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劇院

上海越劇院

上海越劇院是蜚聲海內外的國家級戲曲劇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雪聲劇團、玉蘭劇團等越劇劇團。1950年4月,雪聲劇團及雲華劇團的一部分合併為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5年3月,上海越劇院正式成立,由華東越劇實驗劇團所屬一團與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二團為基礎成立。袁雪芬任第一任院長。

基本信息

劇院簡介

越劇越劇

上海越劇院是國內外聞名的國家戲曲劇院。其前身國營華東越劇實驗劇團,由原雪聲劇團及雲華劇團部分成員合併組成,建立於1950年4月,隸屬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1951年3月,劇團編入華東戲曲研究院後,吸收了東山越藝社的成員,成為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一團。1954年初,由玉蘭劇團參軍的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歸屬華東戲曲研究院,定名為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二團。1955年3月,華東戲曲研究院隨著華東大行政區的撤銷而停辦,由該院所屬的兩個越劇團和部分藝術幹部,建立了上海越劇院,由袁雪芬女士出任第一任院長,現為名譽院長。現任院長李莉、黨總支書記張群、藝術總監胡勖。劇院下設一團(男女合演)、二團(女子越劇,又稱紅樓劇團)、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業務辦公室等。
劇院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努力出人出戲,繼承革新和發展越劇藝術,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作出了顯著成就。歷年來,創作、改編、整理的傳統戲、歷史戲和現代戲近400齣,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劇目,產生了《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代表作。共有50多出戲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作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舉辦的第8屆國際電影節上,榮膺“音樂片獎”,《紅樓夢》被朝鮮國立藝術劇院移植改編成唱劇,還有不少劇目曾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榮獲劇目、導演、演出、音樂作曲、舞台美術等多個獎項。

劇院概況

劇院薈萃了許多成就卓越的藝術家。其中有主要演員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陸錦花、呂瑞英、金採風、周

越劇越劇

寶奎;編劇徐進、莊志;導演吳琛、黃沙、鍾泯、陳鵬;作曲顧振遐、陳捷、薛岩;舞美設計蘇石風、顧大良、陳利華、黃子曦等。
1959年、1960年,劇院又建立起男女合演實驗劇團和青年劇團,先後舉辦了學館和舞台美術、音樂作曲訓練班,培養了一批表演、舞美設計和作曲、伴奏人才,並從上海戲劇學院吸收了一批畢業生,出現了一大批後起之秀。其中有演員史濟華、劉覺張國華;編劇薛允璜、吳兆芬;導演胡越;作曲蘇進鄒;舞美設計楊楚之孫志賢朱柳莊等。
20世紀70年代後期,劇院重建,大力扶植新人新作,產生了《忠魂曲》 、《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漢文皇后》、《孔雀東南飛》、《西園記》、《淒涼遼宮月》、《血染深宮》 、《蓮花女傳奇》、《魂斷銅雀台》、《第十二夜》、《王子復仇記》、《玉簪記》、《真假駙馬》、《花中君子》、《狀元打更》、《楊乃武》、《蝴蝶夢》等一大批好戲。有的劇目在文化部舉辦的全國調演中獲獎,有的在上海市舉辦的戲劇節、藝術節中獲獎。其中《血染深宮》(原名《深宮怨》)榮獲文化部和中國劇協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
劇院現擁有四十多位具有高資質的編、導、音、美、演人才。演出實體有女子越劇的紅樓團、男女合演劇團及青年團(籌),匯集了趙志剛、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陳穎、章瑞虹、華怡青、許傑、孫智君、王志萍、鄭國鳳、張承好、章海靈、張永梅等一批英才好角與高足新秀及近幾年嶄露頭角的王清、盛舒揚、吳群、張宇峰、樊婷婷等一批優秀新生代演員和李莉、孫虹江、朱立喜、謝同妙張豫美黃耘瑛等編、導、音、美人才。
多年來,這一藝術群體,馳騁于海內外舞台,摘取了中國金唱片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主配角獎、上海市優秀青年演“十佳”等桂冠。近年來創作演出的《舞台姐妹》獲’98上海國際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和表演獎;《梅龍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為上海大劇院度身定製的新版《紅樓夢》,被稱為“展示上海文化風采的標誌之作”,榮獲上海市國慶50周年獻禮劇目“優秀劇目獎”。

2001年,劇院由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委託管理。創作排演了《早春二月》、《木棉紅》、《救風塵》、《被隔離的春天》、《珍珠塔》、《家》等多台大戲,兩次舉辦了“我喜愛的上海越劇新秀”評比演出活動。現代越劇《被隔離的春天》榮獲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金獎。
劇院本著“立足上海、活躍華東、走向全國、開拓海外”的演出方針,成功舉行了“上海越劇南方行”和“上海越劇西部行”等一系列大型巡演活動,做大做響上海越劇品牌,提升劇院競爭力。

所獲獎項

多年來,這一藝術群體,馳騁于海內外舞台,摘取了中國金唱片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主配角獎、上海市優秀青年演“十佳”等桂冠。近年來創作演出的《舞台姐妹》獲’98上海國際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和表演獎;《梅龍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為上海大劇院度身定製的新版《紅樓夢》,被稱為“展示上海文化風采的標誌之作”,榮獲上海市國慶50周年獻禮劇目“優秀劇目獎”。

2001年,劇院由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委託管理。創作排演了《早春二月》、《木棉紅》、《救風塵》、《被隔離的春天》、《珍珠塔》、《家》等多台大戲,兩次舉辦了“我喜愛的上海越劇新秀”評比演出活動。現代越劇《被隔離的春天》榮獲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金獎。

對外交流

越劇越劇

劇院曾為蘇聯朝鮮蒙古、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越南、阿爾巴尼亞、印度、印尼、緬甸、尼泊爾、阿富汗等國家的元首及政府領導人進行招待演出。並是建國後第一個出國表演的專業戲曲團體,先後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蘇聯、越南、朝鮮、新加坡、泰國、日本、法國、美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演出,贏得盛譽,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此外,還多次赴香港和澳門、台灣地區演出,受到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的熱烈歡迎。

大事記

一、進京演出

晉京參加國慶2周年演出(1951年)
1951年9月23日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上海越劇院前身)一行80餘人,由華東文化部戲改處副處長伊兵和華東戲曲研究院秘書長蘇堃領隊,晉京參加國慶2周

越劇越劇

年演出。這是建團後首次進京,歷時50天。帶去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 《父子爭先》、《寶蓮燈》,招待全國各地來京觀禮的代表和部分外國貴兵。《梁山伯與祝英台》由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等主演;《父子爭先》由吳小樓、李月芳等主演。毛澤東主席於10月7日、周恩來總理於10月14日先後在懷仁堂觀看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演出。15日,毛主席又在懷仁堂觀看了《寶蓮燈》的演出。《父子爭先》一劇,是為了配合全國抗美援朝運動而編演的,受到了首都各界的歡迎和好評。10月20日起,3個劇目在首都公演。在此期間,范瑞娟應邀列席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三次會議。
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1952年)

1952年10月6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首都北京舉行。我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參加了華東區演出代表團赴京參演,參演劇目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展演劇目有《白蛇傳》、《賣青炭》、《桑園訪妻》。會演期間,毛澤東主席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澤登巴爾,在懷仁堂觀看了由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白蛇傳》。周恩來總理在家中接見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人。
進京招待金日成,演出《西廂記》(1953年)
為了慶祝中朝協定的簽訂招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於1953年10月親自給劇團下達了排演《西廂記》的任務,並指名袁雪芬飾崔鶯鶯,范瑞娟飾張珙,傅全香飾紅娘。本劇在10月下旬趕排後赴京。11月23日晚在懷仁堂招待演出,周總理陪同金日成一起觀看。12月1日,中國文聯和中國劇協聯合召開了該劇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有田漢、陽翰笙、光未然、張庚等人。
參加國慶5周年進京演出(1954年)

1954年9月29日,由一團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主演的《西廂記》再度進京,在懷仁堂招待應邀前來參加國慶5周年典禮的羅馬尼亞、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國、保加利亞、越南、阿爾巴尼亞等8國政府代表團及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員。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陳毅、李富春、秘書長習仲勛,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副部長周揚,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等出席作陪。10月22日晚,該劇又招待印度總理尼赫魯及其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周恩來總理陪同觀看。
總政小禮堂慰問解放軍(1955年)

越劇越劇

1955年1月20日,二團攜帶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春香傳》抵京,在總政小禮堂為解放軍作慰問演出。該劇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務省安孝相翻譯,華東戲曲研究院編審改編,莊志執筆。2月間,周恩來總理與鄧穎超在北京天橋劇場觀看了該劇的演出,併到後台會見了演職員。
慶祝建國十周年演出(1959年)

1959年9月,為慶祝建國十周年,劇院攜帶《紅樓夢》、《追魚》、《則天皇帝》等劇目,進京參加國慶演出。三劇均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9月21日,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觀看了《紅樓夢》,其後周總理又觀看了《評雪辨蹤》。併到後台接見了演職員。9月23日,周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劇院負責人胡野檎和主要演職員徐玉蘭、王文娟、顧振遐、劉覺等20人,與大家作了長時間交談,對越劇的發展、音樂唱腔和男女合演等問題,談了看法。
參加部分省、市、自治區文藝調演(1974年)
1974年8月,國務院文化組舉辦了部分省、市、自治區(廣西湖南、遼寧、上海)文藝調演。當時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劇院以"上海越劇團"名義剛剛恢復演出活動,在黨支部書記鄭元勇(工宣隊)帶領下,攜帶了越劇學習"革命樣板戲"《龍江頌》折子戲"閘上風雲"和觀代戲《銀針頌》參加赴京演出上海代表團,於8月3日進京,該上海表代團由越劇、滬劇、淮劇三個劇種組成,帶去劇目有"革命樣板戲"《沙家浜·智斗》、《紅燈記·刑場鬥爭》、《龍江頌·閘上風雲》、《海港·壯志凌雲》等,大小劇目共有17台,代表團共154人,劇院參演的主要演員有金採風、史濟華、劉覺等。

