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河

飲馬河

飲馬河是第二松花江較大的一條支流,發源於磐石市驛馬鄉呼蘭嶺,流經磐石、雙陽、永吉、九台、德惠、農安六縣(市),至農安縣靠山屯與伊通河匯合,北流近20公里匯入第二松花江,全長386.8公里,流域面積為18247平方公里,整個流域略成一斜三角形。飲馬河斷流以後,下游大堤內遍布開墾的農田,河道日趨狹窄、過水能力大不如前,一至雨季、石頭口門水庫開閘泄洪、有汛必泛、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飲馬河東部為山地和松遼平原的過渡帶,南部為連綿的低山丘陵,西北部為松遼平原,中部為平原,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流域內河流多為南北流向。

地理位置

飲馬河冬景飲馬河冬景

流經省份 吉林

生態特徵 飲馬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88, 硅藻80.3%, 綠藻7.4%, 藍藻0.9%, 甲藻0%, 金藻黃藻0%, 裸藻11.7%。

飲馬河東部為山地和松遼平原的過渡帶,南部為連綿的低山丘陵,西北部為松遼平原,中部為平原,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流域內河流多為南北流向。主要支流有小黃河、岔路河、霧開河、雙陽河、小南河等,飲馬河流經長春地區的雙陽區、九台區、德惠市,水質好,年徑流量在3-11億m³之間(不含伊通河)。

飲馬河與伊通河匯合後注入第二松花江,因匯合口以上飲馬河流程稍長於伊通河,故以飲馬河為幹流、兩河的流域統稱為飲馬河流域,飲馬河流域徑流總量在7-16億m³之間。上游支流小黃河上建有中型水庫黃河水庫、中游幹流上建有大型水利樞紐石頭口門水庫。

飲馬河系滿語伊爾們河演化而來的。“伊爾們”滿語本意是指“閻王”。飲馬河的主要支流岔路河、雙陽河、霧開河都屬於季節性河流,枯水期經常斷流,水量上游多下游少。因此河床呈喇叭狀,越到下游越狹窄,一到雨季、岔路河洪水與上游洪水匯合、下游經常泛濫成災,兩岸百姓故稱之為伊爾們(閻王)河。隨著社會發展,歷史的變遷,人們就把伊爾們河演變為飲馬河了。於是便有了許許多多的傳說。

飲馬河魚種類繁多,有放養的鰱鱅和草魚,有野生的鯽魚和鯉魚,還有東北特產島子魚、青鱗子、葫蘆籽等。魚兒在這裡自然繁衍,來此垂釣別有一番滋味。尤其是青鱗子,這種魚對水質要求很高,有工業污染的水域根本不能存活。由於飲馬河水清潔無污染,水質優異,加之土壤肥沃,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所產的大米品質優良、香味獨特、營養豐富、煮食不回生,早已成為享譽國內的米中佳品。

基本內容

水系 黑龍江

流經省份 吉林

生態特徵 飲馬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88, 硅藻80.3%, 綠藻7.4%, 藍藻0.9%, 甲藻0%, 金藻黃藻0%, 裸藻11.7%。

松花江上游支流,在吉林省中部,發源於磐石市驛馬鄉呼蘭嶺,流經磐石、雙陽、永吉、九台、德惠、農安六縣(市),至農安縣靠山屯以北約15公里匯入松花江,全長386.8公里,流域面積為18247平方公里,整個流域略成一斜三角形。東部為山地和松遼平原的過渡帶,南部為連綿的低山丘陵,西北部為松遼平原,中部為平原,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河流多為南北流向。主要支流有伊通河、霧開河、雙陽河等,飲馬河流經長春腹地,水質好,水量豐富,僅次於松花江和拉林河。長300餘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上游建有石頭口門、星星哨等水庫。

飲馬河系滿語伊爾們河演化而來的。“伊爾們”滿語本意是指“閻王”,因為此河河道狹窄,雨季河水經常泛濫成災,兩岸百姓故稱之為伊爾們(閻王)河。隨著社會發展,歷史的變遷,人們就把伊爾們河演變為飲馬河了。於是便有了許許多多的傳說。

飲馬河傳說:

在九台市飲馬河畔,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天賜泉、清又甜;

喝一口、人延年。

若造酒、成財源;

受皇封、古今傳。

提起"天賜泉"還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傳說。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後,繼續推行"攤丁入畝"政策,鼓勵墾荒,延長起科年限,使耕地和人口數量顯著增加,可以說國泰民安。

