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越劇團

寧夏越劇團於1958年成立於寧夏省銀川市,演藝了眾多經典作品深受百姓喜愛,並為中國越劇瑰寶培育了大批優秀的演員。

簡介

寧夏越劇團1958年9月於銀川成立。由上海華藝越劇團為基礎,補充光藝越劇團紅花越劇團部分演職員組建而成。劇團編在寧夏京劇院屬下,稱為“寧夏京劇院三團”。團長王素琴、副團長陳月芳。從1958年到1960年,劇團先後到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和寧夏南部山區為工人、農民進行演出。

作品

寧夏越劇團演出的劇目有《劉海戲金蟾》、《裴航遇仙記》、《水仙宮》、《武大郎之死》、《呂布與貂蟬》、《三不願意》、《探陰山》、《御河橋》、《紅色風暴》、《五姑娘》、《劉三姐》、《苦菜花》、《瓊花》、《李雙雙》、《紅珊瑚》、《珍珠塔》、《三女搶板》、《周仁獻嫂》、《春草闖堂》、《恩仇記》、《孟麗君》等,此外還排練演出了《陳琳與寇珠》、《情探》、《桃花扇》、《梁山伯與祝英台》、《穆桂英掛帥》、《徐秋影案件》、《山村姊妹》、《姆媽》等。

經歷

1960年下半年該團建立了黨小組,沈慧生是該團的第一名黨員。1961年,上級委派李永華任劇團黨支部書記兼編導,此時劇團從寧夏京劇院分出,正式命名為“寧夏越劇團”。該團下設藝術委員會,沈慧生為主任。為了送戲下鄉下廠,全團60餘人分為兩個演出隊,由方嘉偉、王玉萍、徐振寧、錢鶴峰任演員隊長。舞台美術隊由陳明春、梁誼仁負責,樂隊由胡志強、梁阿海負責,總務由邵鑫元負責,劇務由南微、汪引負責。1962年,該團由團長王素琴、副團長陳月芳、支部書記李永華帶隊,從銀川出發,沿途在蘭州、西安、寶雞、開封、洛陽、蘇州、鎮江、無錫、南京、上海等地巡迴演出。他們所帶的《玉鳳簪》、《武大郎之死》和《桃花扇》三個劇目,受到了沿途各省市觀眾的熱烈歡迎。到達上海後,袁雪芬親臨劇團駐地和劇場給演員們進行輔導。上海市文化局、文聯還組織了多次座談會,會上《玉鳳簪》的創作和演出受到一致讚揚。1963年劇團又一次到江南巡迴演出,他們帶了《三關排宴》和現代戲《向陽商店》等劇目。在杭州演出期間,“江南活武松”蓋叫天觀看了該團演出的《武大郎之死》,對演出給予了有益的指教。

該團在寧夏演出期間,為了解決寧夏本地民眾聽不懂浙江話的困難,因而念白儘可能使用國語,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他們還採用寧夏道情寧夏數花的演唱形式為農民演出。這個時期劇團在區內外經常上演的劇目有《穆桂英掛帥》、《武大郎之死》、《呂布與貂蟬》、《三不願意》、《三關排宴》、《御河橋》、《恩仇記》、《十八相送》、《呆大照鏡》、《三月三》、《九營泉》、《風雪擺渡》、《軍民魚水情》、《十年樹木》、《山花爛漫》、《瓊花》、《苦菜花》、《李雙雙》、《紅珊瑚》、《爭兒記》等。1969年,劇團被撤銷,演職員分配到其他行業,王素琴、陳月芳赴“五七”幹校勞動,戲箱、道具分歸寧夏京劇團和秦腔劇團所有。

978年9月上級決定恢復寧夏越劇團。恢復後的臨時領導小組由沈慧生、邵鑫元、張桂春、李至剛、陳明春五人組成。1979年11月組成了以張桂春為書記,王素琴為團長,陳月芳、沈慧生為副團長的臨時領導班子。1980年上級正式任命王素琴為團長,陳月芳為副書記兼副團長,馮鵬飛為副團長。1982年任命張桂春為書記。該團恢復後,寧夏京劇團和秦腔劇團將戲箱、道具等原物奉還,保證了該團恢復後的正常演出。原該團的演員也都從各行各業返回越劇團,恢復了原有的陣容。主要演員有王素琴(花旦,9歲學戲,先後在上海少壯越劇團華藝越劇團搭班演出,塑造過多種性格的婦女形象,博得觀眾喜愛)、陳月芳(小生)、沈慧生(小生,先後在上海素琴越劇團、月升越劇團、友誼越劇團等搭班演出,戲路寬,正反面人物都能扮演)、王玉萍(小生,受過尹桂芳親傳,唱念做都有尹派風範)、夏玉琨(小生,1946年在上海裘鳳仙班學藝,擅長扇子功)。此外還有許黎瑞(老生)、方嘉偉(老生)、鄭孝娥(青衣)等。