調演期間,根據當時市委負責人的指示精神,成立了臨時黨委,領導各黨支部狠抓了大學習、大批判,自始自終貫徹了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和批林批孔的精神。8月20日晚上,中央同志觀看了匯報演出。那天演出時,天棚上電線冒火,電工周銀根奮不顧身衝上去滅火併接上了電源,雖然他的手上被燙起了水泡,但終於排除了故障,保證了演出的正常進行。
參加全國第四輪戲曲調演(1979年)
為慶祝國慶30周年,劇院創作演出了反映周恩來同志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革命現代戲《三月春潮》 。1979年2月28日,劇院攜該劇赴京參加了第四輪全國戲曲調演。這是文化大革命後的首次進京演出。劇中人物周恩來、鈴娣、蔣介石、分別由劉覺、金採風、許惠泉扮演。該劇為戲曲打破了禁區,首次在戲曲舞台上塑造周恩來形象並用越劇曲調演唱。演出得到了首都專家和領導的肯定和好評,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演出二等獎。
三團赴京巡迴演出(1986年)
1986年11月初,劇院兩支年輕隊伍匯集首都舞台:一支是以趙志剛為主的三團男女合演團,履行北京演出公司的協定,由呂瑞英同志率領,經南京巡迴演出

越劇越劇

至北京;另一支是參加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演出團,在完滿結束演出任務後,由袁雪芬、劉覺同志率領,從巴黎回到北京,向首都觀眾匯報演出《紅樓夢》。三團演出的劇目為《花中君子》、《第十二夜》、《何文秀》等,主要演員有呂瑞英、趙志剛、許傑、孫智君、沈再平等。他們先後在北京人民劇場、工人俱樂部和民族文化宮演出。
11月4日,習仲勛等中央領導觀看了演出,並在陳丕顯同志的親自安排下,演了二個專場:即11月8日在中南海演出折子戲《賴婚記》、《焚稿》、《斷橋》、《引路》、《算命》,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等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劇終登台祝賀演出成功;11月20日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第十八次會議演出了《花中君子》。同時還為首都文藝界演出了折子戲專場(評梅花獎)。從11月4日至20日,共演出17場,觀眾達2萬人次。在京演出期間,中央和中央文化部、北京市的領導習仲勛、陳丕顯、李鵬、葉飛、周谷城、彭沖、榮毅仁、李雪峰、楊獻珍、羅青長、阮崇武、王蒙、高占祥、陳昊蘇等觀看了演出,還有越南黃文歡和赴京參加會議的上海市委書記芮杏文、副市長葉公琦等。
正在病中的鄧穎超同志十分關心劇院的工作。11月5日,她在中南海寓所接見了袁雪芬、呂瑞英、趙志剛、劉覺、張國華、陳穎、華怡青、方亞芬等13人,作了親切的談話,勉勵青年演員要"努力學習,尊重老師,青出於藍勝於藍"。
在中國劇協的協助下,於11月3日召開了記者招待會。11月17日舉行了一次座談會,對《花中君子》 、《第十二夜》、《紅樓夢》等戲進行討論,聽取首都戲劇界專家、新聞記者的意見。出席座談會的有曹禺、袁鷹、劉厚生、郭漢城、李超、陳剛、李紫貴、蘇紅等。與會專家、學者盛讚演出成功,越劇後繼有人。他們讚賞《第十二夜》中外結合自然,音樂流暢,"莎"劇又有越劇味道,對越劇開拓新題材具有積極意義。
新版《紅樓夢》進京演出(1999年)

越劇越劇

1999年12月1日,由何俊任團長、尤伯鑫任副團長的上海越劇院赴京演出團一行217人,攜帶了以徐玉蘭、王文娟為藝術指導,蘇石風為舞美指導,錢惠麗、單仰萍、鄭國鳳、王志萍主演的新版《紅樓夢》抵京。3日至6日在北京保利劇場向首都領導和廣大觀眾進行匯報演出,共4場,演出獲得了成功。 《紅樓夢》曾在1959年、1962年、1986年三次進京演出。事隔13年之後,它又以新版本亮相於京城,受到了首都觀眾的高度讚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尉建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丁關根,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等黨政領導觀看了演出,並給予了很好的評價。文化部副部長李源潮說,"國慶50周年,到北京來的精品劇目很多,《紅樓夢》是精品中的精品。"中宣部徐光春看了戲後說,"《紅樓夢》是思想藝術具佳的精品。"期間,《人民日報》、《文化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環球廣播中心等多家宣傳媒體,作了相當熱烈的報導和宣傳。上海文匯新民報業集團駐京記者站負責人唐斯復,還特地在文化部主持了劇組領導、主創人員、主要演員和老藝術家與新聞界的見面會。首演後他還組織了北京戲劇專家的座談會。

會上,劉厚生、龔和德、黃宗江、周育德等一批專家,對該劇作了高度的評價,說"這部戲讓戲曲界感到振作,這種演出方式體現出一種精神,一種氣勢,很了不起,很有價值";"這個戲風格對了……極其華麗,然而也很清麗"。中國戲劇家協會也專門召開了專家座談會,對該劇的編、導、音、美、演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意見。為了確保進京演出的質量和成功,臨行前劇院還專門成立了臨時指揮部,由總經理何俊任總指揮、黨總支書記尤伯鑫任常務副總指揮,下設行政後勤、裝台運輸和宣傳3個小組,對劇組成員進京前後作了多次動員。劇組黨支部還分別召開了黨團員會議,要求大家以良好的形象--台上台下的形象,為上海爭光,為劇院爭光。劇組在勝利完成任務後,於7日返滬。

二、出國演出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蘇聯訪問演出(1955年)
1955年6月19日,以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由團長許廣平,副團長張東川,秘書長王志成,副秘書長鬍野檎率領啟程赴德志意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這是年初剛成立的"上海越劇院"首次組成的出國訪問演出團,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界首次以一個完整的地方戲劇種組團出國訪問。隨地的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和吳琛、劉如曾、顧振遐、蘇石風、幸熙等,劇目有《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打金枝》、《拾玉鐲》、《樓台會》等。演出團於6月30日抵達柏林。7月2日起在柏林人民劇場首演《西廂記》 ,觀眾情緒很高,謝幕達9次。5日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劇越劇

謝幕達19次。後在德勒斯登,兩劇都受到歡迎,謝幕竟達28次之多!期間,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並上台接見了演職員。7月11日赴萊比錫,13日起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鐲》、《樓台會》等劇目;7月26日在柏林參加歡迎從日內瓦4國政府首腦會議歸來的布爾加寧和赫魯雪夫的民眾大會。大會結束時,布爾加寧和赫魯雪夫與劇團同志一一握手。7月28日下午4時,格羅提渥總理,波爾茨外長會見了劇團同志,格羅提渥總理會見中高度讚揚:中國人民在和平事業中起著很大作用……越劇團來此訪問演出不僅是一個文化事件,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政治事件。
月29日晚上舉行告別會,7月30日離開柏林前往蘇聯訪問演出。
演出團於7月31下午5時40分到達蘇聯的布列斯特,8月1日起在明斯克、莫斯科演出了《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台》,演出受到了蘇聯人民最熱烈的歡迎,觀眾們不但用一次又一次的鼓掌來表示他們的歡迎,而且在散了場後還不肯離開。《西廂記》轟動了整個莫斯科,共演出七場,但報上發表的評論文章就不下二十篇,認為我們的戲劇傳統是很優秀的和獨特的,我們的戲是完美而和諧地把戲劇、歌唱、舞蹈、音樂、繪畫、刺繡、雕塑糅合在一起的綜合藝術。莫斯科的二位醫學院的大學生每場必看,她們說?quot;你們這樣好的藝術,看一遍是不夠的,要看一千遍!"
8月15日晚上,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梁山伯與祝英台》,觀後到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演只員,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同志。
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西廂記》後,蘇聯將"驚艷"一場拍成了電影。演出團在蘇聯一共訪問演出了一個半月。於9月10日離開新西伯利亞回國。9月18日回到北京,向首都人民進行了匯報演出。11月4日返回上海
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1959年)
根據中越文化合作協定一九五九年執行計畫,劇院組建成"中國越劇團",於1959年2月17日至4月3日在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了一個半月。團長徐平羽,副團長兼藝術指導吳琛。主要演員有徐玉蘭、王文娟、吳小樓、金採風等,演出劇目為《紅樓夢》、《追魚》、《黨員登記表》、《打金枝》、《斷橋》、《評雪辨蹤》等。在首都河內,紡織工業中心南定,農業地區太平、江北,煤礦區鴻基、錦普,著名港口及大工業城市海防,革命老根據地宣光以及北興海水利工地9個地方,共演出28場,觀眾逾20萬人次。另在主席府演出小節目一次,參加越南戲劇界"抗議富利慘案鬥爭周"演出一次。為慶祝越南勞動黨生日,3月2日在河內廣場演出了《黨員登記表》,范文同總理出席觀看。
整個演出受到了越南領導、報刊及觀眾的一致好評。越南文化部長黃銘鑒說:"中國越劇團在越南的演出,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這些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第一,你們有著高度的藝術水平;
第二,你們有著高度的團隊精神精神;
第三,你們有著高度的服務精神和對越南人民的高度熱情。

