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炎

十二指腸炎

十二指腸炎是指十二指腸的炎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者也稱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由於纖維十二指腸鏡檢查的臨床套用,對十二指腸炎的診斷日趨增多,在接受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的病例中,本病的發病率約占2.1~30.3%,發病多在球部,男女比例約為4∶1,患者年齡以青壯年居多(占80%以上)。該病臨床症狀缺乏特徵性,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嘔血和黑便,有時和十二指腸潰瘍不易區別,單純靠臨床症狀無法確診,本病常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並存。

基本信息

病因

中醫病因

十二指腸十二指腸
1.飲食不節,寒溫失調多因暴飲暴食,饑飽失常,過食生冷,嗜食辛辣;或長期飲酒,或久病不愈等,而脾胃內傷,寒熱互結於中,致使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調所致。

2.肝鬱氣滯,橫逆犯胃多因憂思惱怒,情志不舒,使肝氣鬱滯,疏泄失職,橫逆犯胃而成;或飲食不節傷胃,使胃失和降,影響肝之疏泄而致。

3.肝鬱化熱,鬱熱乘胃多因稟賦性格抑鬱,情志不暢,使肝氣鬱結,日久化熱,鬱熱乘腎或素體胃熱內盛,復因肝鬱化熱,橫逆犯胃,肝胃鬱熱,胃失和降而致。

4.瘀血內停,阻滯脈絡情志不舒,氣鬱日久,氣滯而血行不暢;或氣虛而運血無力,以致血脈瘀滯;或血寒而使血脈凝澀;或久病人絡;或外傷而致瘀血內結。

5.中焦虛寒,胃失溫煦素體脾胃虛弱,或勞倦內傷,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饑飽失常,過食生冷;或用藥不當,皆可損傷脾胃,致中焦虛寒,納運不健,胃失溫煦而發病。

6.陰液不足,胃失濡潤多因溫熱病後,傷及胃陰,或吐瀉傷津耗液;或因平素喜食煎炒香燥之品;或用溫燥之品太過,日久暗耗胃陰,胃陰不足,脈絡失養所致。

西醫病因

原發性十二指腸炎,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刺激性食物、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飲酒、放射線照射等均可引起此病。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病人多合併有十二指腸炎,提示本病可能與某些慢性胃炎病因相同。

繼發性十二指腸炎或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是一組由各種特異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腸炎,包括感染(寄生蟲結核真菌黴菌等)、腦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腸炎、門脈高壓、心力衰竭等,其它如肝炎胰腺膽道疾病,由於局部壓迫或蔓延,引起的十二指腸供血障礙等。由此可見,本病是一種多病因的疾病,病因不同,發病機理也不大一樣。

發病機制

十二指腸十二指腸
1.淺表性此型最常見,約占50%~80%,炎症僅限於絨毛,絨毛變短,呈圓鈍或畸形,上皮細胞常有退化現象,細胞趨於扁平,胞質出現空泡,核染色質稀疏或固縮,刷狀緣變薄至消失。絨毛間區充滿炎症細胞,黏膜肌層與十二指腸腺基本正常。
2.間質性炎症細胞浸潤主要見於接近黏膜肌層的腸腺隱窩,有時涉及整個固有層,伴有淋巴濾泡增生。
3.萎縮性黏膜變薄,絨毛顯示不同程度的萎縮,常有重度的上皮細胞退行性變,並見大片脫落,從而出現糜爛,有時見胃上皮化生;腸腺減少甚至消失,杯狀細胞、黏液細胞及嗜銀纖維增生,黏膜肌層斷裂、增生,肌纖維有退行性變;固有層有廣泛的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並有淋巴濾泡增生。

臨床表現

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炎
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狀,如腹脹、噯氣、反酸等。有時酷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呈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疼痛,空腹胃痛,食物或制酸藥可以緩解,並反覆有黑便或嘔吐咖啡樣液,但多自動止血。也有部分患者可無任何症狀。一般症狀有:

1.消化不良症狀如反酸、噯氣、上腹部脹痛等最常見。

2.上腹部疼痛可呈節律性、周期性,也可不典型。

3.黑糞或伴有嘔血見於糜爛性炎症。

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有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脹滿不適,噯氣、泛酸及隱痛;有時可出現類消化性潰瘍的症狀,如節律性上腹疼痛,進食後可暫時緩解等;糜爛出血性十二指腸炎可出現黑便或嘔血。
2.胃酸分泌量可正常或增高;十二指腸引流液中脫落上皮細胞較多,有白細胞;X線檢查有球部激惹,降部一過性痙攣,皺壁粗大,可呈假息肉樣;內鏡檢查、行活檢可確診。
3.症狀酷似潰瘍病,雖不致發生梗阻、穿孔,但可引起出血。
4.X線鋇餐檢查無龕影,無明顯變形,黏膜皺壁粗亂,但也可正常。
5.纖維內窺鏡見到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血管暴露,皺劈粗糙不平,結節增殖等,但無潰瘍。
6.粘毛活檢顯示絨毛上皮變性、扁平、萎縮,固有膜內大量炎性細胞浸潤,淋巴樣增殖及胃上皮化生等。

