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

伊通河

伊通河(yitu ula),滿語“波濤洶湧的大河”。古稱“益褪水”、“一禿河”、“易屯河”,皆為古女真語音譯。伊通河明代稱一禿河、一統河,清代稱伊敦河。伊通河發源於伊通滿族自治縣河源鎮青頂山,流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流經全縣4個鄉鎮,匯入長春市新立城水庫,屬松花江水系,是長春市伊通河的母親河。伊通河在農安縣靠山鎮靠山大橋下5公里與飲馬河匯合,從河源至匯合處流程343.5公里,因飲馬河在匯合處以上流程為368公里、比伊通河長20餘公里,按“河源唯長”原則,以飲馬河為幹流,該流域統稱飲馬河流域。

歷史淵源

伊通河伊通河
伊通河,滿語“波濤洶湧的大河”。古稱“益褪水”、“一禿河”、“易屯河”,皆為古女真語音譯。

伊通河明代稱一禿河、一統河,清代稱伊敦河。(《長春市志·自然地理志》)

流經區域

源遠流長的伊通河(滿語yitu ula),

是長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第二松花江的二級支流,它發源於吉林省伊通縣境內哈達嶺山脈青頂山北麓,流經伊通縣、長春市、德惠市、農安縣,主要支流(由南往北)有小伊通河、乾溝子河、雙廟子河、伊丹河、鹼草溝、小河沿子河、西河溝(繁榮路-南湖-動植物園-吉順明溝)、東新開河、四間河(即串庫)、新凱河、農安排水乾渠、小葦子溝、大葦子溝等。伊通河在農安縣靠山鎮靠山大橋下5公里與飲馬河匯合,從河源至匯合處流程343.5公里,因飲馬河在匯合處以上流程為368公里、比伊通河長20餘公里,按“河源唯長”原則,以飲馬河為幹流,該流域統稱飲馬河流域。兩河匯合後,向北繼續流經20公里注入第二松花江。

河流源頭

伊通河上游有兩個源頭,一條支流。東源在省城南100公里伊通縣境內哈達嶺山脈青頂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滲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經大醬缸、板石廟、壽山屯至營城子與西源匯合;西源則出於東豐縣磨盤山西北石碑嶺通稱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為伊通與東豐兩縣的界河。主要支流為伊丹河,發源於伊通縣河源鄉流沙林夾槽子屯和葦塘溝,越過二道鄉石門水庫,流約百里,在朝陽區樂山鎮南與1933年為種植水稻而開闢的新開河匯流進入伊通河。流經伊通、長春、農安注入飲馬河。隨後飲馬河注入第二松花江。伊通河從源頭至營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間,河床較深,水清流急,經常爆發山洪。過營城子後進入山間平川地帶,有雜木河、西葦河等先後流入,流速漸減,河谷漸寬。出縣城後接納了乾溝子河、雙廟子河等支流。河道進入平原地帶,河谷寬闊,流量漸增。

歷史地位

伊通河為長春歷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時的伊通河水面寬廣,平時可載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間,在反擊沙俄入侵的雅克薩大會戰中,她為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壯舉譜寫了光輝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長伊通河道,溝通松花江和遼河;為確保雅克薩大會戰的勝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體長7.3丈,寬6尺,船腰寬9.8尺,後身寬6.6尺,每艘裝糧200石,船上載有土炮,每艘船可運兵135人。在以後的1681年至1690年間,由大小運輸船組成的糧草輜重船隊,以威武的長龍陣式浩浩蕩蕩地穿過伊通河,經古伊通邊門再向黑龍江璦琿城進發,為前線提供糧食輜重,為確保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古伊通河也因此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清時期,伊通河就是一條重要的運糧黃金水道。順治十二年(1658年),東遼河上游赫爾蘇驛東北秦家屯附近,是葉赫河、東遼河域糧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馬隊將糧食運到烏蘇城(即今伊通縣城)河口和柳條邊伊通邊門。那時,每年春日,冰消雪化,開江開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車馬絡繹不絕。由於水陸交通的發展,伊通河流域的經濟空前繁榮。清光緒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設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僅是聞名遐邇的商賈雲集之地,亦是滿族人習武、比箭的場所,繁盛一時,有“十個營城子,不如一個箭亭子”之說。