1980年4月,劇團進行了恢復後的第一次巡迴演出,帶著《釵頭鳳》、《葉香盜印》、《恩仇記》等劇目,赴天津、泰安、徐州、南京、上海、蘇州、杭州、溫州等地。為此,杭州電視台播放了題為《塞上江南一朵花》的電視報導,反映了寧夏越劇團巡迴演出深受觀眾歡迎的概況。浙江電視台為《釵頭鳳》全劇進行了實況錄像。上海電視台轉播了《釵頭鳳》的演出實況。1981年下半年,該團帶著《文武香球》、《霓裳恨歌》和新編歷史劇《康熙訪寧夏》等劇目第二次赴江南巡迴演出。在上海,尹桂芳親自擔任了《文武香球》的藝術顧問。

恢復建制後的寧夏越劇團,為了改變青黃不接的狀況,1979年冬從浙江嵊縣招收了17名男女學員,其中包括舞台美術、演奏員各二人。這些學員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他們經“越劇之家”代培一年多,於1981年春節前回到寧夏。這批學員中的李斐娟、石亞軍、袁曉平、魏鑫、袁新華、俞惠民、錢峰等均已獨當一面。寧夏越劇團編導有劉南微、汪引、陶熊、徐文輝、李永華、牛復奎等。先後擔任團領導的有王素琴、陳月芳、李永華、張桂香、馮鵬飛、沈慧生。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高瑾越劇團
凱歌越劇團
中華越劇團
虎風越劇團
香港特區越劇院
四平專區越劇團
兵團越劇團
青海省越劇團
寧夏越劇團
開封市越劇團
貴陽市越劇團
重慶市越劇團
全香劇團
酒泉市越劇團
丹桂劇團
紅藝北方越劇團
群星北方越劇團
紅雲北方越劇團
互助北方越劇團
天星劇團
紅旗越劇團
天然舞台
耒陽縣越劇團
合肥市越劇團
蕪湖市越劇團
鷹潭市越劇團
標準劇團
玉山縣越劇團
橫峰越劇團
上饒市越劇團
贛州市越劇團
九江市越劇團
南昌市越劇團
建寧縣越劇團
清流縣越劇團
將樂縣越劇團
政和縣越劇團
松谿縣越劇團
廈門市越劇團
光澤縣越劇團
寧化縣越劇團
柘榮縣越劇團
崇安縣越劇團
沙縣越劇團
邵武縣越劇團
長汀縣越劇團
福鼎縣越劇團
建陽縣越劇團
越華劇團
蘇州市越劇團
民生劇社
鎮江市越劇團
南通市越劇團
水雲劇團
溫嶺市青年越劇團
玉環縣越劇團
天台縣越劇團
仙居越劇團
黃巖縣越劇團
溫嶺縣越劇團
三門縣越劇團
台州越劇團
慶元縣越劇團
雲和縣越劇團
青田縣越劇團
遂昌縣越劇團
龍泉縣越劇團
麗水市越劇團
常山縣越劇團
開化越劇團
永康越劇團
蘭溪越劇團
衢州市越劇團
金華專區越劇團
金華市越劇團
永嘉縣越劇團
洞頭縣越劇團
泰順縣越劇團
平陽縣小百花越劇團
瑞安市越劇團
溫州市越劇團
上虞市小百花越劇團
嵊縣越劇團
諸暨市越劇團
新昌越劇團
越吟舞台
嵊縣趙馬業餘越劇團
魯迅越劇團
普陀縣越劇團
定海縣越劇團
嵊泗縣越劇團
岱山縣越劇團
朝民越劇團
榮藝越劇團
舟山小百花越劇團
寧海縣越劇團
象山縣越劇團
奉化縣越劇團
慈谿縣越劇團
鎮海縣越劇團
餘姚市越劇團
鄞縣越劇團
寧波小百花越劇團
第一舞台
湖州市越劇團
長興縣越劇團
海寧縣越劇團
昌化越劇團
嘉善縣越劇團
桐鄉縣越劇團
德清縣越劇團
平湖越劇團
海鹽縣越劇團
安吉縣越劇團
嘉興市越劇團
杭州黃龍越劇團
建德越劇團
蕭山越劇團
素鳳舞台
淳安越劇團
富陽越劇團
臨安越劇團
桐廬越劇團
民藝劇社
越升舞台
杭州越劇團
浙江越劇院三團
瑞雲舞台
鴻慶堂
鴻禧堂
鴻福堂
浙江省越劇實驗劇團
靜安越劇團
盧灣越劇團
慶升社
崇明縣越劇團
南匯縣越劇團
松江縣越劇團
川沙縣越劇團
奉賢縣越劇團
上海市青年越劇團
袁生木戲班
梅朵阿順班
振奮越劇團
天鵝越藝社
合眾越劇團
華東越劇實驗劇團
合作越劇團
復興越劇團
春光越劇團
玉蘭劇團
雲華劇團
少壯劇團
東山越藝社
芳華劇團
天紅劇團
紅星劇團
錢景松李世泉班
廣豐縣越劇團
武漢市越劇團
寧波市越劇團
西安市越劇團
蘭州市越劇團
天津市越劇團
杭州越劇院
浙江越劇改革劇組
飛鳴越劇團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
餘杭市小百花越劇團
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無錫市越劇團
浙江越劇二團
雪聲劇團
南京市越劇團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浙江越劇一團
虹口越劇團
上海越劇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