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圖書館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圖書館事業發展簡況 可概括為以下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3)。建國之初,人民政府除繼續鞏固、發展老解放區圖書館外,接管了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各級圖書館並大力進行改造:首先確立了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原則;調整藏書成份,補充馬列經典著作和進步書刊;對舊有藏書嚴格審查,剔除反動、淫穢、荒誕書刊;積極開展圖書流通工作,完善工作環節,使館藏為人民民眾所用;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整頓幹部隊伍;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西南師範學院建立圖書館學專修科,培養人才。經過幾年努力,使舊圖書館面目一新,成為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學習科學文化的重要設施。
第二階段(1954~1965)。①為發展圖書館事業,1955年7月文化部發布了《關於加強與改進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指示;1955年 8月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了《關於工會圖書館工作的規定》、《關於清理工會圖書館藏書的決定》;1956年 7月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向全國圖書館工作會議提出《明確圖書館的方針和任務為大力配合向科學進軍而奮鬥》的報告;1956年12月,高等教育部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試行條例》 (草案);1957年9月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批准了《全國圖書協調方案》;196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擬訂了《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圖書部分等,對加速圖書館事業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②公共圖書館除通過文獻流通向人民民眾廣泛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進行文化教育工作外,還明確提出了要為科學研究服務。③加強基礎工作,清理積壓圖書,補充館藏,進行集中編目,編制聯合目錄,改進目錄組織,完善規章制度等。④在北京、上海建立全國性中心圖書館委員會,在天津、哈爾濱、瀋陽、蘭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漢、廣州等地建立地區性中心圖書館委員會,以促進全國圖書館館際協作。⑤聘請蘇聯圖書館學專家來華講學,組織翻譯蘇聯圖書館學著作,學習列寧關於圖書館事業的理論和蘇聯圖書館的實踐經驗。⑥1956年,改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的圖書館學專修科為4年制的圖書館學系,並在各系統圖書館廣泛舉辦業餘學校和培訓班,培訓在職幹部。⑦各種類型圖書館得到較大發展。1949年,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有55所,至1965年發展到573所;高等學校圖書館由1949年底的132所發展到1965年的434所;工會圖書館由1949年底的44所發展到1963年的 43546所。在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也建立了一批新館。⑧採取館內、外結合的辦法,積極主動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⑨開展圖書館學的研究,加強對基層圖書館的業務輔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第三階段( 1966~1976)。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間,圖書館事業遭到嚴重干擾與破壞。1966年以前17年的成就被全盤否定,把圖書館為工農兵服務與為知識分子服務對立起來。許多圖書館被迫長期關閉,把大量書刊作為“封、資、修毒草”封存起來,禁止讀者使用。圖書館數量大為減少,縣以上公共圖書館由1965年的573所減為1970年的323所,高等學校圖書館由1965年的434所減為1971年的328所,工會及中國小圖書館(室)大多被迫閉館,大量書刊散失。1966~1971年高校圖書館學專業停止招生,恢復招生後又把學制縮為2年,教育質量急劇下降。
第四階段 (197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圖書館界按中共中央部署,進行撥亂反正,圖書館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①1977年 8月,在大慶、哈爾濱召開文物、博物館、圖書館工作座談會;1978年4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 《關於圖書開放問題的報告》;1978年8月,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圖書資料工作的意見》的通知;1978年11月13日,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頒布了《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工作條例》試行草案);1978 年12月,中國科學院頒布了《中國科學院圖書情報工作暫行條例》( 試行草案)等,進一步明確了各系統圖書館的方針和任務。1980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專門聽取了關於圖書館問題的匯報,通過了《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決定在文化部設圖書館事業管理局,管理全國圖書館事業。1982年11月,在國家“第六個五年計畫”中提出了“基本上實現縣縣有圖書館”的要求等等。這些檔案對推動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全面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②1985年7月17~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文化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圖書館工作會議,回顧了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程,討論了文化部提出的“關於改進和加強圖書館工作的報告”。 