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馬目

伊瑪目是伊斯蘭教教職稱謂。阿拉伯語意為領袖、師表、表率、楷模等。伊斯蘭教集體禮拜時在眾人前面率眾禮拜者。最早擔任此職的為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以後是他的主要門第子。他們既是宗教上的領袖,又是行政區和軍事長官。

名稱

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個主要教派。“遜尼”和“什葉”都音譯自阿拉伯語,前者意為“道路”,指在穆罕默德之後,接受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發所確立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後者意為“追隨者”,特指第四大哈里發阿里的追隨者。

介紹

在伊斯蘭社會的領導權問題上,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和以後的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哈里發的合法性;什葉派則認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伊斯蘭社會應該由阿里及其後裔領導,他們被尊稱為伊馬目。
在教義方面,什葉派將信伊馬目作為基本信條之一,而遜尼派對此卻不予承認。由於在伊馬目的數目和人選上存在分歧,什葉派又分為不同支派。其中主流為十二伊馬目派,此外還有伊斯馬儀派、宰德派等非主流派。
在歷史上,什葉派形成了包括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和霍賈特伊斯蘭在內的宗教學者等級制度,這在遜尼派里是沒有的。什葉派規定信徒必須追隨一位宗教學者,這使得高級宗教學者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目前,遜尼派約占世界穆斯林總數的90%,什葉派約占10%。什葉派占人口多數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亞塞拜然,在黎巴嫩、葉門、土耳其、沙特、阿聯、科威特、敘利亞、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也有一定數量。
什葉到底是怎樣一個教派,其分布又是如何?
當今回教世界中,什葉派是遜尼派主流之外最大支派,其源流可以一直追溯到回教史的最早期。“什葉”一詞,在阿拉伯語中義謂“黨派”,源自回教早期的“阿里黨(什葉阿里)”,這裡的阿里,便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
順便說一下,阿里作為穆罕默德的堂弟而娶其女兒法蒂瑪為妻,似乎有違中國的輩分區別。但是從歷史角度,這不僅是包括阿拉伯和猶太人的閃族文化風俗,也常常見於南北朝到隋唐時代的中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父母,便是舅舅和甥女結婚。
什葉派的產生,起源於穆罕默德逝世之後,以阿拉伯半島北部部落傳統勢力為一方,和強調先知本人宗教遺產的南部勢力為另一方之間的分歧。
當時阿里才三十歲出頭,儘管他在傳播和捍衛新興宗教時貢獻巨大,出於阿拉伯社會的尊老傳統,第一任回教政教合一領袖哈里發(阿拉伯語“繼承者”),由代表傳統部落勢力的阿布巴克出任。
此後哈里發再傳三傳,都落在傳統勢力手中,刺激了回教內部的分歧。第三任哈里發遇刺後,在反對派的推舉下,阿里終於出任第四任哈里發。
但是阿里出任哈里發,反而加劇了回教內部的紛爭,以至公開內戰,並終於導致阿里在公元661年被政敵刺殺。此後阿里的兒子哈桑儘管“高票當選”哈里發,卻被迫讓位,讓政敵登位而建立倭馬亞王朝(中國《唐書》記載中稱之為白衣大食),“阿里黨”由此開始遭到大批迫害,甚至連阿里本人也遭到“批判”,什葉派也因之成形。

