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後導致的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黏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並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該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

基本信息

病因病理

萎縮性胃炎胃黏膜

萎縮性胃炎,黏膜皺壁平滑,黏膜層變薄,細胞浸潤可涉及黏膜下層,腺體大部分消失,有時局限組織的再生過程占優勢,可發生息肉,甚至可轉變為胃癌。病變嚴重時,胃黏膜形態像小腸(腸化)。由於腺體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減低,鹽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減少。骨黏膜的基本病變:
(1)胃黏膜內固有的腺體萎縮,判斷腺體是否發生萎縮,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①腺體的上皮細胞體積縮小,細胞數目亦減少,因而腺體體積縮小,甚至消失,使殘留的固有腺體不規則分布。
②萎縮腺體之間纖維組織增生,間質增寬,其中有較多的炎細胞浸潤。
③固有腺體減少,代之以生化的腺體。正常腺體減少,化生的腺體越多,則萎縮程度越重。
④正常腺體不同程度消失,而為一種增生的小腺體代替。
凡出現上述任何一項病變者,均可看作為腺體萎縮的表現。腺體萎縮常呈灶性分布,一般先幽門,後胃體,先小彎部,後大彎側。
萎縮的程度,可分三級:
輕度:胃竇部淺層腺體呈局灶性萎縮,減少,而大小彎腺體正常。
中度:胃竇部及小彎腺體均有萎縮,減少,切範圍較輕度廣泛。
重度:胃竇部大部分萎縮﹑減少,僅殘留少數原有腺體,大﹑小彎及彎腺體萎縮;或黏膜顯著變薄,原有腺體完全萎縮﹑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體。

(2)化生:是指胃黏膜各部分的固有腺體,轉化為其他類型的胃腺或腸道的腺體。如腸上皮化生﹑幽門腺化生。
①腸上皮化生﹙腸腺化生﹚:是指胃黏膜的任何一種腺體變成了小腸的腺體。最常見於幽門竇,繼而向小彎﹑大彎﹑胃體部擴展。
腸上皮化生,先從腺頸部上皮開始,然後向黏膜表面上皮及腺體深部發展。腸上皮化生(腸腺化生)實為小腸腺化生,它與大腸腺的區別就在於有潘氏細胞。
②假幽門腺化生:是胃體及胃底腺萎縮時出現的一種變化。如活檢確係取自胃體部。在黏膜內見有幽門腺,可認為是化生。特別是取自大彎部的黏膜,如見有幽門腺,可肯定為化生。
(3)增生:當腺體有萎縮﹑消失時,常伴隨頸部腺體的增生,這是一種對損傷的修復﹑代償現象。
(4)增生:是指腺體在增生基礎上,組織結構出現了異常現象,即組織結構的

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
異型性,此種增生常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腸腺化生的腺體更為常見。
不典型增生的腺體常呈灶性分布,與周圍腺體一般有較清楚的分界。有時,僅可見少數幾個腺體有不典型增生的改變。
(5)癌變: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進一步發展。癌變可從黏膜的不同深度開始。有的從黏膜表面上皮開始,活檢易於發現。有的從黏膜深部腺體開始。如活檢取材較淺,則不易發現。此種情況應予注意。

發病原因

遺傳因素
根據Varis調查,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的第一代親屬間,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明顯增高,惡性貧血的遺傳因素也很明顯。有親戚關係的發病率比對照組大20倍,說明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金屬接觸

鉛作業工作者胃潰瘍發病率高,胃黏膜活組織檢查發現萎縮性胃炎發病率也增高。Polmer稱之為排泄性胃炎。除鉛外很多重金屬如汞、碲、銅及鋅等對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損傷作用。
放射
放射治療潰瘍病或其他腫瘤,可使胃黏膜損傷甚至萎縮。

缺鐵性貧血

很多事實說明缺鐵性貧血與萎縮性胃炎關係密切,Badanoch報導缺鐵性貧血50例,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各占14%、46%及40%.但是貧血引起胃炎的機理尚不明了。有些學者認為胃炎是原發病,因為胃炎胃酸低致鐵不能吸收,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貧血;另一種意見認為先有貧血,因為身體內鐵缺乏使胃黏膜更新率受影響而容易發生炎症。

