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DT

NUDT

國防科技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簡稱國防科技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的一所涵蓋理學、工學、軍事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教育學、法學、歷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20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由國防部、教育部雙重領導,副大軍區級編制。 截止2014年5月,學校在讀學生14000餘人,其中本科生8400餘人,研究生5600餘人。

基本信息

NUDT

NUDTNUDT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是一所直屬中央軍委的綜合性大學。1984年,學校經國務院、中央軍委和教育部批准首批成立研究生院,肩負著為全軍培養高級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與指揮人才,培訓高級領導幹部,從事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任務。國防科技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全國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並獲中央專項經費支持的全國重點院校之一。學校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
學校坐落在古城長沙,占地總面積5700餘畝,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條件和公共服務體系。全校有3個國家級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1個軍隊院校重點實驗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實驗室。新建的現代化教學大樓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圖書館藏書200多萬冊,中外期刊4000多種,並建立了全套“美國政府四大科技報告”檢索系統。學校計算機網路分別與國家教育科研網、國際網際網路和全軍軍事訓練信息網互聯。全軍軍事訓練信息中南中心設在國防科技大學,由學校承建和管理。全校教職員工均可方便地使用網路。
學校現設有:基礎部、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炮兵學院、工程兵學院、政治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學員旅等。軍隊學位委員會在學校設立了軍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學校按照理工結合,以工為主,文、管、軍、經、哲多學科相互滲透,口徑寬、適應性強、軍隊和國防特色明顯的人才培養思路,長期不懈地致力於學科專業建設,形成了總體層次高、緊跟高科技最新發展、適應未來要求的一流學科專業體系。學校是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設有26個本科專業、59個碩士點、28個博士點。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可按一級學科招收和培養博士、碩士生。學校設有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9個國家級重點學科、6個部委級重點學科和5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
學校擁有一支整體水平高、集體攻關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中,既有學術界影響較大的老專家、老教授,又有一批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跨世紀學科學術帶頭人,還有一大批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術骨幹。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在崗博士生導師155人,碩士生導師375人,1000餘名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近400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19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餘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學校經常派出教師和研究生出國考察、學習和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授、學者有良好的學術交往,還聘有外籍教師長期在校任教。
建校50年來,已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專科生等各類學員共12萬餘人,其中多數人已經成為我國國防、經濟、科技和教育事業的骨幹,有的當選為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不少人還在國家機關、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科研單位以及軍隊院校擔任領導職務。
學校按照“面向軍隊,面向國防、立足前沿、突出重點、加速轉化”的科研方針,在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等為代表的3000多項成果,榮獲國家、軍隊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450多項。科研經費總額和人均科研經費均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校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學員宿舍樓內設有電話、學習室、娛樂室,學員餐廳寬敞整潔。俱樂部和體育場館,可供學員開展豐富健康的文體活動。

歷史沿革

闊步前進的國防科技大學闊步前進的國防科技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准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7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陳賡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1953年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8月26日毛澤東為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訓詞》,為學院題寫《工學》報名。
1953年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中央軍委首長為學院題詞。
1954年2月周恩來召開國務院各部、委及中央軍委各總部、軍兵種負責人會議,研究解決軍事工程學院師資問題。
1958年3月26日學院舉行第一期學員畢業典禮。
1959年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
1960年6月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學院成立原子化學防護系。
1965年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
1966年哈軍工被迫轉業改制,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院系也做了調整,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計算機系。
1969年12月20日國防科委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根據尖端集中、常規分散和實行三結合的原則,一批院校要分建。經國防科委和各總部、軍兵種協商後決定:學院主體(院直領導機關、4個系及基層單位)內遷到長沙;航空工程系遷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原子工程系遷往四川省重慶市北碚,組建重慶工業大學;艦船工程系留哈爾濱,改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改名哈爾濱工程大學;風洞實驗室,改名風洞研究所。
1970年2月15日起哈爾濱工程學院歸七機部領導。長沙工學院
1970年正式被肢解分遷。其中主體,飛彈工程系(1966年改建為火箭工程系)、電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計算機系以及基礎課部和院機關劃歸第七機械工業部遷往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
1971年12月3日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公會議批准,長沙工學院的任務,主要為七機部培養技術人員,同時兼顧國防科委直屬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區的需要。學院設3個大隊(系)、8個專業、一個研究所、5個研究室、2個工廠。
1973年7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重慶工業大學,原哈軍工(哈工程及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有關專業遷回哈爾濱工程大學。原軍工二系調歸長沙工學院建制。
1976年3月學院5個專業、138名學生到北京、上海研究所、工廠進行畢業實踐。
1977年3月20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專業、體制再次進行調整。院機關設四部一辦,下設4個系(不含核武器系)、22個專業,1個研究所、1個工廠。1978年5月巨型機方案論證和協作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巨型機名稱為“785”工程。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發《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檔案〕。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列入解放軍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
1979年4月21日國防科委頒發國防科技大學體制編制表。下設3個部、9個系、23個專業、39個教研室、13個研究室。
1997年,進入“211工程”序列。
2006年,進入“985工程“序列,也是軍隊唯一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行列的院校。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學校建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計算中心、質量與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個科研公共服務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雷射陀螺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
新型陶瓷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ATR國家重點實驗室
並行與分布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信息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光子/聲子晶體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電子功能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
工程研究中心
空間儀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國防科大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與上海航天電子有限公司聯合成立)