內容

什葉派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是公元681年,阿里的另一個兒子胡賽因作為當時先知穆罕默德碩果僅存的外孫和“阿里黨”的領袖,公開舉起反抗主流派的大旗,在伊拉克的卡爾巴拉城戰敗被殺害。這一事件(以及阿里的被刺)成為今天什葉派悲情心結的歷史起點。
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倒台後,4月下旬近百萬什葉派信徒前往卡爾巴拉城朝聖,震動美國朝野,便是紀念胡賽因的殉難(回曆每年正月初十)。
從胡賽因殉難開始,什葉派一直代表了回教中的非主流派,受到主流派的壓制、歧視和迫害。例如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利用什葉派力量推翻倭馬亞王朝後,又反過來迫害什葉派信徒。
但是這種逆境,也加深了什葉派的宗教信念和凝聚力。什葉派有一個自我隱瞞身份的“他欺也”教義原則,就是出於這一受迫害歷史。
據一般估計,在整個回教世界,什葉派約占10%。但由於“他欺也”原則,這一比例可能低估。例如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便估計中東地區什葉派人口有1億2500萬,占本地回教總人口的12%以上。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什葉派有分化出好些支系,現存主要有三大分支。
第一,十二伊瑪目宗,是什葉派的最大宗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波斯灣其他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東部),其他分布在亞塞拜然(原伊朗領土)、阿富汗、黎巴嫩、敘利亞、印度次大陸等地。
第二,五伊瑪目宗,主要分布在葉門,據稱占當地人口40%之眾。
第三,伊斯馬義宗(也稱七伊瑪目宗),主要分布在印度、中亞、伊朗、敘利亞、東非等地。
另外,目前控制敘利亞的阿薩德父子政權,屬於阿拉維教派,也算是什葉派的一個支派。現代已經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巴哈依教,早先也出自什葉派一支。
在上述提及的地區之外,什葉派的分布非常廣泛,從中國新疆到亞洲各地,都有人數不明的什葉派。但是因為主流派的壓制和“他欺也”原則,其具體情況常常撲朔迷離。例如馬來西亞曾經宣布希葉派為非法,證明東南亞也有潛在的什葉派溫床。

教義

在伊拉克,巴格達以西50公里的費盧傑鎮,是薩達姆執政復興黨的據點,也是遜尼派回教徒的聚居地。
什葉派與遜尼派在宗教教義上的最大區別,是什葉派信奉的伊瑪目教義。“伊瑪目”一詞在阿拉伯文中原來只是指祈禱主持人,在遜尼派中仍然如此,可是在什葉派中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代表上帝和世人之間的中介,具有半神半人的地位。
按什葉派教義,伊瑪目來自先知的家屬後代,阿里及其兩子是什葉派所有各宗共同供奉的最早三位伊瑪目,其下則視各宗而不免有所同異。
以十二伊瑪目宗為例,該宗認定從阿里開始,總共有過十二位伊瑪目,前十一名過世後,第十二名伊瑪目遁世隱沒,在世界末日之前會復現於世。
由於歷史根源,什葉派特別尊崇以阿里及其子孫代表的先知的親屬後代。在什葉派的影響下,遜尼派也不得不為倭馬亞王朝時期遭到批判的阿里“平反”,但是其在遜尼派信徒中的地位還是不能與什葉派相比。
順便說一下,阿里和法蒂瑪所生的子女後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唯一後裔。什葉派尊崇阿里及其子孫,並不意味“聖裔”都自動成為什葉派。例如元朝名臣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是先知聖裔,也是中國許多回族家庭的祖先。但並無任何證據表明贍思丁是什葉派。
出於歷史原因,什葉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悲情主義和所謂彌賽亞(救世主)情結,常常表現出很強的宗教熱情。在卡爾巴拉朝聖期間見到的自我鞭笞和號哭,是典型例子。什葉派被認為比遜尼派激進,多半是出於這一宗教感情。
什葉派不承認阿里之前三個哈里發的合法性,有額外的宗教節日,婚姻規定有差別等等。此外和遜尼派的具體宗教儀式差別不是太大。但是每年麥加朝聖期間,卻可見到一個有趣的特點,即什葉派信徒必然乘坐敞蓬(沒有車頂的)巴士,而遜尼派則兩種巴士不拘。
什葉派的起源悠久,並且在回教世界的分布廣泛,但是它基本上一直是個少數派,為什麼能在波斯灣地區成為主導性的多數力量呢?這個問題,和伊朗歷史密切相關。
伊朗和其他中東回教國家的一個關鍵差別,是它不同於阿拉伯文明的“先伊斯蘭”文化,這一古老文化播及的範圍,從埃及和兩河流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直延伸到中國西部。
例如基督教《聖經》的許多故事和伊朗有關,《馬太福音》敘述耶穌出生時前來朝拜的幾個東方賢人(新加坡聖經公會譯為博士),原詞是古伊朗的教士(單數magus,複數magi)。近年在陝西的考古發現表明,連中國的“巫”,也可能起源於這個伊朗古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名也來自伊朗語,義為“神賜”。