越劇越劇

"報刊評論說"紅樓夢發揮了原著巨大的藝術魅力和光輝的民主思想,使我們不僅獲得了直接的藝術享受,而且還能夠深刻地理解了這部具有人民性的古典現實主義文學傑作的思想價值。"觀眾的反喚尤為熱烈,每場票子都被搶售一空,甚至在開演前四五個鐘頭就排隊入場,許多人坐在濕地上或站在泥水裡看戲,衣服濕了、鞋子浸了水都不管。
期間,胡志明主席2次接見全團人員併合影,授予劇團越南民主共和國一級勞動勳章和一面"團結和友誼"的錦旗以及親筆簽名的照相本1冊;范文同總理曾3次出席觀看,併到後台與演員見面;文化部也授予了劇團"歡迎越中兩國人民的文化錦旗一面。
在越期間除演出外,劇團還和越南文化藝術界座談聯歡共13次,促進了中越文化交流。
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1961年)

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文化省邀請,劇院二團組成了"中國上海越劇團",團長為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朱光,袁雪芬任副團長,章力揮任秘書長,一行50餘人,於1961年9月5日晚離開上海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9月8日起至10月18日,進行為期40天的友好訪問演出。隨去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陸錦花及編劇徐進、舞台設計蘇石風等。帶去的劇目有《西廂記》、《紅樓夢》和根據朝鮮國立古典藝術劇場演出本改編的朝鮮民間傳說劇《春香傳》以及小型劇目《盤夫》、《打金枝》、《擋馬》等。劇團先後在鹹興、開城、新義州、平壤、元山等5個城市,進行了25場演出,受到了2萬多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每場演出,劇場走道上往往站滿了觀眾,部隊同志為觀摩演出竟從老遠的地方跑步而來,郊區的農民從幾十里外趕來買票,使劇團同志深受感動。李燦副委員長代表平壤市勞動人民向劇團贈送了一面錦旗,上書"以鮮血凝成的朝中兩國人民的友誼團結永世長"。
10月12日晚,朝鮮黨政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等在平壤牡丹峰劇場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演出結束後,金日成崔庸健同志在休息室接見了團長朱光,並向全體團員表示感謝。期間,《紅樓夢》一劇還特為慶祝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作了演出。朝鮮黨政領導金日成、崔庸健等和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以科茲洛夫為首的蘇共中央代表團觀看了演出。劇團於10月18日結束訪問離開平壤回國。回京後在首都人民劇場,進行了5場匯報演出,受到了首都觀眾的喜愛和歡迎。30日,劇團回到上海。
赴日本國作商業性演出(1983年)
應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和中部日本放送的邀請,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5周年之際,劇院組成了以中青年演員為主的"中國上海越劇團",一行53人,在團長

越劇越劇

吳琛、副團長郁仁民、秘書顧振遐率領下,於1980年11月17日下午2時飛赴日本進行商業性演出,帶去劇目為《紅樓夢》,參演的主要演員有沈於蘭、汪秀月朱雪蓮、李萍、華怡青、陳穎、胡敏華等。這是劇院首次訪日,也是第一次在資本主義國家演出。這次演出,北至北海道隔岸相望的青森市,南至九州南方城市熊本,行程4千1百多公里,歷進25天,先後在彥根、名古屋、橫濱、東京、松戶、仙台、秋田、青森、甲府、神戶、熊本、廣島等12個城市,共演出了17場,觀眾近2萬人次。
演出受到了觀眾及報界的稱讚。11月24日《東京新聞》以"光彩奪目的舞台,歡快明朗的表演"作了報導,稱讚為"優雅的動作、悲慘的結局和華麗的舞台,幾乎使觀眾著了迷"。報導反映當黛玉死去賈寶玉質問紫娟時,"劇場情緒達到了高潮,甚至有觀眾有用手帕擦去同情的眼淚。"神戶一位湯姓的僑胞,全家老小10多人都來看了演出,說"坐在劇場裡看戲就象身在祖國,格外的親切"。橫濱的台灣籍學生看戲後對大陸留學生說:"戲演得太好了,我們在台灣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美的演出。"負責接待並全程陪同的中部日本放送代表鬼頭輝三表示滿意,說"演員雖年輕,表示希望越劇再次訪問。
在松戶市聖德學園(女子大學)包場的一場演出,校長川並弘昭親自帶領教師和學生觀看,作為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一次機會;仙台市東北大學文學部的學生特地組成了"紅樓夢觀賞班",看戲前專程請吳琛團長介紹越劇《紅樓夢》;大阪外國語大學的一些學生,在神戶看了戲特地趕到劇團住地,表示"看了你們的戲,使我們對中國文化藝術更加嚮往,我們更希望能到中國去留學了!"
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國際性。日本觀眾普遍反映,《紅樓夢》無論劇本、音樂等,都體現了一個"美"字,有的觀眾激動地說:"我全看懂了,如果不用譯意風,我也一定能看懂,我和周圍的人都掉眼淚了"
演出期間,橫濱市長細鄉道一,向劇團贈送了橫濱市"金鑰匙";廣島市長荒木武會見了吳琛團長等人。演出至12月13日結束。
赴法國演出(1986年)
為加強中法兩國人民的友好聯繫,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組織委員會和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擬定1986年藝術節為"中國年"。他們委派執行委員瑪可維茨小姐前來中國,選中了劇院《紅樓夢》為演出劇目。為此,劇院組成了由藝術總指導袁雪芬、團長乾樹海、副團長劉覺、秘書陳承秉為領導的訪法演出團,全團57人,其中演員26人,全部是青年演員,她們是陳穎華怡青、胡敏華等,攜帶劇目《紅樓夢》,於1986年9月21日,抵達法國巴黎。
演出團從9月22日起至10月27日,經巴黎、格勒諾布爾、里昂── 維勒班、拉羅舍爾、南錫、勒阿佛爾等6個城市,共演出16場,觀眾達18 000餘人。
演出受到了輿論界、專家門、觀眾、僑胞的熱烈歡迎,取得了為藝術節主席和執委們的"意料之外的成功",他們說,"觀眾的反映非常、非常強烈"。名譽主席、前文化部長米歇爾·居伊說:"我們感謝中國政府派出這樣好的藝術團來法國演出","感謝中國政府允許我們挑選這樣好的劇院、這樣好的劇目到法國來演出。"法國文化界權威人士、法國"文化活動機構研究會"主席、法國"全國藝術傳播局理事長保羅·比奧說:"法國輿論界是很苛刻的,你們的演出得到了熱烈的、公正的評論,並使法國觀眾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觀念有了根本的變化。"就連瑪可維茨小姐也激動地說:"演出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好,向你們熱烈的祝賀。"

越劇越劇

首演結束,蓬皮杜總統夫人、米歇爾主席、漢學家巴貝諾、曹克強大使夫婦和瑪可維茨小姐均上台祝賀。蓬皮杜夫人說:"看到這樣的演出很高興,演員的表演和各方面的技巧都很高。"
在外省市的演出中,反應也很熱烈,格勒諾布爾市和里昂-- 維勒班市兩位市長,均向藝術指導袁雪芬頒發了榮譽勳章。10月23日,勒阿佛爾市市長向藝術總指導袁雪芬、團長乾樹梅、副團長劉覺頒發了榮譽公民證書,表彰演出團為增進中法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和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首場演出之前,法方舞台人員驚慌萬分地告訴演出舞台監督孫虹江:接到來電說台上有炸彈。孫虹江此時正想按電鈕開場演出,他鎮靜地決定不通知觀眾席中的團部領導,接待法國警察全面檢查。扮演賈寶玉的陳穎、林黛玉的華怡青、賈母的胡敏華和大觀園的丫環們均已二側候場,她們沒有離開藝術崗位都站在原地不動。心裡真是緊張的,因為這幾天巴黎經常在爆炸,"但我們來乾什麼的呢?要死,死在一起!"這是她們的回答。檢查排除了險情,一場虛驚,致使誤場了20分鐘,但鍛鍊了我們青年一代演員的應變能力。
赴新加坡作商業性演出(1987年)
1987年月11月20日至12月12日,劇院紅樓劇團在新加坡作商業性演出,演出團團長徐玉蘭,副團長王文娟、王禮炳。主要演員有徐玉蘭、王文娟、錢惠麗、王志萍、單仰萍、張月芳、汪秀月、曹銀娣、孟莉英、許矞雲、鄭采君、周寶奎、鄭忠梅等。演出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皇帝與村姑》、《華麗緣》、《碧玉簪》、 《珍珠塔》等8台大戲。演出是在當地豪華的嘉龍劇場,共演16場,觀眾2萬人次,贏得了大批浙江籍觀眾的喜歡。一些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台灣的觀眾也紛紛越洋訂票,前來觀摩,有的連看16場,在當地掀起了一陣"越劇熱"。有趣的是,劇場中的觀眾有說潮洲話的,有說閩南話的,有說海南話的,有說廣州話的,有說台山話的,加上江浙話的,英語等,頓時成了語言博覽會場。從五湖四海匯擾來的觀眾深深地被精湛的演出所征服,異口同聲地讚揚:越劇越來越迷人,越來越進步,後繼有人,希望你們再來,多來!要求演員簽名、合影的觀眾紛紛湧向後台,湧向車前,湧向劇團下榻下的飯店。
12月4日,新加坡第二副總理王鼎昌觀看了《追魚》,演出休息時會見了徐玉蘭、王文娟以及演員代表王志萍。他連聲說:"好極了,美極了!"並特地安排電視台進行錄製。
赴泰國進行商業性演出(1988年)
1988年12月19日至1989年1月6日,劇院紅樓劇團應泰國卜蜂、正大集團的邀請,經中國國務院文化部批准,由徐玉蘭任藝術指導,周渝生任團長,王文娟任副團,率一行47人赴泰國進行了為期19天的商業性演出Q莩鼉縋課蹲酚恪貳ⅰ讀荷講胱S⑻ā貳ⅰ逗炻ッ巍貳?br> 在泰國演出共12場,其中彩排一場,義演3場,一場收入120萬株贊助給了柿知泰慈善基金會,一場收入贈獻給了泰國南鄉水災人民,一場收入40萬株贈獻給了泰中友好協會作了建設基金。商業性演出共9場,演出地點在泰國曼谷朱拉大學禮堂,座位1800個,幾乎場場爆滿,觀眾達2萬人次。
演出受到了泰國王室 及其他有關方面的重視。泰國王孫女拍翁昭博差臘吉滴耶帕觀看了首場演出,皇室親屬、官員陪同觀賞。國務院副院長蓬沙拉信先生及

