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

國小二年級語文下冊中的《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

課文簡介

朱德的扁擔》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了戰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講述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作者介紹

朱良才朱良才

朱良才

湖南郴州汝城人,1900年生,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加郴州湘南起義,後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參加了黃洋界保衛戰、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等戰鬥。

1934年10月參加了長征,1934年11月,時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衛生部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朱良才路過家鄉郴州。

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調紅四方面軍。西路軍失敗後,他隻身一人,沿途乞討36天返回陝北。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秘書長,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機智靈活的鬥爭,營救了大批革命志士和西路軍失散人員。

1938年秋到晉察冀軍區,歷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在艱苦頻繁的戰鬥環境中,他重視部隊思想政治建設和宣傳文化工作。指導開展模範黨支部和殺敵立功運動;及時總結和宣傳“狼牙山五壯士”等先進典型;培養了鄧拓等宣傳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對鞏固和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協助聶榮臻組建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任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1948年5月協助葉劍英組建華北軍政大學,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批軍政幹部。

在歷次革命戰爭中,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作戰中曾多次負傷,右臂留有終生殘疾,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勳。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8年因傷病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撰寫了《朱德的扁擔》等回憶文章,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9歲。

朱良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文武兼備,身經百戰的高級將領!

原文

《朱德的扁擔》《朱德的扁擔》

井岡山峰巒起伏,一條崎嶇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山頂。一隊穿著灰布軍服的紅軍戰士,每人肩挑一擔糧食,正沿著這條山道向上攀登。他們一個個汗水濕透了衣衫,但腳步依然那樣踏實。扁擔合著腳步聲,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隊伍中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老”紅軍,四十多歲的年紀,四方臉,寬前額,濃眉大眼。他,就是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

原來,1928 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加緊了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困死、餓死。為了保衛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黨中央向根據地軍民發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持鬥爭”的號召。朱德積極回響,他和戰士們一樣,腳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嶺去挑糧。
當時,朱德已經四十多歲了,他白天挑糧上山,夜裡還要批閱檔案,和黨代表毛澤東一起商議革命大計。戰士們生怕他累壞了,都對他說:“你日夜操勞太吃力了,不要再下山挑糧了吧!我們大家每人多挑一點,就把你的這份補上了。”每當這時,朱德總是笑笑不作聲,可是第二天一早,還是和戰士們一起出發挑糧。
怎么辦呢?有一回,一位小戰士想出了這樣一個主意,他對大夥說:“我們把朱軍長的扁擔藏起來,沒有扁擔,他就沒有辦法去挑糧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好!”這天挑糧回來,戰士們就把朱德的扁擔藏了起來。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一根新削好的扁擔出現在挑糧的隊伍中。“再藏!他削多少,藏多少,一直藏到他不再挑糧為止。”戰士們這樣想。傍晚,朱德稍不留意扁擔就不見了。他馬上找了一根上好的毛竹,又削了一根扁擔,還在扁擔上刻了“朱德記”三個字,心想:“這下你們就沒法再藏了吧。”他拿了這根刻有三個大字的扁擔,又來到挑糧的隊伍中。戰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說什麼好。朱德笑著對大家說:“以後誰要再藏我的扁擔,我可要批評了。”說完,就帶領戰士們消失在茫茫的晨霧中。戰士們見朱德態度這樣堅決,也就不好意思再藏了。
從此,“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首歌謠和“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就在井岡山根據地傳開了。

課文解析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粹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出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這句話寫出了戰士們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可是”承接從井岡山到茅坪去挑糧路程長路難走的困難,是說雖然種種困難,但是戰士們都爭著去挑。“爭”字表現了戰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課文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革命隊伍中官兵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的感人場面。課文以“朱德的扁擔”為題,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課文最後三句提到“扁擔”,與題目呼應,既點明了課題,又深化了內涵。

