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一代

X一代

“X一代”指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一代人。這代人在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衰退中長大,又經歷21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就在他們成家立業之際,又要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X一代”上有老下有小,在就業市場“腹背受敵”,優勢全無。家庭壓力、升遷無望、遭人忽視等等,在美國,步入中年的“X一代”前有“嬰兒潮”擋道,後有“Y一代”強勢衝擊,“X一代”在生活和工作中被夾在中間,處境尷尬,不少“X一代”因此滿腹牢騷,焦躁不安。

詞源

X一代X一代

“X一代(GenerationX)”由美國的《時代》雜誌創造出來的。1990年7月16日號的封面文章,把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年輕人,稱作“X一代”。經過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庫普朗1991年出版的名為《X一代》一書的推廣,更加流行。
按照《時代》雜誌的概括:這些當時才二十來歲的“X一代”感到被拋棄了。他們充滿怨言並且害怕承擔責任。“X一代”是由一天到晚“掛著鑰匙的孩子”成長起來,電視成了父母的替代品,甚至,“X一代”被周圍的社會問題徹底搞垮了——《時代》雜誌把當時的社會現狀描述為“種族衝突,無家可歸,愛滋病,破碎的家庭與聯邦赤字。”
《時代》雜誌那期封面文章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夜之間,媒體和專家開始收集數據,分析這4800萬人。按照《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的說法,“X一代”是“被遺忘的孩子”,《商業周刊》把“X一代”稱為“沒有指望的一代”。但當年的“X一代”自己卻聲稱:“我們是堅持某些主張的。我們目中無人!非常獨立!”。

群體狀況

“X一代”將1965年到1977年出生的4800萬美國人都聚合在這個定義之下。這一定義使4800萬美國人成為一個相似的群體,但今天看來,這些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人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除了都還年輕。2009年他們中最大的那些,也已開始進入不惑之年。“X一代”站在中年的懸崖邊上,很正常也很平常。

在美國,步入中年的“X一代”前有“嬰兒潮”擋道,後有“Y一代”強勢衝擊,“X一代”在生活和工作中被夾在中間,處境尷尬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近期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由於金融危機,年齡在50歲至61歲間的“嬰兒潮”一代中,有三分之二受訪者表示會延遲退休時間,擠壓就業市場。而與“X一代”相比,初出茅廬的“Y一代”薪酬更低,也更通曉高新技術,因而更具優勢。

成長特徵

出生背景

X一代X一代已經步入中年

“X一代”出生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美國能源危機和持續高通貨膨脹時期。這影響到美國人養育家庭的信心,因此嬰兒出生人數大減。2000年美國人口調查數據顯示,在美國不少地區,這個年齡段的人口比十年前減少很多。

童年經歷

“X一代”的童年趕上了美國繼二戰之後的又一個混亂時期。反對越戰、性解放、女權運動、頹廢派……各種異類思潮迭起。陷於糊塗境地的年輕父母們,對如何引導幼年子女感到迷茫。因此這期間生長的孩子的個性塑造似乎也有些混淆,但他們身體素質良好,平均教育水平比任何前輩都高。由於每個家庭中的子女數較少,一些人從小養成專橫獨霸性格,這使他們集爭強好勝的競爭能力與好高騖遠的狂妄性格為一身。

步入社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隨著這代人長大成人步入社會,美國的非營利慈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代人中很多人熱衷於以服務社會為職業。他們與嬰兒潮們為了生存甘於克己不同,他們希望將自己的興趣與職業相結合,作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在乎掙錢多少。 “911”恐怖攻擊及其對美國經濟的重創,恐怕是迄今降落到這代人身上的最沉重的打擊與考驗,卻給予這批青壯年為重振美國立功的機會。為“堅守自由正義”而赴阿富汗、伊拉克作戰的美軍官兵,很多是這代人。

生活觀念

消費至上

消費主義和物質至上已經成為很多國家民眾的潛在價值觀。英國的《每日電訊報》在2009年的7月19日曾報導:調查發現,英國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願意自己享受生活,不在意是否留下遺產。美國的“X一代”也是如此,他們由一些可以可以識別的人造物件所定義:平面直角電視,869美元的帶有配套女用陽傘和嬰兒尿布袋的超大型嬰兒車,Treo牌電話,Miele牌洗碗機,閃光的Dualit牌烤麵包機,薄荷色的Marc Jacobs手袋,Sigerson Morrison牌鞋和路虎越野車。

X一代的企業家、Google的共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X一代的企業家、Google的共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

