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蹄蓋蕨

三回蹄蓋蕨

三回蹄蓋蕨特產於我國台灣(南投阿里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植物物種,海拔2000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三回蹄蓋蕨(學名:Athyrium tripinnatum)為岩蕨科蹄蓋蕨屬的植物。分布於台灣島等地,生長於海拔2,000米的地區,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科學分類

界:植物界 Plantae
門: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綱:真蕨綱 Pteridopsida
目: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科:岩蕨科 Woodsiaceae
屬:蹄蓋蕨屬Athyrium
種:三回蹄蓋蕨 A. tripinnatum
參考文獻:
昆明植物研究所.三回蹄蓋蕨.《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於2009年2月19日查閱.

三回蹄蓋蕨

植物形態

根狀莖短粗,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淺褐色、鑽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37-70厘米;葉柄長15-30厘米,基部直徑1.5-2毫米,略淡紫紅色,近光滑;葉片卵狀披針形,長24-50厘米,基部寬10-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至三回羽狀,末回小羽片深羽裂;羽片12-17對,互生,斜展,有柄(長約3毫米),基部一對略短,三角狀披針形,長5-7厘米,基部寬約2.5厘米,先端長漸尖,略成尾狀,基部兩側對稱,闊楔形,一回羽狀或二回羽狀全裂;小羽片10-15對,基部一對對生,向上的互生,平展,有短柄或幾無柄,近斜長方形,長約1.4厘米,基部寬約7毫米,鈍頭或急尖頭,有數個尖鋸齒,基部不對稱,上側略成耳狀凸起,下側楔形,與羽軸離生或下延在羽軸上成狹翅,深羽裂至全裂;裂片3-4對,基曾上側裂片較大,長圓形,鈍頭,邊緣有長尖鋸齒;中部的羽片較長,披針形,長達15厘米,基部寬4-4.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葉脈兩面可見,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單一,基部上側的分叉。葉乾後草質,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帶紫紅色,光滑,上面有貼伏的鑽狀短硬刺。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多為彎鉤形,少為馬蹄形或長圓形,生於上側小脈,每裂片1-2對;囊群蓋同形,灰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或有睫毛,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

分布地帶

特產於我國台灣(南投阿里山),海拔2000米。

相似植物

C. M. Kuo (1985)認為該種等於大蓋蹄蓋蕨 Athyrium foliolosum Moore ex Sim,其間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蕨類植物百科(二)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

植物之蹄蓋蕨科(七)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