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

《愛瑪》

《愛瑪》英文名稱為EMMA,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經典小說之一,由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編著。主人公愛瑪是個美麗、聰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熱心關注身邊的浪漫故事,卻又固執地認為自己永遠不會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張為孤女哈麗埃特導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戀愛。當哈麗埃特誤以為自己愛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時,愛瑪才驚覺原來自己也在愛著奈特利先生。這雖與她一開始就宣布的終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墜入情網的她不得不放棄自己天真的誓言。該作品多次被搬上銀幕。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愛瑪》《愛瑪》
《愛瑪》是英國女作家奧斯汀作品中藝術思想最成熟的一部。書中描繪了十幾個女姓人物,最主要的是三個少女:愛瑪、簡•菲爾費克斯與哈麗埃特。這三個少女都有奧斯丁理想中的溫柔三美:外表儀態的端莊優雅、言談神情的和藹可親、性格品質的寬容正直以及必不可少的熱情。愛瑪以滿腔柔情關心愛護著她的家人朋友,菲爾費克斯深情到幾乎可以為戀人容忍一切折磨,哈麗埃特則更是一個多情的姑娘,一年之中全心全意地愛上了三個男子。

作品內容

《愛瑪》《愛瑪》
愛瑪•伍德豪斯家境富有,人又聰穎、美麗,處於這種環境裡的人有些嬌生慣養,自以為是,也在情理之中。她剛剛參加了她的朋友、伴侶、前家庭教師泰勒小姐嫁給鄰近的鰥夫韋斯頓先生的婚禮。雖說這樁婚事樣樣都好,愛瑪還是為失去好友而暗自嘆息。如今哈特菲爾德只剩下她和父親了。伍德豪斯先生年事已高,又愛為瑣事發愁,自然無法給女兒作伴兒。
伍德豪斯家是海伯利村的大戶。在他們一家小小的朋友圈子裡,陪伍德豪斯先生湊桌打牌的中老年太太倒是不少,可是沒有年輕小姐能做愛瑪的朋友和心腹。可愛的泰勒小姐如今已成了韋斯頓太太,愛瑪為此深感寂寞,於是就把哈里特•史密斯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哈里特是附近寄宿學校學生,住在校長家裡。她年方十七,相貌出眾,雖然資質低下,但舉止行為卻討人喜歡,毫不做作,又習慣於把愛瑪奉為楷模,所以挺稱人心意。

哈里特是私生女,其父何人仍是個謎。愛瑪認為這女孩可能出身名門,便極力使她相信她以前交往的人都配不上她。愛瑪勸她與馬丁一家人斷絕來往。馬丁家是正派的農夫,雖有一定財產,但不屬上流社會。愛瑪認為羅伯特•馬丁不配取哈里特為妻,便鼓勵這位姑娘追求年輕的牧師埃爾頓先生。

愛瑪從埃爾頓先生的神態上判定他已開始愛上哈里特,便自以為撮合婚姻的計畫必然成功。奈特利先生是愛瑪在倫敦當律師的姐夫的弟弟。能看到愛瑪缺點的人為數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愛瑪和哈里特的親密關係使他感到不安。他告誡愛瑪這種關係無論是對哈里特還是對她自己都沒有好處。奈特利先生得知哈里特在愛瑪慫恿之下拒絕了羅伯特•馬丁的求婚時,就更加感到憂慮。愛瑪自己倒是心安理得,因為她確信埃爾頓先生對哈里特十分鐘情,而哈里特——在她的鼓動之下——對他也有同樣的愛慕之心。

埃爾頓先生私下向愛瑪求婚,這使愛瑪猛然醒悟。她突然意識到,埃爾頓先生向哈里特獻殷勤實則是沖她而來,而她有意鼓勵埃爾頓追求自己女友的舉動,卻被他看成是鼓勵他向自己求婚的表示。埃爾頓的自以為是已經夠討厭的了,可如何把這個訊息透露給哈里特,就更叫人心煩。

愛瑪的生活圈子裡又出現了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弗蘭克•邱吉爾幾個月來一直答應要來看望他的父親和新過門的繼母,但卻再次推遲了他的來訪日期。邱吉爾是韋斯頓先生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用了母親家的姓氏。奈特利先生認為這個年輕人如今覺得自己比父親的地位優越。愛瑪和他爭執了起來,但心裡卻同意他的看法。

儘管哈特菲爾德的社交圈子沒能受到邱吉爾的光顧,卻也增加了一個叫簡•費爾法克斯的姑娘。簡是總愛嘮嘮叨叨的貝茨小姐的外甥女,貌美才淑,與愛瑪不相上下。奈特利先生暗示,這就是愛瑪從來不能與簡友好相處的原因之一。愛瑪自己則把兩人的冷漠關係歸咎於簡的冷漠。

