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

《傘》

《傘》由杜海濱執導,是一部相當具有野心和規模的影片,導演的創作角度較上部影片《石山》來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廣東中山。眾多來自農村的年輕工人們在趕製下一年的訂單。他們日夜加班,像機器一樣重複著單調的動作一一手中的活計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因為最大可能地提高單位時間裡的工作效率即意味著他們在月底能拿到最多可能的薪水;而事實上,即便這“最多”也仍舊少得可憐。無數把各種顏色樣式的雨傘在他們手中成型、誕生,而每一把傘能為其他人賺多少錢,卻是他們不知道的。

Zhongshan, Guangdong Province. Many young off-farm workers are busy working for orders of next year. They work day after night, repeating monotonous tasks just like machines, they have to finish their tasks at the highest speed, since maximum output per unit time means that they will earn as much money as possible; but in fact, even that is rather slim. While they make numerous numbers of umbrellas in various colors and styles, they have no idea how much an umbrella earns for others.

《傘》《傘》

浙江義烏。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這裡有機會成為了“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接靠的最前沿。為了經濟開發,農民們的土地被徵用了,一些幸運者得到了可觀的賠償。其中一些在新建起來的、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小商品市場裡做著批發雨傘的生意,常常是日進斗金。他們的生活幾乎徹底改變了,“農民” 似乎已經和他們的身份沒有任何關係了。

Yiwu, Zhejiang Province. Advantaged geographic location gives this city an opportunity to become the foreland connecting “World Factory” and “World Market”. Local farmers’ lands were expropriated for enh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ew lucky local inhabitants were compensated considerably for their land loss. Some of them are engaging in umbrella wholesale business in the newly constructed gigantic building, the so-called World’s Largest Small Commodity Market. Now they are nouveaux riches, and their lifestyle has almost changed completely, there seems no longer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rm “Farmers” and their current status.

上海。教育改革中的大學產業化了。更多的高中畢業生可以入讀大學,同時也有更多的農村家庭因為子女的學費困窘不已。而更為嚴酷的考驗則等待在畢業的時候一一找不到工作通常即意味著要回到農村,意味著所有的前功盡棄

Shanghai. Th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industrialized dur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More and more high school graduates may go to college while more farmer families seem to trap themselves in financial squeeze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expensive tuition fees of their children. Furthermore, these young college graduates have to face ruthless reality of hunting for a job in a ferocious competitive market. No job found in the city means going back to the countryside, then all their previous efforts wasted.

某省解放軍駐地。很多農村出身的孩子來到部隊。家庭不用再為他們支付任何費用,相反,他們還可以得到士兵津貼。比起城裡的孩子,來自農村的士兵更能承受艱苦的訓練。進入部隊往往只是目標的一部分,改變命運才是更迫切的願

《傘》《傘》

望。
PLA garrison in a Province. Many young farmers joined army, so their families no longer have to support them financially; on the contrary, they will receive soldier allowances. Comparing with young men from cities, these rural kids can stand for tough drills better. Becoming a solider is merely one of the options for a farmer to move to a different status, their ultimate goal is to change their own destiny.

河南洛陽某鄉。這裡已不見年輕人的蹤影,駐守在家的是“六一三八九九部隊”。適逢收割時節,卻遇到了嚴重的乾旱,早熟的麥子戳在地里沒有一點生機。執著的只有收割機的轟鳴聲,它在提示著人們,這是收穫的日子,租賃收割機的費用應該已經準備好了……。從城裡趕回來幫忙的年輕人已經又匆匆地離去了,留下老人對著鏡頭在獨自傾訴。

One village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All young farmers have left for working in other cities; only children, women and elder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here. A serious drought happened in the harvest time of wheat, early wheat in the land have little vitality. The tireless rumble of reaping machine is reminding these poor farmers not to forget to prepare money for renting the machine. Young people returning from cities for temporary harvest assistance have left hastily again. Only an elder is talking solitarily to the camera.

農,是中國賴以生存的根基。如今,從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的農民們,已經像一樣被撐開,覆蓋在中國所有經濟最活躍的脈搏上。

Farming has been the key means of subsistence for the Chinese since history. Nowadays, those farmers used to engage in farming have moved to the unfamiliar frontier of their life, across the whole country, covering over the basis of flourishing economic activities just like an open umbrella provides shelter for this large piece of land.

