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

《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1931),揭示了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形成的原因、指出國際貿易中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作者是瑞典學者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作者簡介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1977年獲得者。1899年4月出生於瑞典。先後在隆德大學斯德哥爾摩商學院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學習和深造。
1924年,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1930年,應聘到斯德哥爾摩商學院任經濟學教授。
1938年,當選為議員,俄林不僅是經濟學家,而且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對黨自由黨的主席,在聯合政府中任貿易部長,連任自由黨主席達23年之久。
1977年,貝蒂爾·俄林因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運動理論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與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愛德華·米德一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9年8月,於書桌前逝世。

成書過程

俄林在經濟學研究方面的特點是,不做已有理論的奴隸、勇於探索和創新。他認為,後來者的任務不是對名有的理論僅僅做些解釋,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創新、突破。

1919年赫克歇爾(Eli F. Heckscher)在其《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文中初步提出兩國之間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兩國的要素稟賦不一樣;二是不同產品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樣。他讚賞赫克塞爾的開放貿易理論分析,但他又在此基礎上加以修改和完善。早在1922年,他在其博士資格預選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初步大綱,成為他後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1924年,在其博士論文及答辯中,他提出的貿易理論被認為是第一次較完整地闡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區際和國際分工貿易理論體系。

俄林繼承了赫克歇爾的觀點,1931年,他把自己的貿易理論體系進一步加以充實、修改和提高,完成了著稱世界經濟學壇的著作《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書中對比較優勢形成的原因這一理論重新作出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釋,並系統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該理論奠定了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1933年《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出版。至此,最終形成俄林貿易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很快就被寫進當時世界上一些最有影響的經濟學教科書里,被稱為赫克塞爾—俄林模型

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H-O理論)無論在理論分析上還是在實際套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從20世紀前半葉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貿易理論的典範。因此,俄林所提出的貿易理論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中關於區域和國際分工貿易理論體系第一次較完整的闡述。俄林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運動運動理論作出了開拓性的研究。

影響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學者里昂惕夫對H-O理論進行了檢驗,其檢驗結果與H-O模型推論完全相反。里昂惕夫的驗證結果引發了人們對“二戰”後國際貿易新現象的深入探索,並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為揭開“里昂惕夫之謎”,一些學者在20世紀40年代對國際貿易中特殊要素進行研究,提出國際貿易“新”要素學說,試圖從更寬泛的角度解釋“里昂惕夫之謎”及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基於“新”要素的指導思想,人力資本說、研究與開發要素說、技術要素說等在此時期紛紛問世。

但是,這些對“悖論”進行解釋的學說都沒有完全否定H-O理論,而是成了對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補充和發展。他們採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比較利益的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大大推進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

50部經濟學經典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