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風閣

松風閣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位於白虎山陰,郎亭山南”,是一組集亭台樓閣於一體的風格獨特的建築。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作了這首「松風閣」的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松風閣詩帖
〖類別〗書法,行書 
〖名稱〗松風閣
〖作者〗黃庭堅
〖年代〗宋朝
〖材質〗紙本
〖尺寸〗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凡29行,153字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簡介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黃庭堅黃庭堅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貶所。
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

內容介紹

《松風閣》,先寫松風閣之位置、高度以及命名之由來,而其景物之特點即由是以見。以下寫夜雨會飲及所聞所見,耳目為之一新。最後痛東坡之已亡,惜文潛之未到,因觀覽名勝,而思擺脫拘攣,與朋輩長期扁舟遨遊江上。體仿柏梁,句句用韻。通篇筆力勁峭:
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 我來名之意適然。
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今參天。 風鳴媧皇五十弦,
洗耳不須菩薩泉。 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
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臥僧氈。 泉枯石燥復潺湲,
山川光輝為我妍。 野僧早飢不能饘,曉見寒溪有炊煙。
東坡道人已沈泉,張侯何時到眼前。 釣台驚濤可晝眠,
怡亭看篆蛟龍纏。 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鏇。

藝術評價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是尚意書風的典型,其風神灑盪,意韻十足,堪稱行書之精品。。

收藏歷史

松風閣詩帖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頂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王家璧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士,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謄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蒐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於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鹹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