導演簡介及闡述

《傘》《傘》
杜海濱
陝西人,現居北京。200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一直從事影像創作。
作品:
1999年,紀錄片《竇豆》,45分鐘。
2001年,紀錄片《鐵路沿線》,120分鐘。
2002年,紀錄片《高樓下面》,100分鐘。
2003年,劇情短片《北京紀事》,40分鐘。
2005年,紀錄片《人面桃花》98分鐘《電影\童年》86分鐘。
2006年,紀錄片《石山》123分鐘。
2007年,紀錄片《傘……》,110分鐘。
導演杜海濱稱《傘》呈現當下中國現狀
問:《傘》的反響如何?
杜海濱:收到的反應不錯,雖然現場也有人走,但大多數影評人的反饋是很喜歡的。
問:這次《傘》有獎項的期待么?
杜海濱:沒有獎項的期待。那天早上遇到一個義大利攝影師,他非常喜歡《傘》的結構,也非常喜歡以這種方式呈現當下中國現狀。我覺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欣賞,我就已經滿足。
問:《傘》為何要用五個部分來呈現?
杜海濱:實際上,57年建立的經濟體制中,消滅了剝削階級的剝削方式,人民由“工商農學兵”五部分組成,這五部分人就是我在影片中五個部分所要關注的人群。農民要擺脫農業命運,要用打工與商業活動等具體途徑去完成。地域不同具體問題不同,使得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
問:為何用傘做為主題並以其命名?
杜海濱:在構思之初,我們確定拍攝手工密集型行業,但並未一開始就確定傘為主題。在我們的構想里,可以是衣服、玩具或飾品等。我們首先拍攝的是制傘過程,發現傘的手工程度是最密集的。在商的部分,發現傘的消也非常大。後來雖然與玩具及飾品的批發商也聯繫過,但覺得經過“工”和“商”的拍攝,我們對傘更有感情一些。
實際上這些批發商是當地農民,當自己的土地被市場占有後,獲得資格進入市場成為批發商,展現命運本身的變化與契機。傘的意圖開始出現,但不知道會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在以後的段落中。
“學”的部分,我們到上海拍攝求職應聘的大學生,時值雨季。由於與傘的情感的延續,去學校時看到教室外放了很多傘,這是我們素材所拍的一個鏡頭,也成為這個部分的第一個鏡頭。
冬天時,我們拍攝“兵”的部分,那個時期是不需要傘的,而我們也沒有主觀上去尋找傘。我關注的是那些當兵的人如何用參軍的方式改變他們的生活,傘只是表面的意向,結束時也沒有出現傘的形象。其實,這個線索是沒有完成的,但我們當時想期待後期從剪輯上尋找相應的方式去解決。
“農”的部分,農民在乾旱的田野里快完成收割時,暴雨來襲,飄搖的傘出現了,我把它們看做上天的恩賜。
傘在“工”和“商”的部分很強
《傘》《傘》
烈,在“學”的部分里有一些疏離,在“兵”的部分里消失,而當整部影片快結束時,傘又出現了。我開始意識到傘不應該是一直持續的物質,應該由物質上升到意識里。從影像中,觀眾會感受到此種缺失進入到意識里,從而反思傘與影片的核心,在確實的部分觀眾會自行補充,當第五部分傘再次出現,可視為一個點睛的結尾。
問: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您一直能夠堅持紀錄片的拍攝?因為我們知道紀錄片的收益是比較低的。
杜海濱: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個人會在具體操作工作中,獲得快樂,最後的影像的出現會體現我的價值。
拍攝紀錄片,做影像工作,不像做音樂或畫需要資源上的條件,比如設備和人力等。因為我有之前的經驗和積累,我知道如何去壓低成本,因此可以做到完全不依賴市場,自我消化。我的紀錄片從來就是不考慮市場,創作是為完成作品,沒有商業意圖。久而久之,紀錄片的拍攝成為滿足我自我表達的需求。
另外,中國激變的時代中,需要影像記錄。在這個所謂文化和經濟復興的時代中,影像不可缺失,在中國做紀錄片,靠的是情感和責任。而在其他國家,有專門的資金對獨立紀錄片作者進行扶植。我做紀錄片八年,總是靠做其他事情獲得回報,再進行我的紀錄片創作。
張元(blog)在拍攝《看上去很美》時,因拍紀錄片是我們的長項,所以就邀請我們為他拍攝紀錄片。這是我們做的命題作品之一,收益可觀,雖然僅僅是工作而已,但也會在其中投入自己的興趣點。
問:會有做故事片的打算么?
杜海濱:我一直都有做故事片的打算。早在做紀錄片之初,就想拍故事片。其實,故事片或紀錄片在我看來並沒有嚴格的分界。
問:但為什麼一直沒做呢?
杜海濱:其實在學校的時候,就用BETA拍過短片。當時經驗比較少,從創作中帶來的組的磨合對我來說很痛苦,當時強烈的願望就是把阻撓去除。而拍攝紀錄片對於我的專業紀實圖片攝影來說,也有延續性。
多年來,我從未界定自己的職業為紀錄片導演,但我每年都會完成一部紀錄片作品,並非刻意,而是因每次都會生髮出興趣點。
我原計畫下半年開始做劇情片,但因《傘》的宣傳方面的密集安排,這個計畫只能延後。
問: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杜海濱:老人晚年孤獨的生活,來源於生活。從我開始從事影像工作開始,我就告訴自己,拍紀錄片要拍我非常不熟悉的生活,而拍劇情片就要拍自己熟悉的生活。
問:看到這些紀錄片的人群多么?
杜海濱:觀眾比較少,傳播主要以酒吧、學校、私人聚會的放映為主,我的紀錄片不可能在傳統電視台中播放。
問:《傘》是由監製徐小明先生交送給威尼斯電影節的,他在您的這部紀錄片中到底有怎樣的作用?
杜海濱:對我來說,徐小明他在剪輯時會給予我意見,是我的交流對象,給予我刺激與方向,我的壓力會相對減小。

