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精神。作者指出,封建的等級偏見和道德觀念,才是造成這對青年悲劇的根本原因。朱麗的父親是個有著濃厚封建等級偏見的貴族,他頑固地反對將女兒嫁給一個出身第三等級的家庭教師,強迫她嫁給貴族德·伏勒瑪。作品中的聖·普樂和朱麗,都具有反封建精神,他們反對封建等級觀念,追求個性解放。聖·普樂是個品學兼優,才貌雙全的知識分子,他不承認封建道德和等級觀念,把戀愛視為基本的人權。

《新愛洛綺絲》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是盧梭著名的書信體小說。作品描寫的是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師聖•普樂和貴族學生朱麗小姐的不幸愛情故事。這對情人的故事同中世紀法國哲學家阿貝拉爾與學生愛洛綺絲相愛的情節相似,故取名“新愛洛綺絲”。

作者簡介

《新愛洛綺絲》盧梭
盧梭(1712——1778)全名: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他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並且拋棄了他自己的孩子,因為懷疑他那年幼的老婆對他不忠和記恨他丈母娘的刻薄吝嗇。這一點在《悲慘世界》中也被雨果反覆嘲笑挖苦。而他自己的《懺悔錄》也極內疚地提到了這一點。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內容梗概

貴族少女尤麗愛上家庭教師聖•普樂,遭到父親反對,被迫嫁給俄國貴族沃爾馬。婚後,尤麗用宗教和道德觀念克制自己,最後因病去世。臨終,她將子女託付給聖•普樂,並向他坦露“去天國團聚”的心愿。

作品評價

《新愛洛綺絲》《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精神。作者指出,封建的等級偏見和道德觀念,才是造成這對青年悲劇的根本原因。朱麗的父親是個有著濃厚封建等級偏見的貴族,他頑固地反對將女兒嫁給一個出身第三等級的家庭教師,強迫她嫁給貴族德•伏勒瑪。作品中的聖•普樂和朱麗,都具有反封建精神,他們反對封建等級觀念,追求個性解放。聖•普樂是個品學兼優,才貌雙全的知識分子,他不承認封建道德和等級觀念,把戀愛視為基本的人權。他向朱麗證明,他們的愛情本身就是具有“美德的品格”。盧梭根據人權主義的原則尖銳地指出,像聖•普樂這樣在各方面都比周圍人優秀的青年,應該得到朱麗的愛情,而那個社會則只承認“高貴”的血統和貴族的頭銜,是多么地不合理!朱麗雖然較多地受到階級出身和地位的束縛,內心矛盾重重,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也終於接受了聖•普樂的愛情。當父親強迫她嫁給貴族時,對封建家長的專橫,她發出了憤怒的控訴:“我的父親把我出賣了,他把女兒當作商品和奴隸,野蠻的父親,喪失人權的父親啊!”不過,作者在歌頌主人公反封建的同時,又把朱麗寫成賢妻良母式的女性,把聖•普樂寫成按禮行事的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作品還以極大的熱情,歌頌了人的自然情感,特別是男女青年愛情過程中的自由奔放的激情。作者指出,“真誠的愛情結合是一切結合中最純潔的”結合,最高尚的愛,而這種高尚、純真、自然的情感是無法壓制的。朱麗對聖•普樂懷有純真的感情,雖然她被迫與貴族結婚,但仍然日夜想念聖•普樂。後來,她得到丈夫的許可,與聖•普樂見面。他們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裡,雖竭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但還是痛苦倍增,憂鬱而死。法國大革命以前,人們渴望情感解放和個性自由發展,盧梭通過聖•普樂和朱麗的純真情感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人民的願望。

同時,小說還通過聖•普樂在巴黎的見聞,以及用對華萊山區人民純樸道德風貌的讚揚,與貴族的惡習相比較,進一步揭示所謂的貴族文明、道德和習俗,實質是對自然人性的摧殘。因此,小說對現實的批判超出了愛情問題而具有廣泛的社會內容。

小說以抒情的筆調描寫了瑞士阿爾卑斯山麓壯麗的湖光山色,抒發了人對大自然的感受,這一手法對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作品賞析

