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狂》

《電車狂》

小六是個低能兒,他每天都模仿電車司機,叮叮地響著號角“架電車”環繞小墟一周。在這個仿如垃圾般的小墟里,居住著一群沒有將來的小人物,就像小六一樣,每天都再重複過著同樣的生活。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電車狂電車狂

這是黑澤明第一部彩色片,也是最灰色的一部作品,雖然黑澤明利用超現實主義的布景和顏色去儘量製造出一種樂天安命的氣氛,但一股沉重的悲劇感仍直透觀者心扉。

劇情梗概

小六是個低能兒,他每天都模仿電車司機,叮叮地響著號角“架電車”環繞小墟一周。在這個仿如垃圾般的小墟里,居住著一群沒有將來的小人物,就像小六一樣,每天都再重複過著同樣的生活。

這是一個市井的故事,發生在任何開發中國家高樓大廈的背面;這是普羅大眾真實的社會,在主流媒體有意無意的忽略中。

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創作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於電視機在日本已經全面普及,風雨飄搖的電影業再次受到了致命的衝擊。大製片廠相繼倒閉,電影院前門可羅雀。此時已經脫離東寶公司的黑澤明艱難地自籌資金,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獨立製片,並且是第一部彩色影片《電車狂》。

早年便研習繪畫的黑澤明對構圖、色彩等美學要素有著近乎於苛刻的要求。只不過在黑白片時代,受成像介質所限,我們難以看到他在色彩上的非凡造詣。可以說黑澤明在日本電影導演中屬於較晚才邁入“彩色時期”的,不過就以《電車狂》的整體效果上看,彩色片時代的黑澤明可謂是如虎添翼,他作品的藝術價值從此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無怪乎美國的電影學者稱黑澤明生來就是屬於彩色片的。

藝術特色

第一次拍攝彩色故事片,黑澤明的用色就已經極為鋪張和大膽,他把一座殘破骯髒的棚戶舍渲染得如同夢境一般。本來原著小說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濃郁的寫實作品,可是在黑澤明的設計下,影片張揚得宛如印象派的畫作。我相信真正的藝術天才都是難以被簡單劃入某一流派中的,比如費里尼,比如塔科夫斯基。黑澤明更是如此。《電車狂》中的每一處場景,每一個演員的衣著,每一個人物的化妝,和每一處光效,都可以看成是這幅動態畫作的一部分,絕無虛筆,渾然天成。

千萬不要以為這部作品僅僅是美術上玩弄的雕蟲小技,在整體色彩盎然的畫面下,影片的思想深度絕不遜於黑澤明以往任何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影片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身份性格各異,每一戶居民彼此之間的故事單成一線,混雜在一起卻不顯得絲毫的凌亂。此時黑澤明的創作已經非常得心應手,他對於內容和筆墨取捨去留的把握已經揮灑自如。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大師是如何界定的?就是用最簡約的手法去說一件最複雜的事情。依我的觀點,單純從創作角度出發,《電車狂》在黑澤明的電影生涯絕對是有著里程碑式意義的。

製作團隊

該片的製作群十分豪華,策劃是日本電影的中堅力量: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昆小林正樹,而劇本出自小國英雄橋本忍黑澤明。音樂是日本音樂界的大師級人物:武滿徹。但是這樣的創作群並沒有創造票房奇蹟。或許這就是藝術家和客群的距離。

相關評價

劇照劇照

影片片名出自電影主人公的口頭禪(Dodes'ka-den),一種模仿電車行走的聲音。在人的世界裡總要發出一點聲音指證你的存在。
在隆隆的電車聲中,我們看見你的笑容,智障的小六,安詳而自得。
來來往往的電車一天又一天,時序的輪迴中,普羅大眾的每一天都是相同的,無奈而無助,在個體無法抗衡運命的那刻。小六的智障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對於市井中的芸芸眾生,活著,有時只是一口氣,他們的每一天都為著生計和飯缽忙碌,沉重而又無望。在這點上而言,智障的小六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存在的世界,思考的人因為思考招致的煩憂還少嗎?
小六的家母吟誦著經文,一旁的小六合十拜佛,祈禱佛佑其母,此一細節說明了小六的善良和樂觀,活在無奈中的底層人民,學習些阿Q精神或者更能面對悽苦的生存狀態吧!智障的人和清醒的人,到底哪一種人更幸福?!
兩個人的祈佛聲越來越響,在無法改觀境遇的存在中,留下一個希望總比沒有希望好。
智障的小六以為自己是個電車司機,每一天準時在貧民窟的垃圾場邊風雨無阻開著子虛烏有的電車,這就是母子每天的生活,噙淚的母親總是呆呆望著沉浸在另一個世界中的孩子,母親的辛酸只有母親一人獨存。
這樣一個題材,黑澤明卻用小六家那堵色彩艷麗畫滿電車的牆,表述著心念中對美好世界的希望,那些天真的蠟筆畫是生命在灰暗中對亮色的一種期待,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整個畫滿淫浸著導演的熱忱和理想…
車,是向前的載體;車,是動力的投射;一個未來的念想。

