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之決鬥》

《靜夜之決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醫恭二替一名患梅毒的上尉治療時,不幸也染上了這可怕的疾病,此後便一直活在惡夢及痛苦中。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海報海報

靜夜之決鬥》(1949)

一個做作而傷感的故事:年輕的醫生在戰時因與傳染病人接觸而感染上梅毒,回家後拒絕與所愛的女人結婚。黑澤明那種在一個事件中考察主角和周圍人物反映和變化的手法趨於成熟。

劇情梗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醫恭二替一名患梅毒的上尉治療時,不幸也染上了這可怕的疾病,此後便一直活在惡夢及痛苦中。戰後,恭二仍然積極行醫,但礙於自己的病,一直婉拒與女友美佐成婚,奈何美佐堅決守候,一耗便是六年的青春光陰。恭二父親不知道兒子的苦衷,亦常埋怨他對美佐不公平,直至兒子道出自己的不幸,兩父子才打破多年來的隔膜……

藝術賞析

從劇作上看,《靜》的片頭是整部影片的建置部分,即介紹故事的起因——藤崎醫生在一次手術中被病人的梅毒所感染。但這一句簡單的敘述中隱藏著一個尚未明確的因素:醫生為什麼會受到感染?如何清晰併合理地表現整個過程,便成為了導演工作的重點。

首先,配以一組傾盆大雨中空鏡的字幕段落過後,畫面上出現了一個佇立在滂沱大雨中的紅十字和路標,遠處傳來車輛行駛的聲音,車燈掃過紅十字和路標(圖1)。僅此一個鏡頭就已傳達出豐富的信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天氣狀況。車燈與發動機聲在視覺上和聽覺上共同完成了上下鏡頭的銜接。在接下來的兩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卡車在某地拋錨,而巨大的雨聲完全淹沒了駕駛員的聲音(圖2)。昏暗的夜晚和猛烈的暴雨給醫療事故的發生定下了陰鬱的基調。

再往下,一個連戲剪接完成了由外景到內景的過渡(圖3),現在出現的縱深鏡頭調度上給出了三個層次:(前景)一個用來盛雨水的破盆,(中景)抬著擔架的醫務人員穿過帷簾,(後景)帷簾後面的藤崎和助手堀口,且前景和後景均屬虛焦(圖4)。這樣的安排看似無心其實有意:前景藉助小道具突出醫院的簡陋,中景表現出醫務室的繁忙,後景則是人物正式出場前的鋪墊,它利用前景和中景的縱深關係交待了人物所處的位置和身份。人物正式出場前的這7個交待鏡頭都在不斷地營造氣氛:令人煩躁的大雨,簡陋的醫療設備,以及無數的傷員。

接下來人物正式出場了,影片藉助配角醫生堀口的台詞和動作來引出主人公藤崎的出場,這與日本傳統能劇中的仕手一角頗有幾分相似。演員的表演表現出人物的疲憊(圖5),而二人的對話對傷員人數之多再次做出強調。這個雙人鏡頭為觀眾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已經到了疲勞的邊緣的藤崎仍然無法休息(圖6)。

倘若到此就馬上表現事故的發生其實也未嘗不可,但導演沉住了氣,依然繼續積累細節以期將鋪墊做足,這便是大師的過人之處。接下來是手術台的主鏡頭,畫面由於兩大白色色塊的擁堵顯得令人窒息(圖7)。

影片用“劃”轉場來表示時間的流逝。人臉上閃亮的汗水與手中的蒲扇突出了天氣的炎熱和醫療設備的簡陋。這裡的一個精巧的細節是搖蒲扇的助手厭惡地背過臉去,但很快就遭到了醫生的斥責(圖8)。當他把臉轉回來時,攝影機緩緩移轉45度面向手術台,而前景不斷搖晃的蒲扇給人以煩躁之感(圖9)。

汗水和傷員嚴重的病情又令藤崎十分不安。這時屋內開始漏雨(圖10),無休止的滴水聲與巨大的雨聲疊加,將煩躁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圖11)。然而困難還未停止,忽來的大風使火光飄忽不定。導演在這裡巧妙的取景,利用帳篷的遮擋造成了烏雲壓頂之勢,將窒息的氣氛視覺化(圖12)。

終於,心急火燎的心境和病人的呻吟使藤崎摘掉了手套,一場醫療事故便順理成章地發生了(圖13、14、15)。

電影是一門時間的藝術,只有在時間中不斷積累細節才能誕生出合理,在這部影片中大師對那些急於求成的導演們獻上了最懇切的忠告。

相關評價

不是每一部大師拍的電影都是傑作,起碼黑澤明的電影就不是這樣。通常情況下一部電影的計畫如果不符合這位電影天皇的意願他會非常直接地採取應付態度,草草將電影拍完交差就好。比如《姿三四郎續集》,再比如這部《靜夜之決鬥》。

《靜夜之決鬥》改編自現代舞台劇,是黑澤明為三船敏郎專門量身打造的電影,也是他開始獨立製片的首部作品。可惜在劇本審查的時候受阻,不得不改變原來的故事構想拍成了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

偉大無私的醫生在給病人實施手術時不慎沾染了梅毒,在當時這是一項難以治癒也非常難以啟齒的疾病,在大多數情況下梅毒都被看做是不道德的懲罰。但故事中高尚的醫生並沒有因此頹廢沮喪,而是毅然放棄了愛情和幸福,最終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無私追求,投入到人類的醫療事業中去,如今看來《靜夜之決鬥》完全有資格被稱為是國產主鏇律電影。