鑑別診斷

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炎
1.與十二指腸潰瘍相鑑別:十二指腸炎與十二指腸潰瘍有時在症狀上有相似之處,二者均可與飲食有關的上腹痛、不適感、可為鹼性藥物所緩解。單憑臨床症狀較難鑑別,主要依靠內鏡檢查明確診斷。
2.與慢性胃炎相鑑別:慢性胃炎的症狀,如上腹部不適或疼痛、消化不良、飽脹、噯氣等與十二指腸炎相似,且兩者常同時存在。內鏡檢查是鑑別二者的主要方法。
3.與胃神經官能症相鑑別:胃神經官能症與十二指腸炎均可見上腹部疼痛、噯氣反酸、噁心,嘔吐等症。胃神經官能症患者以中年女性為多見,多有精神創傷史,主要表現為間歇性上腹痛、胃脘灼熱或不適感、泛酸、噯氣、呢逆等,問或有嘔吐。服用抗酸藥能使症狀減輕,但不能完全緩解。查體上腹部壓痛較廣泛,且不固定。患者一般情況良好,但常伴有頭痛、頭昏、乏力、失眠、抑鬱或焦慮等神經精神症狀。各種器械與生化檢查均無異常。
4.與十二指腸慈室相鑑別:單純性十二指腸慈室多經其他原因作胃腸鋇餐X線造影檢查而偶爾發現,患者常無症狀。但當想室發炎或有潰瘍形成時,則可出現中上腹痛。疼痛常出現於食後,查體中上腹部有固定壓痛,有時易與十二指腸炎相混淆。可經X線鋇餐檢查及內窺鏡檢查加以鑑別。
5.與慢性膽道疾病相鑑別:膽道運動功能障礙可引起發作性痙攣性右上腹疼痛,患者以中年女性較多,疼痛多發生於飽餐之後(尤以脂肪餐),套用鹼性藥物不能緩解。慢性膽囊炎膽石症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狀及上腹痛,有時易誤診為十二指腸炎。“B”型超音波及X線膽道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

檢查

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炎檢查儀器
1.X線鋇餐檢查:本病無明確的X線特徵,一般呈現十二指腸球部激惹、痙攣,排空加速,黏膜皺壁增粗而不規則,但無龕影及固定畸形,故X線對本病的診斷陽性率不高。
2.內窺鏡檢查:十二指腸炎症多發於球部,內鏡下可見病變部位的黏膜粗糙、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或黏膜有顆粒感及結節狀增生,或黏膜皺壁肥厚粗大,或黏膜下有血管顯露。可因病變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現。
3.胃液分析:胃酸或胃液量分泌正常或較高,部分病例的胃酸水平與十二指腸潰瘍相似。
4.十二指腸液分析:十二指腸液可呈混濁,有粘液,鏡檢可見有較多的上皮細胞,胃酸低者可見較多的細菌。

中醫診斷

1.胃脘痛自覺劍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的症狀。多因寒熱侵擾、飲食失調、陰陽氣血不足、氣滯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胃脘痛是胃部病變的常見症狀。
2.胃痞胃脘部飽脹、滿悶不舒的症狀。可因肝胃氣機阻滯,或脾胃氣虛而運化失健所致。常見於胃及肝、膽、胰、脾的慢性病變之中。
3.嘈雜自覺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脘部懊儂,莫可名狀的一種症狀。多因傷食、胃熱、胃寒、陰血虧虛及肝胃不和等所致。胃及食管的病變,膽脹、胰脹等病常可見嘈雜。

病理生理

黏膜活檢可見充血、水腫、糜爛、出血、炎性滲出。胃腸化生是慢性十二指腸炎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本病中杯狀細胞數增加,腸管上皮細胞活動性增加。絨毛明顯減少或萎縮;絨毛頂部上皮細胞的長度明顯減低,核呈過度染色,胞漿減少。黏膜固有層中嚴重炎症細胞浸潤,包括淋巴、漿細胞和肥大細胞,而中性粒細胞浸潤常提示炎症活動。
組織學可將本病分為三型:①淺表型——炎症細胞浸潤局限於絨毛層,絨毛變形或擴大,上皮細胞變化較少;②萎縮型一一炎症細胞擴展到全黏膜層,並有嚴重上皮改變;③間質型——炎症細胞局限在腺體之間。

治療方案

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炎檢查
1.原發性十二指腸炎的治療

(1)抗酸藥:可用氫氧化鋁-鎂乳合劑每次15~30ml,3次/d,餐後1~2h服用。抗酸藥能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減輕對消化道黏膜的損傷,緩解疼痛。