越劇越劇

夫人、泰中友好協會副主席李景河先生及夫人、泰國民黨黨魁前交通部長乃沙目先生,前國務院院長及夫人以及泰國各界知人士,各大財團要人都先後來觀看了演出。
彩排一場《追魚》一炮打響。鯉魚精一出場就博得滿堂掌聲,不少觀眾為精湛的演出而感動得垂淚,許多觀眾在休息時趕緊到售票處去買後幾天的票,不僅自己買,還給親友買。
彩排成功,聲譽大振。《新中原報》以"滿堂彩聲話《追魚》"為題寫道:"首場《真假包公》,又名《追魚》,泰文譯為《包文拯捉妖》,神話故事,雅俗共賞,所以全場爆滿,滿堂彩聲。"許多觀眾是從曼谷附近的郊區坐了三輪車來的。31日那天原來擔心票賣不出去,因為泰國人有吃年夜飯的習慣。結果出乎意外,不僅爆滿,座位還加了又加。在觀眾的要求下,後來還加演了2場。有幾場為了加座連後台演員的化裝用椅也用上了。有次,連東道主李副總裁及董事長也沒有座位?quot;我們沒有位子坐,說明演出成功。"
13人組成的樂隊也得到了泰國觀眾的讚賞。人員雖少,但配合默契。觀眾評價說:演奏雄壯如千軍萬馬,細膩處如蝴蝶穿花,比西洋人的"新福爾"精彩多了。
越劇初次赴泰國演出獲得了成功。大家深深體會到:藝術性強,水平高的劇目不論在國內國外同樣受到歡迎,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赴美國進行商業性演出(1989年)
1989年5月17日至6月23日,劇院組成以著名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為藝術總指導兼團長、徐乃光任副團長的訪美演出團,應美國萬豐公司卜嘯龍邀請,一行25人赴美國進行商業性訪問演出。5月中旬到達美國後,先後在紐約丕士大學、林肯藝術中心、新都戲院、舊金山金都戲院等地演出。上演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和5台小戲,隨行主要演員有范瑞娟、傅全香、金採風、陳琦、沈於蘭、張國華和特邀的畢春芳、張小巧、胡佩娣等。隨同演出的還有童雙春、王雙慶的獨腳戲。首場公演於5月26日的紐約丕士大學,連演5場,屬中等規格;5月30日夜,應邀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那是高規格的帶有榮譽性的藝術活動,此外還有唐人街新都戲院連演7場,是普及性的。在舊金山,原定演出3場,但欲罷不能,只得再加演一場,共演17場。訪問演出歷時35天,於6月23日載譽而歸。
赴歐洲五國演出(1990年)
1990年1月,應歐洲五國華僑組織的邀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組織了以盧振琪為團長的15人"中國民族藝術代表團"(其中4人為劇院的范瑞娟、呂瑞英、張桂鳳、陸梅英),在春節前夕赴西德、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訪問演出,歷時20多天,行程數萬里。范瑞娟等帶去的為優秀保留劇目《打金枝》。該劇需演員6人,其中2人為宮女。演出時宮女由代表團其他人員頂替;沒有伴奏樂隊,就用卡拉0K音帶。同時自己搬道具、自己梳頭化裝、自己著裝等,這對從藝均已幾十年的4位著名演員來說,難度夠大的。但她們不怕困難。相互幫助,共同努力完成了演出任務。

越劇越劇

1月21日下午1點,他們乘飛機從北京出發,飛行10多小時到達西德的法蘭克夫,到達時已是當地時間晚上8點光景,來迎接的大使館同志告訴說:他們邀請了華僑和外國友人,要在當晚10時準時演出觀看。時間十分緊迫,代表團成員二話沒說,連晚飯也來不及吃了,立即打開箱子,著裝化裝,匆忙上陣,打響了第一炮。演出結束,已是翌日清晨1點多鐘,大家才歇息吃晚飯。
稍事休息,又於當天早上7點乘車趕往比利時。趕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已是晚上,可巧又逢 上了當地百年未遇的大風暴。華僑們頂風冒雨,仍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演出。為了滿足華僑的要求,於深夜12點。又連演了2場,受到了僑胞和外國友人的陣陣鼓掌歡迎。其中不少華僑是浙江人,他們激動地說:"我們有幾十年未看到祖國的戲曲,今天聽到鄉音感到親切,好象回到祖國一樣!"一位華僑老太太特地趕到大港口安特衛普觀看演出,她深情地說:"你們演得真是太好了!祖國強大,我們在國外的華僑亦自豪。"
大年三十和年初一,代表團穿越了盧森堡、比利時、荷蘭三個家,進行了緊張而頻繁的演出。睡眠少,就在車上打瞌睡,時間緊,就在車上化裝。經過大家努力,於2月15日勝利歸國。
赴泰國演出(1990年)
應泰國正大集團之邀,劇院紅樓劇團於1990年12月7日再次啟程赴泰國演出。演出團由文化局領導姚渝為團長,副團長兼秘書宋玉華,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王文娟為藝術指導。帶去劇目有5出大戲:《碧玉簪》、《孟麗君》、《皇帝與村姑》、《紅樓夢》、《追魚》。主要演員全由青年擔任,她們是:錢惠麗、王志萍、單仰萍、吳國蘭(盧灣越劇團)、張學芬海寧越劇團)、鄭國鳳等。
演出又一次受到了泰國觀眾的熱烈歡迎,認為演技高超,"連晚來觀眾爆滿,把整個朱拉大禮堂,擁得水泄不通。"(報刊語)演出風靡了京華人士,有的連看10次,還欲罷不能!11日晚,在朱拉隆功大學禮堂,舉行了一次慈善義演,全部收入,贊助柿知泰慈善基金會,並奏請皇儲妃拍翁昭沙娃里殿下,御駕賜觀。
在《孟麗君》完場後,大使館武官周江大校、泰國澄海同鄉會副理事長藍健齡、泰中友好協會來興府分會主席陳錫洲等登台向演員們獻花,祝賀演出成功。
在泰國演出期間,還應邀到泰國皇宮獻演。
赴泰國進行商業性演出(1995年)
為祝賀中泰建交20周年,由泰國正大集團邀請,泰國發展農林生活慈善基金會籌辦,劇院紅樓劇團,由丁志願任團長、薛允璜任副團長,率一行55人於1995年

越劇越劇

3月14日晚9:30抵達泰國曼谷,作商業性演出。攜帶劇目有《追魚》、《真假駙馬》、《桃李梅》、《蓮花女傳奇》、《紫玉釵》、《紅樓夢》等6台大戲。主要演員有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陳穎、鄭國鳳、胡敏華等。
演出安排在劇團宿地附近的璇宮戲院,500餘席位,票價為1000株、600株、400株三檔,從3月17日起至4月2日,共演出16場(其中2場義演)。
此次赴泰演出,較前兩次有所不同,演員陣營新、演出劇目新,從而贏得了新觀眾。除《紅樓夢》、《追魚》兩劇之外,其餘4台均為新戲,觀眾看得投入,加上舞台美感上採用現代派手法,傾倒了不少人,許多潮劇迷轉為越劇迷。每場演出均為觀眾自己買票,上座率在70%以上。到最後兩場,劇場爆滿,連橫直走道上加了好幾排座位。正大集團副總裁李紹祝的夫人為親朋好友代購票就達20多萬株,許多觀眾幾乎每一台戲必看,普遍反映這次陣營比前兩次強大、整齊、演員個個年青漂亮,舞台上光彩耀眼。就連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除"紅"劇連看2場外,其餘每台戲必看一場,他自稱為是個"破例"。正大集團對每場演出均安排了禮賓獻花。邀請前來觀劇的有泰國前總理、國民黨黨魁察猜,春哈旺上將,泰中友好促進委員會主席李景和,泰國商業部部長、副部長,泰國前總理、現證券公司總裁,泰國王皇室成員,第一任駐華大使,挪威駐泰王國大使以及與正大集團聯營的分布在美洲、澳洲、東南亞地區的大公司總裁等。
這次紅樓劇團赴泰演出非同尋常,是擔負著慶祝中泰建交20周年活動的重任。通過演出,擴大了影響,獲得了好評,於4月6日圓滿了完成了任務。

三、赴港、澳、台演出

赴香港演出(1960年)
1960年12月23日至1961年1月26日,劇院以"上海越劇團"的名義,在團長白彥、副團長袁雪芬率領下,一行70多人赴香港演出。這是建院以來的首次赴港,也是建國以來越劇第一次進港演出。演出劇目有大戲《西廂記》、《紅樓夢》、《碧玉簪》、《金山戰鼓》、《追魚》,小戲《打金枝》、《陽告》、《行路》、《斷橋》、《拾玉鐲》、《做文章》、《評雪辨蹤》、《盤夫》等。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及男演員史濟華、劉覺、張國華等。12月20日,劇團到達香港。當晚,曾慶、高墜兩戲院董事長何賢設宴招待全體團員,香港各界人士400多人參加。演出是在曾慶、高墜兩戲院舉行,從12月23日起至1961年1月26日止,共演出36場,觀眾6萬人次以上,其中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加拿大拉丁美洲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
23日晚在九龍普慶戲院首演《紅樓夢》。精湛的藝術,受到了全場1700多名觀眾的熱烈歡迎,台下不斷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演出結束,團長白彥、副團長袁雪芬率領全體團員一再謝幕。