波斯灣成反主流溫床

回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後迅速擴張,征服了以祆教(拜火教)為國教的波斯(伊朗)薩珊王朝。這裡一段有趣史實,是波斯和其他一些祆教屬國面臨阿拉伯入侵,不斷尋求唐朝的援助,薩珊朝亡國之君的王子卑路斯,流亡並死在中國。唐朝也支持波斯復國。
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朝鮮族名將高仙芝率領唐朝和中亞各國聯軍,與阿拉伯軍隊在中亞怛邏斯河畔苦戰五天,最終因突厥葛羅祿軍臨陣叛變而大敗。據中亞史專家斷言,如果唐軍在怛邏斯戰役中獲勝,不僅伊朗可望復國,中亞今天將會是說華語的儒教-佛教文化區,無回教立足之地。一戰之差,改變了世界歷史。
暴力征服的結果,是在伊朗和其他被迫回教化的地區,長期存在反對阿拉伯統治的暗流,而反主流的回教什葉派,不免和這一股反抗暗流匯合,使得波斯灣地區一直是什葉派的溫床。什葉派認為第四位伊瑪目的生母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公主,便是明證。
什葉派的一個重要轉機,是1258年元憲宗蒙哥母弟旭烈兀受命攻占巴格達,處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遜尼派主流幾遭滅頂打擊,群龍無首,長期受壓制的什葉派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旭烈兀後來經兄長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建立伊朗伊利汗國,其主要謀士便是什葉派。學者們因此認為:蒙古征服是什葉派十二伊瑪目宗在伊朗紮根的時代。
後來庫德族薩法維家族在伊朗建立薩法維王朝,此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逐漸征服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區,奧斯曼蘇丹自封哈里發,以全世界回教正統領袖自居。
伊朗因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獨立傳統,堅持和回教主流勢力分庭抗禮,薩法維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瑪目宗為伊朗國教,確立了什葉派主導伊朗的事實,同時推動什葉派在伊朗文化圈和舊有領土內不斷擴展,逐漸造成今天什葉派在波斯灣的盛況。

遜尼派的長期壓迫

同屬波斯灣地區的伊拉克今天的什葉派多數,與近鄰伊朗有密切的關係,但是伊拉克本身也具有什葉派滋長的天然土壤。
舉例而言,最後一位“遁世”不計,十一名伊瑪目中,六位墓地在伊拉克,葬在今天伊朗境內的只有一位。特別是第一任伊瑪目、什葉派心目中的“亞聖”阿里,葬於伊拉克什葉派重鎮納傑夫,加上第三任伊瑪目胡賽因殉難和葬身之地卡爾巴拉,成為世上所有什葉派最重要的兩個聖地。
再如伊朗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在1960年代遭到放逐,曾長期住在伊拉克,醞釀伊斯蘭革命。總之,伊拉克成為伊朗之外的另一個什葉派重地,是不以華盛頓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大勢。
既然有這樣的地理背景和人口現實,伊拉克的什葉派為什麼在過去一直處於被統治被壓制的地位?這裡有歷史和現實政治多種原因,而這些原因,反過來又影響到伊拉克未來的政局發展。
自從穆罕默德逝世,直到蒙古征服,巴格達始終是“回教教皇”哈里發的首都,壓制在整個回教世界屬於少數的什葉派,自然不遺餘力。此後伊拉克大部歸屬奧斯曼帝國,奧斯曼蘇丹自封哈里發,也不會允許什葉派出頭。
與伊朗幾百年來什葉派當家作主的情況對比,遜尼派的長期壓迫,無疑加劇了伊拉克什葉派的悲情心結,有強烈願望要在政治上“翻身”和獨立自主。薩達姆垮台後什葉派宗教情緒暴漲,以及近日不斷表示反對美國控制,代表這一長期積蓄的歷史情感。
一次大戰之後奧斯曼帝國崩潰,英法兩國一反原先幫助阿拉伯各國獨立的許諾,食言而肥,瓜分阿拉伯世界。英國在伊拉克扶植了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遜尼派哈希姆傀儡王朝,實質上實施殖民統治。