“X一代”曾認為“嬰兒潮”的一代自私、淺薄和物質主義,不過,按照最新的一項調查,“X一代”現在平均每人比“嬰兒潮”的一代要多花18%的錢在奢侈品上。“X一代”的信用卡已經像磨盤一樣把他們壓垮。消費是這一代的通貨”。

分析

那些對“X一代”的精神面貌進行分析與解剖的專家們說,“購物並不是能夠定義‘X一代’的東西,而只是一種症狀。本質上‘X一代’並非是物質主義或貪婪的;他們的強迫性購物不過是一種補償行為。因為充滿了對失去的童年的嚮往,他們在填補這一空洞。他們患了思鄉病。”

對他們來說,他們的成長趕上了一切都亂糟糟的年代,從政治到環境,臭氧層空洞,高離婚率,愛滋病,他們沒有任何方向,也沒有人幫助他們找到方向。” 市場調查專家安·費舍曼認為:“這一代沒有從家庭、宗教或政府那裡得到支持。所以他們非常渴望有家的感覺。” 換言之,“X一代”的Sub-Zero冰櫃和Dualit烤麵包機是他們從未擁有的理想家園的代用品,正如“X一代”的平面直角電視是對父母獨自把他們留在家中的那么多年的補償一樣。

事業問題

就業難對“X一代”是一大難題,然而有工作的“X一代”也無法高枕無憂。他們感到被忽視,職業前景暗淡,事業遇到瓶頸,日子照樣不好過。
美國德勤諮詢公司2009年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與“嬰兒潮”和“Y一代”相比,“X一代”更重視職業發展前景。約40%受訪“X一代”說,職業前景暗淡讓他們坐立不安,是最頭疼的問題。另外,和其他人一樣,“X一代”抱怨薪酬過低,失業恐懼揮之不去。
不過,調查報告說,“X一代”沒有看上去那么安分。由於缺少發展空間,不少受訪者表示留任現有職位只是權宜之計。經濟一旦復甦,他們會考慮跳槽。

挑戰

面對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少“X一代”重新審視自己,毅然告別過去,開闢另一片天地。
莉莎·波茨2009年35歲。她放棄了自己在軟體和網際網路行業的事業,在學術界“從頭開始”,眼下在美國奧爾德多米寧大學任教授。波茨說,雖然收入不如從前,但現在她能更自由地選擇工作時間和項目。

來自芝加哥的阿多內·納威蘭德現年40歲,同樣“半路出家”,放棄諮詢工作,自主創業,開始經營一家能源供應公司。納威蘭德認為,“X一代”經歷過的衰退和危機讓他們這代人更具韌性。 “我們應該看看‘X一代’如何從危機中走出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做什麼讓我在市場回暖時抓住商機’,”他說。

女性狀況

X一代女性現狀X一代女性狀況

X一代女性應該是擁有一切的:受過教育,擁有自己的事業,在生育孩子方面也沒什麼壓力。
然而,紐約一個智囊團的研究表明,這一代女性可能因為可選擇的太多了,所以許多人都三十好幾甚至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孩子。緊隨戰後嬰兒潮一代之後的X一代是在1965年1978年間出生的,這代人跨入了一個鼓勵女性接受教育、發展事業的新時代。但據報導,這一代女性以工作為重心的選擇如今似乎讓她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沒能成立自己的家庭。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導,工作-生活政策中心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X一代人中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有43%都沒有孩子。然而,她們當中約有四分之三的人都處於長期的感情關係中,並和伴侶生活在一起。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3000名男女大學畢業生,隨後在英國也展開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兩個國家的X一代都呈現出非常類似的趨勢。不過,研究人員不清楚為什麼這些女性選擇不生小孩,特別是在大部分受訪女性都是已婚或同居的情況下。

開展這一研究的勞倫•里德-基維說,X一代女性的母親曾受到女權主義革命的影響,鼓勵女兒要胸懷大志。她說,許多年齡在33歲至46歲之間的女性曾經經歷過公司裁員,因此她們更能適應變動,也更注重事業。

社會一代族

鳥巢一代 | 迷惘的一代 | 平成一代 | 垮掉的一代 | X一代 | Y一代 | 獨一代 | 淘一代 | 卡通一代 | 我一代 | 嬰兒潮一代 | 網一代 | C一代 | 被偷走的一代 | 癌症一代 | 飄一代 | IPOD一代 | 尿不濕一代 | 下一代網路 | 海寶一代 | 失夢的一代 | Gucci一代 | 失落一代 | 世博一代 | 奴一代 | 毓婷一代 | 港生一代 | 大拇指一代 | 優惠券一代 | 電子一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