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是中國惟一以陶瓷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學校。曾隸屬於原國家輕工部,1998年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為主。是三十一所獨立設定的本科藝術院校”之一,中國首批自主招收藝術類本科生和有資格招收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攻讀碩士、學士學位留學生的高校之一。學校前身為1910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鎮陶瓷學院。1984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13年7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坐落於千年瓷都景德鎮。2016年3月,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有新廠、陶研所、湘湖三個校區,占地1600餘畝,設有8個教學分院(部),本科專業46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有專任教師802人,面向全國招生,全日制在校學生1.9萬餘人(含獨立學院),其中碩士研究生1100餘人、博士研究生23人,留學生近百人。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校門 校門
學校前身為1910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1912年, 中國陶業學堂被江西省接辦,更名為江西省立饒州陶業 學校,學制為兩年。1915年,江西省立饒州陶業學校又改名為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16年在景德鎮添設一所分校,命名為江西省立乙種工業分校,專事繪瓷教學。
在1926年到1927的大革命期間,景德鎮的江西省立乙種工業分校的校務陷於停頓。在波陽的甲種工業學校改為江西省立窯業學校。1927年,又改名為江西省立陶業學校。1934年,學校由波陽遷往九江,改名為 江西省立九江陶瓷職業學校。1938年夏,因日軍侵占九江,學校先後遷往靖安、萍鄉。1944年抗戰勝利前夕,學校遷往景德鎮,與抗戰創辦的浮梁陶瓷專科職業學校合併,稱為江西省立陶瓷職業學校,校長汪璠。1947年底,國民政府 教育部正式批准陶校“準辦專科,仍附職校”,江西省立陶瓷職業學校改稱為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1953年全國大專院校進行調整時,江西省立陶瓷專科學校被撤銷,其陶瓷工程專業併入華南化工學院,陶瓷藝術專業被併入江西師範學院,尚有部分教學人員也被安置到科研、生產部門。
1955年5月8月,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成立。1958年1月18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江西工業技術學校的陶瓷專業210名學生、13名教師由南昌遷往景德鎮,與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合併,成立江西陶瓷學校。1958年,中共 景德鎮市委決定創辦景德鎮陶瓷學院,並委派胡懷陵等同志聯繫籌辦事宜。1958年6月28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定,將剛剛合併的江西陶瓷學校改為景德鎮陶瓷學院,任命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趙淵同志兼院長。1958年8月,國家下達 陶瓷學院接受波蘭、越南、羅馬尼亞留學生的任務。1958年10月20日,學校隆重召開了第一次開學典禮。1959年4月,景德鎮市建築工程學院(1958年10月15日創辦)併入陶瓷學院,成為陶瓷學院歷史上唯一一屆的建築系工民建專業。
1966年8月18日,陶瓷學院紅衛兵大隊宣告成立;1968年5月16日,景德鎮陶瓷學院革命委員會成立;1968年12月28日,撤銷景德鎮陶瓷學院。1974年,景德鎮市利用原陶瓷學院的部分校舍,開辦了景德鎮市陶瓷工業學校。1975年8月16日,教育部發出通知,國務院批准恢復景德鎮陶瓷學院;1977年3月1日,學院舉行了“陶瓷學院復校暨開學典禮”慶祝大會。1978年下半年,學院開始由輕工業部和江西省委雙重 領導(以輕工業部為主)。
1984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98年,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2003年,被教育部確定為“三十一所獨立設定的本科藝術院校”之一。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組織的高校評估獲得良好成績。2009年景德鎮陶瓷學院重新劃分院系,同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2008-2015年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1年,學校順利通過了國務院學位辦組織的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和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兩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的中期檢查;同年,學校取消了專科層次招生,並將兩個教育部特色專業納入江西省一本批次招生。2013年7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6年3月,正式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

2016年4月12日,經教育部同意,景德鎮陶瓷學院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學校標識碼為4136010408;同時撤銷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建制。