生物性因素
慢性傳染病如肝炎、結核病等對胃的影響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症狀和體徵,胃黏膜染色也證實在B肝病人胃黏膜內有B肝病毒的抗原抗體複合物。瑞金醫院報導91例萎縮性胃炎病人,有24例(26.4%)合併慢性肝炎。所以慢性傳染病特別是慢性肝病對胃的影響值得注意。
體質因素
臨床統計結果顯示本病的發生與年齡呈顯著的正相關。年齡愈大,胃黏膜機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損傷。
免疫因素
在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胃體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黏膜的漿細胞內,常可找到壁細胞抗體或內因子抗體,故認為自身免疫反應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關病因。近年來發現少數胃竇胃炎患者有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它是細胞的特殊自身免疫抗體,屬IgG系。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體外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和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有異常,提示細胞免疫反應在萎縮性胃炎的發生上也有重要意義。
HP感染
HP是幽門螺鏇桿菌縮寫。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HP.此後眾多學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培養出HP,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繼而發現HP的感染程度與胃黏膜炎症程度呈正相關關係。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此外,還有一些因素也可以引起萎縮性胃炎:飲食因素、精神因素、藥物因素,以及自身免疫性損傷,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疾病分類

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素體情況及其臨床特點,中醫一般將其分為以下幾種基本證型。

肝胃氣滯型

胃脘脹痛,飽悶不適,食後尤甚,痛無定處,攻撐連脅,不思飲食,遇情志不遂則加重,噯氣頻作,矢氣較舒,大便不暢,時有腹痛欲便,便後痛減,有時噁心嘔吐、泛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

脾胃虛寒型

平素四肢不溫、怕冷,胃脘部不適或有微痛,喜熱食,食冷則不舒或常因多食生冷而發病,疼痛喜用手按或熱熨,得按或熱熨則痛減,泛吐清涎,大便溏瀉,舌質淡,苔薄白,脈遲緩或沉。

胃氣不足型

脘腹脹滿,噯氣呃逆,或食欲不振,食後更感脘腹脹痛不適,或噁心嘔吐,脘腹時痛,神疲乏力,時有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氣滯食積型

胃脘部不適或脹滿,時時噯氣,偶有輕微疼痛,攻撐不定,食慾減退,多食則易引起食物不化,或嘔吐酸腐,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或兼滑。

胃熱陰虛型

胃脘部不適,時有痞塞或微痛,有灼熱感,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食慾減退,形體消瘦,面色潮紅,胃痞、胃痛常由熱食或熱性食物而誘發,大便不暢或秘結,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氣滯血瘀型

平素情志不舒,常抑鬱,易激動,善太息,脘腹脹滿,疼痛不適,每遇情志不暢而胃脘部不適、疼痛加重,疼痛固定不移,按之明顯,入夜痛甚,噯氣,飢不欲食,心煩少寐,口渴而不欲飲,舌質暗有瘀點,舌苔少或無苔,脈細澀。

寒熱夾雜型

胃脘悶脹或脘腹痞滿,嘈雜不舒,似痛非痛,飯後飽脹,食慾減退,口苦口粘,大便不暢或時有乾結,舌質淡紅,舌苔厚膩,脈弦滑。

氣血虧虛型

身體虛弱,面色無華,唇色淡白,平素食欲不振,易感冒,常自汗出,動則氣短乏力,頭暈心悸,胃痞、胃痛常因過勞而誘發,胃痛隱隱,喜得揉按,空腹痛重,進食可緩解,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療關鍵在於益氣溫中,活血化瘀.建議根據臨床表現,檢查結果,舌苔脈象等加以辨證,採取個體化治療方案.藥物治療的同時要注意飲食規律,勞逸適度,心情愉悅;避免生冷刺激食物和菸酒,慎用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激素等.萎縮性胃炎有增生、腸化生者應禁食無鱗魚、松花蛋、土豆、菠菜、牛奶、鳳梨等,不要飲茶、吸菸,食要清淡,不要吃含鹽太高的食物,並可每天加服常量維生素C,生氣後不可馬上進食.