簡到達後不久,韋斯頓夫婦便接到邱吉爾的信,信中又另定他的來訪日期。這一次他真的來了。愛瑪發現這是一位既英俊又有教養的年輕人。他成為伍德豪斯家的常客,同時,由於他以前認識簡•費爾法克斯,也就不斷到貝茨家來拜訪。但他對之大獻殷勤的姑娘卻不是簡而是愛瑪。愛瑪明白韋斯頓夫婦希望這顆情種能夠開花結果。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簡收到了一份厚禮,這是一架鋼琴,送禮者不知何人。據猜測,禮物來自簡的富裕朋友們。簡是個孤兒,一直和他們住在一起。但面對禮物,簡神態尷尬,緘默不語。在韋斯頓夫人告訴愛瑪奈特利先生似乎喜歡並關心簡之後,愛瑪懷疑送禮的人就是奈特利。愛瑪一想到奈特利先生和簡婚配成雙就無法忍受。但她觀察兩人在一起的情景之後,得出了使自己滿意的結論:奈特利先生的舉動是出自友誼,而不是愛情。

費蘭克•邱吉爾該走了。他看上去有些戀戀不捨。在最後一次到哈特菲爾德作客時,他似乎很想告訴愛瑪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但是愛瑪雖然認為邱吉爾想要開口向她表白愛情,卻沒有鼓勵他把心事說出來。因為在愛瑪的想像中,自己總是拒絕邱吉爾的求婚,總是把兩人的愛情歸結為平靜的友誼

《愛瑪》《愛瑪》
埃爾頓先生重返海伯利村,帶回一個倉促求愛成婚的新娘。這位婦人小有資產,極其粗俗,卻偏偏矯揉造作,自命高雅。哈里特曾在愛瑪的勸說下墮入愛河,再想勸她解脫情網實非易事。但愛瑪無力辦到的事情,埃爾頓先生的婚煙卻替她完成了。哈里特終於開始醒悟。埃爾頓先生在一次舞會上對她的粗魯無禮更促成了她的醒悟。埃爾頓先生竟拒絕與哈里特跳舞,這時,輕易不跳舞的奈特利先生去主動邀請她作舞伴。於是,在哈里特心中,埃爾頓先生的位置開始由奈特利先生所代替。這件事連愛瑪都不知道。

愛瑪自己則開始考慮選邱吉爾做哈里特的丈夫。不過她決定自己不再去出力撮合這樁婚事。出於一系列的誤解,愛瑪以為哈里特在讚揚邱吉爾,其實哈里特讚揚的是奈特利先生。

韋斯頓太太仍然認為奈特利先生愛慕簡•費爾法克斯,這就使紛繁不清的鴛鴦譜更加錯綜複雜。而奈特利先生則覺察到簡和邱吉爾之間已有某種秘約。奈特利先生的猜疑後來得到了證實:邱吉爾向韋斯頓夫婦承認他和簡在10月份就已秘密訂婚。韋斯頓夫婦首先想到的是愛瑪。他們擔心邱吉爾對愛瑪的殷勤舉動可能已使愛瑪陷入情網。但愛瑪向韋斯頓太太表示她曾一度對邱吉爾有點好感,但這段機緣早已過去。愛瑪現在主要擔心兩件事。一是她曾對邱吉爾說過一些關於簡的話,如果她早知道兩人已經訂婚,決不會那樣做。二是她認為自已又一次鼓動哈里特墮入一段不能成功的戀情之中。

可是,當愛瑪委婉地把這個訊息透露給哈里特時,卻發現哈里特並沒有因此感到不安。兩人的談話總是說不到一塊,後來愛瑪終於得知哈里特現在傾心的不是邱吉爾,而是奈特利先生。當哈里特告訴愛瑪她有理由相信奈特利先生對她也是以愛報愛時,愛瑪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秘密:她本人愛的也是奈特利先生。現在她真希望自己從來不認識哈里特•史密斯。除了自己想嫁給奈特利先生之外,她還明白,奈特利如和哈里特結合,不但是不相稱的婚配,而且也很難帶來幸福。

