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

《景德鎮陶瓷》

景德鎮生產陶瓷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自宋代以後,便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獨領風騷,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氛圍。《景德鎮陶瓷》不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個精湛的典型,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不斷放射光芒的明珠。

基本信息

《景德鎮陶瓷》《景德鎮陶瓷》

瓷器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它的產生和發展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內涵,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江西的東北部有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它就是瓷都景德鎮。景德鎮生產陶瓷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自宋代以後,便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獨領風騷,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氛圍。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個精湛的典型,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不斷放射光芒的明珠。

陶瓷文化

1958年,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就在這座千年古鎮誕生了,從而翻開了中國陶瓷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她的前身是1909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如今學院已由過去單一的陶瓷專業,發展為以陶瓷工科為主體,文學、藝術、經濟、管理兼備,體系完整,專業人才集中的多學科的陶瓷高等教育學府。現在,學院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工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科技藝術學院和熱能工程、外國語、社會科學、體育等11個院系38個專業,有碩士、本科、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等多層次的培養形式,並向海外招收攻讀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留學生。

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著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現有設計藝術學、美術學、材料學、機械設計及理論等一批省部級重點學科、省級品牌專業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同時具有培養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和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在近期內學院將新建一批碩士點和1至2個博士點。由於學院在行業中的特殊地位,國家日用及建築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矽酸鹽協會陶瓷分會、中國陶瓷協會信息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全國日用陶瓷檢測中心、全國日用陶瓷標準化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和專業協會,依託學院人才、技術及裝備、信息等優勢,紛紛在學院建立。學院以產學研為紐帶,在廣東佛山市與著名的建築陶瓷產地南莊鎮攜手合作建立了華夏建築陶瓷研究開發中心,共同為中國建築陶瓷工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作出貢獻。該中心已被科技部確認為國家建築衛生陶瓷生產力促進中心,並已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大規格超薄建築陶瓷磚製造工藝及裝備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學院擁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郭景坤和國內外著名陶藝家秦錫麟領銜的學識水平高、力量雄厚、梯隊合理的師資隊伍,他們中有很多是蜚聲海內外的陶瓷藝術家或陶瓷工程專家。學院還聘請了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院的名譽教授、客座教授。近年來,學院先後承擔了300餘項科研項目,其中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百餘項,許多科研項目已轉化為生產力,成為地方經濟的產業支柱。

學院陶瓷藝術創作十分活躍,許多教師的作品被國內外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走進學院,你仿佛步入了一座陶瓷藝術殿堂,被那濃濃的陶瓷文化氛圍所陶醉。校園裡隨處可見格調高雅、風格各異的雕塑,處處散發出藝術的芳香,充滿著開放的活力。徜徉在教師作品陳列室、研究生作品陳列室、學生作品陳列室、外國作品陳列室、古陶瓷作品陳列室,那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藝術作品令人流連忘返。

學院編輯出版的《中國陶瓷工業》、《中國陶瓷》、《中國陶藝》、《陶瓷學報》、《陶瓷學院報》等報刊,享譽國內外陶瓷界,其中《中國陶瓷工業》雜誌是我國陶瓷行業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學院圖書館藏書豐富,並建立起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現已被列為全國陶瓷文獻信息中心。

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愛下,學院教育在規模、質量、效益等方面得到了協調發展。在教學工作中,學院按照拓寬專業,夯實基礎,強化能力,提高素質的培養思路,根據社會對人才提出的需求,妥善處理好基礎與專業、主幹學科與相關學科、技術與經濟、知識與能力素質等方面的關係,並形成了自身鮮明的辦學特色:依託基地辦學,以陶瓷工程和工藝美術兩大優勢專業為龍頭,拓寬辦學專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院畢業生就業形勢一直很好,培養的畢業生活躍在祖國大江南北,成為中國陶瓷工業重要技術骨幹力量,為中國陶瓷工業的騰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1998年11月,學院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近年來,學院先後建起了國際陶藝中心、圖書館、逸夫教學樓、科技大樓、室內游泳館和校園網等一批教育交流與活動設施。學院占地面積1600畝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的新校區正在建設中,在不久的將來,一所體現教育、科研、文化功能、具有濃郁藝術氛圍和優良校風的生態校園和文明校園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陶院人”的不懈努力,學院已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的優良校風,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和文化體育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思想情操,培育了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愛心社、紅飄帶、綠色服務團等青年志願者組織活躍在校園和瓷都。學院多次被評為江西省文明單位。如今綠樹成蔭、鮮花簇擁、文化品位高的校園、精美的陶瓷藝術陳列室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讚譽