越劇越劇

演出轟動了香港。24日演出的《西廂記》22日一早票就賣光了,有些觀眾是21日中午就到戲院門口排隊,到半夜,帶著鋪蓋來排隊的人更多。有的觀眾索性3人成組,搞一輛小汽車停在旁,一人先去排隊,留下2人坐在汽車裡休息,然後挨次輪替排隊,四五十元港幣一張的票,黑市竟賣到了300元,就連報紙上也用頭條標題寫道:"越劇團的演出瘋魔了港九觀眾!"一位紗廠老闆看了演出後,佩服得"嘆為觀止",認為是難得看到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藝術"。他還說,雖沒有親眼看到祖國建設的面貌,但從藝術上的成就可看出祖國建設也一定有著飛躍的進步。
27日晚,應九龍紅磡山谷山火災急賑委員會的邀請,在曾慶戲院義演了《西廂記》一場,為受災同胞籌到救濟款港幣11多萬元。
通過演出,劇團和當地文化界、戲劇界、電影界、曲藝界、音樂界、美術界、新聞界、工商界以及婦女界的許多人士進行了懇切的會見和交流,建立了親切的友情。
演出任務勝利完成,劇團於1961年2月1日離港回到廣州,2月9日返回上海
赴香港演出(1980年)
為滿足港澳越劇觀眾的要求,由香港聯藝娛樂有限公司和上海文化藝術經理公司經辦,劇院再組赴港演出團,在團長方行、副團長吳琛帶領下,一行61人於1980年11月17日乘飛機離開上海前往香港演出,所攜劇目為《孔雀東南飛》、《西園記》、《盤夫索夫》及折子戲《樓台會》、《送鳳冠》、《書房會》、《前見姑》和《踏傘》。主要演員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金採風、陸錦花、徐天紅丁賽君、周寶奎、陳琦、孟莉英等。從11月19日起到12月9日,連演21天,演出24場,觀眾達4萬多人次。
事隔20年,越劇重臨香港引起的轟動是所料不及的。戲院門前車水馬龍,道路為之阻塞。戲票在演出團來到之前已被搶買而空。不僅風靡港九,還吸引了好些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華僑,遠涉重洋,一睹為快,有位從美國飛來的越劇迷,一連看了20多場尚意猶未盡,為了買到戲票,東奔西走,竟扭傷了腳踝都不顧。有許多觀眾一看再看,說:"越看越好,越看越美,越看越愛,越看越妙!"期間,香港22家報刊發表了報導及評論文章等計有293篇幅、圖片149幅之多,從編、導、演、音、美各個方面給予高度的評價。新華社香港分社李沖副總編說:"越劇團帶動了香港的太太,太太帶動了先生,先生帶動了社會"。演出為統戰工作鋪了路。
在港期間,劇團接觸了許多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通過與他們交朋友、做工作,建立了友誼。不少台灣同胞聽到鄉音後,倍感親切,激發了愛祖國、愛家鄉的強烈感情。12月11日。劇團結束演出離港,於12日返回上海,在港總共23天。
赴香港演出(1983年)
香港越劇票友協會邀請、聯藝娛樂公司主辦,劇院組團於1983年3月17日起,在香港作短期公演。著名表演藝術家袁雪芬任團長,副團長張成之。這次赴港演出是繼60年和80年後的第三次,演出三出大戲《李娃傳》、《淒涼遼宮月》、《春香傳》及一台折子戲《打金枝》、《陽告》、《黛玉葬花》、《回十八》、《寄方》、《三難新郎》等,主要演員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陳琦、金美芳、張月芳、李璐、鄭忠梅、陳蘭芳、錢妙花、筱桂芳、竺菊香等,一行60人,分兩批先後離滬赴港。第一批13人於3月13日出發,第二批於3月15日出發。劇院原無此赴港計畫和打算,中演公司也

越劇越劇

已明確由浙江越劇赴港,劇院是訪日。但1982年11月12日接中央文化部正式通知,要劇院赴港,才倉促成行。中宣部通知不宜帶《孟麗君》去,才決定帶《春香傳》、《梁山伯與祝英台》、《桃李梅》。然而投排後,港方邀請單位提出將《梁祝》、《桃李梅》改為《李娃傳》和《淒涼遼宮月》,故又變更部署。不巧,傅全香突髮乳房癌,進院手術,《李娃傳》中李亞仙一角被迫換人,根據港方要求,將原定留滬支撐一團演出的金採風補進演出團。(後傅全香手術結束亦赴港)幾經周折,時間十分緊張。3月17日演出團於在新光戲院首場義演折子戲。從3月17日至3月31日,先後在新光和九龍的百麗殿戲院共演出16場,每場均全院滿座,觀眾達26 200人次。
演出又一次風靡了港九!一位觀眾這樣說:"在你們演出的這段時間,使我們在香港的老年人精神愉快,中年人心情舒暢,年輕人高興歡樂。你們3來年一次,時間太長,最好半年,頂多一年一定要來一次!"也有的觀眾拉著團領導的手埋怨:"很多人買不到票,你們為什麼演期這么短?這么快就要回去?下次什麼時候能再來?"這是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民族藝術的熱愛,對越劇藝術的熱愛。有的觀眾買了一張票,二三個人輪流換進劇場觀看。不少觀眾散場後,聚集場後,深夜留連不去。特別是最後一場,觀眾歡呼達到高潮,演員和團領導一再謝幕,並把觀眾獻上的鮮花一朵朵拋給觀眾,觀眾興奮地說:"這樣的盛況,在香港是很少見到的"為此,報刊發表了不少評論、報導等文章,計有170篇之多,圖片也有125幅,對演出作了熱情的報導和很高的評價。
這次演出是艱苦的,16天折裝台13次,連續工作了7個通宵(舞台隊),尤其是在百麗殿,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少同志比喻為"想不到比上山下鄉演出還要艱苦"。他們靠團結戰鬥的集體力量,堅持了演出,創造了奇蹟。
演出既滿足了老觀眾,又爭取了新觀眾。據說光從台灣、日本、美國、新加坡趕來的觀眾就有300多人。演出團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宣傳黨和國家政策,對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對香港社會的穩定,對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的聯繫,起了很好的溝通作用。
赴香港參加"中國戲曲匯演"(1985年)
1985年12月,上海市組成了赴香港聯合演出團,參加由香港市政府主持的"香港一九八五年中國戲曲匯演"。聯合演出團由團長吳雲溥,副團長劉覺、童雙春(兼秘書長)帶領。一行26人於12月17日抵港。聯合演出團由劇院9名女青年(最大21歲,最小的17歲)和9名樂隊、舞美工作人員,上海滑稽團4名演員和上海評彈團2名演員組成。他們是:陳穎、孫智君、華怡青、胡敏華、溫沛、錢麗亞、章瑞虹、黃慧李平張如君。帶去劇目有:越劇《賴婚記》、《黛玉葬花》、《焚稿》、《打金枝》、《拾玉鐲》、《陽告》、《上路》;滑稽獨腳戲《吃酒水》、《新老法結婚》、《南腔北調》及評彈《描金鳳》片斷等。
從12月19日起至22日,共演出4場,場場爆滿,贏得滿堂彩聲。這充滿著鄉音、鄉情的聯合演出,很適合上海、江浙籍同胞的口味,獲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他們對劇院9名女青年評價很好,認為師承各個流派、功底厚實,不亞於浙江"小百花"。她們均第一次踏上香港舞台,且4天的演出全是她們壓台,被觀眾稱?quot;一束小百花,光閃閃水靈靈!"
演出結束後於27日演出團乘錦江輪離港,30日返滬。
赴香港進行商業性演出(1986年