伊通河水最盛時,當在清同治年間,據《滿洲地誌》記載,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遊河幅三丁(即河寬327米),水深一丈,沿河兩岸林密如壁,水清見底;游魚如梭”。而在下游的農安縣伊通河沿岸,據民國初期縣署檔案記載:伊通河兩岸從亮衣門到嗽叭營子,長200里,寬里許,每年夏季,水清柳綠,鳥語花香,景致宜人。

作為千年運糧古道,伊通河不僅在東北運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裡也匯集了有清以來東北重要的人文景觀。明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中,有葉赫和輝發兩部發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滿語,意為兩山間的狹隘地帶;伊通河上游東西連線吉林西圍場和盛京圍場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圍場,是過去供朝廷打獵的地方,如今圍場邊緣殘存邊牆,場內留有封堆、烽台、老營房等遺蹟和時見飛禽走獸出沒的生態環境;橫跨伊通河有東北大御路和東北柳條邊。大御路又稱“大御道”,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開設的一條由京師(北京)皇華驛經盛京(瀋陽)至吉林烏拉的驛道,專為傳遞皇帝聖旨及官文用。其間設驛站37處。東北大御路及驛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習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遊景觀。

現狀

歷史上的伊通河有過她的光榮與自豪,也有過痛苦與哀傷。在近代史上,每至雨季,大水泛濫十數里,周圍田地和村舍均遭水害,給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和痛苦。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由於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1939年末,“京大”(註:指偽新京至大安)鐵路通車後,伊通河的水運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時在她上面行駛的,主要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長途水運也黯然失色,而由區域性水運取而代之。

解放後,在50-70年代先後修建了壽山水庫和新立城水庫,不但保證了市民生活用水,也大大增強了伊通河的防洪抗洪能力,但由於受上游水庫控水的限制,以及自1992年起伊通滿族自治縣改旱田為水田運動,全縣高峰期曾高達2萬公頃水田,為維持水田用水20多年了共打機井9萬眼左右,伊通縣範圍內的地下水普遍下降10餘米,形成漏斗區,自此河流補給地下水形成必然,加上自2000年開始的農民自發的集中大開荒,毀滅性的地盜伐山林,開荒成為山田,加速了黑土層的流失以及掩埋河道,20年來的水土流失已經改變了當地山形地貌,河流成為平底,山嶺丘陵河谷無處不成為農田,伊通河水位大幅下降。

從1958年建成開始,新立城水庫在汛期攔蓄洪水,枯水期每日由輸水洞向伊通河下遊河道放流28萬立方米,供長春市一水廠(南嶺水廠)取水。因南嶺水廠取水口日取水只能達到22萬立方米,所以每天仍有6萬立方米的水通過小板橋水閘進入市中心區。1999年,“引松入長”開始從第二松花江向飲馬河中游的石頭口門水庫供水,新立城水庫改由地下管道向三水廠輸水,隨著輸水洞的關閉,長春市區段的伊通河從此斷流,長春以下河段終年流淌長春市的工業、生活污水。

2010年伊通河上游發生超歷史實測洪水,新立城水庫一面發揮攔蓄洪水的作用,同時也自92年後首次“喝飽”,此後的數年裡保持定期向伊通河注入生態水量,斷流10年的伊通河又有水了,在市區兩壩三閘蓄水作用下重現了波光粼粼的景色。

然而,儘管市區部分河段治理效果初顯,但人工蓄水無助於改變下遊河段的現狀。由於市區內的幾條小支流早已成為污水溝,非但無助於稀釋污染物反而加重污染,伊通河長春以北河段水質仍然達不到地表水五類標準,下游的水田早在80年代就已陸續改為旱田。想要扭轉生態,使下游流經農安、德惠的伊通河水重新具備灌溉功能,還要等北郊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和兩甲污水處理廠竣工後才能實現。

