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L

IOL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英文全稱The 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Linguistics,簡稱IOL),面向高中學生,是一項國際性的比賽,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IOL分為個人賽和小組賽。語聯網的出現,將會使得我們司空見慣的場景發生改變:一個譯員不再會被無數個機構重複測試而只需要測試一次,無需每個機構都建立自己參差不齊的IT系統而只需選擇合適的IT服務,無需自己全能而只需要協同就可以滿足客戶…;同時,各個級別的語言服務商和譯員也可以在語聯網上共享生產能力,將剩餘生產力進行整合併形成有巨大的語言處理能量,從而降低語言服務的運營成本,提高規模性服務能力。

簡介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英文全稱The 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Linguistics,簡稱IOL),面向高中學生,是一項國際性的比賽,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比賽的目的是為學生打開語言學的神秘之門,介紹語言學下屬的諸多子學科以及其學科研究的多樣性。由於全世界的中學都沒有開語言學的課,於是舉辦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就顯得更為必要。

歷史

第一屆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於2003年在保加利亞舉辦,此後每一年都有比賽,分別在莫斯科、荷蘭、愛沙尼亞、聖彼得堡舉行。2008年的賽事又是在保加利亞進行。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前身是曾在蘇聯時代的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及保加利亞舉辦了40逾年的“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屆比賽於1965年舉行,它是由愛菲爾德·納甌莫維奇·齊林斯基 (Alfred Naumovich Zhurinskiy) 最早發起的,他本人設計了第一屆比賽的全部問題。

競賽內容

競賽中的問題包羅萬象,含語音知識、歷史語言學、句法學,甚至還包括人造語言(因為科學家對此頗感興趣)。所有的問題皆直接取材於語言學家的日常研究,只不過是加以簡化。有趣的地方是,參賽者不需具備任何的語言學知識或者懂得多種語言,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在考題的範圍內找得到答案。換句話來說,就是只要套用一點邏輯的知識再加上細心,任何人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語言學家的任務是揭示語言背後的結構規律,以及分析人類使用語言的習慣。儘管在實際的研究中這些問題會變得非常複雜,甚至語言學家也爭論不休,但作為競賽性質的考題則出自不偏不倚的觀點,因為比賽的目的是向學生引介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

賽制

IOL分為個人賽和小組賽。個人賽規定選手在6個小時以內解決5個問題,每個問題的分值等同,皆為20分。小組賽通常只需解決一個問題,小組成員要求在4個小時以內解決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所有的參賽選手可以選擇自己的比賽語言——所有的問題都會翻譯成他們選定的語種。

雖然比賽的核心在於學術探討,可是每一年的比賽都為來自各國的參賽選手提供了一個相互切磋的平台,不僅僅能交上朋友,還能挑戰自己的語言水平。

界數 年份 日期 舉辦地 參賽國家 參賽人數
1 2003
保加利亞.波羅維茲 6 33
2 2004 7.31—8.2 俄羅斯.莫斯科 7 43
3 2005
荷蘭.萊頓 9 52
4 2006 8.1—8.6 愛沙尼亞.塔爾圖 9 51
5 2007 7.31—8.4 俄羅斯.聖彼得堡 9 61
6 2008 8.4—8.9 保加利亞. 11 63
7 2009 7.26—7.31 波蘭.弗羅茨瓦夫 17 86
8 2010 7.19—7.24 瑞典.斯德哥爾摩 18 99
9 2011 7.24—7.30 美國.匹茲堡 19 102

中國在2012年第一次派出代表隊參加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

中國組委會

自2012年起中國加入了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大家庭,比賽在中國的組織工作由教育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青少年國際競賽與交流中心承擔。2012年6月組織了第一屆全國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並選拔和培訓了8名青少年代表參加了於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舉行的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目前,中國組委會的工作得到了各知名大學、社科院語言所、中國語言學會和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的專家們的大力支持。2013年第二屆全國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將在京舉行。

語聯網

“語聯網”(The Internet of Language,縮寫IOL)

"語聯網"是實現快速無障礙溝通的多語智慧網路,是開放的新一代第四方服務平台,通過對資源、技術和服務能力的有機整合來滿足市場需求。語聯網是語言技術、翻譯技術以及雲計算技術和社會化網路(SNS)模式的集成和擴展,通過嵌入式和感測等模式實現即時的按需服務。

語聯網基於開放化和標準化原則運營,使得產業中基礎性需求和共性需求得以有效協同建設。從而改變產業的資源的"多對多"溝通模式,改變技術、支付、諮詢等低層次"重複建設",形成標準化和可共享的服務平台,使得客戶、譯員、翻譯公司和配套服務機構都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得並創造價值。

“語聯網”將推動以漢語為中間語的全球漢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旦“語聯網”成為全球翻譯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漢語將獲得更重要的語言地位,改變過去中國文化名詞的英文翻譯或五花八門,或由外國人定義的局面,從而助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基於這一平台,未來漢語可作為中間語言,成為多種語言轉換的橋樑,動搖英語的地位。

語聯網的出現,將會使得我們司空見慣的場景發生改變:一個譯員不再會被無數個機構重複測試而只需要測試一次,無需每個機構都建立自己參差不齊的IT系統而只需選擇合適的IT服務,無需自己全能而只需要協同就可以滿足客戶…;同時,各個級別的語言服務商和譯員也可以在語聯網上共享生產能力,將剩餘生產力進行整合併形成有巨大的語言處理能量,從而降低語言服務的運營成本,提高規模性服務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