診斷鑑別

萎縮性胃炎的確診判斷:
年齡:多在中年以上,胃炎病程長,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
症狀體徵:患者長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脹滿不適,並伴納差、乏力、消瘦、貧血等其他症狀。
纖維胃鏡檢查:胃鏡檢查及活檢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胃鏡診斷應包括病變部位、萎縮程度、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黏膜下血管顯露為萎縮性胃炎的特徵,可見到紅色網狀小動脈或毛細血管,嚴重的萎縮性胃炎,可見有上皮細胞增生形成細小顆粒或較大結節。

X線鋇餐檢查:可見黏膜皺襞減少平坦,胃竇胃炎可見胃竇輪廓呈鈍鋸齒狀,竇部痙攣,或有黏膜紊亂、充盈缺損、向心性狹窄等改變。
胃液分析:A型CAG患者表現為無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則是正常或低酸。
胃蛋白酶原測定:正常胃蛋白酶原由主細胞分泌,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則可含量減少。
血清胃泌素測定: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顯增高;B型CAG患者胃竇黏膜萎縮,血清胃泌素低於正常。
免疫學檢查:壁細胞抗體、內因子抗體、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測定,可作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輔助診斷。

萎縮性胃炎可分為以下三級

輕度:胃竇部淺層腺體呈局灶性萎縮,減少,而大小彎腺體正常。
中度:胃竇部及小彎腺體均有萎縮,減少,切範圍較輕度廣泛。
重度:胃竇部大部分萎縮﹑減少,僅殘留少數原有腺體,大﹑小彎及彎腺體萎縮;或黏膜顯著變薄,原有腺體完全萎縮﹑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體。1973年,Strickland等根據萎縮性胃炎血清免疫學檢查與胃內病變的分布,將其分為A型與B型兩個獨立的類型。A型萎縮性胃炎:A型萎縮性胃炎病變主要見於胃體部,多瀰漫性分布,胃竇黏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細胞抗體陽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內因子分泌減少或缺少,易發生惡性貧血,又稱為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萎縮性胃炎:B型萎縮性胃炎病變多見於胃竇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細胞抗體陰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輕度減低,無惡性貧血,較易並發胃癌,這是一種單純性萎縮性胃炎。在我國,B型萎縮性胃炎為多見,A型萎縮性胃炎很少見。

飲食療法

萎縮性胃炎飲食均衡
1.食用流食
對於急性胃炎。應去除病因,臥床休息,禁食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或藥物,酌情禁食或給予流食,對有出血者,予以止血治療。
2.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
忌食過硬過辣、過鹹、過熱、過分粗糙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如油炸食品、醃臘食品辣椒大蒜等。不管柑橘類果汁、番茄製品、咖啡、酒類以及所有會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會不會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3.避免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酒、糖類、朱古力會使括約肌放鬆,造成回流,所以如果你有胃灼熱的症狀,就應避免這些食物。
4.細嚼慢咽助消化
細嚼慢咽對消化絕對有幫助,你應該徹底咀嚼食物,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用餐時避免有壓力,可以使你的消化作用有一個好的開始。
5.飲食要有規律
注意飲食調理養護,有規律地定時定量進食,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的節律。切不可飢一頓飽一頓或不吃早餐,特別應避免暴飲暴食。
6.注意營養均衡
食物要選富有營養、易消化的細軟食物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維生素多的食物。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開菲乳。如果症狀嚴重,吃一些軟性食物,例如米湯酪梨香蕉馬鈴薯南瓜類。將所有蔬菜攪碎,再烹調。偶爾,吃一些蒸熱的蔬菜,例如紅蘿蔔、胡蘿蔔及綠花椰菜。
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為常見胃部疾病。動脈硬化、胃血流量不足、菸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損害胃黏膜的屏障機能而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時,胃黏膜萎縮而被腸的上皮細胞取代即腸化生;炎症繼續演變,則細胞生長不典型,即間變;甚至細胞增生而致癌變。臨床表現僅為上腹飽脹、噯氣、胃納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有時因胃內因子遭到破壞,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貧血。內鏡檢查及活檢是確診本病的唯一手段。
萎縮性胃炎可用藥物治療,並應定期檢查,以防癌變危及生命。

茶療調養

茶療,是關於用茶以及相關中草藥或食物進行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學問,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和作用,又有茶本身所不具備的功效,可謂中國茶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茶在中國最早是以藥物身份出現的,中國對茶的養生保健和醫療作用的研究與套用有著悠久的歷史。

養生之道既不同於臨床醫療,也和防疫康復保健有別,它是在日常生活中。輕鬆達到健康、快樂、長壽的目的。飲茶養生便是其中一種方法。大量的事例證明,茶的確具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強身美容、防治疾病等養生功效
“品茶者,獨品得神”,一人品茶,能進入物我兩忘的奇妙意境。兩人對飲“得趣”,眾人聚品“得意”,茶的心理功效成為保持人身心健康的靈丹妙藥。特別是冬季到了,喝茶不僅可以補充身體缺失水分,滋潤肌膚,還可以暖胃健脾,改善身體疾病。古方謂崧茶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採取“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方法,調節患者的體質,並根據“通則不痛”的原理以理氣、活血、和胃、止痛,達到治根的目的。俗語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
在養胃的同時兼顧調理脾臟及相關臟腑。脾與胃一髒一腑,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之間相輔相成,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疾病調養

