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講》

《生活十講》,是蔣勛著的人文社科書籍。作者在廣闊的生活中選取了十個側面,借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質。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本書是台灣廣播節目“文化廣場”的結集,安撫過監獄中很多絕望而困頓的人。在台灣,蔣勛的講座常常是一票難求;而文字的傳播無遠弗屆。在本書中,作者娓娓道來,在廣闊的生活中選取了十個側面:價值官學倫理、信仰、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質。

內容簡介

生活十講生活十講

新價值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

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

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合,更需個人自省和文化規範;

信仰也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知自己有多貪心。多賴皮、多恐懼;

物質和精神的快樂都不可或缺;

完滿的心靈生活需要神話;

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

愛是一生的功課;

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與欲的真實;

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

由此我們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作者簡介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著有藝術論述《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破解米開朗基羅》《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等,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讚嘆》《大度山》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來日方長》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M》《因為孤獨的緣故》《秘密假期》等。

書評

僅僅三兩天的功夫,就看完了。
蔣勛先生所述並不繁雜,只是生活中種種被忽視了的。其源頭來自於過去十多年的廣播的文稿彙編。也就是說過去的這些年裡,蔣勛通過電台反覆地對世人進行告誡,自九十年代的台灣起。

很難想像在台灣會有如此的節目,並不在於其談論的主題,而在於他以如此嚴肅而包含理性的方式去地談論此間種種。

就廣播而言,曾經一直也是常伴左右的一個聲音。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廣播的內容越來越缺乏其嚴肅性。多是跟隨潮流的惡搞和廣告對於節目的不斷稀釋。於是慢慢地也就越來越少關注時下的廣播。
收音機上,開始慢慢落上了灰塵。

印象中陪伴度過的輕狂的少年時光的那些節目,如今已無處尋覓,或早已“物是人非”了。當年的篇篇情、中文金曲館、音樂早餐、……在當年workman的時代里?是多少少男少女們共同的話題,而今即使那些節目猶在,已不再有為此而熱衷的朋友,甚至絞盡腦汁給主持人寫信,在石沉大海後不斷嘗試和等待的人了。

《生活十講》所說的話題,雖綿綿長長十多年有餘,然其所述,至今看來依舊是鮮活得很。關於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哺育還是戕害;關於我們的價值觀,是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還是所有人單單以經濟實力為成功的衡量;關於我們應當有怎樣的信仰,或者說對於信仰有怎樣的觀照和審視;關於文學至於生命的通達;關於情與欲,愛與情;以及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態度……
凡此種種,足可以將其歸納為一部大學的經典社會學教材。

與之相比,蔣勛對於台灣社會的這種擔憂,似乎並未如他所擔心地如此嚴重地產生,反倒是相隔不遠的大陸,其現象更為使人憂心忡忡。最為使人不安的是,我們依舊安於其中,無覺無知。

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想必蔣勛先生對於其排版和裝幀有一定的建議,疏朗的布局,讓這個讀圖時代、短文時代的人們可以嘗試著進行閱讀。

也在蔣先生的推薦下,開始了佛經的閱讀,這是展現在眼前的另一道風景,於修行者,此是必行之路,至少大部分人當去一讀;若非修持之人,將其當做文學來讀,同樣也是受用無窮的。

所謂導師,並非和學生一同解答某一個或幾個課題,至少重要的不在於此。而在於性靈的引導,推動……為之展現一些可為的道路,並且並不干涉行路者的何去何從,過之則不如不及。

多么希望在我們的身邊能夠多一些如先生這般的導師,可使迷途者知返,恍亂者神安,徘徊者意堅……

2010年值得推薦的40部好書

讀書,當然要讀好書,新書。本期任務讓我們走進本年度值得推薦的40部好書中去吸取養料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