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U

WHU

WHU,即Wuhan University,為武漢大學英文簡稱。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WHU,即Wuhan University,為武漢大學英文簡稱

學校簡介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 6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 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 Science 》雜誌將武漢大學列為 “ 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
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於成。珞珈山上風雲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裡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這裡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澱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 “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學精神。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 ”。學校占地面積5167畝,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 “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誌性建築。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6個學院(系)。有110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8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203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84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29個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雲集。學校現有專任教師35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餘人,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歐亞科學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8位“973 項目 ”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4位 “863 項目 ”計畫領域專家、3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4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17項, 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均居全國高校第三位,第四屆居第二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 五個一 ”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套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 智囊團 ”和“ 思想庫 ”的作用,積極探索關係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套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彙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 “ 創造、創新、創業 ” 教育的新理念,培養 “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 ”複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31277人,碩士研究生10731人,博士研究生6736人,其中包括港澳台僑學生566人,有外國留學生 1491 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293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了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於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百餘年的風雨,百餘年的磨礪,百餘年的輝煌。武漢大學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向美好未來!

百年校史

武漢大學的前身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3年創辦的自強學堂。1902年更名為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以方言學堂為基礎,於1913年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5年又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大學與其他幾所學校合併,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7月,國民政府改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1932年春,全校師生遷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戰爭期間,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1946年10月遷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學校已設有"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包括21個系和8個研究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大學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武漢大學成為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領導的重點文理綜合大學。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發展速度加快,總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現已形成多學科綜合發展、多種辦學層次並存的格局。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自強學堂,開設方言(即外國語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專門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
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併入自強學堂。
1902年,自強學堂遷至武昌東廠口,改名為方言學堂。
1911年,方言學堂被迫停辦。
1913年,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成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英語、博物、數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
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國立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併,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1928年,改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理、工、法四個學院。
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農學院,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
1938年,學校西遷四川樂山,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
1946年,恢復農學院,設立醫學院,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併,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現同濟醫科大學)。
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
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理工大學)。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現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56年,恢復哲學系。
1958年,恢復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百年校慶盛典。
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合併,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
1995年,成立新聞學院。
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校訓釋義

為繼承和發揚我校的光榮傳統與優良校風,激勵全校師生員工不斷煥發精神,刻苦學習,嚴謹治學,開拓創新,奮發進取,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1993年第一次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為:
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我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我校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
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我校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概言之,新校訓的整體含義是: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辦好社會主義的武漢大學,不斷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