愛瑪對這一事態的憂慮不久便告結束:奈特利先生向她求婚了。但她的圓滿幸福也有美中不足。她知道自己的婚事會使父親很不高興,因為老人不願生活有絲毫的改變。而且她在不知不覺中又一次使哈里特面臨失望的打擊。愛瑪和奈特利先生決定住在哈特菲爾德,一直陪伴父親度過晚年。這就解決了第一個難題。至於哈里特,奈特利先生之所以對她關注,是因為他確實想調查清楚姑娘對他的年輕佃戶羅伯特•馬丁是否仍有愛心。結果,奈特利先生終於在一天早上宣布,羅伯特•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並且被她接受。哈里特的前途已定,愛瑪自然十分高興。愛瑪總可以這樣回首往事,她周圍的人全都門當戶對地婚配成親,這才是他們真正幸福的必要條件。

寫作背景

《愛瑪》《愛瑪》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汀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視窗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作者簡介

《愛瑪》奧斯汀
奧斯汀(1775-1817),19世紀英國最早發表現實主義小說的女作家。生於英國小鄉鎮史蒂文頓的一個牧師家庭,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於家庭文學空氣薰陶而成為著名作家。其作品主要描繪她在狹小生活圈子裡所熟悉的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及其心態,具有觀察細緻,人物刻畫惟妙惟肖,評論尖刻等藝術特色。20歲左右開始創作,共發表6部小說:《理智與感情》、《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奧斯汀最初創作是為了反對流行小說。後來又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未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浪潮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場景,掃除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庸俗風氣,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奧斯汀又是公認的描寫婦女意識的卓越作家。

作品評價

評論家說:“《愛瑪》可能是奧斯丁最成熟的作品。”這部作者生前最後出版的小說,能被冠以如此高的評價,很大程度上緣於比起其他作品來,它更為深入全面地表現了作者的審美情趣與創作態度,二字概括之,那就是“溫柔”。奧斯丁的審美情趣著重反映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但是,奧斯丁強調一點———熱情不等於激情。一個熱情的女性可以使生活充滿趣味,給人們以快樂,但一旦熱情超過了限度,即理智控制的範圍後,它就會蛻變成有害的激情。泛濫的激情使哈麗埃特嘗盡失戀的痛苦;菲爾費克斯由於一時激情犯下錯誤,作為懲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刻也沒有安寧過”;愛瑪“對自己的每一種激情都覺得羞愧”,它是女主人公幸福生活中僅有的那一點苦惱的源頭。在奧斯丁眼裡,激情是妨礙完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推崇溫柔的審美情趣直接影響了奧斯丁的創作態度。作者借愛瑪之口這樣說:“我雖然沒有這個優點———但是我懂得如何珍視和尊重它”,《愛瑪》的每一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奧斯丁的真誠與寬厚:不苛求自己、不苛求筆下人物、不苛求讀者———僅僅憑著“興趣和愛好”來描述生活,創作對於她來說是一種熱情洋溢、輕鬆自然的感受歷程;她對她塑造的每一個女性都抱著熱忱的希望,但又無比寬容,所以從審美意義上看,個個都如她描繪愛瑪一般“最好的,儘管有那些缺點還是完美無缺”;她賦予“茶杯里的小風波”巨大的魅力,但又不要求讀者沉溺其中,故常常打破“第四堵牆”,跳出書外,讓讀者意識到這只是個想像世界。所以至少可以說,奧斯丁會成為讀者最親愛的朋友。

電視劇

中文名:愛瑪
外文名:EMMA
其它譯名:艾瑪
出品時間:2009年
出品公司:BBC
製片地區:英國
導演:JimO'Hanlon
編劇:SandyWelch
類型:愛情
主演:蘿瑪拉·嘉瑞
片長:4集
上映時間:英國2009年10月
分級:Australia:G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攝製格式:35mm
洗印格式:Video
原創音樂:SamuelSim
攝影:AdamSuschitzky
剪輯:MarkThornton

劇情介紹

此劇由BAFTA獲獎者SandyWelch執筆,改編自簡-奧斯汀的經典小說《愛瑪》。
EmmaWoodhouse家境富有,聰穎美麗,伶牙俐齒又自命不凡,且還有個有趣的愛好--愛當紅娘,她熱情地將HarrietSmith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分享者影視,盡心為其謀劃,不料她的計畫卻以災難告終。故事以Emma失敗的做媒行動所造成的可怕後果為主線,時時閃現著喜劇性的詼諧與智慧的光芒,令人忍俊不禁。
此次翻拍,編劇SandyWelch將以幽默詼諧的筆觸重新打造這部簡-奧斯汀的經典喜劇。

演員表:http://www.addintime.com/oumei/9730.html

英國電視劇一覽

英國劇比美劇要深,有很多潛台詞,人物的站位、眼神、動作細節等都往往有一定的含義,需要仔細回味。 相比之下,美劇要簡潔,更注重劇情的複雜,但對演員表演的要求相對低,而且台詞相對比較直白,比較容易看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