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

《幼稚園》

《幼稚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片人張以慶的新作。該片是從2001年5月開始籌拍的,經過3、4個月的觀察、試鏡、選擇拍攝對象等,於同年9月開拍,14個月後完成前期拍攝工作。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幼稚園》《幼稚園》劇照

《幼稚園》選取了一個充滿童趣味的題材。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題材。導演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我們不曾注意的地方,那些我們或許已經無意中已經忘記的地方。在社會中奔波了太久,偶爾這樣的片自讓我們似乎也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個似乎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憂慮的年代。“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或許片頭的話語也在告訴我們應該要思考一些什麼東西。

紀錄片《幼稚園》記錄了在武漢一所寄宿制幼稚園中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的孩子的故事在14個月裡的生活。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其不同的一面。而記錄片從每個班中選取了幾個有故事性,有可看性,戲劇性的小孩來展現孩子的生活。裡邊有很多我們看了以後會捧腹大笑的抓拍鏡頭,而那些都是自然真實的流露。這裡沒有擺拍,都是真實的再現。

幕後故事

《幼稚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片人張以慶的新作。該片是從2001年5月開始籌拍的,經過3、4個月的觀察、試鏡、選擇拍攝對象等,於同年9月開拍,14個月後完成前期拍攝工作;“非典”之後的2003年9月,創作開始進入後期剪輯製作階段。2004年3月修改並完成。《幼稚園》的素材量是5000分鐘,《幼稚園》的筆記稿重達5斤。

影片評價

《幼稚園》劇照《幼稚園》劇照

在細節的展現上,首先,這部片子沒有媚俗去捕捉那些常規的情節,比如講故事,比如做遊戲,比如慶祝節日等,片子中所關注的細節都是很自然的一些事情,比如兩個小朋友沒有任何預兆的打架,比如那個小胖孩穿了半天衣服也沒穿上氣得把衣服都脫了重穿,這些雖然是超常規的細節捕捉,卻很好的服務於導演所要表達的東西,當然這需要攝影師瞬間捕捉的能力,因為這些一閃即逝的細節必須要有很出色的意識才能夠記錄的。

另外,這部片子的配樂的細節也讓我印象深刻,片子中多次出現《茉莉花》這首極具特色的音樂,剛開始伴隨著孩子們有趣的事情,感覺是輕鬆愉悅的,與片子的整體氣氛相當融合。可是隨著情節的進一步展開,這音樂突然變調了,給人一種愉悅中帶點沉重的感覺,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別的什麼,相同的音樂給我的心理感受卻不同了。

在片子的主題上,當字幕“或許是我們的孩子,也或許就是我們自己”打出的時候,感覺把父母跟孩子聯繫在一塊,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不妥的。但我真正的看完片子,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發現導演的真正意圖,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也經常會用一些童言無忌來為他們開脫一些事情,可是沒有更深一點考慮,他們那些不能為成人接受的“童言”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比如那個說收罰款來給領導分一些的孩子,比如那個說爸爸做生意整天請客吃飯沒時間照顧他的孩子,不得不為這些孩子擔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過早的有了成人的思想,他們已經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單純,天使般的孩子,天籟般的童聲,已經承擔了太多不該承受的東西,這個責任該由誰來負?我想這真的該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了吧!

《幼稚園》是部好的紀錄片。它對我們也包括紀錄片的製作者張以慶都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幼稚園》用真實的影像告訴了人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其實兒童就是微型成人。這顛覆了人們的經驗,但確實是真的。

國外獲獎

2008年4月,在為期四天的第四屆卡達半島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在頒獎典禮上,張以慶憑藉影片《幼稚園》獲得半島最佳兒童和家庭類長片特別獎。

《幼稚園》還先後獲得第十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國際電視紀錄片最佳創意獎;2004中國橫店杯紀錄片大獎金獎;2004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大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大獎、最佳編導、最佳攝像單項獎;中國電視彩虹獎二等獎。

導演自評

《幼稚園》劇照《幼稚園》劇照

張以慶在簡介中這樣寫道:“在中國在武漢在一所寄宿制幼稚園,我們紀錄了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裡的生活。幼稚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

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張以慶說,“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幼稚園》是一則成人寓言。說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廂情願;說孩子是單純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種預設。《幼稚園》讓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會。對於下一代,我們並不了解。

導演簡介

《幼稚園》劇照《幼稚園》劇照

張以慶,1954年生於北京,當過工人、教師,現任湖北電視台紀錄片導演、高級記者、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

張以慶從業18年作品共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1個、國家級政府一等獎3個、中國電視金鷹獎3個、國際獎項5個。主要代表作品有《英和白》、《幼稚園》等,其中紀錄片《舟舟的世界》打入歐美主流媒體;《英和白》被譯成英、法、德、荷蘭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參加世界文化研討大會。

張以慶先後被邀請到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廣播學院、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戲劇學院、武漢大學等名校作學術講座。其作品作為全國包括台灣高校傳媒專業的教學片。 張以慶相繼獲湖北省新聞名人、省勞動模範和第五屆范長江新聞獎稱號。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