辦學條件

學院設定

截至2015年3月,,學校設有景德鎮陶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工商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德鎮陶瓷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獨立學院)等10個院(部)和1個獨立學院。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3月,學校共有專任教師789人,其中教授127人、副教授285人,專任教師碩博比81.12%、博士比25.6%,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175人。現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5人,井岡學者2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17人,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6人,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66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選26人,省政府特殊津貼9人,省“井岡之星”青年科學家6人,省文化藝術學科帶頭人4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會員2人,國家級藝術大師25人。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本科專業覆蓋工學、文學、管理學、理學、歷史學、經濟學、藝術學、教育學、哲學法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形成了“設計藝術和陶瓷工程”優勢,注重藝工並重、藝工商交融,重點打造“藝術設計與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與機電、陶瓷經濟與管理”三大優勢特色學科群。
學校建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1個,專業學位碩士點4個,省高水平學科2個,省“十二五”重點學科3個,“十二五”示範性碩士點2個。
江西省高水平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江西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套用經濟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江西省“十二五”示範性碩士點:美術學、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科學技術史、電子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套用經濟學、考古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哲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設計學、美術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工業設計工程領域專業、藝術碩士

硬體設施

景德鎮陶瓷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
2006年到2008年6月,學校共投入經費1億元用於湘湖校區建設。2006年,完成主教學樓28966平方米、圖書館21064平方米、行政大樓7990平方米、學生第二食堂8541平方米、13—14棟學生公寓12320平方米等基本建設 任務;2007年,完成15棟學生公寓8153平方米、游泳池600平方米的基本建設任務,同時完成了學生公寓、行政樓、主教學樓、圖書館等外圍工程綠化亮化工程,使湘湖校區校舍建築面積達到26.5萬平方米。截止到2008年6月,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達530865.49平方米(較2005年增加118068平方米),其中教室137588.99平方米,實驗室19467平方米,學生公寓124802.6平方米,教職工宿舍79450.8平方米。
2006年,學校湘湖校區被江西省綠化委員會、省建設廳授予“江西省園林單位”榮譽稱號。2008年,學校決定在 湘湖校區開工建設12500㎡的藝術實驗大樓和8153平方米的16棟學生公寓。實驗室條件大為改善,2006年—2008年6月,共投入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費3055萬元,使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2億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6100元。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3個,首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4個,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4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示範中心5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學校先後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60多項、省級精品(優質)課程30餘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項目10餘項、省研究生創新項目20多項,國家級級精品教材1部,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出版國家及省部級規劃教材近10部。
國家級特色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陶瓷藝術設計、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教學團隊: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江西省特色專業:雕塑、能源與動力工程、產品設計、美術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工商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
江西省品牌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陶瓷藝術設計、雕塑、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能源與動力工程、設計、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
江西省省級教學團隊:陶瓷產品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熱工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教學團隊、大學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陶瓷藝術設計教學團隊
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自動化等
江西省省級精品課程:矽酸鹽岩相學、雕塑創作、智慧財產權法學、陶瓷工藝學、大學物理系列課程、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雕塑基礎、環境監測、無機材料物理性能、環境設計與原理系列課程、矽酸鹽岩相學、雕塑創作、智慧財產權法學、陶瓷工藝學等
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陶瓷工藝學、無機材料物理性能、雕塑創作、計算機硬體基礎、環境設計與原理系列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室內設計》系列課程、PLC原理及套用、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等
江西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面向行業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產品設計創新實驗區等
江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材料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基礎物理示範實驗中心、電類基礎示範實驗中心等

建設成果

2007年6月,學校首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型“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作品展集中了景德鎮陶瓷大學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佳作,充分展現了學校在陶瓷藝術教育和陶瓷藝術創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2009年5月,由學校承辦的“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作品展”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充分展現了學校藝術創作的整體實力和陶藝作品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
2011年11月,以學校教師為主的中國23位當代陶瓷藝術家的作品在法國羅浮宮第17屆國際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展出,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012年5月,學校組織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參展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學生成績

