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

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immunoblastic lymphodenopathy)是一種與自身免疫有關的淋巴母細胞過度增殖所致的高免疫反應狀態疾病,也有人稱之為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伴有異常蛋白血症、瀰漫性漿細胞肉瘤。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
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Tcelllymphoma,AITL)是一種外周T細胞淋巴瘤,在所有淋巴系統惡性腫瘤中發生率不到1%,屬NHL中的少見類型。典型的臨床特徵為發熱、皮疹、全身淋巴結和肝脾腫大。主要病理表現為淋巴結結構破壞、免疫母細胞瀰漫增生性浸潤、高內皮細胞細靜脈增多以及濾泡樹突細胞增生。

疾病概述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
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表現相似,男性多見,發病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都有發熱,疲勞,淋巴結腫大,也可有肝脾腫大,皮疹,貧血,血沉增快,高丙球蛋白血症(最常見為IgG及IgM)。70年代中期,歐洲學者相繼報導了AILD,日本學者首次描述了與AILD相似的T細胞淋巴瘤,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兩病仍缺乏認識,淋巴結病理改變是AILD和AITL診斷和鑑別診斷的主要依據,即在AILD病理切片背景上出現了T標記陽性,核異型胞漿透明細胞的浸潤。另外採用小劑量強的松的診斷治療對最後確診亦有好處。30%的AILD可向AITL轉變,AILD存在著從反應性進展為惡性的連續改變,愈後差。

病理生理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病理生理
AITL的淋巴結組織學特徵為多型性浸潤細胞部分破壞,淋巴結正常結構,特別是副皮質區。通常仍保存淋巴竇結構,但淋巴結周圍組織已有淋巴瘤細胞浸潤。AITL的淋巴結病理改變可分為3種類型:

Ⅰ型,約占20%,仍然保留了淋巴結濾泡結構,其內含有高可塑性B淋巴細胞濾泡,套區發育差,界限不清,易於與其它正常淋巴濾泡區分開來。與增大的副皮質區一樣,內有多型性細胞浸潤,如淋巴細胞、轉化的大淋巴母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偶有多核的RS細胞,並且具有顯著的血管增生

Ⅱ型,約占30%,淋巴濾泡正常結構消失,少數無功能濾泡外面向心狀排列著濾泡樹突狀細胞。在部分病例,濾泡樹突細胞浸潤增殖到濾泡外。殘存的淋巴結結構改變與Ⅰ型相同。

Ⅲ型,約占50%,淋巴結結構完全被破壞,B細胞淋巴濾泡消失。

多數病例濾泡樹突細胞呈無序狀增生,伴有更加顯著的血管增生和與Ⅰ、Ⅱ型相同的細胞浸潤。約半數病例中,增生的血管周圍聚集著形態不規則,體積中等至較大,胞漿清楚或呈灰白色的淋巴樣細胞。在個別病例,隨著病情進展,組織學改變由Ⅰ型變化為Ⅲ型,說明Ⅲ型為進展期AITL特徵。少數病例的組織學改變不特異,需要與反應性淋巴結病、多中心起源的Castleman病、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以及霍奇金淋巴瘤鑑別。

症狀體徵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症狀
本病男性較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52歲,多在40歲後發病,大致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型起病急,發展快,病程短,預後差,淺表淋巴結常腫大。33.3%~49%患者可出現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類皮損。前者常全身播散,表現為丘疹、結節、腫瘤或紅皮病。後者常表現為魚鱗病樣、紅斑、丘疹、水皰、瘀點或瘀斑等。常見肝大,因骨質溶解而產生的骨痛和高鈣血症也較常見。67.6%患者外周血中白細胞增多,常大於10×109/L,甚至可達100×109/L,並可出現不典型細胞。這種細胞的胞核明顯多形、扭曲,類似Sézary細胞;免疫表型CD4、CD3和CD9陽性,CD8陰性,表現為輔助性T細胞表型,CD25(IL-2R)陽性。患者血清HTLV-1抗體陽性。慢性型的特點為患者外周血中見1%~20%奇形怪狀或分葉的不典型細胞,淋巴結腫大,極少皮膚損害,可持續多年或轉變成急性T細胞性淋巴瘤/白血病

臨床表現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病毒分子
AITL的發病年齡較大,多在60-70歲,中位發病年齡59-64歲,男女之間的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亞洲人的發病率可能更高。AITL多有B症狀(68%-85%),淋巴結腫大(94%-97%),脾腫大(70%-73%),肝腫大(52%-72%),皮疹(48%-58%),多關節炎(18%),腹水(23%-37%)。AITL患者多有貧血(40%-57%),偶有全血細胞減少(20%),還有高丙種球蛋白血症(50%-83%),部分患者出現自身抗體(66%-77%),如Coombs試驗陽性,骨髓浸潤的發生率達45%。AITL伴有多種自身免疫現象,如AIHA,血管炎多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及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檢查診斷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診斷檢查
臨床檢測

