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

斑馬

斑馬是斑馬亞屬(學名:Hippotigris)和細紋斑馬亞屬(學名:Dolichohippus)的通稱,是一類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斑馬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每隻斑馬身上的條紋都不一樣。斑馬為非洲特產。南非洲產山斑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普通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非洲南部奧蘭治和開普敦平原地區產擬斑馬,成年擬斑馬身長約2.7米,鳴聲似雁叫,僅頭部、肩部和頸背有條紋,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線。東非還產一種格式斑馬,體格最大,耳長(約20厘米)而寬,全身條紋窄而密,因而又名細紋斑馬。2015年,宿遷動物園裡,斑馬和驢跨界“相愛”已有寶寶。

基本信息

簡介

斑馬斑馬
斑馬為非洲特產。南非洲產山斑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普通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

非洲南部奧蘭治和開普敦平原地區產擬斑馬,成年擬斑馬身長約2.7米,鳴聲似雁叫,僅頭部、肩部和頸背有條紋,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線。東非還產一種格式斑馬,體格最大,耳長(約20厘米)而寬,全身條紋窄而密,因而又名細紋斑馬。

山斑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嶽地帶活動;普通斑馬棲於平原草原;細紋斑馬棲於炎熱、乾燥的半荒漠地區,偶見於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謹慎,通常結成小群遊蕩,常遭獅子捕食。

斑馬是珍奇的觀賞動物,但由於人們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殺,其中擬斑馬已於1872年絕跡,山斑馬也瀕臨滅絕。

分布範圍

分布於波札那,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索馬里,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分布很少,大多在非洲。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身體特徵

步態

斑馬斑馬
慢點兒,但是它們的耐力較好,要獵食它們的猛獸較難追得上。斑馬被其他動物追逐時經常霎時轉彎令敵人很難捕捉它們,走投無路的話便會猛啖飆起,又踢又咬。

感觀

斑馬斑馬
斑馬視力不俗,它們並非色盲。跟別的有蹄動物一樣,斑馬的眼生在頭的兩側,視覺較闊。它們在較黑暗的環境也能看得到其他東西,但其夜視能力在跟肉食動物相對之下也比較弱。幸好斑馬的聽力也頗為靈敏,環繞聽覺亦比馬好得多,更可以轉向任意方向,以補償對眼的夜視弱點,防止在夜間輕易被肉食動物捉到。
除了視覺及聽覺,它們的味覺跟嗅覺也相當不錯。

斑紋

形成

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後在胚胎髮育的過程中,由於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後,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

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餘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

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於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至於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麼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作用
斑馬斑馬
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致,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在開闊的草原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

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

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由於目標明顯,所以易於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後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套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塗上類似於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

生態行為

一夫多妻

斑馬是高度社群性的動物。不同的種類其社會構成亦不同。平原斑馬及山斑馬有“家庭”結構,每“家”也有一隻雄性斑馬、最多六隻的雌性斑馬及它們的子女。而一些尚未結婚、交配的雄性斑馬則會自己單獨生活,或是跟其他雄性一起生活,直至它們有能力去挑戰有“家室”的雄性斑馬。當斑馬群被土狼或是野狗攻擊時,成年的斑馬會組成一個圓形,並將未成年斑馬放在圈內,其首領則會保護它的妻兒。
細紋斑馬跟其他斑馬不同,它們沒有固定的社會關係。細紋斑馬很少長時間一起生活。成年的雄性斑馬會自己獨居,而未成年的斑馬就會跟它們的母親生活在一起。跟平原斑馬及山斑馬一樣,尚未結婚、交配的雄性斑馬會跟其他雄性一起生活,不過關係不太固定。

聯絡

斑馬會用高音的吠聲及嘶聲聯絡,細紋斑馬的叫聲有點像驢。耳朵能夠表達他們的心情,心情平靜、緊張或溫和友善時,它們的耳朵會直起。受到驚嚇時耳朵會向前,生氣時則向後。在觀察周圍是否有天敵時,耳朵會直起,眼睛會轉動以作觀察,緊張時鼻更會噴氣。看到有天敵時,斑馬會大聲地吠叫。

食物

斑馬是草食性動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樹枝、樹葉甚至樹皮也是它們的食物。適應能力較強的消化系統,令斑馬可以在低營養條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動物優勝。