以學校學生為主構建的大學生創業基地——樂天陶社,成為全省首批創業示範基地;學生自主創業率在全省高校始終名列前茅。學生在國內外大賽中屢創佳績,獲得了被譽為“設計界奧斯卡獎”的德國紅點國際設計大獎、IF國際設計大獎、W3世界衛浴設計大獎等重大獎項。學校每年均有研究生考上清華大學、中科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國內著名大學、院所的博士研究生。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3月,學校與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友好關係,構建了中國陶藝國際夏季進修學院等學習交流平台,與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藝學會,美國陶藝教育委員會、歐洲陶藝協會等在內的世界各大陶瓷專業學會展開了交流與合作。其中與美國阿爾佛雷德大學、西維吉尼亞大學聯合建立的“中國陶藝國際夏季進修學院”、“JCI-WVU國際陶瓷藝術家工作室”項目被美國國務院出版的《中美關係200年》列為“中美民間交往的典範和新高潮”。學校被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列為“高等院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項目單位。
2008年,學校與美國國務院、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合作創作了4個“行碗”,受到美國總統布希的稱讚;2009年,學校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成功舉辦“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展”;2011年,應法國國家藝術行業聯合會邀請,參加法國羅浮宮第17屆國際文化非遺展;2012年,在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成功舉辦了“景德鎮陶瓷學院師生作品展”;2013年,學校在英國劍橋大學成功舉辦了“中國白金”陶藝作品展,學校教師代表團受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的親切會見,並向英國女王贈送了由學校藝術家設計製作的禮品瓷;2014年,學校受希臘邀請,在希臘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中華當代陶瓷藝術展”。與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法國立莫日大學等多個學校聯合建立了“國際藝術家工作室”。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3月,學校建有國家工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部級科研平台22個,省級科研團隊3個。國家日用及建築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國家科技部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並獲得“‘十一五’國家科技計畫執行優秀團隊”稱號。
景德鎮陶瓷大學設有國家日用及建築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華夏建陶研發中心(佛山)、古陶瓷研究所、中國陶瓷藝術設計研究中心、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等等學術、研發平台。中國矽酸鹽學會陶瓷分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和全國陶瓷標準化委員會等專業協會都掛靠在學校。建有江西省先進陶瓷材料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無機陶瓷膜重點實驗室等省級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學校“高性能低膨脹陶瓷材料的研製及其套用”、“結構陶瓷典型套用條件下力學性能測試與評價關鍵技術及套用”分別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據2015年3月學校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學校積極牽頭組建產學研聯盟,與景德鎮、高安、廣東佛山、潮州、山東淄博、湖南醴陵等16個主要產瓷區開展了全面的產學研合作,近200項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生產力,累計實現經濟效益近百億元。
在陶瓷文化研究方面,學校率先提出“景德鎮學”研究,在全國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完成了《中華大典·藝術典·陶瓷藝術分典》、《中國古代陶瓷文獻影印輯刊》(30卷)等一批國家、省部重大文化研究與出版工程項目。
學校新增國家級科研項目近70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0餘項;發表論文4000多篇,進入2012中國大學ESI-TOP論文排行榜100強,位居2015中國大學最具影響力學術論文排行百強榜第65位;出版學術著作40多部,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近百項;獲得省自然科學、科技進步獎、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及省高校科技成果獎30多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2年底,景德鎮陶瓷大學圖書館(含各院系資料室)館藏的紙質文獻總量達116.2萬冊,併購有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讀秀學術搜尋、百鏈、藝術博物館圖片庫、大成老舊刊全文資料庫、中經專網、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銀符考試題庫、中國高等學校教學資源網、Elsevier的SD資料庫、SpringerLink外文資料庫、EBSCOhost外文資料庫、金圖外文數字圖書館、EBM外文圖書資料庫、CAMIO藝術博物館線上、美國AD報告全文(陶瓷部分)、工程索引文摘庫和中外陶瓷專利資料庫服務平台等20多種中外文電子信息資源。另外與景德鎮市圖書館實現了書目資源共享。
圖書館設立了中文陶瓷閱覽室和特藏室。中文陶瓷閱覽室專門收藏各類中文陶瓷文獻;特藏室收藏陶瓷類贈送文獻,包括美國亞洲基金會、日本大阪花甲協會、日本丸善株氏會社、韓國園光大學、陶瓷界老前輩知名陶瓷專家劉秉誠教授、原黨委書記兼校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秦錫麟以及學校師生捐贈的珍貴陶瓷書刊和手稿數千冊。

學術刊物

學院編輯出版的《中國陶瓷工業》、《中國陶瓷》、《中國陶藝》、《陶瓷學報》、《陶瓷學院報》等報刊,享譽國內外陶瓷界,其中《中國陶瓷工業》雜誌是中國陶瓷行業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

學術交流

學校先後成功舉辦了中國、非洲與阿拉伯國家間陶瓷藝術與景德鎮學交流活動、高技術陶瓷國際論壇、世界陶瓷城市市長峰會國際文化論壇、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和中國中部設計藝術國際研討會等系列學術交流活動。