對病人進行了血常規和骨髓檢測、骨髓單個核細胞的流式細胞術檢測、Coombs試驗、血清學檢測、CT及B超檢查、胃鏡和淋巴結病理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測定。

血常規和骨髓檢測

血常規檢查顯示,Hb59g/L,WBC7.6×109/L,Plt362×109/L,Ret0.2%。骨髓檢測顯示,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系各期均見,以中晚期細胞為主,嗜酸性粒細胞易見;紅系有核細胞顯著減少,其中早幼紅細胞0.5%,中幼紅細胞1%,晚幼紅細胞3%,成熟RBC大小不一;漿細胞易見;巨核細胞15個;塗片尾端可見組織細胞樣淋巴細胞增多,該細胞體積大,邊緣不清,核染色質細緻,核仁大,1-3個,胞漿量豐富,染灰藍色,部分胞漿內可見顆粒及空泡。外周血可檢出幼粒細胞及組織細胞樣淋巴細胞。

骨髓單個核細胞流式細胞術檢測

以CD45設門,淋巴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比例約30%,其免疫表型為CD19、CD20陰性,CD295.17%、CD381.93%、CD581.50%、CD792.15%、CD1043.5%。

Coombs試驗和血清學檢測

Coombs試驗:IgG++,IgM+,C3+。自身抗體系列均陰性。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HIV、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CMV病毒、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抗體均陰性。嗜異性凝集試驗陰性。連續3次血培養陰性。免疫球蛋白: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加,分別為IgG34.8g/L,IgA5.09g/L,IgM2.95g/L。

胸腹CT及腹部B超檢查

胸腹部CT示右肺上葉後段近水平裂處胸膜下可見一小結節,腋窩可見多發淋巴瘤腫大,肝臟及脾臟增大;余未見異常。腹部超聲:肝脾腫大,膽囊內有淤積物,胰腺、腹膜後未見占位性病變。

治療方案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藥物治療
使用常規CHOP類方案(環磷醯胺阿黴素、長春新鹼和強的松聯合化療,每21天為一周期)治療淋巴母細胞淋巴瘤患者,僅21%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兩年無病生存率僅為6%,而採用一種新的化療方案治療8例,其中6例完成治療的患者兩年無病生存率達83%。

針對高度惡性淋巴母細胞淋巴瘤,採用一系列新的診斷手段,提高診斷準確率,運用新的綜合治療方案治療淋巴母細胞淋巴瘤,取得明顯療效。採用急性白血病治療策略,序貫化療,包括誘導緩解、鞏固強化、再誘導、維持治療和中樞神經系統侵犯的防治。對I~IV期的淋巴母細胞淋巴瘤患者均視為全身性疾病,採用強化序貫化療;在誘導及強化治療過程中採用甲氨蝶呤加地塞米松鞘注進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預防;不採用縱隔照射及顱腦照射;對該方案效果不佳的病例改用挽救治療,可考慮行自體或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食療方案

T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預防
1、供給充足的熱量和蛋白質,維持機體氮平衡。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優酪乳、雞蛋、魚蝦、家禽、豆製品等,一日三餐交替食用。另外,主食如米、面及雜糧外,還可適量多食蜂蜜、食糖等,以補充熱量。

2、多進食含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油菜、鮮雪裡蔚、小白茶、西紅柿、山楂、紅棗、檸檬、獼猴桃等,實驗證明,多食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具有防治癌的作用。

3、採用含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蛋黃、動物肝(豬、羊、雞等)、胡蘿蔔、萵筍葉、油菜、白薯等。維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維持上皮組織正常結構,刺激機體免疫系統,調動機體抗癌的積極性,抵禦致病物質侵入機體。

4、多選用增加免疫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大棗、桂圓、蓮子、黑木耳、銀耳等。

5、選擇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食物。如薺茶、黃花菜、甲魚、薏米仁、慈菇、白蘿蔔等,這些食物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的活力,對抗癌有利。

6、避免進食不易消化及帶刺激性的食物。如油煎、炸食品以及芥未、胡椒等。採用少食多餐,注意菜餚的色、香、昧調配。刺激病人的食慾。膳食的烹調方法,宜採用蒸、煮、燴、燉的烹任方法,以利消化吸收。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