科研成果

論文發表
2006年,國防科技大學發表SCI論文321篇、EI論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28篇,89篇論文被SCI引用177次,國內引用近3000次。由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少剛、關鑫璞等於2006年發表於《PROGRESSINELECTROMAGNETICSRESEARCH-PIER》的論文《Electromagneticscatteringbymixedconducting/dielectricobjectsusinghigher-orderMOM》獲得“2007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稱號;盧錫城於2006年發表於《中國科學E輯》上的論文《虛擬計算環境iVCE:概念與體系結構》和計算機學院竇文2004年發表於《軟體學報》的論文《構造基於推薦的PeertoPeer環境下的Trust模型》獲得“2007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稱號。
類別 2006數量 2007年數量
SCI 321篇 191篇
EI 527篇 707篇
ISTP 420篇 458篇
中文核心期刊論文 2026篇 2379篇
SCI引用 89篇177次 116篇286次
國內引用 2412次 4331次
學校承擔著從事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任務,取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餘項成果獲國家、軍隊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級特等獎5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48項,軍隊及省部級一等獎245項,取得了以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天河”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低速磁浮列車、高性能路由器、無人駕駛車等為代表的4000多項科研成果,為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研製生產的“441B—Ⅲ中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交付國防科委第20、21、31試驗訓練基地使用。
1968年12月學院研製的“核動力潛艇水聲通訊識別機”交付海軍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1974年4月計算機研究所研製的“井壁聲波測井儀”受到燃化部重視,被選到北京工業學大慶展覽會展覽。
1975年4月“151—1型計算機圖形顯示器”研製成功,並參加廣交會展覽。
1981年2月學校研製的151-3/4計算機雙機複合系統、DTY-1型多層印製電路板導通測試儀獲解放軍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3年12月6日學校研製的銀河億次計算機通過國家鑑定。
1984年6月28日“銀河億次計算機”榮獲特等國防科技成果獎。
1986年9月學校科研成果:四頻差動雷射陀螺實驗室樣機、偵察引導接收機、漢字字元編碼法、高精密車床主軸迴轉誤差運動測量系統,聚碳矽烷、碳化矽纖維、331工程D/V數字視頻轉換設備等7項科研成果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年5月學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壓力容器斷裂研究、二維兩相噴管流場及最佳型面計算研究、GTF-181光彈性數字圖像分析系統、X-500顯示處理系統、雷達自適應抗干擾設備、YH-F1銀河數字仿真計算機系統、銀河超級小型計算機7項成果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8年9月學校的科研成果:“織女一號”氣象火箭、FY-20發動機燃燒室計算模型,八毫米變極化電路元件與天線、DR-128測速雷達、RMX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並行推理機模擬實驗系統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6月學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遙控飛行器系統、VM-60單兵多管布煙火箭系統、含非球面的光學系統多功能設計軟體、圓度測量與確定性補償技術、直度測量與補償技術、軍隊幹部隊伍結構動態分析系統、微孔徑雷射檢測裝置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0年11月學校科研成果,火炮隨動系統動態參數測試系統、小型磁懸浮實驗樣車系統、KD85-466艦船雷達目標自動/智慧型識別系統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11月學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電子設備CAD系統、高精度車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統、兩足步行機器人、八毫米十字電掃跟蹤天線、系統工程教學模擬系統、面向對象的集成化軟體開發環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2年11月19日學院“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標誌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11月學校的科研成果:織女三號氣象探空火箭、連續碳化矽纖維研製、高解析度中期預報模式銀河高效軟體系統、虛陰極振盪高功率微波發生器、“軟靠模”活塞車削加工技術、X1000-3DS高速三維地形處理實驗系統、8912任務等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3年2月25日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中國首台“銀河智慧型工具機”。