打造一所特色鮮明、開放型的知名高校,是“陶院人”努力的目標。“立足國內,走向世界”是學院根據時代發展提出的新思路。學院已先後與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芬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的18所高校建立起校際友好關係。通過互派教師講學、互派學生修學訪問、開展科研、進行學術交流、互換學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校際交流活動。學院與美國阿爾佛雷德大學、西維吉尼亞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陶藝國際夏季進修學院”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學院多次與國外的陶瓷藝術界和大學舉辦國際陶瓷藝術教育大會、國際陶瓷材料與工程研討會、國際陶瓷藝術研討會、中美陶藝展、中加陶藝展、中韓陶藝展、亞太地區陶藝展、國際陶藝展等。一年一度的中外大學生足球友誼賽、中外大學生文化交流會,促進了學院師生與國外的交流。學院每年還選派一批學生到國外去修學旅行,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許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都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陶瓷材料的世紀。在新世紀裡,作為中國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任重而道遠。學院將進一步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用智慧譜寫華夏輝煌的樂章,用雙手托起瓷國明天的太陽。

景德鎮陶瓷史略1

《景德鎮陶瓷》《景德鎮陶瓷》


(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年)在鎮珠山設立陶廠(泛稱官窯)燒造御瓷,每歲解京。

建文四年(1402年)改陶廠為御器廠,專事御用瓷器的燒造,以供上用,工部員外郎段廷圭為首任督陶官。

成化三年(1467年)監察御史周芳譽為榷陶使,其“高雅儉約,簡易不繁”的作為受陶工擁戴,始創能活動的轉心瓶。

隆慶至萬曆年間(1567—1620年)湧現出一批著名能工巧匠,其中崔國懋的“崔公窯”、周舟泉的“周窯”、吳昊十九的“壺工窯”等民窯聲譽卓然。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監潘相駐廠督陶,燒造龍缸,陶工童賓被逼投窯作薪,激起全鎮“民變”。

明代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形成“官民競市”的繁榮景象。其制瓷分工精細,“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瓷器品種除青花、釉里紅外,還有釉上五彩、素三彩、鬥彩、礬彩,發色純紅、黃顏色釉等多種裝飾。鄭和七下西洋,運載的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鎮的。史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

(1644—1911年)

順治十年(1654年)改御器廠為御窯廠。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務府郎中徐延弼為首任專職督陶官駐廠。

康熙二十年(1681年)工部郎中臧應選為榷陶使,史稱“臧窯”。

康熙二十四年(1705年)江西巡撫郎延極兼任督陶官,世稱“郎窯”。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寫信給教會,首次向國外披露景德鎮制瓷原料及工藝。

雍正四年(1726年)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兼任御窯總理,世稱“年窯”。

乾隆元年(1736年)內務府員外郎唐英出任總理,督辦窯務長達27年,史稱“唐窯”。

鹹豐五年(1855年)因洪秀全金田起兵,戰火紛擾,御窯廠停薪緩造。

同治五年(1866年)李鴻章奉敕撥銀13萬兩,由署監督蔡錦青於舊垣重修堂舍72間,復興御窯。

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撫景福兼督陶使,燒造同治帝婚典御用瓷7294件。

同治八年(1869年)法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專程考察景德鎮,首次將高嶺土公諸於世。王少維、金品卿、程門創“淺絳彩文人派”。

光緒十年(1884年)為慈禧太后五十壽誕燒制賞用瓷用銀15000兩。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撫奏請開辦景德鎮陶瓷公司,請“太原經理,以振工藝保利權。”

宣統二年(1910年)官商合辦的江西瓷業公司成立。中國陶業學堂創立。景德鎮陶瓷在義大利國際陶瓷博覽會上獲金獎一枚。

宣統三年(1911年)景德鎮陶瓷在法國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一枚。

清代以康雍乾三朝為鼎盛,創康熙五彩(俗稱古彩)、琺瑯彩、墨彩、廣彩、粉彩等彩類,發明蛋形窯(又稱鎮窯)。師古創新、實基於此。

景德鎮陶瓷史略2

(960—1279年)

