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革命時代》

《後革命時代》

 這部紀錄片由導演張揚與其好友羅拉歷時五年蒐集素材並最終剪輯完成,是關於中國當代地下搖滾最為知名的紀錄片作品之一。以2002年與2001年的迷笛音樂節為起止,中間穿插了樂手們在樹村的生活、開心樂園內的演出以及開心樂園門外的二表、音樂之外延伸出的繪畫與行為藝術創作、和“秋天的蟲子”共處的時光。沿著這條線索,創作者的鏡頭記錄下了樂觀而保持理想主義的樂手們對藝術的堅持,生活狀況的困窘,台上台下年青人們的狀態。搖滾現場在這部紀錄片中占去了不小的比重,彼時的戰斧、病蛹、扭曲的機器、冷血動物……站在台上,對當時的人們是一份紀念,對後來者則是一份展示。最後,舌頭在01年的迷笛現場說:搖滾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自己。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歷時近五年,拍攝搖滾紀錄片《後革命時代》,用後現代結構在世紀之交記錄中國地下搖滾樂隊的音樂、生活和生存狀態的全景式紀錄片。一部了解中國當下地下搖滾樂的清明上河圖,一部了解中國當下樂人音樂狀態和生存狀態的記事本。一部了解中國當下青年激情歲月的詩歌。穿越同美國六十年代極其相似的後革命心態,透視中國未來的快速發展脈絡。

導演

姓名:張揚

性別:男

地區:內地

職業:導演編劇

經歷簡介

1988年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再轉往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199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是一位難得的能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的年輕導演。處女作《愛情麻辣燙》令他異軍突起。《洗澡》在多倫多等國際電影節上不僅大受評論界和觀眾歡迎,而且獲得了眾多獎項,令人對他刮目相看。《昨天》參加威尼斯電影節角逐,受到好評,在第四屆曼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翼獎”,是他兼顧藝術家勇氣和商業賣點的成功之作。

網友評價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他們的生活缺乏物質基礎,也許他們正享受著精神的快樂,但他們明天就有可能要去面對生活的痛苦。他們是北京地下音樂圈中的樂手,他們有自己的希望,他們也時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聲音。

也有這樣一部紀錄片,所涉及的內容就是這些弱勢群體,也許沒多少人看過它,甚至沒幾個人知道它,但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更不能否定它對地下音樂工作者生活記錄的真實性,它的名字叫《後革命時代》。

本來我是能採訪到該片的導演張揚和羅拉的,可是由於郵件系統的問題,沒能聯繫到他們,所以只能以當天放映的片子和對話交流的內容為背景,把我知道的和想到的告訴大家。

在此之前,我曾看過三部與國內搖滾樂隊的音樂與生活有關的片子。

最早是張元的那部《北京雜種》。忘了具體是哪一年,只記得是90年代初的作品。當時的中國搖滾樂正處於萌芽時期,因此影片也以老一代的搖滾音樂工作者為題材,講述了他們對音樂、對生活的態度和審美。就其題材而言,在國內確實是一種突破,而就其質量而言,粗糙得簡直無法弄。可能是因為資金的問題,也可能是導演自身的不成熟所致,總之被稱為電影的《北京雜種》看起來就像一部雜種們的紀錄片,那些讓我景仰的前輩們轉瞬間變成了對混亂生活充滿憤怒的大流氓。此外,這部片子也成為國內的音樂和電影雜誌“曝光”率最多的搖滾樂題材的電影。可以說有無數人知道影片,但可惜的是並非無數人都看過。

之後張婉婷導了一部《北京樂與路》。影片以一支搖滾樂隊的生活為主線,將中國搖滾樂歷史上的那幾件所謂的大事兒一一道來。要是外行人看著可能覺不出什麼,弄不好還認為這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呢,可要讓熟悉國內搖滾樂發展史的人看見,那絕對是“樂與怒”的效果(就是先狂笑不止,後憤怒如雷)。因為國內搖滾樂的歷史太短暫,況且沒有什麼出彩兒的地方,它不像美國的政治史,有那么多個“事件”,因此《北京樂與怒》也就成不了《阿甘正傳》。我不知道這部商業片在香港的成績如何,反正在國內被許多人形容為垃圾,這之中也包括《後革命時代》的兩位導演張揚和羅拉。著名的樂評人顏峻為此寫了一篇《樹村宣言》,並有糾集諸多地下搖滾樂手在宣言上籤字,表示要對《北京樂與怒》一片採取孤立態度,堅決不與垃圾共舞。不知道張女士對此事抱一種什麼態度,但至少能從這件事中看出“地下工作者”們的一些特點:他們過分的把自己包裹在獨立姿態的麻袋裡,不願為商業做過多的犧牲。從一個側面可以滲透出他們堅定的立場和姿態,從另一個側面也能發現國內在商業運作上的欠缺。