《朱德的扁擔》的故事

由於遭到敵人地方武裝的封鎖,井崗山時期的生活十分艱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紅軍戰士開始了自耕自種的生活。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自產的糧食不夠,且鹽、油等都十分緊缺),紅軍決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糧食,順道打探一些訊息,帶點鹽、油之類的生活必需品回來。
這樣的任務便落到了一些身強力壯的幹部戰士身上。朱俊才因年紀小,個頭小,本不能參加挑糧任務,但因此時已是朱德的通訊兵,加上朱德也是挑糧
人員中的一個,便被破格選用了。
從井崗山去茅坪的路是標準的羊腸小道,很不好走,加之敵人還經常在途中伏擊設卡,因此挑糧十分危險。那時,朱德經常在晚上和毛澤東研究敵情與一些作戰方案,休息時間很少。為朱老總的身體著想,朱俊才多次勸他別去挑糧了,朱德總也不同意。
一天晚上,朱俊才和一位山東籍戰士(只記得姓李,比朱俊才大2歲)、一位湖南大庸籍戰士(不記得姓名了)商量怎樣才能讓朱老總不去挑糧。那個姓李的山東戰士說: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不就行了?沒扁擔朱老總怎么挑?!朱俊才一聽,這主意不錯,便偷偷拿出朱德下山挑糧用的毛竹扁擔,趁夜送到了山下約15里外的一個叫毛四明的農民家裡藏了起來,並告訴他,這扁擔放在家裡誰也不要說。
回到井崗山上時已快晚上12點了,朱俊才心裡特別高興:這下朱老總可得好好歇歇了。沒想到,過了幾天后,朱德見找不到扁擔,急得逮人就訓。朱俊才又得意又害怕,得意的是,朱老總不能挑糧了;害怕的是萬一露餡,自己肯定沒好果子吃。一天,朱俊才正在洗衣服,朱德走過來,對他說:走,跟我去山下走走。兩人來到山下,朱德直奔幾個老鄉家,最終還是找到了被藏了幾天的扁擔。後來,朱德下山挑糧前,借毛澤東的毛筆,在扁擔的裡面寫了幾個字"朱德扁擔,不能亂拿",這才高高興興下山去。
事後,朱俊才左想右想感到辦了錯事,心裡不踏實,便主動承認了藏扁擔的事。朱德聽完後笑了:你姓朱,我也姓朱,咱們是一家嘛!我跟大家一樣要吃飯穿衣,為什麼你們能幹我不能幹啊!

故事的爭論

“朱德扁擔”故事的爭論

朱德在井岡山和幹部戰士一起挑糧的故事,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就在革命根據地內廣為傳誦。1949年後,當年,朱德軍長的通信員朱良才在《星火燎原》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朱德的扁擔》的文章,這個故事從此傳遍了天下。隨後,根據朱良才的文章還改編成短文編入國小《語文》教材。中國革命博物館也展出了憑此文複製的革命文物。當年紅軍軍需處長范樹德看到朱良才發表的《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後,他作為這個故事的經歷者和見證人,在《文史通訊》一九八二年第三、四期撰文指出,朱良才的回憶文章,以及根據此文所編寫的教科書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的革命文物,同事實有不少出入。

讓我們先看看這個故事的具體經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位於寧岡、遂川、永新等4縣交界處,方圓有550里,“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到萬擔”,糧食很少,僅夠民眾自用,部隊要吃糧、儲糧,都得去山下挑,於是在1928年10月,掀起了一個挑糧上山的運動。當時紅四軍司令部及直屬機關、部隊駐在寧岡縣的桃寮村,幹部和戰士們聽到訊息後,爭先恐後地報名參加。已經年過40的朱德軍長也興奮地提出要親自挑糧。大家考慮到他工作忙,都勸他不必去了,他卻說:“我身體好,軍事工作可以早晚安排時間處理,挑糧不能不去。”由於大家踴躍參加,一時挑運工具奇缺。朱德便讓軍需處長范樹德給他做一根扁擔,范樹德後來回憶說:“我當即帶名勤務兵到桃寮村張家祠附近找到一個姓張的老闆娘(當時紅軍對當地中年以上婦女的稱呼),用一個銅板向她買了一根毛竹。削成兩根扁擔,一根送給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著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筆在一端寫上‘朱德扁擔’,另一端寫上‘不準亂拿’八個字。朱德笑著說:‘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第二天,朱德親自挑糧,這給廣大指戰員以極大的鼓舞。挑糧的路線,是由軍部駐地桃寮村,到山下寧岡縣以東的柏露村,往返六十華里,都是彎曲不平的盤山小路,因此,紅軍戰士都是挑個三四十斤左右。朱德軍長年歲大了,更應少挑一點,可他“挑糧時,擔子一頭是行軍時背米的三個白布米袋,另一頭是一個用粗厚布縫的北方人叫做‘捎碼子’的米袋,兩頭總計裝40斤,再加上他經常佩帶的一支德造三號駁殼槍和一條裝有約百發子彈的皮子彈袋,總共約四十六七斤”。有的老戰士還編了快板:“朱軍長挑糧過黃洋  ,毛委員在茨坪晝夜操勞,全軍團結齊心革命,勝利在望必定牢靠。”

