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縣

伊通縣

伊通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

基本信息

伊通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

伊通縣伊通縣
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接壤,西與公主嶺市毗鄰,南接東遼、東豐、磐石市,北靠長春市。總面積2523平方千米。總人口483000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7.9%。縣人民政府駐伊通鎮。全縣轄12個鎮、3個鄉:伊通鎮、二道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台鎮、靠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營城子鎮、西葦鎮河源鎮黃嶺子鎮、新興鄉、莫里青鄉三道鄉。共有190個村,1168個自然屯。 

自然環境 

伊通縣古稱一禿、伊敦、伊屯,均系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全縣共轄12鎮3鄉,190個村,1168個自然屯。有滿、漢、回、朝、蒙古等14個民族,總人口483000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7.9%。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南、東南部為吉林哈達嶺山脈,西北部為連綿起伏的大黑山脈,中西部為開闊的地塹平原,平原上散布著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有7座狀如北斗,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寶地”、“七星落地”之稱。境內有大小河流128條,分屬遼河松花江兩大水系,東遼河、飲馬河、輝發河3個流域,年均降水量627.3毫米,年平均日照2536小時,無霜期138天。

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域內有16座火山錐體,稱伊通火山群。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5.8℃,年日照時數2388.9小時,無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8.4毫米。

土地資源

伊通縣伊通縣
 
全縣耕地總面積91537公頃,占幅員總面積的36.28%,其中旱田82506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90.13%;水田9031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9.87%。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244公頃。林地82032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32.51%;草地517公頃,占0.21%;水域11816公頃,占4.86%;居民及工礦用地12217公頃,占4.84%;交通道路用地1516.53公頃,占0.6%;園地871公頃,占.34%;未利用的土地8087公頃,占3.2%。

鵪鶉、大山雀蘇雀鐵雀、斑鳩等;魚類有鯉魚鯽魚鰱魚鱅魚泥鰍等。野生藥用植物種類繁多,有細辛、五味子黃芪五加皮狼毒等178種,儲量豐富,多分布在東南部山區,次為西北部山區。野菜主要有寒蔥、蕨菜山芹菜薺菜車前、蒲公英、小根蒜灰菜等。野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有些野菜又兼藥用。榛蘑是特產之一,產量多,質量好。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接壤,西與公主嶺市毗鄰,南接東遼、東豐、磐石市,北靠長春市。總面積2523平方千米。總人口483000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7.9%。

基礎設施

建設為突破口,

伊通縣伊通縣
沿主要街路兩側開發建設。5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新建住宅樓房102棟,建築面積87萬平方米,縣城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1.4平方米。公路建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高速公路出口至北大橋路橋拓寬改造工程、人民大路建設工程、九開公路一二期工程、伊通鎮至西葦鎮道路建設工程全部完成,提高了道路等級和通行能力。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滿族國小教學樓、滿族中學公寓樓、朝鮮族中學教學樓、一中學生公寓樓、十二中教學樓、縣醫院門診樓、縣辦公大樓等項目相結繼竣工。完成了伊通公園人民廣場滿族博物館等工程。

產業結構

伊通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糧食單產居全省首位。199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6.49億公斤,被列為全國百名商品糧產糧大縣第61位。1998年糧食總產量突破歷史最好水平,達到7.99億公斤。2002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88,389公頃,其中旱田播種面積78,988公頃,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9.4%;水田播種面積9,401公頃,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01.6%。普通玉米播種面積為56,028公頃,占旱田播種面積的71%。

受旱災影響,

伊通縣伊通縣
全縣糧食總產量實現64.2萬噸。其中,生產水稻69,115噸,玉米511,977噸,大豆40,612噸,高梁4,253噸,穀子1,045噸。多種經營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邁進。在果業生產上,建立了9個果業生產基地,2002年全縣有大小果園4,007個,占地16,000公頃,果樹800萬株,品種200多個,年產水果1500萬公斤,產值1800萬元以上;鹿發展到6.16萬隻,比上年增長10%,鹿茸產量40,500公斤,產值4,408萬元;全縣西瓜、香瓜種植面積427公頃,產量4,798噸,產值741萬元;放養柞蠶50把,蠶蛹產量2萬公斤,產值8萬元;另外,還種植了花卉菸葉藥材甜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蔬菜發展到9,000公頃,其中:露地面積7,200公頃,產量28.8萬噸,保護地面積1,800公頃,產量7.2萬噸,蔬菜總產量36萬噸,總產值2.25億元。全縣實現多種經營收入10.78億元,比上年增長12.3%,

伊通工業發展前景廣闊,特別是近年來,伊通把工業做為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堅持圍繞長春辦工業,圍繞農業辦工業,圍繞礦產辦工業,圍繞優勢辦工業的發展方向,強化改革、項目、招商、環境四項措施,千方百計擴大總量,盤活存量,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重點發展汽車配套基地、酒業基地,發展橡膠製品、針紡織品、玻璃製品、呋喃系列產品等優勢產業。

經濟發展

伊通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省會長春市南部,幅員面積2523平方公里,占吉林省總面積的1.35%。耕地面積88094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34.9%。全縣共轄12鎮3鄉,190個村,1168個自然屯。有滿、蒙古等14個民族,總人口483000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7.9%。1999年,省委七屆二次全會後,研究確定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即:以擴大總量,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為目標,以農業增效、工業壯大、三產搞活為重點,依託長春,服務長春人,把伊通建設成為具有產業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長春衛生城,建設成為繁榮、富裕、文明的自治縣。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5.5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10.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7.5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7.71億元。全縣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5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4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454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610元。

伊通縣伊通縣
郵電通信事業發展迅猛。到2002年末,市話用戶達到22709戶,縣城公共電話網點1065個,其中IC卡話亭99個,智慧型IC卡話亭150個,磁卡話亭8個,公用話亭230個,智慧型網路端機578個,農話戶達到33409戶,2002年投資800萬元,完成了邊遠鄉鎮30個村程控電話安裝任務,實現了村村通電話。行動電話與網上用戶分別達到3.5萬戶和9500戶。廣播電視初步形成了調頻、微波、衛星地面收轉立體傳播、有線、無線混合履蓋的廣播電視網路。衛生醫療方面有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285個,其中縣級15個,鄉鎮級21個,村級249個。衛生系統職工總數2112人,全縣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750人,其中副高級以上技術人員36人,中級450人。

旅遊概況

伊通縣伊通縣
伊通縣自然風光優美秀麗,民俗風情絢麗多姿、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旅遊資源豐富獨特、神奇秀麗、美韻天成,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特色鮮明、天趣橫生,旅遊景點星羅棋布、處處充滿了山之神韻、水之靈秀。旅遊業已被列為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目標,已形成5個旅遊區,以伊通鎮為中心的東部旅遊區,以大孤山為中心的西部旅遊區,以營城子鎮為中心的南部旅遊區,以新興鄉為中心的北部旅遊區。自然景觀美麗,1992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基性玄武岩侵出式”這一獨特的火山機制,奇特火山景觀和特殊火山地質現象,這一獨特的火山成因機制,國內外罕見,被專家稱為“伊通型”火山機制,具有極高的科普考察、探險獵奇、旅遊觀光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