《新愛洛綺絲》《新愛洛綺絲》
有愛過的人、
在此得到愛的學問,
使他自己有崇高的靈魂;
已知這種溫柔的秘密者,
將愛得更深,……”
——拜倫:《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

拜倫的這節詩,道出了盧梭《新愛洛綺絲》寶貴的認識價值;它是愛情小說,可又別同一般。和盧梭那些振聾發聵的啟蒙論著一樣.這部小說在揭示“人與人之間,特別是兩性之間的感情關係”方面、表現了愛情受到封建勢力摧殘時的純與真,不俗不卑,情操高尚,促人清心明目,具有深刻的啟蒙性質。
《新愛洛綺絲》書名的全稱是《尤麗,或新愛洛綺絲——阿爾卑斯山麓下一個小城市中兩個居民所寫的情書》,它是盧梭著名的書信體小說。
愛洛綺絲本是法國12世紀時的一位美麗而鍾情的少女,她與老師、哲學家阿貝拉爾相愛而釀成悲劇;啟蒙思想家盧梭,借用這個古老的愛情故事推陳出新,展現出他那個時代的新的愛情悲劇:貴族小姐尤麗與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師聖•普樂相愛甚篤,尤麗的父親卻出於封建的等級偏見,以聖•普樂的出身不配而從中攔阻,終於迫使尤麗含恨死去。書名在愛洛綺絲的名字前冠以“新”字,題意含蓄,透露出作者對封建罪惡的強烈憤怒。人們只要把尤麗的悲劇與昔日的愛洛綺絲悲劇兩相對照,便可深入—步地領會這部作品的反封建主題:時代,已由中古前進到18世紀的啟蒙時期;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卻舊迭新換,戕害人間正當感情的封建偏見和家長制依然悠意橫行。盧梭感到反封建的任務時不我待,新的“新愛洛綺絲”悲劇再也不能重演。

