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風口》

小說講述了新疆建設兵團建設新疆、保衛新疆、開發新疆的動人故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老風口老風口
《老風口》主要內容:1949年,一支部隊高喊著口號,帶著渴望和激情,鼓勵著自己徒步向新疆開進。這支身經百戰的隊伍其前身就是當年名噪一時的“三五九旅”。沒有人煙,沒有綠樹,也沒有白色的水井……面對茫茫大漠這支平均年齡在38歲以上,95%都是光棍的部隊要紮根新疆,要屯墾戍邊。紮根新疆沒有女人不行,屯墾戍邊沒有水不行,女人和水成了這支部隊當年最重要的給養。幾十年之後,沙漠變成了綠洲,荒原變成了良田,一支十萬人的部隊發展成了有百萬之眾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作者簡介

張者張者
張者,本名張波,男,新疆兵團人的後代,曾就讀於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法律系,獲法律學碩士學位。曾任律師、記者,先後在《人民文學》、《收穫》、《十月》、《當代》、《花城》等文學刊物發表作品,作品被各種選刊多次轉載。出版長篇小說《桃李》,《桃花》,《零炮樓》,中篇小說集《朝著鮮花去》,《或者張者》,文化散文集《文化自白書》等,曾被媒體評為最具潛質的青年作家,曾獲得重慶文學獎。重慶文藝獎,第十一屆莊重文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簽約作家。

寫作風格

有評論認為,《老風口》與張者此前的《桃李》《零炮樓》等作品相比,風格有很大變化。《桃李》《零炮樓》幽默詼諧,《老風口》凝重傷感。對此,張者說,他是一個喜新厭舊的寫作者,“作家要是不斷重複自己,就會無聊的寫作,讓人提不起興趣來。我無法想像一個作家在不斷重複自己時的寫作狀態。題材和風格的不斷轉換,是對一個作家的救贖。這種轉換能將一個作家從‘空倉’狀態變成‘滿倉’狀態,這樣的話,就不至於在創作道路上踏空。”
張者認為,在寫作中找到支點,滿腔熱情地投入進去,這個過程中寫作者會不知疲倦,處於亢奮的激情中,甚至不捨得一下就把作品寫完。“當然,不斷地轉換和變化需要能力。也許題材轉換比較容易,可風格轉換就很難。風格改變應該是從題材轉變開始的,這算是一個捷徑。不過,風格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零炮樓》幽默中不乏凝重,寫抗戰題材,想徹底的幽默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民族之殤。《老風口》凝重傷感,這其中也不缺少幽默——一種啼笑皆非的幽默。因為在那樣嚴酷的自然環境中,一切幽默都被大風颳走了,剩下的都是凝重和傷感了。”

相關評論

《老風口》把宏大敘事和個人敘述,把個人詩史和主鏇律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挑戰,作者張者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這個難題已經解決,這是近幾年我看到的很好的作品了。
——雷達(評論家)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部提名作品

2011年8月14日晚,第8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發布公告,宣布經過評獎委員會的第三輪投票,正式產生了第8屆茅盾文學獎的20部提名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