范樹德提出朱良才的回憶中有三處與史實不符:1:朱德扁擔上的文字與事實不符,不是“朱德的扁擔”、“朱德記”這幾個字,而是扁擔的一端寫的是‘朱德扁擔’,另一端寫的是‘不準亂拿’,共八個字;2:朱德挑糧的路線與實事不符,朱良才說是從井岡山上各村到茅坪,而實際上,是從柏露村到桃寮村;3:挑糧重量與事實不符,朱良才說是挑了“滿滿的一擔米”(當時一擔通常為一百斤),而實際上,是四十斤左右(當時范樹德20來歲,也才挑了三十斤左右)。

2001年6月4日,《解放軍報》發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擔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自己過去回憶中的一些錯誤,文中說:“國小課本有《朱德的扁擔》一文。文中說,戰友們怕朱德下山挑糧累壞了身體,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這個藏朱德扁擔的人就是我。那時,朱總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敵情,白天和戰士們下山挑糧。我是他的通信員,擔心他累壞身體,就和其他戰友勸阻他,但誰也勸不住。後來,我出了個‘鬼點子’,乾脆把朱總司令用的扁擔藏了起來。可他仍不罷休,找到軍需處長范樹德,讓他花一個銅板買了一根毛竹,為自己做了一根扁擔,還特地寫上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字,又高高興興地下山挑糧去了。”

文章評論

永不過時

古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清朝的八旗子弟,在條件優越了以後,就忘記姥姥家姓什麼了,一味地花天酒地,貪圖享受,結果丟掉了江山。我們建國才將近60年,有些人就翹尾巴了,竟然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棄之如敝屣。這真是烏龜爬門檻——遲早要摔跟頭。

“朱德的扁擔”16日亮相廣州!因為國小課本上的一篇課文,建國後上學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這根“扁擔”的。但充滿懷舊情懷的人們也許不知道,如今這篇課文已經退出了國小課本。(4月17日《羊城晚報》)

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在艱苦的革命戰爭環境中同甘共苦,互敬互愛的可貴精神。它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這樣的種子:一個人無論當多大的官,也要保持平易近人,不搞特殊化的優秀品格。難道這種觀念過時了嗎?既然沒有,為什麼有人要迫不及待地把它從國小課本里刪除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感到痛心疾首。

毛澤東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在我看來,這篇課文根本就不應該退出國小課本。朱德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楷模。這根兒扁擔承載著老一輩革命家身體力行,為民謀福的崇高人格,這種崇高的精神影響了幾代人,功不可沒。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果國小課本可以這樣胡亂改動的話,不久的將來,當年戰死沙場的烈士,革命前輩的功績,光榮的傳統,就都會在所謂的“改革”中慢慢消失。莫非是時代變了?一些官員把“位子、票子、房子、車子、小娘子”叫作“五子登科”,難道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艱苦樸素精神,讓現在那些拿高工資搞貪污腐化的所謂的精英們,感到蚯蚓爬上青石板——無地自容,因此,必須要把這篇課文拿下嗎?

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日本在改教材,我們也在改,看誰改的狠,看誰忘的快?改吧,改吧,把三十年前的課文全都改掉,都換成貪污腐化,金錢至上等內容,再把習水嫖宿幼女案件也寫入教材,這樣就能教育兒童,啟迪智力了?這就是武大郎賣麵包——與時俱進了?我們如果任憑有些人暖水瓶里翻跟頭——胡鬧下去的話,沒準一百年以後,我們就會用日本人的教材了,並且承認日本人是我們的祖先了。我就納悶了,負責修改教材的專家們,怎么就這樣有眼無珠呢?為什麼非得要把《朱德的扁擔》刪除呢?莫非他們都是喝三聚氰胺長大的?

爭議

那根“扁擔”該不該從課本中退出

超過六成的網友認為,應該注重愛國教育和歷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艱苦奮鬥的精神

■經典文章讓人記憶猶新

弓長小台: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篇文章。現在的孩子都是典型的科技青年、數碼寶寶,壓根兒不知道趙一曼的碗和朱德的扁擔是什麼東西。我們應該注重愛國教育和歷史教育。

藍色的絲巾:我小時候特喜歡這篇課文,還有《挑擔茶葉上北京》那首詩,鄧穎超深夜給總理補衣服的課文,都體現了革命精神,我都喜歡。現在的小孩子,應該多學學這些課文。

鐵疙瘩: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需要世代傳遞。教科書里去掉這篇課文,我覺得很不合理。現在好多孩子連雷鋒是誰都不知道。

黑土地:《狼牙山五壯士》沒了,《朱德的扁擔》也沒了,我們拿什麼去教育下一代?

