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下層》

《低下層》

《低下層》是根據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日本電影。該片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主演。影片主要講述了生活則社會最底層人們的生活。

基本信息

影片資料

《低下層》海報《低下層》海報

原創音樂 :佐藤勝MasaruSatô
攝影 :山崎一雄KazuoYamasaki
剪輯 :黑澤明AkiraKurosawa
藝術指導 :村木與四郎YoshirôMURAKI
服裝設計 :YoshikoSamejima
副導演/助理導演 :坂野義光YoshimitsuBanno;金子敏ToshiKaneko

劇情簡介

《低下層》是根據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同名小說改編。本片的背景是江戶時代的貧民窟,那裡住著最貧困的小人物,有妓女、小偷、轎夫、唱戲……黑澤明沒有把影片處理成一部低沉的悲劇,相反卻以滑稽的喜劇手法表現這群小人物的悲慘生活,而達到更深刻有力的效果。

創作背景

根據黑澤明的回憶,《低下層》並非簡單地改編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Gorky)的同名話劇。因為,原作是一出不可不扣的悲劇。相反,《低下層》實際上是一部喜劇。關於影片的核心母題,黑澤明說道:“這部電影描繪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可是,他們充滿活力,從不失去對未來的希望。他們總是努力從自己身處的深淵中爬出來。這部電影以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描述了他們的生活。”

藝術賞析

舞台與攝影機

正片開場,在棚屋上方,兩個僧人將兩大筐垃圾隨意傾倒在了民居上。房屋內居住著的人的生活地位和生存狀態一下便表現出來正片開場,在棚屋上方,兩個僧人將兩大筐垃圾隨意傾倒在了民居上。房屋內居住著的人的生活地位和生存狀態一下便表現出來

在黑澤明一生的創作過程中,西方文學名著改編的作品占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喜歡西方的文學、戲劇作品,尤其喜愛莎劇和俄國文學。雖然因此還被日本國內的很多同業者和民眾斥責為“審美情趣過於西化”和“迎合西方人的電影導演”。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指責統統充斥著日本國民狹隘的民族主義。作為一個藝術家,黑澤明在選擇題材的時候拋卻民族和文化語境的差異,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製造一種超越地域局限性的大膽嘗試,絕對是他的國際影響力和世界知名度遠勝於其他日本電影導演的主要原因。

高爾基的劇本《底層》創作於1902年,是在作者本人經歷過無數的生活磨難,對俄國下層民眾的生存處境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反思之後創作的一部很有批判力度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品。黑澤明很喜歡這部戲劇,他在將這部作品改編成電影之前,曾經到過巴黎,會見了法國的電影大師讓·雷諾瓦,兩人針對後者在1936年已經拍攝過的改編作品《底層》展開探討。之後,黑澤明回到日本,開始著手準備拍攝。

相比較完全還原原著的《白痴》,這次黑澤明對原小說的改動幅度較大。為了能夠更好的表現戲劇中描述的赤貧的俄國底層社會,他把電影中的環境置換成了江戶幕府末期處於伊豆附近的一處“經濟適用房”。在參考了大量的圖文資料之後,黑澤明放棄了在東寶公司的攝影棚內制景的方案。而是直接搭建了外景。基於忠實戲劇舞台感的理念,房屋結構非常簡單,是一間完全木製結構的破爛民房,牆壁和天棚已經搖搖欲墜,需要支起無數根木椽才能勉強維持穩定。房間內猶如一個骯髒腐爛的蜂窩,一個個小隔子裡住著對生活早已經放棄希望的人。以黑白膠片的低細節表現力看,演員一活動竟然便就有沖天的灰塵揚起,可見黑澤明完全是將原著中的環境加以惡化和誇張,以求達到更好的寫實效果。

在戲劇舞台上,演員是靈魂,這次的改編過程中,黑澤明也完全做到了這一點。由於台詞量巨大,他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拍攝,給足了演員發揮的空間,攝影機的調度基本上依據演員的走位而定。演員們的整體表現力令人驚嘆。東寶公司的一乾優秀的主配角演員在片中都有著超凡的表現,根據他們回憶,在拍攝之前,黑澤明已經將很多場戲排演過無數次了,在片場,演員們多數時候不需要準備劇本便可以直接實拍,因為已經非常熟悉了。

在故事編排上,黑澤明和自己長期合作的編劇小國英雄對原小說進行了針對性的修整,為了凸現“群像”感,他們刻意減少了原著中的一些情節線索,讓所有人物的戲份達到了基本持平,區分不出誰是絕對的男女主人公。並且刪掉了原著中的幾個人物(比如警察梅德韋傑夫)。可是黑澤明秉承的改編原則就是無論怎樣改動,都絕對不可以破壞或損壞原著中的精神核心和主題思想。
根據《20世紀俄羅斯文學》(人文版)中的講解:“(在小說故事中)高爾基成功地揭示出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一個典型特徵:對現實不滿,對現實的強烈的批判態度,卻不準備採取任何行動來改變這一現實。”在黑澤明的影片中,最後戲子的死給大家造成了一個震驚的局面,但卻沒有也絕對不可能給“蜂窩”里的人們帶來任何思考。就像小偷舍吉被流放了一樣,過去就過去了,人走了就是走掉了,反正每天在這個亂糟糟的地方來來去去的人就很多。

相關影評

《低下層》拍攝現場《低下層》拍攝現場

《低下層》,黑澤明最被低估的電影。甚至有人話,黑澤明的《低下層》根本就是對讓·雷諾瓦電影《底層》LesBas-fonds(1936年)的拙劣翻拍。筆者認為,《低下層》強烈地凸顯了自然主義與存在主義的哲學思辨。賭徒(自然主義)與廟祝(存在主義)之間的價值觀輸出,就好像影片中頻繁出現的對角線取景,劍拔弩張。與《七武士》一樣,黑澤明僅僅在影片結尾——賭徒咒罵死去的酒鬼為無賴(特寫)——肯定了自然主義的存在方式。那些,廟祝口中的虛無的美好,隨著廟祝的逃避責任,煙消雲散。

導演簡介

黑澤明於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父親曾經擔任陸軍軍官,後轉任中學理事,母親的娘家在大阪經商,黑澤明是8個兄弟的老末。

1928年國中畢業後曾熱中於繪畫,矢志當一名畫家,並有作品參加全國性的美術展覽。這一經歷對他後來的電影創作幫助很大。受到哥哥影響,對文學、戲劇也很有興趣的黑澤明,1934年考取助理導演,進入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拜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1943年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係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

1998年,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誌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黑澤明作品集

黑澤明,20世紀日本導演,被稱為“電影天皇”,最初據說具有諷刺意義,指他在指揮現場的執著強橫和專制獨裁。到了後來則成了“徹頭徹尾”的的尊稱。美國商業上最成功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由衷表達了對大師的讚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