繁殖

同別的動物一樣,雌性斑馬比雄性的較早成熟,三歲就能夠生殖,而雄性到五六歲才有繁殖能力。跟馬一樣,斑馬出世不久就懂得企立、行走及哺乳。剛出世的斑馬斑紋是棕色及白色的,隨著年齡和長大,便會變成黑底白間。
山斑馬及平原斑馬的幼兒由它們的母親及其他成年斑馬一起保護,而細紋斑馬的的幼兒就通常只由它們自己的母親保護,因為細紋斑馬的社會群會在繁殖季節幾個月後即刻解散。

分類

山斑馬(Equus zebra)
斑馬斑馬
僅產在西南非洲及南非開普省的山上,是體型最小的一種斑馬,也是首次得到科學描述和定名的斑馬。與其它兩種斑馬不同,它有一對象似的大長耳朵;身上條紋細密,臀部條紋很寬,其上方脊柱處有一片鐵格架子似的條紋;它的喉部有一喉袋。山斑馬的數量已很少。

普通斑馬(E.burchelli)

斑馬斑馬

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種。其分布的某些地區與山斑馬細紋斑馬重疊。喜歡棲息在水草豐盛的草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同一地區,只有食物與水短缺時才遷徒它處。

坦尚尼亞的塞倫根蒂平原動物資源豐富,有時達成百上千隻斑馬與其它動物大群遷往新鮮的草地去。它們常與牛羚、狷羚長角羚等其它食草動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馬一般是由一隻公馬及其家族組成。在母馬發情時,公馬會占據一片地盤,不準外來動物入侵,但發情期過後它們又會隨其它斑馬群混在一起。

依據身上的條紋分格氏斑馬(E.b.granti)、和查氏斑馬(E.b.chapmani)。

細紋斑馬(E.grevyi)

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認為最漂亮的一種斑馬。除體型大,身上條紋窄密而臀部脊柱條紋很寬外,另一特點是長而闊的圓尖耳朵。產於肯亞北部、索馬里衣索比亞

人類影響

馴養

斑馬斑馬
因為斑馬比馬更能適應非洲的疫症,歐洲殖民者曾經試圖馴服斑馬代替馬用於騎乘和拉車。然而由於斑馬的天性較難預測,在壓力下容易受驚嚇,馴服斑馬多數都以失敗告終。因此,能被人類成功馴服的斑馬多為雜交斑馬(斑馬跟其他馬科動物如馬、驢雜交的品種),而非天然純種斑馬。

保護

人類對斑馬的數量影響非常大,而人類偷獵斑馬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獲取斑馬皮。1930年代時,山斑馬的數量因為捕獵而瀕臨滅絕,數量少於100匹。由於及時保護,數量上升到了700匹。所有山斑馬亞種都在國家公園內得到了保護,但偷獵現象仍然存在。
細紋斑馬也受到了威脅。獵殺和家畜的競爭令其數量大幅減少。因為種群規模小,像乾旱等自然災害對整個種群很容易產生明顯的影響。平原斑馬數量比細紋斑馬多得多,具有健康的種群規模。然而獵殺和農業耕作對平原斑馬棲息地的影響仍然在威脅著平原斑馬。擬斑馬已經因此而滅絕。

文化

斑馬是非洲民間故事的題材,故事內容解釋了斑馬為什麼長有斑紋。根據納米比亞布希曼人的民間故事:斑馬本來全身都是白色的,但有一次它跟狒狒在水窪發生衝突,繼而動武。斑馬大力踢倒狒狒,以至失去平衡,跌進火堆里,火堆中的火棒戳在斑馬的皮上,於是便在留下黑色的斑紋。在電影《幻想曲》中,當中兩隻半人馬跟我們經常描畫的上半身人下半身馬不同,是上半身人下半身斑馬。

很多藝術作品也使用斑馬來做主題。莫臥兒帝國的第四任皇帝賈漢吉爾(1605年至1624年在位)便命烏司達·萬舍(UstadMansur)繪畫一幅斑馬圖。另外,斑馬紋亦是傢俬、地毯和時裝的常用花紋。

電影裡的斑馬擔當的角色五花八門,但亦曾在一些電影中擔任主角,較為知名的如《馬達加斯加》及《斑紋大賽》(RacingStripes)。斑馬亦用作產品或企業的吉祥物或標誌,較為著名的例子有斑馬科技(ZebraTechnologies)和FruitStripe口香糖。而波札那的國徽上亦有斑馬圖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