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皿中醫療法

上消化道出皿 中醫療法

正文

上消化道出皿
方1
〔組成〕鮮馬齒莧250g ,醋酸適量。
〔用法〕將馬齒莧洗淨,用油、鹽炒至將熟時,加入醋酸適量(無醋酸
用醋精沖洗亦可),熟時取出,連渣內服,每天1 次。
方2
〔組成〕木棉花14 朵,豬瘦肉適量。
〔用法〕同燉服。
〔附註〕此方用於嘔血。
方3
〔組成〕日本蛇根草15g ,杏香兔耳風15g ,抱石蓮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4
〔組成〕中華補血草30g ,側柏葉15g ,紫珠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胃出血。
方5
〔組成〕長葉鐵角蔗6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6
〔組成〕羊蹄根15g ,麥冬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熱郁吐血。
方7
〔組成〕黃獨15g ,側柏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8
〔組成〕鮮蛇莓60~90g ,冰糖適量。
〔用法〕鮮蛇莓洗淨,搗爛絞汁,加冰糖燉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亦用於咯血。
方9
〔組成〕野枇杷葉15g ,旱蓮草15g ,一點紅15g ,艾葉9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胃出血。
方10
〔組成〕鮮翻白草根30g ,八角蓮根15g ,天花粉9g 。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11
〔組成〕鮮臭尾楓葉適量。
〔用法〕洗淨,搗爛絞汁約半杯,沖蜂蜜服。
〔附註〕此方用於胃出血。
方12
〔組成〕伏石蕨30g ,白茅根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13
〔組成〕杜虹花葉30g ,側柏葉10g ,龍芽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14
〔組成〕豆腐柴葉30g ,旱蓮草15g ,龍芽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15
〔組成〕龍芽草30g ,白茅根30g ,小薊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嘔血。
方16
〔組成〕旱蓮草30g ,萬年蕎15g 。
〔用法〕水煎,分3 次1 日服。
〔附註〕此方用於胃出血。
方17
〔組成〕山捻子適量。
〔用法〕曬乾,炒黑如炭,研細未,存貯備用。每次服15~30g ,以開
水沖服。外傷可作外敷用。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也可用於血崩、刀傷出血。
方18
〔組成〕山鐵樹150g ,龍芽草60g ,白茅根6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也可用於咳血、衄血。
方19
〔組成〕貝血飛9g ,紅白二丸3g ,白茅根15g 。
〔用法〕共研細末,以童便為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也可用於衄血。
方20
〔組成〕鮮白茅根120g (白嫩去心),馬蘭頭120g (連根),湘蓮子
120g ,紅棗120g 。
〔用法〕先將白茅根、馬蘭頭洗淨,同入鍋內濃煎2~3 次,濾去渣,再
加入湘蓮子、紅棗入罐內,用文火燉之。晚間臨睡時取食30g 。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21
〔組成〕涼水果根莖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22
〔組成〕六月雪適量。
〔用法〕同豬肉燉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也可用於衄血。
方23
〔組成〕鮮金錦香30g ,當歸6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24
〔組成〕鐵樹葉15g ,紫金牛15g ,糯米飯草12g ,青石蠶9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25
〔組成〕鳳尾蕉花1~3 朵。
〔用法〕酌沖開水和冰糖燉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也可用於咳血。
方26
〔組成〕雞蘇莖葉、香豉各適量(按5:2 配)。
〔用法〕混合杵細,搓如棗核大,納鼻中。
方27
〔組成〕石蝴蝶鮮全草30~90g ,仙鶴草30~90g 。
〔用法〕水煎,沖黃酒、紅糖服。
〔附註〕此方用於吐血。
方28
〔組成〕白接骨根莖或全草適量。
〔用法〕研末沖服。
方29
〔組成〕地30g 。
〔用法〕煎湯分4 次服,隔4 小時服1 次。
〔附註〕此方用於胃出血,也可用於大便下血(加雉雞尾、粗糠料各等
量,燉白酒服)。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