越劇越劇

1986年5月,劇院應香港聯藝娛樂有限公司的邀請,組成了以"上海越劇團"冠名的赴港演出團,團長樂美勤,副團長呂瑞英、紀乃鹹,秘書長衛震華,袁雪芬任藝術總指導。1986年5月11日,一行演職員68人抵港。該演出團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和臨時團支部,黨支部書記樂美勤,團支部書記趙志剛。主要演員有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趙志剛、陳琦、金美芳、沈於蘭、華怡青、陳穎、許傑、史濟華等。攜帶劇目有《紅樓夢》、《花中君子》、《三看御妹》、《何文秀》、《彩樓記》、《梁山伯與祝英台》及折子戲《送鳳冠》、《盤妻》、《賴婚記》等6台大戲和3台小戲。這次赴港,除張桂鳳、呂瑞英以及中青年演員金美芳、沈於蘭等外,基本上由趙志剛、華怡青、陳穎、胡敏華、孫智君、連玉燁、許傑等青年"擔綱"主演了16個劇目中的10個。這是劇院首次在港推出這樣一批青年演員。
演出是相當成功的,香港各種報紙紛紛報導:"新人唱做俱佳確可接班"、"戲未醉時人先醉"等。對男女合演作了肯定和認可。報刊報導、評論、專訪等文章計有238篇,12萬多字,圖片117幅。
演出團出發之前,原以為香港觀眾不喜歡男女合演,甚至香港越劇票友協會主席劉浩清夫人告誡說:"男演員最多去2名,去多了觀眾反感,沒有人買票。"劇院冒險,挑選了2台大戲、3個折子戲,6個男演員。結果當趙志剛的"嘆鐘點"一亮相,都稱唱得好。接著《何文秀》、《花中君子》的演出,天天都有報紙稱讚趙志剛為"尹派傳人",幾乎一時成了趙志剛熱。最後一場《何文秀》演出,鼓趙志剛的掌聲達50多次。原定在港演出17場,後因觀眾要求加演了5場,共22場。演出至6月11日結束。
赴港參加"上海戲曲晚會"(1987年)
應香港越劇票房邀請,上海組成了小型演出隊,參加了由香港區域市政局主辦?quot;上海戲曲晚會"演出。小型演出隊由上海越劇院演員、滬劇演員、甬劇演員、滑稽戲演員14名組成,演職員共22人,由文化局孫肇基帶隊於1987年3月25日赴港。他們是:戚雅仙畢春芳、沈於蘭、陳琦、張小巧、萬茜、陳東文、朱祝芳、童雙春、李青、吳雙藝、翁雙傑、王盤聲、徐鳳仙等。演出劇目有越劇折子戲《哭祖廟》、《雀盟》、《贈塔》、《後見姑》等;滬劇清唱:"志超讀信"、"陸雅臣求岳母"等;甬劇清唱"西湖十景"、"九子圖"、"天要落雨娘要嫁"等;滑稽獨腳戲《新南腔北調》、《調查戶口》、《拉黃包車》等。演出6台不同節目,觀眾反響強烈,贏得滿台彩,報導說:掌聲如雷,觀眾的手都拍紅了。
演出自1987年3月29日始至4月3日結束。
紅樓劇團參加香港" '87中國地方戲曲展"(1987年)

1987年9月初,由香港聯藝娛樂公司主辦" '87中國地方戲曲展"活動。邀請了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陝西省華劇團、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吉林省吉劇團、天津

越劇越劇

市青年京劇團五大劇種參加。紅樓劇團組成了40多人的參演團,徐玉蘭任團長,王文娟、徐抗生為副團長,於8月28日赴港。參演劇目有《紅樓夢》、《追魚》、《皇帝與村姑》、《長樂宮》、《華麗緣》五台大戲。主要演員有徐玉蘭、王文娟、錢惠麗、王志萍、單仰萍、張月芳、汪秀月、孟麗英等。演出13場,觀眾15 600人次。
9月1日晚,在新光戲院首演《紅樓夢》一炮打響,被稱為劇團"秘密武器"的錢惠麗、王志萍、單仰萍,被越劇觀眾一致公認為"越劇大師嫡傳弟子",無論從扮相、身段還是神韻,頗具其師徐王風範,大受觀眾的好評和讚賞。徐王聯袂登台獻演《皇帝與村姑》、《華麗緣》,觀眾如痴如醉,轟動港九!演到最後兩天,連從不售票放觀眾的新光戲院樓廳,也破例出票迎賓,盛況空前。五大劇種參展,被港報評為"五大劇種,齊放光華","越劇在港壓倒一切劇種"。
演出期間,蒞場欣賞越劇的有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知名人士霍英東、張有興、張建華、王光英、俞振飛等。演出至9月11日止。
參與香港"上海戲曲藝術晚會"(1988年)
由香港越劇票房會長張文華、卜嘯龍策劃統籌,香港越劇票房和市政局文藝組邀請,上海組成了戲劇演出團,參加在香港市政局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上海戲曲藝術晚會"演出。演出團由越劇、滬劇、滑稽三個劇種組成,1988年4月23日,演出團一行20多人,在團長張福根帶領下抵港。從4月25日起至4月29日,連演5晚,每晚均有三個劇種同場演出,劇目晚晚不同。越劇演出為折子戲《三笑》、《三看御妹》,滬劇有《庵堂相會》之"攙橋、盤夫",《雷雨》之"花園會"及《碧落黃泉》之"讀信、臨終"等,加上滑稽小段《叫花哥哥》、《水淹七軍》、《電視世界》等。參演的演員有畢春芳、周雅琴、魏蘭芳、張小巧、單林英、沈於蘭、王少樓、吳小樓、陳少春、張東娟、徐涵英、茅善玉、徐俊、童雙春、李青?5人。
赴香港進行商業性演出(1988年)
1988年5月下旬,劇院應香港萬豐公司(香港越劇票房)經理卜嘯龍先生之邀,組成了以著名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為藝術總指導、呂瑞英為團長的赴香港演出團,副團長為楊金福、紀乃鹹,秘書蔡秀玉,一行40人於5月27日抵港,從5月31日起至6月13日在香港作為期14天的商業性演出。
演出團以劇院三團(男女合演)的青年演員為基本隊伍,他們是趙志剛、史濟華、張國華、孫智君、連玉燁等,著名表演藝術家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以及呂瑞英、金採風等也參加了演出。帶去的劇目為《西廂記》、《劈山救母》、《漢文皇后》、《玉鐲冤》、《花中君子》、《狀元打更》6台大戲及《九斤姑娘》、《剔目》、《前見姑》、《後見姑》等2台大戲,在香港新光戲院公演16場,平均上座率8成左右,受到了香港觀眾的熱烈歡迎。
如果說男女合演於86年在香港初步嘗試的話,那么這次男女合演的成功則站住了腳跟。演出大部分不是靠組織而是由票房直接出票的,戲越演出票情況越好,其中幾場基本滿座(達九五成左右)。而且這次新聞輿論界對男女合演表現出異常的關注,短短14天,就有100多篇報導和評論。連平日很少反映大陸文藝的中右報紙--《今天日報》,也用半版篇幅報導了這次演出盛況,稱越劇是"地方戲劇之首","最有號召力的劇種"。並稱男女合演是"越劇皇子",提倡者是周恩來。

越劇越劇

不少報紙稱讚這次演出劇目不是一味的愛情戲,而是"一出出新戲,借古諷今,有現代使命感。"特別稱讚《漢文皇后》、《玉鐲冤》和《花中君子》對現實有作用,應該多演。
通過演出,使三團的青年演員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對男女合演更加充滿了信心,覺得男女合演事業大有希望、大有奔頭。
"訪美演出團"經港公演(1988年)
1988年10月18日,香港萬豐公司經理卜嘯龍先生向上海市文化局外事處、上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公司發涵邀請上海越劇院組成"訪美演出團"經港公演。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批件同意由名譽院長袁雪芬為團長兼任藝術指導,率領越劇、滑稽團於12月赴香港商業演出,結束後於89年1月再赴美演出。規定赴港為24人,赴美為20人。後因美國紐約等地天氣寒冷,故赴美演出延遲到89年上半年成行。
演出團主要演員有傅全香、金採風、畢春芳、張小巧、陳琦、沈於蘭、胡佩娣、童雙春、王雙慶等9人。演出劇目有《十八相送》 、《回十八》、《樓台會》、《前見姑》、《贈塔》、《後見姑》、《三蓋衣》、《送鳳冠》,滑稽"各派越劇"、"雙簧"等。這次赴港演出,主要是為了檢驗一下這些劇目的選擇、演員的搭配是否適當,聽取香港觀眾的意見和反映,所以它是赴美演出前的一次預演。
演出團於88年11月3日成立,5日正式開排,12月24日赴港,從12月30日首場演出至1989年1月1日,共3天,演出4場。演出十分成功,往往謝幕達數分鐘之久。據卜嘯龍先生反映,歷次來港演出團中這次藝術質量最高,演員搭配是新的,有新鮮感。為此,香港的輿論也都比較重視,各報刊發表訊息和評論共60篇,特別對老戲新搭配表現了濃厚的興趣。
演出團在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後,於1989年1月10日返滬。
紅樓劇團赴港演出(1991年)
應寧波旅港同鄉會有限公司邀請,由香港聯藝娛樂公司主辦,劇院紅樓劇團組成了61人赴港演出團(包括演員28名、樂隊15名、舞美隊13名、對外文化交流演出公司代表1名),由局戲劇處處長徐抗生任團長,副院長薛允璜任副團長,紅樓劇團正副團長丁志願、吳兆芬任正副秘書長,著名表演藝術家徐玉蘭、王文娟、金採風任藝術指導,於1991年11月20日至11月29日,在香港新光戲院演出了6台大戲和2台小戲,計10天12場(其中一場為義演)。6台大戲為《紅樓夢》、《紫玉釵》、《李娃傳》、《真假駙馬》、《桃李梅》、《蓮花女傳奇》:2台小戲為折子戲《黛玉進府》、《樓台會》、《書房會》、《送鳳冠》及《打