1993年3月26日新中國開國中將、瀋陽軍區原第一政治委員廖漢生來校參觀。
1993年6月22日學校研製的“銀河仿真-Ⅱ”型計算機在長沙通過國家鑑定,標誌著中國仿真機研製能力已跨入國際領先行列。
2010年,學校研製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系統居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
2013年6月,學校研製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在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中再次排名第一。
多個第一
中國第一台每秒億次巨型計算機;
中國第一台每秒10億次巨型計算機;
中國第一台每秒100億次巨型計算機;
中國第一台每秒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
中國第一個雷達自動目標識別系統;
中國第一台全內腔環形雷射器;
中國第一台兩足步行機器人;
中國第一台類人型機器人;
中國第一台高速信息示範網核心路由器;
中國第一條磁懸浮列車試驗線;
中國超精加工最高納米精度。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1.國防科技大學學報(雙月刊)
2.計算機工程與科學(月刊)
3.高等教育研究學報(季刊)
4.國防科技(雙月刊)
5.模糊系統與數學(季刊)
館藏資源
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創建於1953年,前身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圖書館,1970年隨學校主體南遷長沙,1999年原長沙炮兵學院、長沙工程兵學院、長沙政治學院併入國防科技大學後,三個學院的圖書館也先後併入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圖書館有三座館舍,包括坐落在一號院區的中心館和坐落在三、四號院區的兩個分館,建築總面積33515平方米,閱覽座位3670多個,每周開放90小時。
截止2013年,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有印刷型文獻320多萬冊(件),其中中外文圖書220多萬冊,縮微平片90萬件,印刷型科技報告及內部資料10萬冊。每年訂購中外文現刊3000多種。建成了包括80多個大型綜合資料庫,140多個專題資料庫的數字圖書館,實現了SCI、EI、ISTP三大系統及其他各類外文文獻資料庫的國際同步檢索。通過CALIS和OCLC與國內外圖書情治單位建立了廣泛的資源共享與合作關係。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止2014年5月,學校下設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軍事高科技培訓學院等10個學院,在26個本科專業招生。專業目錄
飛行器系統與工程 空間工程 軍用材料工程 飛彈工程 物理學
數學 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自動化 仿真工程
電子工程 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指揮自動化工程 系統工程
管理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網路工程 軍用光電工程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外國語言文學 土木工程 軟體工程 信息安全 化學
核技術與核安全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有21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6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有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個一級學科湖南省重點學科,13個博士後流動站。
國家級重點學科

學科代碼 學科名稱 承建學院 備註
0803 光學工程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一級學科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一級學科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 一級學科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學院 一級學科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 一級學科
070203 原子與分子物理 理學院 二級學科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二級學科
082502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 二級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數學 物理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機械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管理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光學工程 力學