1987年8月,國務院和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同意將“關於改進和加強圖書館工作的報告”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印發全國執行。③各種類型的圖書館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87年底,縣以上公共圖書館已達2440所,高等學校圖書館1158所,專業圖書館4500所( 其中中國科學院系統圖書館140所),工會圖書館(室)24.6萬所,軍隊圖書館32264所。④圖書館的館捨得到改善,新技術開始被採用。1978~1988年十年間,各類型圖書館的館舍有不少進行了改建、擴建和新建。國家列入重點工程的北京圖書館於1987年10月竣工,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可容納2000萬冊藏書,有3000個座位。到1988年,省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及一些高校圖書館都有了靜電複印機,其中一部分館還有了縮微攝影機、拷貝機、閱讀機、計算機、視聽設備和防火防盜設備等。據不完全統計,到1987年,僅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已擁有計算機 505台,不少圖書館在外借、檢索、編目、採訪等方面使用了計算機;全國高等學校已建立資料庫77個,開發軟體131個,終端331台,有的還設定了國際在線上終端,開展國際在線上檢索服務。⑤80年代各系統圖書館在基礎工作、服務方式、服務質量等方面都有了改進。如各級公共圖書館分別制訂了工作條例,整頓了藏書和目錄,普遍實行部分開架閱覽,延長了開館時間;高等學校圖書館重視藏書質量,清理積壓圖書,剔除陳舊書刊,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科學和專業圖書館普遍重視對文獻資源的開發,提高加工速度和質量,為科研工作提供情報服務等。⑥普遍進行改革,實行館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和職務聘任制等。⑦圖書館的正規學校教育和在職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⑧廣泛開展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⑨80年代中期以後,受國內外書刊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圖書館界普遍面臨經費不足、文獻購置量下降等問題。各圖書館除要求增加文獻購置費外,還加強了協調合作(尤其在文獻採集方面 ),更加注重地區的、系統的和全國的整體化文獻資源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管理體制 中國各類型圖書館由於隸屬部門不同,自然地形成了幾個系統,分別由相應部門領導和管理。公共圖書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及各地的文化行政機關管理;高等學校圖書館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有關部(委、局 )和各省(市)教育廳(局)以及所在學校分別管理;專業圖書館由各部(委)和各地有關部門管理;工會圖書館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其所屬各級工會管理;中國小圖書館由各地教育機構及所在學校管理等。各類型圖書館間的聯繫與協作, 1966年以前根據 1957年6月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圖書協調方案》由國家科委下屬的圖書組負責;1987年以後由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國家圖書館 中國的國家圖書館是北京圖書館,其前身是清末籌建的京師圖書館, 1912 年正式接待讀者。1987年10月開放的新館舍在北京西郊白石橋路紫竹院公園北側。在文津街設有分館。
公共圖書館 中國公共圖書館一般按照行政區域設定。包括: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省、直轄市、自治區圖書館,地(盟)、市圖書館,縣(旗、區)圖書館,農村鄉鎮和城市街道圖書館(室)等。到1987年底,共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2440所,藏書2.7億冊,全年接待讀者1.16億人次,借閱書刊1.73億冊次;農村鄉鎮和城市街道圖書館(室)一般由鄉鎮街道舉辦或民辦公助。到1987年底共有約 5.3萬多個。每個館(室)的藏書從1000冊到幾萬冊不等。此外,全國縣級以上(含縣級)少年兒童圖書館有50多所;在縣級以上(含縣級)公共圖書館內設有兒童閱覽室的有1100多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高等學校圖書館 中國的高等學校圖書館包括大學、學院及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它又分為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和軍隊高等學校圖書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132所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館藏總數794萬冊。隨著教育事業的恢復和發展,1989年全國有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1075所,藏書3.82億冊,工作人員4.64萬人(包括資料室工作人員約1萬人),館舍面積411萬平方米。藏書在 300萬冊以上的有: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書在200萬冊以上的有: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大學的圖書館。1986年底,全國有軍隊高校圖書館105所,藏書1900萬冊,工作人員1679人,館舍面積288975平方米,其中較著名的有國防大學圖書館、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空軍政治學院圖書館等,它們的藏書都比較豐富。