相傳有一年夏日,乾隆皇帝想到下邊了解一下他推行的政策是否得到落實,查一查各級官吏作風怎樣,看一看老百姓生活如何,便決定到塞北進行微服私訪。一路上沿著"柳條邊"驅車縱馬,曉行夜宿,不一日,來到了嚮往以久的九台。當來到九台的伊勒門河(滿語:閻王河)附近時,突然乾隆的馬仰天長嘶、前蹄蹬土、鬧個不停,隨從們怕皇帝受驚,趕緊把皇帝扶下馬來,這時,馬見主人下來便一聲長鳴,飛一樣地鑽進草從,向東跑去,隨從們沿著馬跑的痕跡找去,看到那匹馬正在一條河邊喝水。

馬飲好了,大家繼續趕路,可是盛夏炎熱,一行人口渴得很,隨身帶的水又喝沒了,想喝河水吧,又嫌水髒,乾隆便命隨從到處找水,可河邊根本沒人家。他們順著河岸邊走邊找,不一會就發現了一片清涼的、綠色水面。這時,乾隆皇帝下馬,不顧九五之尊,也不用器皿,雙手合攏,去捧水喝。越喝越解渴,越喝越覺得甘甜可口,隨從見狀,饞得要命,可卻不敢去喝,乾隆說:"這是天賜的泉水,不是我自己的,你們也來喝吧!"隨從們聽了個個用手捧水喝了起來……

後來,這裡的人們便把乾隆皇帝飲馬的那條河,叫"飲馬河",把他喝過水的那個泉子叫"天賜泉"了。

人文歷史

在《宋美齡》傳記中,那時飲馬河兩岸森林茂密,河中怪石聳立,青玉似的河水打在上面碎成了萬千粒珠子;青銅色的岩石上,掛著幾條女蘿藤,還有一些小黃花和野草雜生著。宋美齡和鄭洞國等人沿著河岸一直朝前走。突然,宋美齡指著河中飲水的幾匹野馬說:“快看,好漂亮的野馬!別驚動它們。”一夥人開心地大笑起來,笑得宋美齡莫名其妙。鄭洞國指著野馬說:“夫人,它們不會跑的!”宋美齡撥開樹枝,穿過草地走近一看竟是幾匹石馬。宋美齡笑著,高興地抱著石馬的脖子說:“真是巧奪天工,難怪這個地方叫飲馬河啊!”

現狀(斷流、污染及泛濫)

60年代竣工的石頭口門水庫位於飲馬河中游,納飲馬河、岔路河、雙陽河徑流,雨季蓄水、枯水期泄流灌溉、本來改變了飲馬河流域徑流分布不均、上游多下游少的自然環境。但自改革開放以後,長春市的工業、生活用水需求迅速增加,新立城水庫已經無法滿足長春市的用水需求,於是在80年代中期修建了二水廠,從石頭口門水庫引飲馬河水、通過管道向二水廠供水,導致飲馬河下游水位迅速下降。

到1999年,由於區間伊通河地表徑流遭到排污,新立城水庫不再向一水廠供水,從二水廠鋪設管線到一水廠、由石頭口門水庫承擔了向一水廠供水的任務。雖然有”引松入長“帶來第二松花江水對水庫進行補給,但四水廠和五水廠的竣工、不斷增加的供水任務仍然讓石頭口門水庫不堪重負。水庫自本世紀初便開始關閘,每年除春灌和夏汛外不再向飲馬河下游泄水,飲馬河下遊河道平日裡只剩一些排出的灌溉廢水、接近斷流,流域內地下水資源迅速減少,至今已瀕臨枯竭。

飲馬河有河皆乾、僅僅因為流程短20公里成為特殊支流的伊通河則是有水皆污。由於飲馬河枯水期時常斷流,無法稀釋流經長春市區、在靠山屯與飲馬河匯合的伊通河所攜帶的大量污水,靠山南樓水文站水質終年達不到地表水五類標準、飲馬河流域成為第二松花江最大的污染源。

飲馬河斷流以後,下游大堤內遍布開墾的農田,河道日趨狹窄、過水能力大不如前,一至雨季、石頭口門水庫開閘泄洪、有汛必泛、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相信隨著中部城市引松工程的實施,滿足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的同時可以給飲馬河流域帶來寶貴的生態補償水源,改變飲馬河下游有河皆乾、有水皆污、有雨必泛的現狀。

黑龍江流域河流之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有兩個源頭,西源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簡稱二松)發源於長白山天池,兩江在三岔河匯合後稱松花江,東流至同江注入黑龍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