學位授予點

注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注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湖南省重點學科。
門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代碼 名稱 代碼 名稱
哲學 0101 哲學 010108 科學技術哲學☆△
經濟學 0201 理論經濟學 020101 政治經濟學
020105 世界經濟
0202 套用經濟學 020210 國防經濟☆△
法學 0302 政治學 030207 國際關係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湖南省重點學科) 03050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030502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30504 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學 0401 教育學 040106 高等教育學
040110 教育技術學
0402 心理學 040203 套用心理學
文學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050211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歷史學 0601 歷史學 060107 中國近現代史
理學 0701 數學 (湖南省重點學科) 070101 基礎數學
070102 計算數學☆△
070103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070104 套用數學☆△
070105 運籌學與控制論
0702 物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70201 理論物理☆
070202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070203 原子與分子物理☆◇△
070204 電漿物理☆
070205 凝聚態物理☆
070206 聲學☆
070207 光學☆
070208 無線電物理☆
0703 化學 070305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0711 系統科學 (湖南省重點學科) 071101 系統分析與集成☆
071102 系統理論
0712 科學技術史 (湖南省重點學科)
工學 0801 力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0101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080102 固體力學☆△
080103 流體力學☆△
080104 工程力學☆△
0802 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0201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080203 機械設計與理論☆
080204 車輛工程☆
0803 光學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湖南省重點學科)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0401 精密儀器及機械☆
080402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080502 材料學☆△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080701 工程熱物理
0808 電氣工程 080804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0901 物理電子學☆△
080902 電路與系統☆△
080903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080904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081001 通信與信息系統☆△
081002 信號與信息處理☆△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81102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81103 系統工程☆△
081104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081105 導航、制導與控制☆△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0812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081202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081203 計算機套用技術☆△
0814 土木工程 081405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081406 橋樑與隧道工程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081602 攝影測量與遙感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081704 套用化學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 082403 水聲工程
0825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082501 飛行器設計☆▲△
082502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082503 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082504 人機與環境工程☆
0826 兵器科學與技術 082601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082602 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
082603 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
082604 軍事化學與煙火技術
0827 核科學與技術 082703 核技術及套用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軍事學 1104 戰術學 110402 兵種戰術學
1105 軍隊指揮學 110501 作戰指揮學
110502 軍事運籌學☆△
110503 軍事通信學☆
110504 軍事情報學
110505 密碼學☆△
110506 軍事教育訓練學 (含:軍事體育學)
1107 軍隊政治工作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1108 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 110803 軍事裝備學☆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1202 工商管理學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1204 公共管理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120403 教育經濟與管理
120404 社會保障
120405 土地資源管理

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學校有兩院院士28人(含雙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學科評議組成員7人,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和全軍優秀教師52人。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3人次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求是獎、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等國家、軍隊高層次人才計畫。
學校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計算機硬體技術與控制系列課程、系統工程與管理系列課程、數學公共課程、物理公共基礎課程、指揮信息系統專業課程、信號處理系列課程、網路工程專業等8個國家級教學團隊;有高性能計算、目標識別技術、高性能微處理器技術、高超聲速推進技術、高能雷射技術、基礎軟體技術、網路技術、快速回響空間系統與技術、空間攻防信息處理技術等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兩院院士

1980年數理學部 莊逢甘
技術科學部 任新民;梁守盤;慈雲桂
1993年技術科學部 周興銘
地學部 文聖常
1995年化學學部 朱起鶴
2001年技術科學部 莊逢辰;高玉臣
1994年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李鴻志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錢七虎
1995年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懋祥;楊士莪;王興治;徐濱士;李明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郭桂蓉
1997年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高伯龍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趙伊君;陳火旺
1999年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鐘山;盧錫城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李釗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王澤山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彭先覺
2001年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宮先儀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王哲榮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鄭穎人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顧金才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 潘德爐

教學建設
截止2013年,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6門,湖南省級精品課程25門。

國家級精品課程

計算機體系結構 軟體工程 計算機硬體基礎 大學物理 工程製圖基礎 編譯原理
計算機網路 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 計算機原理 機械設計基礎 作業系統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感測器與測試技術 隨機信號分析與處理 模式識別 信號處理與系統
計算機體系結構 資訊理論與編碼基礎 計算機硬體基礎 大學物理 工程製圖基礎 編譯原理
計算機網路 線性代數 計算機原理 機械設計基礎 作業系統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感測器與測試技術 隨機信號分析與處理 模式識別 信號處理與系統 高等數學 系統工程原理
工程技術訓練 大學英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基礎英語 工程力學 光電技術

