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崖鄉

下馬崖鄉

下馬崖鄉位於縣境最東部。下馬崖為蒙語摩艾圖、摩垓、莫艾、德都莫垓演化而來。2007年,下馬崖“清泉節”成功申報《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護開發“清泉節”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動了伊吾“綠色旅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為哈密區域注入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概況

下馬崖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位置下馬崖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位置

下馬崖鄉位於縣境最東部。下馬崖為蒙語摩艾圖、摩垓、莫艾、德都莫垓演化而來。蒙語“摩垓”或“莫艾”是蛇的意思,“圖”是“有……的地方”故“摩艾(垓)圖”意為有蛇的地方。“德都”是下部的意思,“德都莫艾”便被叫做下莫艾和下馬崖。維吾爾語稱此地為“巴依”即拜城,意為富饒。

行政區劃

伊吾縣伊吾縣

伊吾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緣,哈密市東北部,東天山北麓,縣城伊吾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761千米。南部與哈密市、兵團紅星二牧場毗鄰,西與巴里坤縣接壤,東部和北部與蒙古國交界。總面積19820.72平方千米。總人口20268人(2003年)。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等10個民族。

伊吾縣轄2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伊吾鎮淖毛湖鎮葦子峽鄉、下馬崖鄉、鹽池鄉、吐葫蘆鄉、前山哈薩克族鄉。境內有:兵團淖毛湖農場。縣人民政府駐伊吾鎮。

自然地理

該鄉東西長約95公里,南北寬約57公里,面積4780平方公里。西與葦子峽吐葫蘆鄉毗連,南與哈密為鄰,東與蒙古國交界。鄉人民政府駐下馬崖村,西距縣城55公里。鄉有派出所、人武部、農貸所、獸醫站、文化分館、農機站、學校、衛生院、供銷社等,形成“丁”字形街區,道旁綠樹成蔭,流水潺潺,有“戈壁綠洲”之稱。

該鄉境內多為戈壁、荒漠,有耕地2300畝。氣候乾旱,夏季炎熱,光照充足,適於各類作物成長,是全縣農業區之一。

交通

下馬崖鄉位於縣境最東部,距縣城48公里,與302省道呈人字型岔開,再加上又是“交通死角”。多年來該鄉通往縣城的車雖有幾輛,但都是乘客坐滿後才發車,而且沒有固定的發車時間和地點,出行難的問題成了民眾最為關心的事情。

下馬崖是由天山以北通向內地或經蒙古草原到達京、津等地的主要通道之一,歷來駐有重兵防守。現留有古代兵城、烽燧的遺址,也是當地維吾爾人最早聚居的地方,並由此逐步向其他地區擴散,開發了整個伊吾。

基礎建設

隨著伊吾縣農村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整鄉整村推進覆蓋面擴大,農村安居住房建設統一規劃,道路、自來水、村莊綠化等設施進一步完善。同時,對廣大村民環境衛生自我管理的要求也提上日程。伊吾縣下馬崖鄉總人口700餘人,在去年基本完成了整鄉整村改造。為提高村民環境衛生意識,加強環境衛生管理,通過鄉人代會出台了《下馬崖鄉出台環境衛生管理條列》,每個月村民有組織的清理環境衛生。過去垃圾亂倒亂堆的現象現在沒有了,村民生活環境衛生明顯改善。

人口數據

下馬崖鄉衛星地圖下馬崖鄉衛星地圖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688
男 359
女 329
家庭戶戶數 182
家庭戶總人口(總) 679
家庭戶男 350
家庭戶女 329
0-14歲(總) 125
0-14歲男 58
0-14歲女 67
15-64歲(總) 515
15-64歲男 275
15-64歲女 240
65歲及以上(總) 48
65歲及以上男 26
65歲及以上女 2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675

下轄村

尤庫日買里村
阿熱買里村
托萬買里村

民俗

伊吾歡度“清泉節”伊吾歡度“清泉節”

下馬崖“清泉節”是全疆惟一以節水、愛水、增水及木卡姆、麥西來甫歌舞為一體的地方性民間傳統節日。這一習俗,在當地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據了解,下馬崖鄉清泉習俗已有上百年歷史,下馬崖“清泉節”是一個集勞動、娛樂為一體的傳統民間習俗,逾百年來顯示著它特有的無窮魅力。2007年,下馬崖“清泉節”成功申報《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護開發“清泉節”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動了伊吾“綠色旅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為哈密區域注入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如今,清泉節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產節日,它已經是下馬崖人聚會、交流、歡樂的載體,是生產節日,更是精神的盛宴,文化的創造和傳承。大家相約在一起清理泉眼,吃百家飯,演唱木卡姆等,用這種形式來教育人們增強節水、愛水、增水的意識。

科教文衛

下馬崖鄉地處伊吾縣正東48公里處,轄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發展緩慢,是個名副其實的貧困村。為儘快提高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駐紮在下馬崖鄉的邊防派出所官兵,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的扶貧幫困活動。可是,僅僅依靠派出所微薄的資助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此,邊防派出所提出“科技致富、科技育人、科技興農”的口號,採取“建科技扶貧對子、送科技致富書籍、培養科技興農人才”的方法,選擇了3家願意配合派出所作示範戶的貧困戶,建立了專項扶貧對子,採取物質扶貧與科學扶貧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積極為幫扶對象購買優質菜種、化肥、農用生產資料等,給扶貧戶提供物質幫助;另一方面為他們提供種養殖科技書籍,將在部隊農副業生產中試驗成功的塑膠大棚種菜等經濟實用、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傳授給幫扶對象,提高了扶貧對象種養殖業的技術含量,增強了他們的造血功能。
2006年,下馬崖鄉政府為拓寬致富路子,從內地引進4000隻“小尾寒羊”承包給村民放養,面對第一次接觸的“小尾寒羊”,常年以種瓜為生的村民紛紛表露出不會養、不敢養的傾向,邊防派出所專程從哈密購置了相關書籍發放給民眾,還積極邀請縣畜牧局技術員來到下馬崖鄉為民眾指導放養方法,得到了黨委政府和駐地民眾的一致好評。目前,下馬崖鄉民眾承包的“小尾寒羊”,成活率達到98%。

社會保障

下馬崖所擔負著126公裡邊境線和4780平方公裡邊境管理區的管轄任務,僅依靠有限的邊防隊伍去維護邊境地區長期穩定有很大的困難。派出所官兵總結多年工作經驗認識到:民眾是維護邊境穩定的重要力量。對此,他們牢牢把握“維穩戰役”這一戰機,全面整頓和加強治保會、聯防隊、護邊員、信息員等民眾性防控組織建設,健全工作機制,提高群防組織工作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推行“村委會包塊、單位包院、責任區民警包片”的群防機制,狠抓了“四個網路”的建設。即:重點部位、人員集中場所形成治安管控網路;以十戶聯防為主的治安防控網路;鄉政府、企事業單位內部、邊防連隊和派出所之間形成治安聯防網路,以信息員、護邊員、班車司機為主的治安信息網。始終掌握著維穩工作的主動權,為民眾的安居樂業撐起了一把巨大的“保護傘”。
“指路花”、“解憂花”、“互助花”、“邊陲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簇絢麗的“團結花”,它用自己耀眼的光芒,為茫茫戈壁灘注入了勃勃生機,為下馬崖鄉民族團結新篇章注入了活力。

新疆哈密地區的鄉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