專門圖書館 主要包括研究機構、廠礦、機關和團體的圖書館。它們通常只收藏本專業或與本單位業務有關的資料,專業性強。在中國這種類型的圖書館數量較多。據不完全統計,到1987年底,全國有專門圖書館4500所。中國的專門圖書館主要有下列幾種類型:①研究機構圖書館。分一般科研系統圖書館和國防科研系統圖書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類圖書館發展很快,有些已在本系統內形成具有全國規模的專業圖書館網。如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醫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圖書館(有的稱“文獻情報中心”、“文獻信息中心”等)都形成了網路。其中,中國科學院系統的圖書館1949年為17所,藏書63萬餘冊;到1990年底,已發展到143所,藏書達3000多萬冊(件)。中國農業科學院系統圖書館到1986年底,已有14個省、市、自治區的院屬所、社中心圖書館(室)34個,藏書達160萬冊,工作人員247人。國防科研系統圖書館約有1500個,各館的藏書量從幾千到幾十萬不等,該系統的主要圖書館有:國防科技信息中心資料館(成立於1959年,1987年藏書202萬冊)、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成立於1948年,1987年藏書 184萬冊)、 軍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 (成立於1951年,1987年藏書47萬冊 )等。②廠礦圖書館。這類圖書館主要為本部門生產科研服務。較為著名的有鞍山鋼鐵公司技術圖書館、上海寶山鋼鐵公司圖書館等。③中共中央及國家機關圖書館。如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圖書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圖書館、中共中央宣傳部圖書館、外交部圖書館、地質礦產部圖書館、鐵道部圖書館等,它們的藏書都在10萬冊以上。④社會團體圖書館。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圖書館、中國佛教學會圖書館等。⑤企事業單點陣圖書館。如人民日報社圖書館、《求是》雜誌社圖書館、人民出版社圖書館、中華書局圖書館、商務印書館圖書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等藏書都比較豐富。
工會圖書館 中國的工會圖書館包括全國總工會及其所屬各級工會的圖書館(室)以及廠礦、企業的工會圖書館(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全國只有工會圖書館(室)44所。1963年發展到 43546所。到1988年底,全國的工會圖書館(室)已達246901所,藏書達 54341萬冊,專職工作人員達 92875人。工會圖書館中藏書比較豐富的有中華全國總工會圖書館、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圖書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圖書館、重慶鋼鐵公司工會俱樂部圖書館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軍隊圖書館 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和戰士服務的文化設施,分別設在軍區、集團軍、師、團和連隊。據不完全統計,到1987年底全軍已建立圖書館(室)32264個,藏書達1864.3萬冊,其中團級部隊圖書館2997個,平均每館藏書3000冊左右;連隊圖書館(室)29267個,平均每館藏書 350冊左右。其中藏書較多的有廣州軍區俱樂部圖書館、海軍俱樂部圖書館、瀋陽軍區俱樂部圖書館等。
中國小圖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有條件的中國小陸續建立了圖書館(室),但各地發展很不平衡,據國家教育委員會對北京、成都、上海、常德等地抽樣調查,1987年中學設有圖書館(室)的占70%,各館藏書平均1.35萬冊,每館有管理人員2.5人;國小設有圖書館(室)的占40%,每館藏書平均3100冊左右,專職管理人員0.5人。其中,天津南開中學圖書館、北京第四中學圖書館、 內蒙古師大附中圖書館、 華南師大附中圖書館、上海大同中學圖書館等藏書都在7 萬冊以上;北京市第一實驗國小圖書館、遼寧省實驗國小圖書館等藏書都超過1萬冊。
讀者服務工作 中國各類型圖書館都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建國後四十多年來,在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建國初期,隨著圖書館性質的改變,首先向廣大人民民眾敞開大門,大力開展圖書流通工作,主動為廣大人民民眾服務。採取舉辦圖書展覽、報告會、編印專題書目,向讀者宣傳優秀書刊等方式,有效地配合各類政治活動和中心工作。1956年中國政府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後,一些圖書館(包括大型公共圖書館、高等院校圖書館和專門圖書館)加強了為科學研究服務工作。這一時期,許多館設立了科學技術閱覽室或參考工具書閱覽室,以便利科技工作者查閱;擴大了科技工作者的借書範圍和冊數,延長了借書期限;加強了書目索引的編制工作;各大圖書館之間及與國外一些圖書館開展了館際互借,以便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要。1978年後讀者服務工作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除傳統的服務項目外,各圖書館還普遍加強了情報服務工作,大力開發文獻資源,傳遞情報信息,主要有:①定題服務。圖書館根據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連續不斷地進行文獻檢索服務和文獻提供服務,直到研究課題完成或關鍵問題解決。②代查服務。根據讀者的特殊需要,利用二次文獻線索幫助讀者找到原始文獻。③代譯服務。接受讀者委託,為讀者翻譯外文資料(全譯或摘譯)。④文獻情報調研服務。如為讀者制定規劃,進行技術改造或產品開發等而進行的文獻調查或論證。⑤文獻信息開發服務。從各種書刊資料中篩選出適用的科技文獻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後,供讀者利用。中國各級圖書館在宣傳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配合黨政戰略性決策,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研製和具體技術攻關等服務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圖書館學教育和圖書館學研究 50年代初,中國只有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西南師範學院設有圖書館學專修科。1989年初,全國設有圖書館學院、系、專業的高等院校已有50多所(每年畢業生達3000~4000人),中專和職業高中班25個(每年畢業生近 500人)。全國大多數省(市、區)基本上都有了圖書館專業教育點,並能同時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和中專生。除正規教育外,在職教育也發展得很快。1979年以後,全國各系統的圖書館普遍對在職人員採取多層次、多規格、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包括培訓班、研討班、進修班、職工業餘大學及夜大學、函授班、廣播電視大學、圖書館學專業自學考試,以及學術討論會和報告會、出國進修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見中國圖書館學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圖書館學研究進入了新階段,圖書館界力圖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圖書館學。50年代初主要圍繞新中國圖書館的性質、作用和工作方法進行探討。50年代後期,圖書館學的研究逐步深入,從技術方法轉向科學理論的研究。這個時期先後提出了“要素說”、“矛盾說”、“規律說”等觀點。文獻分類學目錄學館藏建設、讀者工作等分支學科也開始研究並編寫出《圖書館學引論》、《藏書與目錄》、《讀者工作》和《目錄學》等教材。“文化大革命”期間,圖書館學研究曾一度中斷。