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劇一團

浙江越劇一團

前身是杭州市軍管會文教部文化處於1949年10月籌建的越劇演出隊。同年 12月浙江省文工團成立,越劇隊編為第四隊。1951年改編為浙江文工團歌劇隊一隊。1953年初易名浙江歌劇團一隊,年底浙江歌劇團改稱浙江越劇團。1957年5月定名為浙江越劇一團。1968年8月該團併入浙江越劇鬥批改幹校。1979年 4月恢復建制。1985年4月更名為浙江越劇院一團。1985年底有演職員約70人。

簡介

浙江越劇一團浙江越劇一團

1952年春,全省文工團整編學習後於5月17日重新建立浙江省文工團。以浙江省越劇實驗劇團為基礎,吸收部分文工團員組成所屬歌劇隊一隊,繼承發揚女子越劇,以演古裝戲為主。其為浙江越劇一團前身。1953年6月文工團撤銷,分成浙江歌劇團與浙江話劇團。9月,歌劇團又改稱為浙江越劇團。1957年5月7日,所屬一、二兩隊分團,一隊定名為浙江越劇一團,編制82人。1964年始,兼行男女合演。1965年分配進部分省文藝學校越劇班首屆畢業生,多數演出男女合演現代戲。

歷史沿革

浙江越劇一團浙江越劇一團

1968年8月始和浙江越劇二團、杭州越劇團、省文藝學校、浙江崑劇團合成浙江越劇“鬥批改”幹校。其間,多數女演員被分配到各個工廠。

1979年4月恢復建制,人員已大換班,近70人。1985年4月,成立浙江越劇院,更名為浙江越劇院一團。定編制50人。浙越一團在20世紀50、60年代綜合藝術力量雄厚,演員陣容整齊強盛,是浙江省女子越劇的中心和示範劇團,推動並開創了浙江省越劇發展的極盛時期。為接待外國元首和文化藝術團體等,頻繁進行招待演出與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彭德懷陳毅班禪等中央領導都曾先後觀看演出。1960年3月20—21日,周總理在杭州分兩次觀看《胭脂》後說:“浙江又出了一個好戲,可以和《十五貫》媲美。可以招待外賓。”

劇目

浙江越劇一團浙江越劇一團

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1959年由香港華文公司拍成彩色戲曲藝術片)、《張羽煮海》、《秦香蓮》、《三姐下凡》、《劉海砍樵》、《庵堂認母》、《盤夫》、《盤夫索夫》、《春香傳》、《小姑賢》、《拾玉鐲》、《葛麻》、《打金枝》、《屈原》、《晴雯之死》、《陳妙常》、《高機與吳三春》、《珍珠塔》、《孔雀東南飛》、《御河橋》、《清宮怨》、《穆桂英》、《芙蓉花》、《父子恨》、《滾繡球》、《北地王》、《謝瑤環》、《胭脂》、《鴛鴦譜》、《青虹劍》、《于謙》等。演出的主要現代劇目有:《三八水庫》、《躍進的道路》、《徐雙喜》、《雞毛飛上天》、《李雙雙》、《血淚盪》、《年青一代》、《豐收之後》、《社長的女兒》、《女飛行員》、《紅珊瑚》、《瓊花》、《紅嫂》、《桃紅稻香》及《打銅鑼》、《紅松站》等一批小戲。

1954年8—9月,在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演出了《庵堂認母》、《盤夫索夫》、《竇公送子》。姚水娟、屠笑飛陳佩卿錢鑫培獲演員一等獎;薛鶯、謝素雲、金寶花、吳劍芳、裘大官獲演員二等獎,姚桂芳、高佩、王愛勤、劉鵬奎獲演員三等獎;張茵獲獎狀。《庵堂認母》獲劇目獎(陳靜整理)、導演獎(陳靜,姚傳薌)、音樂改革獎(盧炳容作曲);《盤夫》(金松整理)定為推廣劇目。9—11月,《庵堂認母》、《盤夫》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庵堂認母》獲劇本改編二等獎、演出獎、導演獎、音樂演出獎;金寶花、薛鶯獲演員二等獎;《盤夫》獲演出獎;姚水娟獲演員一等獎,陳佩卿獲演員二等獎;主胡賀仁忠獲樂師獎。

浙江越劇一團浙江越劇一團

1957年夏,《孔雀東南飛》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獲優秀演出獎、劇本二等獎(徐為改編);張茵、陳佩卿、屠笑飛獲演員一等獎,裘大官獲演員二等獎;徐為、姚傳薌獲導演獎,盧炳容獲音樂整理改編獎,賀仁忠、何占豪獲樂師獎,樂隊獲音樂伴奏獎,舞美隊獲舞美製作管理獎。

1954年2—3月,參加全國人民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赴舟山進行慰問演出。隨後又赴金華慰問歸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8年10—12月,隨全國人民慰問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歷時50多天,受到指戰員好評。

演員

姚水娟張茵陳佩卿、屠笑飛、金寶花尹小芳、錢鑫培、裘大官謝素雲、吳劍芳、姚桂芳、高佩姚劍英王列鍾凡周瑛李培珍吳德芳等。 

編導

浙江越劇一團浙江越劇一團

陳靜、胡汝慧徐為、任賢璋等;技導老師有:姚傳薌、胡敏;作曲有:盧炳容、賀仁忠、吳昌年王季純等;舞美設計有:裘雲飛、羅志摩、周紀洪等。呂家振、陳獻玉先後擔任主要領導。  

