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原指三個人謊報集市里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多人重複述說,就能使人信以為真。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基本信息

讀音

三人成虎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三 人 成 虎

解釋

三個人謊報集市里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多人重複述說,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龐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

示例

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礫金君自寬。”
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傳竟成真的了。

語法

複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近義詞:眾口鑠金道聽途說無中生有

反義詞:眼見為實

燈謎

大夫制迷
春節那天做條謎

原文

龐恭太子質(1)於邯鄲(2),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7)市之無虎也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9)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11)之。”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戰國策》

注釋

1. 質:人質,這裡用作動詞,謂將人在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
2. 邯鄲:趙國的都城,在今直隸省邯鄲縣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後世衍申為城市。
4. 之:代詞,指市上有虎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
7. 夫:語氣詞,用於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
8. 明:明擺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離。
10. 大梁:魏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開封市。
11. 察:詳審,辨別是非,明察。
12. 自為知:自己會了解,猶言不會輕信人言。
13. 辭行:遠行前向別人告別。
14. 讒言:中傷別人的話。
15. 罷質:罷是停止,謂充當人質的期限結束。
16. 果:果真.
17.見:作使動動詞解,謂龐結果得不到魏王召見。
18.反:通“返”,返回
19.太子:此指魏國的王位繼承人
20.過:超過
21.果:果然
22.得:能夠(得到)

通假字

原句:龐恭從邯鄲反。
“反”通“返”意思為返回

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大臣叫龐恭,魏王派他與太子同去趙國都城邯鄲做人質。龐恭擔心自己走後魏王不再信任他,於是在臨行前特地到王宮裡對魏王說:“大王,如果有人向您稟(bǐng)報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立刻回答說:“我當然不相信。”
龐恭接著問:“如果第二個人也向您稟報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遲疑了一下說:“我將信將疑。”龐恭緊接著問:“要是第三個人也向您報告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一邊點頭,一邊說:“我相信了。”
於是龐恭說:“街市上本沒有老虎,但如果三個人都說那裡有老虎,人們便信了。如今我陪太子去邯鄲,那裡與我們魏國都城大梁的距離,比王宮到街市的距離要遠得多,再說背後議論我的,恐怕也不止三個人一。所以希望大王今後對這些議論明察,不要輕易相信。”
魏王坦然地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地陪公子去吧。”龐恭去了趙國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說他壞話。開始魏王不信,後來說龐恭壞話的人多了,魏王也就相信了。
在太子結束人質生活回國後,魏王就再也沒召見過龐恭,也不再重用他了。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申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二》

道理

(1)三人成虎,講的是一位大臣舉例提醒魏王,應明察秋毫,勿聽信流言,冤枉自己,但最終魏王還是聽信讒言,遠離了忠臣。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輕信多數人說的,而要多方面進行考察,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做事要善於調查研究,不要輕信於他人。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相關連線:《戰國策》

《戰國策》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共33卷:
東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齊策6卷
楚策4卷
趙策4卷
魏策4卷
韓策3卷
燕策3卷
宋衛策1卷
中山策1卷
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人們卻將其理解為“三個人就頂一隻老虎”,即人多力量大。

寓意

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行考察、思考,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識,輕信謊言,就會讓人犯錯誤。

造句

謠言的可怕就在於“三人成虎”,說的人一多,便會使你分不清真假.

歸納梳理

1.古今異義今邯鄲去大梁(距離)2.一詞多義(1)1.質【於】邯鄲(到)(2)2.遠【於】市(比)(2)1.【質】於邯鄲(名詞,作人質)2.太子罷【質】(名詞,指作人質這件事)

啟示

一個人對別人說的事情不可妄信,即使有很多人都這么說,也要透過表面看到問題的本質,以免被壞人蒙蔽。

人物生平

龐恭,戰國時期魏國人。
出處:
《戰國策·魏策》
龐恭與太子質(1)於邯鄲(2),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7)市之無虎也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9)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11)之。”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典故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二》

道理

(1)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面進行考察,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寓意

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行考察、思考,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