防洪工程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我省中部,地處飲馬河流域與東遼河流域分水嶺,屬長白山區和松遼平原過渡地帶的低山丘陵區。伊通河發源於伊通滿族自治縣河源鎮青頂山,流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流經全縣4個鄉鎮,匯入長春市新立城水庫,屬松花江水系,是長春市伊通河的母親河。伊通鎮是伊通滿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伊通縣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中心,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保護城區面積28.8 平方公里,保護常住人口10.4萬人,流動人口12.5萬元,保護耕地1.2萬畝。 建國60餘來,伊通河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伊通河的防洪能力大幅下降,特別是伊通河城區段堤防遠遠達不到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每逢發生較大洪水,伊通河就泛濫成災。2006年8月12日,伊通遭遇特大洪水襲擊,伊通河洪峰流量達到每秒918立方米,超過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標準,城區段堤防11處決口,洪水進入城區,街道水深達到1.5米以上,水毀民房農田,城區內外交通中斷、通訊失靈、水廠停水、學校停課、工廠停工,給人民民眾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損失,其直接經濟損失就達3.3億元。2010年7月20日,全縣普降暴雨,伊通河最大洪峰流量達到755立方米/秒,伊通河發生了近百年一遇大洪水,沿河鄉鎮和伊通縣城遭到洪水嚴重威脅,致使堤防決口,洪水進入城區,民房倒塌,農田水毀,城區內外交通中斷,給人民民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其直接經濟損失6億多元。

為徹底根治伊通河,解決百姓的後顧之優,建設生態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強縣,伊通縣委縣政府決定多方籌措資金,利用2-3年的時間,完成伊通河城區段治理,實施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並成立了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指揮部。

截止到2011年7月中旬,伊通河城防工程完成總投資7350萬元,占計畫投資80%,其中河道清淤已全部完成,堤防工程完成1480米,占計畫的49%。2座強排站已完成泵房及出口洞身工程;兩座液壓升降壩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5座排涵已完成3座,另外2座閘室、出口段已完成,碼頭工程已全部完成,現已達到防洪標準,可確保施工段安全度汛。按照進度計畫及要求,未完部分將於今年10月末全部完工。

生態建設

因為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重視和保護,經過綜合治理和建設,伊通河現今已經成為北國春城的一道靚麗風景,成為這座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典型,也在城市居民中成為生活的綠色生態區域。

沙泊柳:《我熟悉的那段伊通河》

.......

2008年之前我對伊通河的關注最多,我最熟悉的是賽德大橋和衛星路之間的那段。大哥家以前就住在經開四區,我也在那裡住過。那裡距離伊通河很近。夏天早晨4點鐘已經天色大亮,起了床打開窗子就能聞到伊通河的味道。有水的味道,也有水邊的草香。

伊通河畔的居住區是沿著河建的。從一區到七區,中間順著伊通河貫穿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叫做臨河街。我住的地方緊挨著臨河街,下樓穿越臨河街和經開三區就到了伊通河畔。河畔有一道大堤,是防洪堤壩,河堤很高,能在上面遠望伊通河南北和對岸,並感受伊通河的全景和清新空氣。

夏季這一段河水很足,像松花江支流的江面。兩岸大堤上都是葉冠綠油油的樹木。樹木伴隨著清晨的河水散發著視覺的清新。伊通河上還有小島,島上栽種了樹木,河畔也有獨立的池水,賽德大橋的西側就有一個島和池塘,小島以自然的形態得到維護,池塘里長滿了荷花和野生的水草。在我的印象中,伊通河總保持著半自然的狀態,人工的維護也儘量保持原始和天然。這該是一處保持自然景觀的成功案例吧。

幾年前的記憶中,沿著伊通河南畔走到接近衛星路的地方,還有一處島,保持了純天然的狀態,像是一處沒有人干擾的自然保護區,滿眼的綠色。時而會有一隻鳥在水草中飛起,還見過有人撿到了鳥蛋,這在如今可是難得的美事。

我和妻子在經開區居住近兩年的時間,總會帶著侄女和吃的玩的去賽德大橋西側那裡,在島上和池塘旁一玩就是半天。還記得那時候總會在池塘里看見黃色的小鴨子在水裡鑽來鑽去,大家心中都很疑惑,納悶誰會在這裡養鴨。但是從早到晚都沒見到有誰來放養或是趕回去。直到後來我們才恍然明白——原來那就是野鴨的幼雛......

黑龍江流域河流之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有兩個源頭,西源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簡稱二松)發源於長白山天池,兩江在三岔河匯合後稱松花江,東流至同江注入黑龍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