學校校訓

校園環境校園環境
誠樸恕毅
“誠”,出自《易·乾》:“修辭其誠,所以居業也”;《禮樂記》:“著誠去偽,禮之經也”。意為真誠、真實。
“朴”出自屈原《九章》(懷沙):“朴為積兮,莫知余之所有”。注“修直為材,壯大為朴”;《史記》(屈原傳):朴作朴,引申為大。意為質樸,成大材。
“恕”,出自《論語》:“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熹《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意為寬容,推己及人。
“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左傳》:“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意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堅毅果敢。
“誠樸恕毅”校訓旨在培養學生真實無妄,表里如一的品質,吃苦耐勞,胸懷坦蕩,推己及人的品格,成就大業的志向和干預干戈創新的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意志。校訓與“養成明白學理。精進技術之人才,以改革陶業”的辦學宗旨互相互成。
“誠樸恕毅”的校訓說明,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既要著眼長遠,又要面向當前和行業。作為校訓,既要有豐富的內涵,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景德鎮陶瓷學院現任領導名譽院長秦錫麟
黨委書記郭傑忠
院長、黨委副書記寧鋼
紀委書記葉觀榮
副院長吳雋、劉小麗、吳本榮、占啟安

歷任領導

時間名譽院長書記院長
1958年至1960年趙淵(兼)
1961年至1962年張希魯(兼)
1963年至1968年
1981年至1983年楚予民
1984年至1986年
1987年至至1995年1月黃球古陸文遂
1995年3月至2006年1月秦錫麟(兼)秦錫麟
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 秦錫麟周健兒
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 肖任賢
2011年4月-2011年8月
2011年8月—2012年7月馮林華
2012年7月—2014年3月
2014年3月—2014年8月江偉輝
2014年8月—2014年11月秦錫麟——
江偉輝
2014年11月—2017年9月秦錫麟郭傑忠江偉輝
2017年9月​—秦錫麟​郭傑忠​寧鋼​
1968年——1980年
1968年革命委員會主任侯宗林
1976至1980學院領導小組 組長陳克光副組長

傑出校友

胡獻雅:(1902—1996),字正民,江西省南昌人,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教授。曾擔任中國文聯委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江西省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等職務。
萬昊(1915.3—):江西都昌人,是中國新印象派油畫的開派人物。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
施於人(1928年-1995年):男,原名施文林。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教授、碩士生導師。
周國楨:男,1932年8月出生,湖南省安仁縣人,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1992年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育賢:藝名“風友”。1958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雕塑專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劉遠長:男,1939年7月出生於江西吉安。1959年考入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雕塑專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唐自強:男,1940年1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周新兵:男,2010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外語系、景德鎮紫蓮花網路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戴榮華:男,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李菊生: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馮林: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諮詢委員會組織成員。
裴足喜:男,1940年2月出生於江西省餘江縣,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熊鋼如:男,1941年2月生,江西豐城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任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西廳改造副總設計,並參與寶麟尊設計製作。
任瑞華:男,藝名“仕博”,1941年生,江西南昌人。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書畫家》藝術總監等。
徐慶庚:1941年生,1966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本科,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秦錫麟:男,1942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6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為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名譽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林洪:筆名牧石,江西豐城人,生於1942年8月。1966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
朱樂耕:1952年生於景德鎮,1988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何炳欽:男,1955年9月生,江西婺源人。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1981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
方李莉:女,江西人,1956年生於貴州省六盤水市。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中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學科帶頭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呂品田:1959年3月19日生於江西上饒,祖籍江西豐城。1982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設計專業,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工藝美術與民間美術研究室主任。
黃煥義:1960年11月生於江西省撫州,漢族,1985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呂品昌:1978年9月考入景德鎮陶瓷大學。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常務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建設部全國城市雕塑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
鄧箭今黃煥義:1961年出生於廣東,1986年畢業於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任教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
鮑傑軍:1962年生,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副會長,歐瑞特集團董事長,景德鎮陶瓷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在讀博士。
戴雨享:1965年11月生於江西景德鎮,戴榮華之子。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馬俊,男,江蘇鎮江人,1974年4月生於江西景德鎮,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陶藝專業,系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一級畫師、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西省陶瓷美術大師、江西省陶瓷行業技能人才評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