的不錯,使中央獲得了準備抗戰的時間(實際的情況是:宋在冀察既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蔣介石的中央更是從來也沒有準備過對日作戰)。秦見蔣說得這么好,便乘機代宋表示,今後一定戴罪圖功,誓死殺敵,以報知遇之攏秦接著又談到二十九軍的情況,說宋在華北期間,為了應付日寇,在不增加師的番號的情況下,有的師擴充為四個旅,有的擴充為五個旅,每旅三個團,連同保全部隊,不下八十個團,現在為了有利於抗戰,在部隊的建制上,是否可以加以調整。蔣也很痛快的表示,準將二十 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以宋哲元為總司令。第一集團軍的編制是:將原來的四個師擴編為三個軍,原三十七師和一三 二師擴編為七十七軍,以馮治安為軍長;原三十八師擴編為五十九軍,軍長由宋自兼,原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十八軍,以劉汝明為軍長。秦回到河間向宋復命時,這個出乎意料的圓滿結果,解除了宋的顧慮。

秦這次見蔣,為什麼能夠得到如此圓滿的結果呢?對此曾引起人們的種種揣測,大家認為,在西安事變的時候,宋曾電請張學良保障蔣的生命安全,蔣被釋回到南京之後,宋又派秦前往慰問,這次秦去見蔣,他可能想起了西安事變時宋對他是忠誠的,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結果。可是後來從各方面了解到,蔣之所以對宋表示好感,並不表明對宋的信任和倚重,恰恰相反,是由於他對宋抱有懷疑的心理,所以才不惜加官晉爵,以資羈縻,當時蔣對宋的看法是:宋還掌握著上十萬人的兵力,必須緊緊地把他拉住,而不能冷淡了他,更不能責備他,以免發生意外。

個人榮譽

1935年4月,宋哲元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人物評價

宋哲元喜峰口中國軍隊陣前的散兵線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同樣強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軍閥割據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搞軍事割據。蔣介石對他花過大力氣拉攏,但宋哲元最終還是不肯投懷送抱。蘆溝橋事變以後,宋口口聲聲要為馮玉詳的西北軍留點底子,反映出他內心深處馮玉詳始終高過蔣介石。當時的形勢,蔣介石已經實現統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軍多少將領與時俱進,投靠蔣介石,宋哲元對馮玉詳的一片忠心令人慨嘆。

宋哲元未嘗不想抗日殺敵,但他腦子裡根深蒂固的軍閥思想最終斷送了他的軍旅生涯。蔣介石能夠重用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等人,以及孫連仲等其他西北軍將領,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雜念。張自忠在魯南用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五十九軍和板垣師團硬拼,完全不顧傷亡,才獲得臨沂大捷;孫連仲守台兒莊,也是抱著將部隊打光的決心,才有台兒莊大捷。正是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為中國最終贏得了抗戰勝利。

歸根結底,宋哲元是中國數十年軍閥混戰時期造就的人物,雖然有不屈的民族氣節,但因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無法成為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終未能戰死沙場,得到一個軍人最理想的歸宿,的確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宋哲元墓

宋哲元宋哲元墓
宋哲元墓 在綿陽市東2.5公里的富樂山寶蓋峰下。坐北向南,占地約2000平方米。宋哲元(1885-1940),著名抗日將領,原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長,1940年5月病逝於綿陽城。墓地曾受毀壞,1978年重建、整修。園內築有高4米餘的石質方柱形神道碑,碑的正面系馮玉祥親題碑文“故上將宋哲元之神道碑”,背鐫國民政府對宋哲元的加褒撫恤令和追認上將之令。碑後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為八德亭。

其中,朱德彭德懷所贈者全文是“一戰一和當年發生瞬間可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勵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於九泉”。墓前是占地約800平方米的祭壇。壇後即墳塋,冢底周長約25米,底邊砌青石,墳頂為圓形,高約3米,墓室由石砌成,停放宋哲元靈柩。


近代歷史人物

中國近代史中的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及國際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