日常調養方法

1、少吃醃製食物
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2、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
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
3、規律飲食
有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於消化腺的分泌,更利於消化;
4、三餐定時定量
三餐儘可能的做到定時定量,切忌因過度飢餓暴飲暴食等;

調養原則

1.優質蛋白的攝入
很多人都會對於萎縮性胃炎的飲食都會產生只吃清淡、蔬菜的想法,其實萎縮性胃每天也需要攝入適量的優質蛋白質,含蛋白質高的食物有動物肝、腎、魚、心、瘦肉、豆腐等,這是患者可適量的多吃。注意在做法上,可不能過於油膩、辛辣刺激。
2.充含鐵和銅豐富的食物
萎縮性胃炎的飲食要注意多吃動物肝、心、腎、瘦肉、魚等含鐵量高的食物,此外綠色蔬菜和紅果、紅棗等水果含鐵量也很高,一般這類食物的鐵吸收率不高,遠不及動物性食品。含銅多的食物有瘦肉、肝、白菜、黃豆、菠菜等。一般對於銅的需要量極少,正常的飲食就可以滿足身體的日常的需求。
3.維生素要豐富
萎縮性胃炎的飲食要注意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特別是吃含硫胺素、葉酸、氰鈷胺和抗壞血酸等高的食物。這些食物一般多見於新鮮的綠葉蔬菜、肝、腎等,一般氰鈷胺主要來源是動物性食物,以肝中含量最多,此外腎、肉類、魚類等食物中含量也是比較的多的,在新鮮水果和蔬菜中主要的含有抗壞血酸。
4.脂肪攝入需適當
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要儘量的減少脂肪的攝入量,這主要的是因為過多脂肪可抑制造血功能,對患者的病情恢復不利,比如肥肉、海鮮等食物需要適當的吃,比如一個星期吃一兩次,每次不能過多。

疾病症狀

1、胃脘部脹滿:多數患者會感覺到胃部痞悶或胃脘有堵塞感,尤其是在飯後,其胃脘部脹滿會更加明顯。
2、胃脘部疼痛:主要會出現脹痛、隱痛、鈍痛等,少數患者疼痛部位可出現在脅肋部、腹部、背部或胸部。
3、燒心及消化不良:患者會感覺胃部有灼燒感,出現食慾減退,甚至無食慾等消化不良的現象。
4、其它:重者可有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少數胃黏膜糜爛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5、貧血:患者出現貧血可為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前者因長期營養不良,鐵劑補充不足所致,後者因內因子缺乏致使維生素B12減少所致。患者的表現一般為頭暈、乏力,眼結膜色淡,面色萎黃,甲床色淡或蒼白等。

6、大便異常:大便多秘結乾燥,患者數日才排便一次,難以排出;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俗稱薄糞。

預防

1.所食食品要新鮮並富於營養,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鐵質攝入.按時進食,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調味品如鮮辣粉等.

2.節制飲酒,不吸菸,以避免尼古丁對胃黏膜的損害;禁止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及皮質激素類藥物等,以減少胃黏膜損害.

3.定期檢查,必要時作胃鏡檢查。

4.遇有症狀加重、消瘦、厭食、黑糞等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危害

1.貧血:一般為輕、中度貧血,表現為頭暈、乏力,眼結膜色淡,面色萎黃,甲床色淡或蒼白等。
2.大便異常、虛弱:大便以秘結多見,常數日1次,少數患者可表現為便溏。病程較久者可出現消瘦、疲乏無力、精神萎靡等虛弱的症狀。
3.燒心、消化不良:患者自覺胃脘部灼熱或嘈雜不適,有泛酸現象。常常出現食慾減退,甚至無食慾,或雖有食慾但進食後感胃脘脹滿不適或消化不良。
4.胃脘痛:呈脹痛、隱痛、鈍痛,急性發作時也可出現劇痛或絞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胃脘部,少數可能出現在脅肋部、腹部、背部或胸部。