1979年恢復建制後,主要實行男女合演。演出主要劇目有:《古墓香魂》、《胭脂》(1980年由香港長城影業公司與浙江電影製片廠拍成寬銀幕戲曲藝術片)、《龍鳳怨》(由浙影廠拍攝成彩色戲曲藝術片,易名為《花燭淚》)、《天國春秋》、《天之驕女》(魏峨編劇1983年首屆省戲劇節中獲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柳玉娘》、《謝瑤環》、《徐九經升官記》、《畫眉》、《劍影丹心》等。

1980年8—9月在全省青年演員會演中張志明獲一等獎,周雲娟、宋順發獲二等獎。

男演員

張志明郁尚校、宋順發、邵龍、陳明水、劉關根、任永鑫、陳堅、陳平天等。

女演員

高佩、姚劍英、周雲娟、李培珍、尹欽陽、錢愛玉丁萼華、譚粉英、鍾凡、吳德芳、張瑞春倪彩萍等。

編劇

魏峨等;導演:胡汝慧、阮敏、楊小青等;作曲:胡夢橋、談聲賢、吳昌年、顧達昌、何直偉;舞美設計:羅志摩、龔景充等。

團長

金寶花(兼藝術指導),副團長:胡夢橋、陳西斌(副支書)、陳寶發。  

榮譽

浙江越劇一團浙江越劇一團

成立浙江越劇院後恢復女子越劇,男演員集中到浙江越劇院三團。1985年秋,以《丹青奇緣》參加省第二屆戲劇節獲演出獎、導演獎(楊小青、高佩)。

書記王列,副團長吳兆千陳寶發尹欽陽。後章流調入任書記。

相繼演出《西泠風月》、《討飯國舅》、《孟麗君》、《莫問奴歸處》等劇。1990年經整改後併入與三團重新組建的浙江越劇團。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高瑾越劇團
凱歌越劇團
中華越劇團
虎風越劇團
香港特區越劇院
四平專區越劇團
兵團越劇團
青海省越劇團
寧夏越劇團
開封市越劇團
貴陽市越劇團
重慶市越劇團
全香劇團
酒泉市越劇團
丹桂劇團
紅藝北方越劇團
群星北方越劇團
紅雲北方越劇團
互助北方越劇團
天星劇團
紅旗越劇團
天然舞台
耒陽縣越劇團
合肥市越劇團
蕪湖市越劇團
鷹潭市越劇團
標準劇團
玉山縣越劇團
橫峰越劇團
上饒市越劇團
贛州市越劇團
九江市越劇團
南昌市越劇團
建寧縣越劇團
清流縣越劇團
將樂縣越劇團
政和縣越劇團
松谿縣越劇團
廈門市越劇團
光澤縣越劇團
寧化縣越劇團
柘榮縣越劇團
崇安縣越劇團
沙縣越劇團
邵武縣越劇團
長汀縣越劇團
福鼎縣越劇團
建陽縣越劇團
越華劇團
蘇州市越劇團
民生劇社
鎮江市越劇團
南通市越劇團
水雲劇團
溫嶺市青年越劇團
玉環縣越劇團
天台縣越劇團
仙居越劇團
黃巖縣越劇團
溫嶺縣越劇團
三門縣越劇團
台州越劇團
慶元縣越劇團
雲和縣越劇團
青田縣越劇團
遂昌縣越劇團
龍泉縣越劇團
麗水市越劇團
常山縣越劇團
開化越劇團
永康越劇團
蘭溪越劇團
衢州市越劇團
金華專區越劇團
金華市越劇團
永嘉縣越劇團
洞頭縣越劇團
泰順縣越劇團
平陽縣小百花越劇團
瑞安市越劇團
溫州市越劇團
上虞市小百花越劇團
嵊縣越劇團
諸暨市越劇團
新昌越劇團
越吟舞台
嵊縣趙馬業餘越劇團
魯迅越劇團
普陀縣越劇團
定海縣越劇團
嵊泗縣越劇團
岱山縣越劇團
朝民越劇團
榮藝越劇團
舟山小百花越劇團
寧海縣越劇團
象山縣越劇團
奉化縣越劇團
慈谿縣越劇團
鎮海縣越劇團
餘姚市越劇團
鄞縣越劇團
寧波小百花越劇團
第一舞台
湖州市越劇團
長興縣越劇團
海寧縣越劇團
昌化越劇團
嘉善縣越劇團
桐鄉縣越劇團
德清縣越劇團
平湖越劇團
海鹽縣越劇團
安吉縣越劇團
嘉興市越劇團
杭州黃龍越劇團
建德越劇團
蕭山越劇團
素鳳舞台
淳安越劇團
富陽越劇團
臨安越劇團
桐廬越劇團
民藝劇社
越升舞台
杭州越劇團
浙江越劇院三團
瑞雲舞台
鴻慶堂
鴻禧堂
鴻福堂
浙江省越劇實驗劇團
靜安越劇團
盧灣越劇團
慶升社
崇明縣越劇團
南匯縣越劇團
松江縣越劇團
川沙縣越劇團
奉賢縣越劇團
上海市青年越劇團
袁生木戲班
梅朵阿順班
振奮越劇團
天鵝越藝社
合眾越劇團
華東越劇實驗劇團
合作越劇團
復興越劇團
春光越劇團
玉蘭劇團
雲華劇團
少壯劇團
東山越藝社
芳華劇團
天紅劇團
紅星劇團
錢景松李世泉班
廣豐縣越劇團
武漢市越劇團
寧波市越劇團
西安市越劇團
蘭州市越劇團
天津市越劇團
杭州越劇院
浙江越劇改革劇組
飛鳴越劇團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
餘杭市小百花越劇團
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無錫市越劇團
浙江越劇二團
雪聲劇團
南京市越劇團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浙江越劇一團
虹口越劇團
上海越劇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