媒體報導

杜海濱《傘》亮相威尼斯地平線紀錄片競賽單元

日前,在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紀錄片競賽單元中,中國導演杜海濱執導的《傘》舉行了首場記者看片。以“傘”為線索,杜海濱試圖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展現當代中國不同城市、不同層次人們的生活狀態。

但是看片後記者感覺,《傘》並沒有規定的主題,鏡頭似乎只是在“記錄”人們的生活、瑣碎、細節,卻找不到連貫的思考角度。在下午的記者會上,杜海濱自己解開了這個困惑,他說自己就像那些熱愛DV拍攝的普通人一樣,只是希望通過這些鏡頭記錄下中國經濟變革時代的變化,不要讓歷史有缺失。

記者會上,杜海濱也被問及了一個敏感而實在的話題:這樣的紀錄片在中國會有市場嗎?“沒有。”杜海濱回答得很

《傘》《傘》

直接,“我拍《傘》並不是為了市場。因為在中國,紀錄片其實並不具備市場。但現在的中國有越來越多的DV愛好者,他們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生活中很多他們認為有意思的片段,《傘》也差不多是如此。”

杜海濱攜《傘》亮相威尼斯:不讓歷史留缺憾

威尼斯當地時間昨天上午,入圍本屆電影節地平線紀錄片競賽單元,由中國導演杜海濱執導的《傘》舉行了首場記者看片。以“傘”為線索,杜海濱試圖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展現當代中國不同城市,不同層次人們的生活狀態。看片的感覺,《傘》並沒有規定的主題,鏡頭似乎只是在“記錄”人們的生活,瑣碎,細節,卻找不到連貫的思考角度。下午的記者會上,杜海濱自己解開了這個困惑,他說自己就像那些熱愛DV拍攝的普通人一樣,只是希望通過這些鏡頭記錄下中國經濟變革時代的變化,不要讓歷史有缺失。

廣東中山“傘”製造廠里的工人們,浙江義烏“傘”批發市場的商人們,還有在雨中打傘前往人才市場的城市學生,部隊里的生活,農民們的生活,都是杜海濱在《傘》里一股腦兒傳遞給觀眾的訊息。在記者會上,杜海濱也被問及了一個敏感而實在的話題:這樣的紀錄片在中國會有市場嗎?“沒有,”杜海濱回答得很直接,“我拍《傘》並不是為了市場。因為在中國,紀錄片其實並不具備市場。但現在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DV愛好者,他們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生活中很多他們認為有意思的片段。《傘》也差不多是如此。”

《傘》入圍威尼斯 導演杜海濱稱不會改變什麼

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即將於下周開幕,記者昨日電話採訪了導演杜海濱,他的《傘》入圍本屆威尼斯地平線紀錄片單元。對於即將開始的威尼斯之行,杜海濱更多是抱著去交流、觀摩他人影片的心態,對於在電影節上得獎,或者通過電影節提升自己的導演地位,杜海濱都認為不太可能:“也不是第一次參加電影節了,之前的經驗告訴我,電影節不會改變什麼。”

在導演闡述中,杜海濱提及“《傘》是一部以中國當下農村社會為立足點拍攝的散文式紀錄片。”影片輾轉深圳義烏上海安徽河南等地拍攝,關注工人、農民、商人等人群。杜海濱更多是抱著去交流、觀摩他人影片的心態,對於在電影節上得獎,或者通過電影節提升自己的導演地位,杜海濱都認為不太可能:“也不是第一次參加電影節了,之前的經驗告訴我,為什麼要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杜海濱說是源於做紀錄片的責任感,“影片涉及的內容,我覺得是當下我們應該關注的。”

杜海濱說,在他的紀錄片完成後不久,剛好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人身在北京,“一個朋友就把我的電影給選片人看了。後來聽朋友說,那個選片人說他們很喜歡這個片子,可能因為這樣就入選了吧。”本月31日,杜海濱將啟程前往威尼斯,而《傘》在威尼斯放映的時間是9月2日。杜海濱說:“拍紀錄片對我而言,除了是種責任,也是我的愛好。因為我喜歡這樣一種形式的影像表達。”

幕後花絮

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即將於下周開幕,記者昨日電話採訪了導演杜海濱,他的《傘》入圍本屆威尼斯地平線紀錄片單元。對於即將開始的威尼斯之行,杜海濱更多是抱著去交流、觀摩他人影片的心態,對於在電影節上得獎,或者通過電影節提升自己的導演地位,杜海濱都認為不太可能:“也不是第一次參加電影節了,之前的經驗告訴我,電影節不會改變什麼。”

杜海濱說,在他的紀錄片完成後不久,剛好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人身在北京,“一個朋友就把我的電影給選片人看了。後來聽朋友說,那個選片人說他們很喜歡這個片子,可能因為這樣就入選了吧。”本月31日,杜海濱將啟程前往威尼斯,而《傘》在威尼斯放映的時間是9月2日。杜海濱說:“拍紀錄片對我而言,除了是種責任,也是我的愛好。因為我喜歡這樣一種形式的影像表達。”……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