創燒青白瓷,產品日趨茂美,聲譽遐邇,躋身北宋名窯名瓷之行列。

景德元年(1004年)“江東東路饒州浮梁縣景德鎮,景德元年置。”

景德鎮窯,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是年,改監務廳為司務廳,設監鎮一員,置御土窯,以奉御董造。

慶曆五年(1045年)窯丞齊宗蠖押運御瓷受損,遂自殺謝罪。

元豐五年(1082年)王安石倡設景德鎮瓷窯博易務

景德陶,昔三百餘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於他處,皆有饒玉之稱。代表性窯場有湖田、楊梅亭、黃泥頭、湘湖、白虎灣、南市街、柳家灣等多處。

(1271—1368年)

至元十五年(1278年)忽必烈王朝在景德鎮設全國唯一制瓷管理機構“浮梁瓷局”,專掌瓷器燒造,歷時74年。

元朝“沿襲御土窯”,“皆有命則供,否,則止。”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浮梁人口增至192148人,由於大批南北名窯陶工被拘、充作役工奴,奠定“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人才技術優勢。

至元七年(1270年)官居達魯花赤的御土窯總管不忽律為督造“樞府瓷”,一夜仗斃工奴7人。

元代由於發現高嶺土並將制瓷原料進化為“二元配方”,青花瓷、釉里紅瓷、卵白瓷相繼成熟並得到豐富發展,創製出較先進的葫蘆窯。

農業與建築方面的學術論文期刊

學術論文是科學或者社會研究工作者在學術書籍或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呈現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學術論文往往強調原創性的工作總結,但當然也可以是對前人工作總結的回顧及做出評價,後者也往往被稱為綜述性文章(Review)。學術論文的出版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出現了從傳統的印刷版到網路上電子格式的興起。 論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論點、論據和論證,所以在寫作中,一定要對這三點加以重視。
《建築經濟》
《建築學報》
《漁業科學進展》
《淡水漁業》
《中國家禽》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水利學報》
《華北農學報》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世界建築》
《中國熱帶農業》
《水力發電》
《中國建材》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
《農機化研究》
《昆蟲知識》
《水產科技情報》
《中國鐵路》
《吉林蔬菜》
《草原與草坪》
《中外建築》
《中國岩溶》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檔案與建設》
《故宮博物院院刊》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文物春秋》
《古代文明》
《水生生物學報》
《福建林學院學報》
《中國畜牧雜誌》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中國飼料》
《宇航學報》
《新建築》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學報》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經濟地理》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浙江林學院學報》
《世界林業研究》
《中國果樹》
《植物研究》
《中國蔬菜》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浙江大學學報》
《中國土壤與肥料》
《植物保護》
《雜交水稻》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中國棉花》
《北方園藝》
《林業實用技術》
《林業科技》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黑龍江畜牧獸醫》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合成橡膠工業》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中國水稻科學》
《人民長江》
《水文》
《武漢大學學報》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吉林農業》
《公路》
《果樹學報》
《果農之友》
《節水灌溉》
《北京水產》
《北方果樹》
《建築創作》
《現代農業科技》
《中國水產科學》
《灌溉排水學報》
《岩礦測試》
《農業工程學報》
《水土保持通報》
《中國水土保持》
《四川文物》
《土壤通報》
《文物天地》
《江蘇農業科學》
《景德鎮陶瓷》
《農業考古》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鐵道車輛》
《新疆農業科技》
《中國造船》
《泥沙研究》
《鐵道建築》
《工程地質學報》
《農業現代化研究》
《橋樑建設》
《建築科學》
《建築技術》
《大豆科學》
《礦山測量》
《建築師》
《岩土力學》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工業建築》
《建築裝飾藝術》
《廣西園藝》
《建築輯要》
《創意評論》
《美好住宅與庭園》
《安徽農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農藥》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
《化學建材》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吉林大學學報》
《四川大學學報》
《中南大學學報》
《長安大學學報》
《中華收藏報》
《收藏俱樂部》
《鐵道通信信號》
《藝術與收藏》
《山東大學學報》
《文物工作》
《台灣建築》
《南方文物》
《華東公路》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
《華房商學院》
《建築世界》
《西城追憶》
《中國錢幣》
《造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