越劇越劇

金枝》等。演出幾乎場場客滿,甚至爆滿,觀眾達11 000多人次。
紅樓劇團此行,是今年4月與原青年團調整合併後的第一次出訪,成敗得失,為上下左右、港澳各界所關注。由於全團上下努力,三位前輩藝術家的的認真把關,演出相當成功,僅24日日場一場折子戲,全場掌場聲近90次之多,觀眾和報界反映:原來熟悉的錢惠麗、單仰萍、王志萍、陳穎、章瑞虹藝術上比前更成熟了:幾位來港初露頭角的方亞芬、章海靈、裴燕、張詠梅"出乎意料的滿意","初到香港,一炮打響!"
此次演出,新劇目多,新人多,流派紛呈,各界反映:演員齊全,出類拔萃,令人欣賞!讚揚調整後的"紅樓劇團面目一新","流派薈萃,劇目豐富,看了實在過癮"。
此次演出還創下了兩個史無前列:一是頭天到港,第二天就公演;二是劇目一天一輪換,每晚都要通霄達旦,連續作戰,團長徐抗生,秘書丁志願帶頭苦幹,自始至終與舞美隊共同戰鬥,堅守在第一線。演出的最後一場是由香港婦女華東賑災委員會主辦,演出團三位藝術指導徐玉蘭、王文娟、金採風及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與香港票友孔愛菊、趙小蝶、徐雪妹、劉泉瑜同台演出,政治意義特殊,轟動了香港!義演主持人是香港著名藝人汪明荃及大陸著名相聲藝術家姜昆,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秦文俊、張浚生親自出席觀看,劉海粟、周文軒、孔翔千、劉浩青等知名人士也熱情到場。義演共籌得善款100萬港元,此款不日即送予安徽省重災區霍邱縣人民用於重建家園。演出時觀眾群起鼓掌,台上台下按節拍熱烈呼應,場面十分感人。義演結束後,演出團於12月2日返滬。
紅樓劇團赴港參加"紅樓夢文化藝術展"(1993年)
由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肖炎任團長,文化局戲劇處處長徐抗生和劇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尤伯鑫任副團長,紅樓劇團團長長丁志願任秘書長的赴港演出團,一行63人(演員28名、樂隊16名、舞美隊13名、團部5名、文化局對外文化交流公司代表1名。其中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金採風為特邀藝術指導),於1993年10月29日至11月20日,赴港參加了由香港文化藝術委員會、香港聯藝機構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紅樓夢文化藝術展》演出,先後在港島的新光戲院和九龍的香港文化中心推出7台大戲,2台折子戲,成功地進行了16場演出,觀眾近2萬人次。帶去的7台大戲為:《紅樓夢》、《西廂記》、《孟麗君》、《紫玉釵》、《孔雀東南飛》、《真假駙馬》、《皇帝與村姑》;2台折子戲有《焚稿》、《哭靈》等。主要演員除特邀藝術指導外,還有錢惠麗、方亞芬、陳穎、章瑞虹等。
參加這次《紅樓夢文化藝術展》演出的,除紅樓劇團外,還有安徽黃梅戲劇團,江蘇省崑劇院、香港的鄧宛霞京崑劇團和鳴芝聲粵劇團。11月2日晚首演的一場綜合演出,就有4個劇種5個劇團串連匯演《紅樓夢》,各自獻上自己的拿手摺子。這既是戲曲舞台上的創舉,也是一場無形的交流賽。演出結束後,香港新華社社長周南、副社長張浚生以及安子介、莊世平等社會名流均上台祝賀演出成功。演出過程中觀眾已有不少議論,"紅樓劇團的'焚稿'、'哭靈'最好看、最精彩、最完美"。第二天報界也稱頌越劇《紅樓夢》猶如"珠玉","以全場演出來看,上海紅樓劇團所獲得掌聲最多,形象最動人心弦"。
這次演出,既傾倒了老觀眾,又吸引了一批新觀眾。紅樓劇團因演期最長、劇目最豐富,擁有的戲迷也就最多。一些過去從未看過越劇的教授、學者、學生也紛紛前來觀摩。同時也吸引了一些研究中國文學的外國專家,他們觀後都說:"你們的戲很美,劇本很美,舞台很美,音樂也很美","你們劇團確實是國家一流水平"。報刊也評論說:"上海紅樓劇團陳營鼎盛,精英匯集、流派紛呈","名師高徒共冶一爐","越劇名派皆有接班人"。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正大綜合有限

越劇越劇

公司董事長翁炳榮等觀看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現在的紅樓,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好",並親切會見了徐玉蘭、王文娟及紅樓劇團現任各位領導。
紅樓劇團參加第五屆澳門藝術節演出(1994年)
紅樓劇團一行65人(演員26名、樂隊15名,舞美15名,行政4名,創作人員3名,文化部外聯局1名,文化局對外文化交流公司1名),在劇院院長衛震華、副院長薛允璜、副院長兼紅樓劇團團長丁志願率領下,於1994年3月8日至10日分三批先後抵達澳門,參加由澳門文化司署主辦,澳門市政廳資助的第五屆澳門藝術節。應邀參加這次活動的文藝團體還有:內蒙古自治區歌舞團,著名演奏家劉德海等。
紅樓劇團此行為首次訪澳,故接待規格隆重。11日上午新華社澳門分社副社長親自接見了劇團領導和主要演員。澳門文化司署亦安排主要演員去澳門電視台作新聞直播、去澳門日報社接受採訪。11日下午四時,文化司署還在劇團下榻的新世界帝濠酒店舉行了紅樓劇團訪澳記者招待會。12日上午,文化司署司長布嘉麗女士又專門會見劇團領導和主要演員,預祝演出成功。
《紅樓夢》被列為本屆藝術節的重點演出劇目,12日晚在綜藝1館演出。該館系體育場,舞台是臨時搭起的,它與觀眾座位距離偏遠。但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傾倒了3000觀眾!澳門觀眾看戲一般比較冷靜冷淡,可看《紅樓夢》竟無一退場,情緒高漲,並給予雷鳴般的掌聲。澳門日報一記者說:"你們的戲比黃梅戲好,我喜歡你們的《紅樓夢》。"澳督韋奇立伉儷、澳門新華社副社長宗光耀伉儷、藝術節諮詢委員會全體成員以及諸華、高樹維伉儷、麥善道、賈樂安等知名人士到場觀賞,並在演出結束後上台接見演員, 與演員合影留念。
演出雖僅一場,但報界反響強烈,刊出的文章卻有10多篇,稱讚"滿台佳麗、花團錦簇"、"唱做俱佳,技藝精湛",《紅樓夢》是"越劇皇牌好戲"等。演出結束後,劇團於4月14日返滬。
紅樓劇團赴台灣演出(1994年)
由台灣"傳大"藝術有限公司主辦,劇院紅樓劇團一行65人(包括市文化聯誼會、記者各1名),在名譽團長袁雪芬、團長衛震華、副團長尤伯鑫、秘書長丁志願、藝術指導徐玉蘭和王文娟的率領下,於1994年5月2日至5月23日赴寶島台灣演出,這是劇院自建國以來首次赴台灣演出。帶去的劇目有院經典名劇《紅樓夢》、《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及新編宮闈喜劇《孟麗君》 、抒情悲劇《真假駙馬》、傳奇劇《蓮花女傳奇》和一台精品折子戲。
3日至9日,由團領導,藝術指導和部分主要演員共11名先期抵台,進行以系列講座為主的宣傳活動,並與媒體、社團和觀眾朋友頻繁接觸。劇團到台後除彩排外,共演出11場,11日至16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7場:18日至21日赴台中、台南、高雄、中場演出4場(這4個地方是大陸越劇團首次去演出)。
演出的6台大戲和1台折子戲,色彩斑爛,流派紛呈,情韻各異,深受台灣同胞的喜愛和歡迎。不少國民黨元老及將領也來觀看。精湛的表演深深地打動了台灣觀眾,每一場演出結束,觀眾都會長時間起立鼓掌,久久不願離去。許多觀眾情不自禁如潮般地湧向後台,圍著演員簽名、獻花、合影、問候交談,使演員無從脫身。為了保證演員的休息,不得不組織力?quot;搶出"在包圍中的演員。面對如此感動的場面,台灣演藝界前輩、東亞藝術研究會榮譽理事邵鳴皋先生感慨地說:"這樣如痴如醉的熱烈場面,已是很久未出現了"。
與此同時,台灣報界也掀起了一股評論越劇的熱潮,紛紛發表評論文章,盛讚劇院的綜合藝術水平和演出陣營。一位教授在文章中稱"越劇雖年輕,劇藝卻成熟"。《自立晚報》載文稱:"該團整體素質確為越劇界之佼佼者。" 《中國時報》讚譽:"由袁雪芬女士任首屆院長的越劇院委實不同凡響,她們演出風格清新,劇目有創意,清一色的優秀女演員表演如繁花竟艷"。尤其對幾齣大戲,贊為"百演不厭的戲碼",內容"通俗又雋永","堪稱上乘"等,推崇備至。
這次赴台演出,滿足了一批老觀眾的懷舊情緒。許多老觀眾是從大陸去定居的,"不少人是聽著抒情優美的紹興戲長大的"(《自立晚報》語),他們帶著對

越劇越劇

袁、徐、王等人的珍貴的回憶,聆聽了一遍又一遍的鄉音,感慨萬千!說:"能在台灣看到三位老藝術家,看到她們弟子的風采,這是緣份,也是福份。"
通過講座、演出、又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大學生和教授學者。在台北,不少第一次看越劇的青年大學生被感動得流淚,紛紛表示:"我們太喜歡你們的戲了!"甚至為此跟蹤到了台中再觀摩劇團的演出。在高雄師大禮堂演出的那天,劇團還應教師學生的要求,臨時增加了一場講座。為此,台北越劇研究推展會負責人姜思章先生激動地:"你們有一批青年學生觀眾是非常可喜的,這次最大的成功是播下了種子。"有的大學生構想成立越劇社專門研究越劇,輔仁大學一位女教師還諮詢電視錄像資料有無出版,她打算給學生開越劇課。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在報上兩次撰文評價越劇,確定了下一步的研究課題是越劇,並四次專程採訪了袁雪芬。
在台期間,劇團領導和部分演員曾先後拜會了海基會辜振甫會長、焦仁和秘書長,拜會了台北浙江同鄉會、聯合報報系創辦人王惕吾,會見了曾同紅樓劇團由洽談到邀演的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張豫生等。交往中堅持原則,有禮有節,落落大方,以誠相待,互訴隔絕幾十年的同胞感情,表達了希望早日三通和密切文化交流的迫切心情,氣氛熱情友好。
劇團的赴台演出,是很成功的,既擴大了影響,又贏得了聲譽,達到了"傳送鄉音,以戲會友,切磋交流、擴大溝通"的統戰目標。
赴香港演出(1996年)
為迎接97年香港回歸,應香港上海戲曲協會邀請,劇院組成了76人演出團,事隔8年之後於1996提11月25日再度赴港演出。自11月26日至12月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戲院連演13天,演出13場。獻演的劇目為《紅樓夢》、《王子復仇記》、《斷指記》、《孟麗君》、《玉簪記》、《真假駙馬》、《花中君子》和《曹植與甄洛》等8台大戲和2台折子戲。此次赴港陣營,薈萃了原紅樓、明月兩團演員,女子越劇和男女合演並舉。他們是:趙志剛、錢惠麗、史濟華、張國華、單仰萍、陳穎、許傑、孫智君、華怡青、章瑞虹、鄭國鳳章海靈、張詠梅等。
演出反響熱烈,票價竟然高至500港元。不少報紙紛紛報導:"趙志剛鏇風來港!""趙志剛八年再返香江!""俊男美女蒞港"等,為香港回歸,穩定港人民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紅樓劇團赴香港演出(2000年)