(2)抗分泌藥:可根據病人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選用。質子泵抑制劑可用奧美拉唑20mg1~2次/d,雷貝拉唑10~20mg,1~2次/d等;H2-受體拮抗藥可用法莫替丁20mg,2次/d或雷尼替丁150mg,2次/d,抗分泌藥能抑制胃細胞分泌胃酸,減輕胃酸對已有炎症的黏膜刺激,可有效改善症狀但不能逆轉病理學異常。

(3)M受體拮抗藥:可選用派吡氮平50mg,2次/d或山莨菪鹼(654-2)片5mg,3次/d,口服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對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4)黏膜保護劑:膠體鉍劑在酸性環境下能與潰瘍和炎症組織的糖蛋白絡合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的攻擊,並有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可用膠體鉍50mg,4次/d。前列腺素能減少胃酸的分泌,加強黏膜抗損傷能力並有維持黏膜血流、促進黏液分泌等作用。可用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200μg,4次/d,或恩前列素70μg2次/d。

(5)胃腸動力藥:可予多潘立酮10~20mg,3次/d,或莫沙必利(mosapride)5~10mg3次/d,飯前15~30min口服,可調整胃竇和十二指腸壺腹部的運動,減少膽汁反流刺激胃竇部G細胞分泌胃泌素造成的胃酸分泌。

(6)根除幽門螺桿菌(Hp)治療:常用的抗Hp藥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四環素克拉黴素及鉍劑等單藥療法,根除率不足20%。故通常2種以上抗生素與抗分泌藥(PPI或H2RA)合用形成三聯療法四聯療法。療程一般為1~2周。含PPI的三聯療法是近年來研究得最多的治療Hp感染的方案。

(7)中醫認為十二指腸炎屬於“胃脘痛”範疇:本病多由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情志不暢、肝鬱氣滯或脾胃虛弱、中氣不運所致。病位在胃脘,與肝脾關係密切。早期多為實證其病在脾胃分型如下:

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炎檢查
①寒邪犯胃證:症狀見胃痛暴作疼痛如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熱痛減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弦緊。治則為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方選良附丸加減(高良姜10g、香附10g)。

②宿食停滯證:症狀見胃脘脹痛,拒按噯氣或矢氣則舒噯腐吞酸,進食加重,不思飲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膩,脈滑等治則為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方選保和丸加減(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陳皮10g、萊菔子30g、連翹15g麥芽10g)

③肝胃氣滯證:症狀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脅,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噯氣頻頻善太息,舌苔薄白,脈象多弦。治則為舒肝理氣和中止痛。方選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藥15g、枳殼10g、陳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因肝鬱蘊熱火熱,犯胃引起的肝胃鬱熱證症,狀見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渴喜冷飲,脈弦滑數。治則為舒肝泄熱、和胃止痛。方選化肝煎(青皮10g陳皮12g、芍藥l0g、丹皮l0g、澤瀉10g、貝母15g)。

④因濕熱內蘊阻滯中焦引起的濕熱中阻證:症狀見胃脘疼痛脹滿嘈雜,泛酸,口乾而苦,口渴不欲,飲尿黃便秘,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則為清化濕熱、理氣和胃。方選黃連溫膽湯(黃連6g、半夏10g、茯苓10g、陳皮12g竹茹10g、蒲公英30g甘草6g)。

⑤瘀血阻絡證:症狀見胃脘疼痛,痛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面色晦暗無華,唇暗,有嘔血、便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選失笑散合丹參飲(蒲黃9g、五靈脂9g、丹參10g檀香10g、砂仁6g)

(8)手術治療:對症狀嚴重而藥物治療無效者可作迷走神經切斷術加幽門成形術或作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治療,現較少採用。

2.繼發性十二指腸炎的治療

(1)病因和主要疾病,治療潛在和(或)原發性疾病。

(2)對症治療,可選用治療原發性十二指腸炎的藥物。

預防

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飲食方面,對於飲食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定時定餐,另外對與實務,一定不能過硬,過冷,甚至於濃茶,濃咖啡,酒等等,都是誘發出十二指腸炎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注意鍛鍊,鍛鍊時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說因為工作的問題,哪有時間運動,其實這個運動多走走路,特別在飯後,能助於消化,吃飯時細嚼慢咽,這樣有助於消化吸收,還能增強體質。

注意事項

1、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心情舒暢,生活環境要相對穩定,對本病的恢復有積極作用。2、注意保暖,避風寒,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抗病能力,促進病情恢復。
3、合理安排飲食,儘量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定時定量;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
4、忌飲食無律無度。宜少吃多餐,避免飢餓痛,疼痛時可吃一兩塊蘇打餅乾。
5、忌冰凍和過熱飲食。飲食溫度適中,飲茶、湯不宜過熱。

危害

1.十二指腸炎會造成的便秘常規在7天內排便次數會少於2或3次,甚至10多天還沒便意。
2.十二指腸炎會造成的腹痛為鈍痛或陸法性絞痛,常在排便時伴法下腹部疼痛。
3.十二指腸炎的腹痛、腹瀉、便秘、失眠多夢等不良症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打破生活的規律,是患者連工作也受到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