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比特幣就像打網遊,賠了就當買了道具吧

十七世紀30年代前後,在荷蘭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金融泡沫事件,事件的主角是鬱金香,在最開始富人群體的追逐下,鬱金香成為了徹底的投資工具,人們花盡所有的錢來購買鬱金香球莖,目的不是要把它栽培出來欣賞,而是希望有人能以更高的價值從他手中買走,這種典型的擊鼓傳花的玩法持續了很多年,荷蘭政府甚至成立了專門的交易所來供人們交易,鬱金香的價格被炒到非常高,1635年一種叫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00荷蘭盾的天價,而當年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到了1637年,由於由於一次意外的突然賣空,前期被推得很高的鬱金香市場迅速崩潰,價格一瀉千里,到最後,一株之前價值幾百荷蘭盾的鬱金香球莖價格比洋蔥還低,大量鬱金香花球莖被丟棄在道路兩旁或傾倒至河道里,由於是全民性投資行為,這一場崩潰導致無數人傾家蕩產,荷蘭整體經濟也受到了摧毀性重擊,這就是著名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比特幣比特幣

如果你是比特幣的投資者或者是長期關注者,你可能會對上面這個故事感到非常的熟悉,似曾相識,因為你可能正在經歷相同的事情。

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最開始時是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數據化支付工具,並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也沒有發行國家主體,它依據的是特定算法和計算力,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就是俗稱的“挖礦”,比特幣的總數量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由於比特幣背後的先進的區塊鏈技術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而且在全球化+數位化盛行的今天,比特幣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出於比特幣總額受限的稀缺性,人們開始搶奪它,挖礦的挖礦,用真實貨幣購買的購買,當然,幾乎所有人購買比特幣不是為了用比特幣去買一個麵包或買一袋大米,他們購買比特幣是為了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對,也擊鼓傳花的玩法,為了方便人們交易比特幣,很多國家都成立的專門的比特幣交易所,2017年1月24日中午12:00起,中國三大比特幣平台正式開始收取交易費,這也意味著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於是,比特幣的價格在各種炒作之下開始瘋長,2016年底,單個比特幣的價格不到1000美元,而到了2017年12月17日,在bitstamp交易所,單個比特幣的價格高達19666美元,2017年內漲幅高達2000%!折合人民幣近13萬!要知道,中國當前人均年收入不過5.4萬元。

而戲劇化的是,正當人們期待比特幣價格突破2萬美元的時候,在隨後的5個交易日裡,比特幣價格最低跌至11159美元,5天內跌走了43%,一下子哀鴻遍野、血流成河,雖然隨後價格有所回血,但在投資者心中留下的陰影估計會一直籠罩在比特幣未來的發展之路上。

這就是發生到當前的比特幣故事,如果對比著400多年前的鬱金香泡沫事件來看,你會發現這其中有著太多驚人的相似。只是比特幣上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讓人難以一下子看穿而已。

當然,很多人並不關心這是不是一場泡沫,本來他們就不太清楚比特幣是一個什麼鬼,它對世界和人類有什麼價值,他們只關心比特幣是否還能夠交易,他們把這一波大跌看作是進場的機會,如果明天還有人願意購買比特幣,他們今天會毫不猶豫地買入,因為他們心中有一種僥倖,哪怕它是場泡沫,也不一定在我手中爆掉。就如同擊鼓傳花,他們現在聽著鼓聲還很宏亮,以為鼓聲肯定要逐漸微弱下去,然後再會停,但是,事實上,鼓聲可能在下一秒就完全消失了,只要沒有人再去敲這個鼓。

也有人心態很好,我的一個朋友就說,沒關係啊,拿點閒錢玩玩,賠了就當打網遊了。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