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圖書館學的研究受到空前重視,相繼恢復和成立了一些研究部門,如北京圖書館圖書館學研究部、武漢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系的圖書情報管理研究室等。1979年 7月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建立了11個專業研究組,以推動圖書館學的研究工作。從1979年7月到1989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及其所屬學會組織了近百次學術活動,其中僅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就有25次,參加會議的有2300多人次,提出論文2000多篇。40年間共發表論文4萬多篇,其中涉及基礎理論、讀者工作、目錄學、分類編目、科學管理、古籍版本、新技術的套用、建築與設備和圖書館學教育等各個方面;出版專著1500多種。圖書館界為了交流工作經驗,探討學術問題及推廣先進技術,從1949到1989年全國共出版圖書館學期刊130多種,1989年還在出版的有100多種,其中《中國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學研究》、《四川圖書館學報》、《圖書館雜誌》、《大學圖書館學報》、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圖書館情報知識》、《黑龍江圖書館》、《圖書館》等較有影響 (見圖書館學期刊)。
國際交往與學術交流 建國初期,中國圖書館界就建立了與國外圖書館界的聯繫。當時對外交流的重點是蘇聯、東歐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後來逐漸發展了與其他國家的聯繫,交往的途徑主要是國際書刊交換和人員互訪。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圖書館界對外交往也有了很大發展。到1989年底,已與 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界建立了聯繫。具體情況是:①參加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FLA)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國是IFLA的發起國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一度中斷聯繫,1981年正式恢復了中國圖書館學會在 IFLA 中的國家協會會員的地位。同時,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等 9個單位也相繼參加了IFLA,成為其機構會員。自1981年起,中國每年都派代表參加該組織的年會並提出論文。此外,中國圖書館界還先後派代表參加全球性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會議(CDNL)、亞大地區國家圖書館館長會議(CDNLAO)、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和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系統(ISDS)等舉辦的會議,以及英、美、日、澳、紐西蘭等國圖書館協會的年會(見彩圖)。②國際書刊交換。1949年以後,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單位就開展了國際書刊交換工作。80年代這項工作有了較大的發展。除已開展這一工作的單位繼續進行書刊交換外,一些省級以上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科研圖書館,也與國外的相應機構進行書刊交換。據1988年統計,僅公共圖書館與國外建立交換關係的就有 15個。 ③國際書刊互借。從1956年起,北京圖書館先後與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蘇聯科學院圖書館、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和英國不列顛圖書館等建立了國際書刊互借關係。到1988年,該館已與英、法、日、蘇、朝鮮、印度和辛巴威等35個國家的94個圖書館建立了書刊互借關係。④人員互訪。40年來,中國先後組織代表團訪問英、美、法、蘇、日、澳、加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也接待了英、美、蘇、日、法等3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⑤交換館員、互派留學生和進修生。自1980年以來,中國圖書館界先後派出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到英、蘇、澳、美、日和聯邦德國等10個國家去進修和培訓,英、日、澳等國的圖書館員也到中國圖書館進行短期學習。中國圖書館界還派人到英、蘇、美、日、澳大利亞和聯邦德國等國留學,同時也接受了外國的留學生。⑥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展覽。1980年3月,中國圖書館學會與美國國際交流總署聯合在北京、 上海舉辦圖書館業務研討會。 1982年5月,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和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聯合舉辦醫學圖書館管理討論會。1986年9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和IFLA共同在北京舉辦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與研究國際研討會。1987年7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在北京舉辦美國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代表團業務報告會等。1981 ~ 1988年,中國先後在日、美、加、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舉辦了中國古代書籍史展覽、中國現代書籍展覽和中國古代版畫展覽等。1951~1989年,中國先後邀請了美、英、日、蘇、澳和聯邦德國等國圖書館學專家來華講學。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古籍專家和圖書修復專家到印度、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講授古籍及其裝修知識。通過國際交往和學術交流,中國圖書館界不僅了解了國外圖書館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同時也對外介紹了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成就,加深了相互了解,增進了友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事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