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樹

伯樂樹

伯樂樹(拉丁學名:Bretschneidera sinensis)落葉喬木,罌粟目,又名鍾萼木或山桃花,伯樂樹是從Bretschneidera音譯而來。伯樂樹高可達20米,樹冠塔形,樹皮褐色,光滑,有塊狀灰白斑點。葉為奇數羽狀複葉,橢圓形或倒卵形,葉背粉白色,密被棕色短柔毛。芽為寬卵形,較大,芽鱗紅褐色。花為大型總狀花序,頂生,粉紅色。蒴果紅褐色,木質,被毛,近球形,具三棱,內有種子1~6粒。花期在4月~5月,果熟期在9月~10月。 伯樂樹經常長在闊葉林下,生長速度緩慢,而且還有個非常奇特的特性,種子要在林下的樹葉中復蓋一年的後才能萌芽,苗期又無法長出發達的根系。伯樂樹是中國特有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被譽為“植物中的龍鳳”。它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和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學價值,並被國家列為—級保護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文名: 伯樂樹

拉丁文名:Bretschneidara sinensis Hemsi.

分類:伯樂樹科 Bretschneideraceae本科僅1屬,1種、中國特產。

保護等級: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鍾萼木(學名:Bretschneidera sinensis)又稱伯樂樹,在台灣新北市瑞芳區猴硐稱為鍾古樹,因開花時像倒吊的鐘而得名為鍾萼木屬唯一種,只生長在中國的西南,台灣和越南。

本科植物是常綠喬木,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花兩性,左右對稱,排成頂生、直立的總狀花序;花萼鍾狀,花瓣5,粉紅色,雄蕊8;果實為蒴果。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其列在無患子目中,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認為應該分在十字花目中,可以選擇性地和疊珠樹科合併,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維持原分類,但2006年5月7日新修訂的結果是直接合併疊珠樹科中。

在台灣新北市、基隆一帶,鍾萼木於四、五月的開花,果實在年底成熟,在冬天時也有少數開花。另外輕海紋白蝶以此樹葉為食物。

形態特徵

伯樂樹伯樂樹

喬木,高10-2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有較明顯的皮孔。羽狀複葉通常長25-45厘米,總軸有疏短柔毛或無毛;葉柄長10-18厘米,小葉7-15片,紙質或革質,狹橢圓形,菱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多少偏斜,長6-26厘米,寬3-9厘米,全緣,頂端漸尖或急短漸尖,基部鈍圓或短尖、楔形,葉面綠色,無毛,葉背粉綠色或灰白色,有短柔毛,常在中脈和側脈兩側較密;葉脈在葉背明顯,側脈8-15對;小葉柄長2-10毫米,無毛。

花序長20-36厘米;總花梗、花梗、花萼外面有棕色短絨毛;花淡紅色,直徑約4厘米,花梗長2-3厘米;花萼直徑約2厘米,長1.2-1.7厘米,頂端具短的5齒,內面有疏柔毛或無毛,花瓣闊匙形或倒卵楔形,頂端渾圓,長1.8-2厘米,寬1-1.5厘米,無毛,內面有紅色縱條紋;花絲長2.5-3厘米,基部有小柔毛;子房有光亮、白色的柔毛,花柱有柔毛。

果橢圓球形,近球形或闊卵形,長3-5.5厘米,直徑2-3.5厘米,被極短的棕褐色毛和常混生疏白色小柔毛,有或無明顯的黃褐色小瘤體,果瓣厚1.2-5毫米;果柄長2.5-3.5厘米,有或無毛;種子橢圓球形,平滑,成熟時長約1.8厘米,直徑約1.3厘米。花期3-9月,果期5月至翌年4月。

生態特性

伯樂樹分布區位於亞熱帶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區,常生於海拔500-2000米的溝谷、溪旁坡地。分布區的年平均溫為15℃以上,1月平均溫4.8℃,極端最低溫可降至-8.4℃以下,而南緣低平地區或西部乾熱河谷雖可高達22℃。

伯樂樹伯樂樹

但伯樂樹多見於中山(海拔1000-1500米)地帶,氣候溫冰,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多雲,氣候潮濕,平均我相對濕度80%以上。成土母質一般以流紋岩,凝灰岩為主體,土壤屬紅壤類中的黃紅壤,呈酸性pH植4.5-6.0,有機質4.8%或以上(據浙江龍泉分布點資料)。

伯樂樹常散生濕潤溝谷坡地或溪旁的常綠一落葉闊葉混交林中,一般屬偶見成分。為中性偏陽樹種,幼年耐蔭,深根性,抗風力較強,稍能耐寒,但不耐高溫。生長緩慢,天然林中立木30年前生長較快。

分布區東部的伯樂樹於3月中旬冬芽開始膨大,4月上旬展葉;花於4月下旬開放,5-6月為盛花期;時於10月成熟,種子大,易為動物取食,故天然更新較差,林分內很少見幼對。

在梵淨山魚坳,海拔900米,伯樂樹出現於水青岡--赤楊葉林中。常見伴生種有大果蠟瓣花;林下灌木主要為梵淨山箬竹等。由於林木層復蓋度大,草本層極不發育,偶見少量喜蔭濕的鱗毛蕨、冷水花、雷公山格頭坳,海拔約1400米,伯樂樹見於水青岡——烏岡櫟林中,伴生樹種有中華槭、山礬、鵝耳櫟、西南山茶、木姜子、釣樟,林下十分發育。草本偶見有禾本科植物及莎草等。

分布情況

伯樂樹全國分布圖伯樂樹全國分布圖

產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區。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地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勐遮和思茅。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和自治區。