教學成果
截至到2012年5月4日,學員在國際國內多項學科競賽中共獲得國際級獎勵193項,國家級獎勵579項。其中,在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特等獎3次、特等獎提名獎1次;獲全國”挑戰杯”特等獎4次;蟬聯三屆中國機器人大賽中型組冠軍;四次進入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世界總決賽。
2007年學校學生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最高獎”索尼杯”;連續參加全部五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均獲得一等獎;連續參加全部五屆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獲一等獎10個。
2010年學校學生包攬首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非數學專業組前三名,獲東北亞國際英語辯論公開賽外語組冠軍。
2011年學校學生獲全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特等獎,獲央視機器人大賽亞軍,獲中國模擬聯合國大會最佳代表團。
合作交流
學校每年通過教育部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公派本科生赴國外進行聯合培養,選派部分優秀本科生赴國外參加國際組織科研實習活動和自然科學暑期學校;並計畫每年選派數理基礎好的優秀碩士生到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積極開展以學員為主體的對外交流活動,舉辦和參加研究生國際暑期學校、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等活動。學校還每年派遣學員赴國外進行軍事交流,每2年舉辦一屆國際學員科技活動周,邀請外軍學員和軍官來校交流。
學校是全軍對外開放單位,截至到2012年5月4日,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學術往來,長期聘用20餘名外籍教師在校任教。學校每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0餘次,請進400多人次境外著名專家來校講學交流,公派100餘名優秀學員赴國境外一流院校、實驗室聯合培養和攻讀學位,派遣近800人次赴國境外參加相關學科領域頂尖國際會議和學術競賽等。每2年舉辦一屆國家安全與科技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從科技發展視角研究國際安全戰略問題。

學校領導

首任校長

陳賡 大將 院長兼政治委員 1952.07—1961.03

歷任校長

張衍少將 1978.09—1983.12
張良起少將 1983.12—1990.06
陳啟智中將 1990.06—1994.02
郭桂蓉少將 1994.02—1996.07
溫熙森少將 1996.07-2008.06
張育林中將 2008.07-2011.06
楊學軍中將(現任校長) 2011.07至今

歷任政委

李東野少將 1978.12-1983.12
汪浩少將 1983.12-1990.06
劉中山中將 1990.06—1994.02
趙吉祥少將 1994.02-1999.04
遲萬春中將 1999.04-2002.11
黃獻中中將 2003.01-2005.12
徐一天中將 2005.12至2010.07
王建偉中將(現任政委) 2010.07至今

校園文化

校訓

校訓校訓
厚德博學 強軍興國

軍事文化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本科招生網顯示,”兵之道”軍事創新實踐基地是於2003年5月在學校首長的直接關懷下,由國防科技大學原人文與管理學院軍事教育系牽頭組建的,現隸屬於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軍教系,是旨在增強學校軍事學術氛圍、培養廣大學員軍事學術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校軍事學術文化交流的本科生學員軍事創新實踐基地。

航天科技文化節

從2002年開始,至2012年2月24日,由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主辦的航天科技文化節已成功舉辦八屆,已形成了航天科技文化節節歌、節徽和吉祥物徵集活動、航模設計製作大賽、橋樑結構設計大賽、”碧海聽浪”訪談節目、”國家、軍人、使命”核心價值觀詩文朗誦會、飛彈展覽館參觀、羽毛球賽、足球聯賽和籃球趣味挑戰賽等系列活動,並製作紀念書籤、紀念章、紀念T恤、宣傳冊及宣傳片。

校園環境

截至2014年4月,學校占地總面積6200多畝,共分為四個校區(一號院、二號院、三號院、四號院),全部位於古城長沙。一號院又叫本部、主校區,是研究生、博士生和學校科研工作所所在的院區,位於市區,硬體設施先進,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適中,東、北環繞瀏陽河,南臨烈士公園,西隔湘江眺望嶽麓山,校園環境優美;二號院是炮兵學院;三號院是本科學員生活的地方,地處郊區,硬體設施良好;四號院同處郊區,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學員大三大四生活學習的地方。

相關條目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CDPD網路制式
浙江樹人大學
GPRS網路制式
黃河科技大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