笑,一直在小六的臉上,而武滿徹的音樂充滿著人道主義溫暖的光芒,充滿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在這樣的音樂中,黑澤明用極大的篇幅描繪了“小六”開車的細節,在某種意義上表達了導演的人生觀,能夠真正活在自我世界中人是一種幸福。
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小六的智障讓他獲得了另一種人生的路程,在那個沒有雜念的世界中,純粹是美麗的。也許有人會說他是個傻子有甚可以羨慕。但是終日為功名利祿奔忙、爭鬥乃至自相殘殺的我們不也是傻子嗎?!
在廢墟上,小六不受任何干擾沉浸在自我的樂趣中,鏡頭跟著他向前,這是導演給我們樹立的一種人生姿態吧。但是這種態度卻沒有讓黑澤明本人快樂起來,《沒有季節的小墟》票房的失利,黑澤明陷入事業的低谷,壓抑之中,差一點歸赴天堂,客觀的講,作為黑澤明第一部彩色片,黑澤明很好把握了色彩這個元素,以瑰麗的影像營造出超現實主義的畫面,很好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個體在塵世的真實狀態。
在這個貧民窟中,住著的都是一些落魄者。他們粗俗,但是他們沒有惡意,沉重的人生讓他們沒有了任何掩飾,他們直接而不虛偽,更不作態,他們貧苦但不怨天尤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善良而平和,知道在人生的無望中選擇一種達觀的處世態度。
整個電影是一種人性的關懷,一種安貧樂道的哲學觀,特別是黑澤明通過廢墟上一對乞丐父子的對話,講述了自己的哲學觀和對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文架構的整體看法。老乞丐說:雖然日本人適合住木房子,但連民族性都極是木房子,變成沒有持久力和懦弱。…這段評述是黑澤明的一個方子,而房子是一種比喻,是架構的一種依託。這是他望日本再次崛起的心愿。是當年日本經濟騰飛初期的一個導演對自己祖國的愛和希望。
在小六的行進中,黑澤明用了超現實主義的畫面,溫暖的陽光以及蔚藍的星空和清麗的月光。使人對未來有著嚮往,乞丐父子談論著將來的房子,臆想中的美麗家園,在貧苦的人生中沒有什麼想像更有力,至少,他能讓無望變得有望,至少這是一種悲苦中歡笑的翅膀,在漫長寂寞的貧苦人生中,迸出靈性的火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式和軌跡,在各自境遇中習慣,延伸。房子的臆想在繼續,生路的希望也就在繼續,河水悠悠,想像無限,至少憧憬讓我們熬過今朝。老乞丐的眼色流露著靈異的光芒。
整部影片有一種古樸的道義,就如老者遇賊的一幕,有著東方哲學的意境。還有老者勸誡醉酒者的一場,導演傳遞了一種以柔克剛的境界,一種禪的境界。老者的形象是導演心目中日本人的形象,一個沉穩而克制的形象,一種精神的楷模。老者讓我想到了《悲慘世界》那個拯救冉瓦讓靈魂的神父,人的一生往往一個機緣全然改變。
《沒有季節的小墟》是普羅大眾的眾生相真實的寫照,平淡中導演闡述了自己的生存哲學,那些卑微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讓人感慨,在無法的改觀中直面慘澹的人生,這一幕幕的眾生相貫穿整部影片,他們悲苦的生活是令觀者壓抑的,但是他們的人生態度是進取的。只要自己不被自己打敗。明天就是一個可能的念相。
小乞丐因為食用了不潔食物死去了,但是,活著的人必須堅強的活下去。生命屬於不斷努力進取的人們。在我心中《沒有季節的小墟》是黑澤明最好的電影之一。他的悲憫和人道主義在現世依舊有著現實意義。
我覺得,電影是關於人的藝術,首要應當關心人在塵世的運命和生存境遇。雖然撤去光環的存在有些灰色,但是這總比粉刷太平的有意義。當我們接近普羅大眾的真實人生,我們會發現在這看似簡單而尋常的生活中,蘊含著無窮無盡人生哲理。他們是世界的鏡子他們是最本原的人生。

自殺之謎

可是令人費解的是黑澤明在拍完《電車狂》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1971年,黑澤明在自家的浴室中自殺未遂。這個給後人留下無數謎團的事件的起因已然無稽可考,筆者也無意於探尋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似乎可以憑藉著現有的一點證據去加以揣摩。如果給黑澤明的電影創作分一個階段的話,自《電車狂》起,直到臨終,黑澤明電影作品的藝術性和國際影響力都超過了以往。這個時期他影片的資金基本上來源於海外,充足的經費可以讓他展開拳腳去實現以往不能實現的想法和理念。而在日本國內,電影產業日漸凋零,無數有著非凡才華的電影導演都提前結束了自己的藝術生命。可以這么理解,作為以電影為生命的黑澤明而言,人生的起伏轉折都與著電影命運息息相關,看著自己的電影生涯即將因為國內電影產業垮掉而終結,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並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了。
1970年,日本一代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在軍事政變失敗後切腹而死。事隔17個月後,另一位文豪川端康成也自殺身亡。後來的日本學者稱:“一個時代結束了……”至此,在商業利潤驅動下的工業機器隆隆地向前行駛。不過可喜的是黑澤明沒有隨著那個時代遠去,他的藝術壽命在很多良好的機遇下得以延長,在經歷人生的起伏跌宕生死考驗之後,說他的電影人生以輝煌二字收尾可謂當之無愧。他的作品和他的創作思想,無疑會被寫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他的情懷和人格力量,會不斷激勵著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不斷的探索和追求。

黑澤明作品集

黑澤明,20世紀日本導演,被稱為“電影天皇”,最初據說具有諷刺意義,指他在指揮現場的執著強橫和專制獨裁。到了後來則成了“徹頭徹尾”的的尊稱。美國商業上最成功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由衷表達了對大師的讚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