當然平庸不代表一無是處,單只開頭交代醫生感染梅毒一段就能看出黑澤明細膩的電影手法。雨夜、疲勞到極點的醫生、急重病人、困難的手術、滴答滴答的漏水聲等等一切看似平常的細節烘托出一種令人煩躁的氣氛,這也為最後被手術刀割破手指做了順暢的鋪墊。看似隨意而為,實則獨具匠心。看看黑澤明如何流暢地講故事,就會發現我們今天的一些名導演們的功力還遠比不上他們的前輩在60多年前的境界。

電影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是黑澤明對於醫生角色的拿捏上,明明受著的痛苦,但外表上絕不顯露出來。這是典型的日本性格,即使遭遇了再大的痛苦和不幸,他們也會自我克制,盡力不將情感外露。

想起了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手帕》,內容大致是一位東京大學學生的母親是去拜訪她兒子的恩師。住院期間這位教授曾多次去醫院探望,最終兒子還是醫治無效去世。葬禮過後,母親去拜訪教授,並感激他給與自己兒子的照顧。交談時,教授發現家長在桌子對面笑容可掬地回憶愛子生前的點點滴滴,看上去好像死的不是自己的愛子,而是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沒有一絲一毫的哀傷。但突然教授意外碰掉了杯子,不得不彎腰拾起。但此時他驚呆了,那位母親下半身在劇烈顫抖,兩隻手緊緊我這手帕兩端,幾乎要把手帕撕破。這篇小說不但說明了日本人是如何克制自己的情感。這其實也是日本人推崇的武士道精神,那位母親所具備的正是武士一樣的精神和心理素質。

相比之下黑澤明雖然是正統武士出身,但在藝術創作中他卻毫不掩飾和克制自己的情感。像《靜夜之決鬥》,黑澤明本來的設計是讓三船敏郎飾演的醫生最終瘋掉,失去理智。這樣來反映出道德或者說某種名義上的“人道”主義對於人自身的壓迫強暴,活脫脫一部令人扼腕的現實悲劇,而不是把他塑造成一個神一樣完美的男人。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這種情節設計被迫改掉,於是黑澤明對這部自己傾心的作品喪失了所有興趣。最終創作成了“產品加工”,今天看《靜夜之決鬥》也會發現很多說不通的硬傷,就像三船敏郎明明是因為救人而染病為何選擇對家人和戀人隱瞞,如果解釋開的話說不定悲劇效果更好,或者也更加主鏇律。但顯然黑澤明才沒功夫去深究一部自己沒有興趣的作品,不過這也正是他的可愛之處。

正如黑澤明自己說的那樣“我是那種近似瘋狂、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我喜歡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傾盆大雨和漫天大雪,我想我的大部分影片都表現了這一點。我也喜歡極端,因為我發現它們最後活力。我也常常覺得,那些像男子漢一樣思考、行動,或者有自己獨特個性的男人總是更為優秀些。”從中不難看出這位電影天皇所推崇的正是那種獨立、自我、狂熱的陽剛哲學,這是他心目中一個男人所要具備的基本美德,而藝術創作需要的恰恰也是這種強烈的表達欲望和獨立精神。

如果黑澤明在藝術創作的時候選擇了隱忍,而不是憑藉著自己的激情率性而為,那我們可能會看到一部非常精緻正統主鏇律的《靜夜之決鬥》,但絕對看不到《羅生門》、《七武士》、《生之欲》這樣的傑作。正因為極端張揚的創作精神,所以黑澤明才被尊為電影天皇,而不是一位單純的導演。

三船敏郞

日本影史上最偉大的男演員三船敏郎(1920—1997)出生於中國青島,他是家裡的長子,其父是運營照相業的商人。 三船敏郎主演的很多影片都榮獲了重要國際大獎,他曾兩度取得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三船敏郎42歲時曾創建三船製片公司,並於第二年初次執導了本人主演的電影《五十萬人的遺產》,他也製造過電視劇,但公司在1979年發作外部糾紛後分裂。除了知遇之恩的黑澤明,稻垣浩導演的《宮本武藏》、《無法松的終身》等片也讓三船敏郎飽受讚譽。他主演的其他知名導演作品還有成瀨巳喜男的《妻之心》,岡本喜八的《侍》、《大菩薩嶺》、《日本最長的一天》、《山本五十六》,小林正樹的《奪命劍》,佐藤純彌的《物證》,市川昆的《竹取物語》等。戲路廣大、演技精深的三船敏郎飾演的多為粗野、強悍角色,極具雄性力氣和男人本性。他的扮演誠摯、細緻,豐滿而不失純良,是偶像魅力和演技實力兼具的難得的好演員。三船敏郎在電影拍攝前就記住了台詞和舉措,拍攝進程中絕不攜帶劇本。不分主、主角,即便暮年重病堅持拍戲,他都遵守職業肉體仔細以待。

黑澤明和三船敏郎初次協作就捧紅了他,三船飾演的黑道青年超帥超酷,但在他病重和被殺時又是很懦弱的不幸相。三船敏郎在黑澤天皇的電影裡的經典抽象都是吹鬍子瞪眼睛的強悍武士,但看他自己年老時的照片相對算得上威武的帥哥,只是身體不夠矮小。其實三船也很合適文藝片裡的情種角色,他在《野良犬》、《靜夜之決鬥》里的古代裝很帥,《醜聞》里飾演的畫家更是秒殺的時髦潮男,《懶漢睡夫》里戴上眼鏡也能溫文爾雅。

黑澤明作品集

黑澤明,20世紀日本導演,被稱為“電影天皇”,最初據說具有諷刺意義,指他在指揮現場的執著強橫和專制獨裁。到了後來則成了“徹頭徹尾”的的尊稱。美國商業上最成功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由衷表達了對大師的讚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