應兆進文化娛樂(香港)有限公司的邀請,由賀平為團長、錢惠麗為副團長一行57人,於2000年3月28日乘火車抵達香港。此次帶去大戲《玉簪記》、《風雪雨樵》、《碧玉簪》、《追魚》、《孟麗君》,折子戲《愛歌》、《樓台會》、《斷腸人》、《寶玉夜祭》、《葬花》、《焚稿》、《哭靈》等。主要演員有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陳穎、章瑞虹、華怡青、王志萍、鄭國鳳、章海靈等。3月31日至4月4日,在新光戲院共演出6場戲。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赴港演出兆進文化娛樂(香港)有限公司堅持不送票,不打折,完全是市場操作,這也為今後赴境外和海外市場演出探索一條新路子。據了解,六場演出賣座情況還是很不錯的。香港觀眾對紅樓劇團的這次演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覺得整台戲演出質量是高的,戲也比較好看。

演員與4年前相比有很大地進步,個別主要演員的演出更是上了一個台階,演員的演出十分認真、投入。在演出中不論是知名度高的演員,還是沒有知名度的演員,只要唱的好、做功好、戲的故事情節好,觀眾都會給予熱烈地掌聲,每次演出謝幕時,幾乎都要謝上三四次觀眾才肯離去。每場戲演出後,不少觀眾紛紛到舞台上,與我們的演員照相合影,儘管演員的演出已經很疲勞了,但她們始終堅持到最後,給香港觀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原來擔心《風雪漁樵》對香港觀眾來說是個不太熟悉的新戲,上座率也許會差些,但出乎意料的是整場演出觀眾氣氛特別熱烈,多次受劇情感染而鼓掌。演出結束後,觀眾反響十分強烈,一致認為戲很好看,應該多演幾場。從《風雪漁樵》的演出中,使我們看到,香港觀眾不但喜歡看老戲,也愛看新戲。只要我們有好的作品,同時有藝術質量作保證,加上演員努力認真地演好每一台戲,觀眾一定會歡迎的。4月6日返滬。

劇目介紹

傳統劇與古代劇

《十一郎》 《孔雀東南飛》 《風雪雨樵》 《北地王》 《打金枝》

越劇越劇

《漢文皇后》 《玉簪記》 《紅樓夢》 《血染深宮》 《三看御妹》
《西園記》 《西廂記》 《李娃傳》 《花中君子》 《孟麗君》
《春香傳》 《追魚》 《淒涼遼宮月》 《第十二夜》 《蓮花女》
《情探》 《盤夫索夫》 《魂斷銅雀台》 《則天皇帝》 《金山戰鼓》
《碧玉簪》 《箍桶記》 《新版紅樓夢》 《梁山伯與祝英台》

時裝劇與現代劇

《三月春潮》忠魂曲》 《舞台姐妹》 《祥林嫂》 《魯迅在廣州》
《早春二月》

其它劇目

《蔡鍔與小鳳仙》 《蝴蝶夢》 《倩女離魂》 《寇準罷宴》 《舞台姐妹·飲恨》
《末代皇后》 《客店成親》 《梅龍鎮》 《沙漠王子》 《楊乃武》 《斷指記》 《狀元打更》

主要作品

歷年來,劇院創作、改編、整理的傳統戲、歷史戲和現代戲共300多出,產生了《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四大代表作,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作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八屆國際電影節上,榮膺“音樂片獎”。不少劇目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榮獲劇目獎、導演獎、演出獎、音樂作曲獎、舞台美術獎等。
進入80年代,劇院創作演出了《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漢文皇后》、《花中君子》、《孔雀東南飛》、《西園記》、《淒涼遼宮月》、《血染深宮》、《蓮花女傳奇》、《魂斷銅雀台》、《第十二夜》、《王子復仇記》、《玉簪記》、《女皇與公主》、《舞台姐妹》、《楊乃武》、《風雪漁樵》、《沙漠王子》等一大批好戲。其中《血染深宮》榮獲文化部和中國劇協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

主要活動

劇院曾先後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前蘇聯、越南、朝鮮、新加坡、泰國、日本、法國、美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主要演員

劇院現有主要演員:劉覺(代表作品《魯迅在廣州》,《三月春潮》),單仰萍(代表作品《孟麗君》,《舞台姐妹》,《虞美人》),趙志剛(代表作品《浪蕩子》,《沙漠王子》),錢惠麗(代表作品《紅樓夢》,《舞台姐妹》),方亞芬(代表作品《蓮花女傳奇》,《紫玉釵》),陳穎(代表作品《李娃傳》,《斷指記》),章瑞虹(代表作品《孔雀東南飛》,《風雪漁樵》)、黃慧(代表作品《碧玉簪》、《救風塵》)等。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高瑾越劇團
凱歌越劇團
中華越劇團
虎風越劇團
香港特區越劇院
四平專區越劇團
兵團越劇團
青海省越劇團
寧夏越劇團
開封市越劇團
貴陽市越劇團
重慶市越劇團
全香劇團
酒泉市越劇團
丹桂劇團
紅藝北方越劇團
群星北方越劇團
紅雲北方越劇團
互助北方越劇團
天星劇團
紅旗越劇團
天然舞台
耒陽縣越劇團
合肥市越劇團
蕪湖市越劇團
鷹潭市越劇團
標準劇團
玉山縣越劇團
橫峰越劇團
上饒市越劇團
贛州市越劇團
九江市越劇團
南昌市越劇團
建寧縣越劇團
清流縣越劇團
將樂縣越劇團
政和縣越劇團
松谿縣越劇團
廈門市越劇團
光澤縣越劇團
寧化縣越劇團
柘榮縣越劇團
崇安縣越劇團
沙縣越劇團
邵武縣越劇團
長汀縣越劇團
福鼎縣越劇團
建陽縣越劇團
越華劇團
蘇州市越劇團
民生劇社
鎮江市越劇團
南通市越劇團
水雲劇團
溫嶺市青年越劇團
玉環縣越劇團
天台縣越劇團
仙居越劇團
黃巖縣越劇團
溫嶺縣越劇團
三門縣越劇團
台州越劇團
慶元縣越劇團
雲和縣越劇團
青田縣越劇團
遂昌縣越劇團
龍泉縣越劇團
麗水市越劇團
常山縣越劇團
開化越劇團
永康越劇團
蘭溪越劇團
衢州市越劇團
金華專區越劇團
金華市越劇團
永嘉縣越劇團
洞頭縣越劇團
泰順縣越劇團
平陽縣小百花越劇團
瑞安市越劇團
溫州市越劇團
上虞市小百花越劇團
嵊縣越劇團
諸暨市越劇團
新昌越劇團
越吟舞台
嵊縣趙馬業餘越劇團
魯迅越劇團
普陀縣越劇團
定海縣越劇團
嵊泗縣越劇團
岱山縣越劇團
朝民越劇團
榮藝越劇團
舟山小百花越劇團
寧海縣越劇團
象山縣越劇團
奉化縣越劇團
慈谿縣越劇團
鎮海縣越劇團
餘姚市越劇團
鄞縣越劇團
寧波小百花越劇團
第一舞台
湖州市越劇團
長興縣越劇團
海寧縣越劇團
昌化越劇團
嘉善縣越劇團
桐鄉縣越劇團
德清縣越劇團
平湖越劇團
海鹽縣越劇團
安吉縣越劇團
嘉興市越劇團
杭州黃龍越劇團
建德越劇團
蕭山越劇團
素鳳舞台
淳安越劇團
富陽越劇團
臨安越劇團
桐廬越劇團
民藝劇社
越升舞台
杭州越劇團
浙江越劇院三團
瑞雲舞台
鴻慶堂
鴻禧堂
鴻福堂
浙江省越劇實驗劇團
靜安越劇團
盧灣越劇團
慶升社
崇明縣越劇團
南匯縣越劇團
松江縣越劇團
川沙縣越劇團
奉賢縣越劇團
上海市青年越劇團
袁生木戲班
梅朵阿順班
振奮越劇團
天鵝越藝社
合眾越劇團
華東越劇實驗劇團
合作越劇團
復興越劇團
春光越劇團
玉蘭劇團
雲華劇團
少壯劇團
東山越藝社
芳華劇團
天紅劇團
紅星劇團
錢景松李世泉班
廣豐縣越劇團
武漢市越劇團
寧波市越劇團
西安市越劇團
蘭州市越劇團
天津市越劇團
杭州越劇院
浙江越劇改革劇組
飛鳴越劇團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
餘杭市小百花越劇團
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無錫市越劇團
浙江越劇二團
雪聲劇團
南京市越劇團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浙江越劇一團
虹口越劇團
上海越劇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