再有就是新疆漢族小伙兒孫志強的《自由的邊緣》,這部紀錄片被《後革命時代》的兩位導演稱為“非專業製作的經典”。別一聽說是“經典”你就高興的不得了,我勸您還是好好分析分析這句話,除了“經典”二字,還有一個叫做“非專業”的專業名詞,說的是一部片子在製作和播放效果上的欠缺。說實話,“非專業”可以說是對這部紀錄片最精準的定義。該片的結構過於零散,而且並非那種被稱作“後現代”的刻意零散,只是作者在剪輯的時候不知如何下手才能把整部片子弄得具有連貫性,讓觀眾看著更舒服。不過聽別人說孫志強為了能把片子壓在一張VCD上才不得不這么做的。我覺得有機會他應該把最初的剪輯版本拿到公眾場合給大夥放一遍,給自己一個澄清的機會,順便也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種“非專業製作的經典”。

從總體上來看,以上的三部片子都給人一種憤怒的感覺,都有諸如打架的淺暴力鏡頭,也許在北京的搖滾樂隊確實有過諸如此類的行為,但這絕對不是大多數,尤其是“樹村”,這個外地來京的搖滾工作者聚集地形成之後,所謂打群架的情況就更不可能出現了。說句痞點的話,這是北京,不是他們老家,他們敢挨這兒臭牛逼嗎(這話沒有損害北漂人員心理情緒的意思,只是為了更好的說明事實)?因此,這三部片子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缺乏準確的報導。

據我了解,這些樂隊的人都是熱愛生活、熱愛音樂,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的,而且也都是安分守己的合法公民,乾的最出格的事兒也就是倒買非法音像製品。

《後革命時代》在敘事上可以說更加真實,因為導演之一的張揚就是他們當中一支樂隊的主唱,而且他還幫許多地下樂隊拍照、設計唱片封面。因此,以一個當事人的角度去拍攝這部紀錄片會讓被記錄者感到一種親切。片中反映的也正是北京的一些地下樂隊的日常生活,以記錄和採訪的方式將小型演出現場、2000和2001兩屆迷迪音樂節的精彩片斷以及樂隊成員排練和生活的地方——樹村——展現給渴望了解他們而又難於了解他們的人。

在片中,記錄者就“地下”這個詞的含義採訪過許多樂手,幾乎每個人的回答都不相同,有人說它代表了一種獨立的姿態,有人說它是非商業的狀態,總之有很多種說法,在這裡不一一列舉了。這樣一個詞,本身就很曖昧,是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就連一種音樂風格的成因還能引出許多不同的歷史呢,何況一個抽象名詞了。所有與地下有關的東西要么是那地下說事兒,要么是為了讓別人更清楚你說的是什麼。我相信張揚和羅拉是後者,因為他們沒有把紀錄片叫做《後地下時代》,只把underground這個詞放進了片名的英文翻譯當中。而且我相信他們並不希望用一個曖昧的辭彙來定義這部片子。

是的,如今的“地下”在我們身邊慢慢的滋長,但我相信這種狀態不是永久的,我們的樂隊會漸漸的成熟,從中學會如何面對商業的機制。然而無論以什麼樣的姿態活著,他們所做的一切就像是一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對中國搖滾樂發展前景的樂觀態度。可革命不是吃香的喝辣的,而是迎著風向前,所以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挑戰了人體的極限。

最後,我想套用舌頭樂隊主唱吳吞在2001年迷笛音樂節上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同時這也是《後革命時代》這部具有革命意義的紀錄片的結束語。

“重要的不是搖滾樂,而是你們……種子就要埋在地下,這樣它才能長成大樹,長成你們需要的火把,或者武器。”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