星散分布於浙江南部縉雲、麗水、遂昌、龍泉、慶元、雲和、泰順,台灣台北,福建崇安、邵武、泰寧、建寧、羅源、古田、南平、消縣、永定、連城、上杭、龍巖,江西武陵、修水、安義、靖西、宜豐、寧都、石城、會昌、安遠、龍南、全南、遂川、井崗山、泰和,湖南東部衡山、酃縣、桂東、南部汝城、宜章、道縣、西南部武崗、新寧、城步、綏寧、洞口和西北部龍山、桑植、大庸、永順,廣東乳源、連縣、曲江、連山、從化、肇床、信宜、廣西東部岑溪、蒼梧、賀縣、大瑤山、荔浦和東北部興安、全州、龍勝,大苗山,嘖不北部松桃、江口、東南部至南部黎平、從江、榕江、獨山、三都、荔波、平塘、貞豐、冊亨,支南東南部富寧、西疇、硯山、屏邊,四川南部雷波和東部北碚、南川,湖北西南部利川和東南部通山等地。

栽培技術

伯樂樹的繁殖以播種為主。宜隨采隨播,也可沙藏或乾藏。春播宜早,應在次年1月以前完成播種。播種以條播為宜,幼苗期需遮陽。種子發芽率為75%~85%。幼苗期要防止地下害蟲危害,還要防治根腐病和立枯病。伯樂樹喜肥,應薄肥勤施,在生長期內至10月上旬每隔半月施追肥1次。

採種過程

伯樂樹果實伯樂樹果實

種子外種皮黃色多汁,內種皮白色薄而脆;外種皮是必須去掉的,否則易發生霉變。在去掉外種皮時,可放適量洗衣粉輕輕搓洗,切勿用力過度弄破內種皮,否則也易霉變。同時,種子應隨采隨播,切勿暴曬;也不能幹藏,乾藏的種子極易喪失發芽力。暫時不能播種的,套用濕潤河沙貯藏。

10月中下旬果實成熟,結實有大小年之分,結實樹齡一般在15年生以上。採種要選擇20~30年生的健壯母樹。當果實由青綠色變紅褐色時,即可採種。採回後攤在通風處陰乾,待果開裂後剝出種子,再將種子浸在水中洗去外種皮,陰乾1~2天后沙藏。

育苗方式

選取排灌方便,沙質壤土的圃地,每畝施腐熟欄肥500公斤,鈣鎂磷肥200公斤,耕耙後築畦。早春條播,條距25厘米,播種溝深3厘米,每畝播種量12.5~15公斤。播種後復焦泥灰厚約3厘米,再蓋狼衣草。春播後約2個月發芽出土,20天后苗木基本出齊。出土後及時揭取苗床復蓋的草,並適時除草,施追肥。在苗木生長期間,要拔草施肥6~7次。一年生苗平均高18厘米,根莖0.6厘米,林地條件好的地方,當年可出圃造林,一般需移植或留床一年再出圃造林。每畝產苗2.5~3.0萬株。

造林技術

造林地選擇:伯樂樹對土壤和水分條件要求較高,造林地應選擇在海拔200~800米、土壤肥沃、濕潤、避風的陰坡山谷或山坡下部為好。1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易受凍害,不宜造林。

整地方式:造林前,清除林地上的雜灌草,塊狀整地。挖定植穴,穴徑大約60厘米、深大約50厘米。

造林密度:造林密度為株行距2.5×3.0米(即每畝88株)或株行距2.0×2.0米。

造林季節:宜在早春雨後陰天進行,成活率可達85%以上。

造林方式:栽植前最好放基肥和回填表土,栽植時,做到苗正、根舒、泥緊。

撫育管理

⒈幼林撫育

造林後應加強幼林培育管理。每年除草鬆土1~2次,擴穴埋青。

⒉間伐和主伐期

伯樂樹生長前期表現緩慢,20年後至50胸徑和材積生長都處於速生階段,間伐期30年,主伐期在55~60年。

主要價值

藥用

性味歸經:甘、辛、平入肝、脾、胃三經。

藥用來源:為鍾萼木科植物鍾萼木的樹皮。

植物採集:夏、秋採收。

功用主治:治筋骨痛。

用法與用量:搗爛外敷。

果肉清津味甘,除生食之外亦可制乾、制罐。果、葉均含杏仁酣,均可入藥。

觀賞

樹皮黑色,為常見的果樹及觀賞花木。材質優良,花形大,色艷麗,是既可用材又可觀賞的珍貴樹種。適應性強,根系發達,可選作低山營造混交林和進行四旁綠化。樹幹通直,紋理直,色紋美觀,為優良家具用材。

伯樂樹樹姿挺拔,雄偉高大,綠蔭如蓋,主幹通直,材質優良,出材率高,在闊葉樹中十分少見。粉紅色花序極為艷麗,蒴果紅褐色,觀花觀果效果非常好,是既可用材又可觀賞的珍貴園林樹種。作為行道樹和園林綠化樹種,值得大力推廣套用。

自然保護區

伯樂樹果實伯樂樹果實

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上杭、龍巖、連城三縣交界處,面積22169公頃,1985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動物。梅花山屬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石門山海拔1823米,為閩江、汀江、九龍江的發源地。本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為保存較好的原始林區,分布著針闊混交林、針闊毛竹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區內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福建柏、長苞鐵杉、鍾萼木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華南虎、金錢豹、大靈貓等10種,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位於明溪縣東部夏陽鄉紫雲台。保護區總面積1710公頃,其中核心區688公頃。主峰海拔1061.7米。區內主要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等。均峰山兩峰之間平坦處有一座均峰寺。該寺建於唐末,祭祀張、饒、肖三仙。寺中有南宋文天祥的墨跡——匾額“顯蓋紫雲”。2003年初,明溪均峰山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保護植物

國家保護植物,是寶貴的珍稀植物,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藥用價值。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