《新愛洛綺絲》《新愛洛綺絲》
作為法國感傷主義文學的創始人,盧梭善長於淋漓盡致地描繪人的感情,尤其是戀人的多愁善感和離愁別緒。《離別》信中後一部分描寫聖•普樂對尤麗夢幻般的思念,寫得情真意切,最為動情:聖•普樂雖然隻身一人出遊,卻產生了處處有尤麗伴遊的幻影;這當是愛情痴迷時的真實感受,讀起來九曲迴腸,令人心碎。他們的愛情是誠摯的——聖•普樂對尤麗說:“我感到悲哀的時候,我的心躲在你的心裡,到你那兒尋找安慰。”而“感到有點樂趣,我也不能獨自享受;我請你到我這兒來,分享我的歡樂”,真是休戚相關、甘苦與共;他們的愛情是專一的——,聖•普樂來到風光明媚的華萊山林里,豐富多采的大自然景物雖然使他流連忘返,但他心裡仍然沒有忘記尤麗,眼睛所見同內心所想,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如膠似漆的感情,把他們緊緊相系:“我所走過的路沒有一步不是我們一塊走的,我所看見的景色沒有一處不是和你一塊兒欣賞的。我所經過的樹沒有一棵不為你遮過蔭,我所坐過的草地沒有一處不供你歇過腳。”因而,穿密林、跨小溪,處處都感到心愛的人時時相伴。他重感情.但就是在風姿綽約的華萊婦女面前.也不像一般法國人對女性多情風流,而是專一地追想尤麗,讓甜蜜的追想“勾劃出我那朝思暮想的人的姿影”;他們的愛情是高尚的——相思的情絲固然纏綿,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然而愛情的基礎牢因,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之上,格調並不庸俗。在這封信的最後,聖•普樂滿懷激情憧憬未來,希望愛情能夠天長地久水遠保持下去,他們“陶醉下悠長的快樂中,不知歲月的消逝”,而在愛情的幸福中“盡人類的一切職責”“作個好人”,使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不虛度年華”。足見,盧校筆下所描寫的尤麗和聖•普樂的愛情,本是男女青年正常感情的自然發展,沒有金錢勢利的影響,也沒有邪惡淫亂的玷污,有的只是真心誠意、志同道合。按照盧梭的觀點:“真誠的愛情的結合是一切結合中最純潔的。”他傾注了對尤麗和聖•普樂這—對戀人的深切同情,把他們的愛情表現得真摯動人、合情合理;可以推想,隨著尤麗和聖•普樂感情的自然發展,他們會是幸福的。
然而,在法國那樣——個封建專制最典型的國度里,尤麗和聖•普樂的美滿結合是不能實現的;他們之間的感情愈強烈,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便愈深重。聖•普樂的出身,在當時的法國屬於沒有社會地位的第三等級。尤麗的父親則是個貴族等級偏見很深的老頑固。人人生來都無法選擇的家庭出身,被他視作了擇婿的唯—條件。他專橫霸道,極力阻攔這門婚事。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尤麗為她父親的壓制深感苦惱,聖•普樂在憧憬愛情幸福的同時也為愛情的理想前途擔心;信中末尾這句話:“幸福隨著幻想的消逝而消逝,現實將要給我帶來什麼東西?”這種預感,便透露出他內心的隱憂。他明白,幻想中的甜蜜豐福,畢竟只是轉瞬即逝的海市蜃樓,在冷酷的現實社會裡將會碰壁,所以.他憂慮、焦急、苦悶、傷心。後來,尤麗的父親果然活活拆散了這對恩愛的情侶。他替尤麗另外擇定一個門當戶對的貴族,命她嫁給她所不喜歡的德•沃爾瑪,從而毀滅了女兒一生的幸福,引起了悲慘的結果。
《新愛洛綺絲》《新愛洛綺絲》
一般說來,愛情悲劇寫到戀人被拆離也便曲終席散了;盧梭則不然,他向前跨進一步,深入開掘那種被拆離後身心遭到摧殘的心理狀態.又讓聖•普樂以教育尤麗孩子的家庭教師身份再度來到尤麗同德•伏勒瑪結婚後的家庭,他們朝夕相見卻不能結合,以此抒寫感情被壓抑的哀楚。《新愛洛綺絲》第四部第17封信《游湖》,便是聖•普樂壓抑感情的總爆發。這封信是聖•普樂寫給他的好朋友英國爵士愛德華的。信中詳細報告了他同尤麗泛舟萊蒙湖所遭遇的危險;危險之大,回想起來就感到“心有餘悸”。這封信里使用鋪墊的手法、先寫游湖風浪的驚險場面,湖中陡然“颳起一陣西北風”,幾乎把小船吹翻打沉,但大家在尤麗的鼓舞下,齊心協力,艱苦搏鬥,終於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再寫聖•普樂感情上的驚險波濤:小船安全靠岸後.聖•普樂邀請尤麗登山散步.這梅葉里山谷原是10年前他避難的地方,當初,他與尤麗處於熱戀中,曾經在山石上刻下尤麗的名字和彼特拉克•塔索的詩,以寄託思幕的情懷。十年過後,人世滄桑,物換星移,尤麗在父親的逼迫廠另嫁他人:所以他們故地重遊時,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兩人都非常難過,以致回到船上時,聖•普樂一時感情衝動,竟想擁抱尤麗雙雙投湖自殺。聖•普樂想到:“現在,坐在她身邊,看得見她,摸得著她.和她說話,熱愛她,崇拜她,而幾乎正在好像還占有她的時候。卻感覺到永遠失去了她。這些意念把我拋進憤怒瘋狂的漩渦.我越來越激動,以至於墮入了絕望的深淵。”但他以巨大的克制力控制了自己,只是坐到船艙傷心落淚。這樣把人世感情的風浪同湖中的自然風浪相對照,自然險惡可以戰勝,而感情的悲愴幾乎難以抵擋。聖•普樂有愛也有恨,他當然明白把他與尤麗活活拆散的罪魁究竟是誰,因而在信的末尾發出質問:“我何以會和她有這樣大的距離?”控訴了罪惡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尤麗父親的冷酷狠毒。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