鑑別診斷

診斷依據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體徵無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確診主要靠纖維胃鏡和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
(1)年齡: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長,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
(2)症狀體徵:長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脹滿不適,納差、乏力、消瘦、貧血等。
(3)纖維胃鏡檢查:胃黏膜有顏色改變、變薄、血管透見及增生性改變。正常胃黏膜為橘紅色,萎縮時呈灰白、灰黃或灰綠色,同一部位的黏膜顏色也不一樣,紅色強的部位也帶灰白色,而灰白、灰黃的部位也有略隆起的小紅點或紅斑存在;萎縮黏膜的範圍也不一致,可以以瀰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狀,境界常不明顯。因腺體萎縮而使胃黏膜變薄,血管隱約可見,萎縮初期可見到黏膜內小血管,重者可見到黏膜下大血管,呈暗紅色樹枝狀。腺體萎縮後,腺窩可增生延長或有腸上皮化生的表現,黏膜層變厚,此時不能看到黏膜下血管,只見黏膜表面粗糙不平、顆粒或結節,有僵硬感,光澤也有變化。
(4)病理檢查:表現為固有腺體萎縮、黏膜肌層增厚,以及固有膜炎症、淋巴濾泡形成、腸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可有可無)等。
(5)X線鋇餐檢查:可見黏膜皺襞減少、平坦,胃竇胃炎可見胃竇輪廓呈鈍鋸齒狀,竇部痙攣,也可有黏膜紊亂、充盈缺損、向心性狹窄等改變。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缺乏。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體徵無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確診主要靠纖維胃鏡和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
年齡: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長,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
症狀體徵:長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脹滿不適,納差、乏力、消瘦、貧血等。

中醫治療

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素體情況及其臨床特點,中醫治療萎縮性胃炎之前,一般將其分為以下幾種基本證型。
(1)脾胃虛寒型:平素四肢不溫、怕冷,胃脘部不適或有微痛,喜熱食,食冷則不舒或常因多食生冷而發病,疼痛喜用手按或熱熨,得按或熱熨則痛減,泛吐清涎,大便溏瀉,舌質淡,苔薄白,脈遲緩或沉。
(2)氣滯食積型:胃脘部不適或脹滿,時時噯氣,偶有輕微疼痛,攻撐不定,食慾減退,多食則易引起食物不化,或嘔吐酸腐,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或兼滑。
(3)胃氣不足型:脘腹脹滿,暖氣呃逆,或食欲不振,食後更感脘腹脹痛不適,或噁心嘔吐,脘腹時痛,神疲乏力,時有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4)肝胃氣滯型:胃脘脹痛,飽悶不適,食後尤甚,痛無定處,攻撐連脅,不思飲食,遇情志不遂則加重,噯氣頻作,矢氣較舒,大便不暢,時有腹痛欲便,便後痛減,或有噁心嘔吐、泛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
(5)胃熱陰虛型:胃脘部不適,時有痞塞或微痛,有灼熱感,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食慾減退,形體消瘦,面色潮紅,胃痞、胃痛常由熱食或熱性食物而誘發,大便不暢或秘結,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中醫治療萎縮性胃炎的關鍵在於益氣溫中,活血化瘀。建議根據臨床表現,檢查結果,舌苔脈象等加以辨證,採取個體化治療方案。藥物治療的同時要注意飲食規律,勞逸適度,心情愉悅;避免生冷刺激食物和菸酒,慎用某些藥物,激素等。

疾病誤區

誤區一:得了萎縮性胃炎離胃癌就不遠了
好多患者得了萎縮性胃炎就擔心癌變, 其實大可不必!胃癌的發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歷由“炎”到“癌”的多步驟演變,存在從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一般發展規律。研究證實,萎縮性胃炎5-10年癌變率僅為3%-5%,即便伴有輕度異型增生,其10年癌變率也僅為2.5%-11%。而且,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經過科學合理的治療,尤其是我國特色的中醫藥實踐證實,這類病變其實可以被逆轉,許多重度萎縮性胃炎患者經過積極干預,可以轉變為輕中度,甚至病變完全消失。
誤區二:萎縮性胃炎就是胃炎而已
雖然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慢性疾患,但由於其疾病周期長,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也要區別對待。一旦萎縮性胃炎伴有中度以上的異型增生,其10年的癌變率便會大幅上升,需要規律隨訪;如果伴有重度異型增生或局灶瘤變等明確癌前病變,就需要積極干預、密切隨訪,或及早行胃鏡黏膜下切除,防其癌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