念念:《朱德的扁擔》以及朱德寫的《回憶我的母親》都是不能忘記的,對我們的孩提時代影響很大。

北漂一族:不能因為理解不了就不理解,優秀的傳統美德理解不了也得學著理解。奢侈這種習慣,人們可以無師自通,而勤儉節約的美德卻需要學習。

天使:我覺得應該保留,有人說現在不學四書五經,其實從小到大,我們學了不少古文,並能從中體會到古文的樂趣和魅力,我們會根據文章去想像那個時代的人與事。正是因為孩子不會很快理解,所以才需要教育。如果什麼都摒棄的話,難保不會出現記憶的斷層。過猶不及,但不能矯枉過正。

■教科書 應該與時俱進

買什麼來找我:記憶的淡化與否不是單靠一篇文章來維繫的。歷史在現在孩子的眼裡已經成為歷史,而且他們也不想提起。就好像我們曾經搞過的憶苦思甜,到頭來只能讓人產生逆反心理。我認為,對於現在或者未來一代的教育應該從點滴的世界觀做起,從社會氛圍、道德標準、師長言行來做起,不是靠課本中的幾篇文章和博物館來完成。課本的知識含量應該更接近現代的知識和未來的理念,這樣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至於歷史,就交給歷史課本吧。

冬日暖陽:課本承載的責任太重了,既要向前發展還得不忘過去。要提高國民的素質教育,並不能靠一兩篇文章來達到。

星空:我個人覺得,有些東西應該退出國小課本,加入一些新的愛國主義的東西。比如,《朱德的扁擔》應該退出,可以加一些近期人物。都什麼年代了,還學扁擔?我們固然不該忘本,但也不能停滯不前吧。

天天開心:《朱德的扁擔》退出課本,並不能說明我們就對那個時代已經忘記了,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把它們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現在的孩子從小生活條件優越,他們怎么知道那個時代的艱難?跟他們說我們小時候天天吃窩頭,他們會羨慕地說:“你們真幸福,能天天吃窩頭。”

文言: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文化載體,最根本的還是要堅持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教材里,已經見不到多少四書五經里的文章,但這些教材用其他文章繼續對學生進行著傳統教育。比如,以前有愚公移山,現在有錫崖溝人精神,同樣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歷史的車輪是前進的,每經過一個站必定會有所改變,學生的教材也一樣,內容需要隨時更新,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

【網上調查】

■六成多網友認為 不該去掉這篇課文

新浪網根據新聞報導進行了一項網路調查:“你認為《朱德的扁擔》是否應退出國小課本?”截至4月17日15時,網上共有6340人參加了調查。其中4174人認為不應該去掉這篇文章,應當從小培養國小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占到投票人數的65.8%。1787名網友認為,內容太陳舊了,現在的孩子理解不了,應該去掉,占投票人數的28.2%。

建議

周萌:建議讓《朱德的扁擔》重回中國小教材

現狀:八成革命文物亟需保護維修

自1999年以來,井岡山紅色旅遊得到了較好較快發展,但也面臨一系列新困難和問題。根據2009年國家文物局的普查,井岡山區域現存革命類不可移動文物共909處971個點,其中,亟需保護維修的達744個,占81.8%。據專家測算,這些保護維修需要資金近8億元。此外,在對遊客群體的分析中,來井岡山旅遊的遊客群體出現明顯的年齡斷層,紅色旅遊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呈下降之勢。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薄弱、景區景點挖掘開發不夠都制約著井岡山紅色旅遊的發展。

建議:從四方面支持井岡山旅遊

鑒於紅色旅遊是一項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但意義重大而深遠的產業,為促進井岡山紅色旅遊又好又快發展,周萌提出四點建議。

建議讓《朱德的扁擔》重回中國小教材

自1998年後,隨著《朱德的扁擔》、《八角樓的燈光》、《井岡翠竹》等篇目的刪除,反映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的相關內容已從中國小《語文》教材中消失。周萌建議在全國中國小《語文》教材和大學相關課程中,恢復和增加反映井岡山革命有關內容的篇目,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革命歷史、牢記革命歷史。

教學設計

一、課前引導
1、猜一猜這是什麼東西?
生在樹上,落在肩上,幹活躺下,休息靠牆。
謎底()
2、扁擔有什麼用途呢?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扁擔身上的故事。
4、齊讀課題,有什麼疑問想提呢?
二、背景知識
朱德(1886~1976)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四川儀隴人。
三、課後思考
1、“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2、朱德用這個扁擔來乾什麼?

被刪除語文教材的課文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新浪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