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舟山小百花越劇團(兼述集藝、舟山地區越劇團)原為舟山地區越劇團。1965年5月由榮藝、集藝、朝民三個越劇團合併而成。榮藝越劇團於1951年7月籌建於上海老閘戲院。1956年5月支援浙江,遷往岱山縣。1960年隸屬舟山地區,稱舟山榮藝越劇團。集藝越劇團的前身為高升舞台,1950年建於寧波,演出於舟山一帶。1951年歸屬定海,更名為定海集藝越劇團。1960年與普陀縣群藝越劇團合併。胡一笑、魏銀鳳先後任團長。擅演《慈雲走國》、《薛丁山征西》及《楊家將》等以武打見長的連台本戲。創作劇目有《碧海揚帆》等。主要演員科班出身居多,有魏銀鳳、魯芳桂、屠法香、王素娟、黎幗英、屠雲卿、陳秀芳等。魏銀鳳擅演《葉香盜印》和《竇娥冤》,魯芳桂擅演《雙槍陸文龍》、《獅子樓》,屠法香擅演《包公打鑾駕》。在1954年及1957年省戲曲觀摩演出中,魏銀鳳獲演員一等獎和二等獎。朝民越劇團於1952年建於上海。1956年1月批准為國營劇團,5月支援浙江嵊泗縣。1960年隸屬舟山地區。三團合併成立舟山地區越劇團後,分設兩個演出團,陳杏芳、賀意珍、應麗芬、屠雲卿分任正、副團長。主要演員有唐月萍、林一枝、周玲芳、陶瑞娟、童雲芳、李嘯雲等。1972年5月,改組為舟山地區文工團,先後編演了《塘邊風波》、《漁港》等小戲。1978年6月,恢復原建制。
主要演出劇目有《雛鳳凌空》、《三看御妹》、《孟姜女》、《寶刀歌》等。1980年省青年演員會演,支松琴、林卿華獲二等獎。1980年7月招收男女學員24名舉辦訓練班,為期3年,本團老演員徐春鳳等任教師。結業後充實該團。後改建稱舟山小百花越劇團。近十多年來,創作排演了《長相思》、《海明珠》、《洛水情》、《桃仙女》、《唐宮風雨》、《觀音出世》等十餘台大型歷史故事劇、神話劇和優秀傳統劇目。通過以戲帶功、以戲出人、辦校培訓、輸送深造等途徑,鍛鍊和培養了一大批戲劇表演藝術人才。
人才
現有國家一級演員、徐派小生陳娜君,曾多次獲得浙江省會演青年演員一等獎;二級演員、張派老生樂彩珍曾獲全國青年演員大獎賽優秀演員獎;二級編劇言秋士、李世庭;二級導演應麗芬;二級作曲陶根德、於傳熒;主任舞台技師夏仁彪;二級演奏員王承國、翁兆武等藝術人才。
影響
該團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在華東地區巡迴演出中,尤其在江、浙、滬一帶觀眾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因此也吸引了新聞界的關注,《中國日報》、《解放日報》等三十多家報刊作過宣傳報導,上海、南京、天津等廣播電台、浙江電視台,多次作過廣播和錄像轉播。同時,還經常得到上海的越劇名家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范瑞娟、張桂鳳、周寶奎、吳小樓等老一輩戲劇表演藝術家的關懷、指導、交往甚深。
榮譽
在浙江省歷屆戲劇節、會演中曾獲得過劇本創作一、二、三等獎,以及導演獎、作曲獎、舞美設計獎、道具製作獎、服裝設計獎、音樂伴奏獎,演員表演一、二等獎和全團精神文明獎。目前演員陣容齊整,藝術行當齊全,基本功紮實,紀律嚴明,團風優良,經浙江省文化廳考評定級為浙江省“一級劇團”。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