反對西方世界的支配

伊拉克什葉派從1920年代起,成為反對英國統治的伊拉克民族主義的中堅,因此遭到英國當局的鎮壓和專門防範。在非殖化和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垮台時,居人口多數的伊拉克什葉派卻錯過掌權機會,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這一教訓,也造成什葉派對西方的深刻敵視。從1920年代起,主要什葉派學者紛紛著重批判西方特別是英國帝國主義,反對西方對世界的支配控制,成為現代什葉派意識形態和宗教理論的有機部份。這一歷史經歷,顯然會使美英欲用西方模式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困難重重。
伊朗伊斯蘭革命中爆發的反美浪潮,使得美國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一直以扶持遜尼派阿拉伯政權抑制什葉派,作為在回教世界的基本政策。隨即發生蘇聯入侵阿富汗,促使美國非常短視地鼓勵“伊斯蘭聖戰”,來遏制蘇聯的擴張。
這樣的政策,終於造成薩達姆坐大和沙烏地阿拉伯遜尼派瓦哈比原教旨極端主義在回教世界泛濫成災的雙重惡果,又增加什葉派對美國的強烈敵意。
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之際,伊拉克什葉派在美國煽動下大批起義,反抗薩達姆。可是華盛頓又擔心什葉派藉機壯大,始亂終棄,聽任起義者被薩達姆殘酷鎮壓。此事的後遺症,使得今天布希政府要獲得伊拉克什葉派的信任合作,談何容易。
但是在理論上,美英和波斯灣地區的什葉派有一個共同目標。什葉派長期受壓,主要是因為回教社會的宗教專制。而什葉派的復興,正是在於阿拉伯和回教世界的民主化潮流。
筆者同意民主化是遏制回教極端主義的最好方案。只要華盛頓有肚量允許伊斯蘭民主的自由發展,美國和伊拉克什葉派未嘗不能成為同路人。如同美國攻打塔里班和薩達姆時,伊朗“積極中立”而予以實際合作的例子。
問題是發展民主的關鍵之一是不同利益間的妥協,包括國內和國際間的妥協。西方要促進回教社會民主化,一個重要前提,是要對回教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做出必要的讓步和妥協,包括石油資源的控制和利用,以及巴勒斯坦不公正局面的改變。
從這一角度,正如《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弗里德曼尖刻指出,布希政府的強烈單邊主義色彩無法予人太多的信心。
最後必須指出,與遜尼派的政教合一傳統不同,什葉派歷史上主張政教分離。目前伊拉克什葉派的一位最高權威繼續強調宗教應該超越政治,至今為止絕大多數回教極端恐怖分子屬於遜尼派,都體現了這點。
但是一旦捲入政治,什葉派組織有遜尼派不及的經濟資源:按照先知穆罕默德家庭曾經享有的特權,什葉派教會的宗教稅率為百分之二十,是基督教會傳統什一稅的兩倍。這是白宮在處理伊拉克什葉派問題時不得不注意的要點。
中國的穆斯林全部都是遜尼派,也可稱為正統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